浴血三八線185:志願軍反坦克作戰系列5
作者:溫凱宇
坦克是「陸戰之王」,步兵雖然可以用火箭筒、反坦克手雷等武器消滅坦克,但是面對有步兵伴隨保護,或者形成集群的坦克,打坦克的步兵始終處於弱勢地位。巴頓認為:讓步兵用輕武器去消滅坦克是極為愚蠢的,消滅坦克應該由坦克、坦克殲擊車或者反坦克火炮來實現。
史達林高度評價炮兵是「戰爭之神」,主席也說「沒有炮兵,就沒有勝利」。志願軍炮兵參戰後,隨即與美聯軍的坦克展開了較量。隨著炮兵技術的提高和新式火炮的裝備,志願軍炮兵逐步成為對抗敵軍坦克的主力。志願軍的「戰爭之神」,是如何與美聯軍的「陸戰之王」一較高下的呢?我們來看看志願軍的主要火炮。
一、戰防炮:給美軍「坦克劈入戰」當頭棒喝
戰防炮現在一般稱為反坦克炮,顧名思義,其設計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對付裝甲目標。戰防炮主要通過直射炮彈毀傷目標。
志願軍入朝前期,裝備的反坦克炮數量少、型號雜,包括有美制37毫米戰防炮、日制37毫米戰防炮、加拿大制戰防炮等。這些火炮射程短,威力小,只能對付美軍的輕型坦克。以美制37毫米戰防炮為例,最遠射程6900米,破甲厚度為915米距離上25.4毫米。25.4毫米正是美軍霞飛輕型坦克前下裝甲板和兩側裝甲板的厚度。
1951年蘇制火炮列裝志願軍後,蘇制ZIS-2型57毫米反坦克炮、ZIS-3型76毫米加農炮逐步成為志願軍的主力火炮。ZIS-2型57毫米反坦克炮最遠射程8400米,破甲厚度為1000米距離107毫米;ZIS-3型76毫米加農炮最遠射程13300米,破甲厚度為1000米距離67毫米。這兩款火炮射程、破甲厚度明顯比前面的幾款火炮提高了一大截,成為志願軍炮兵打坦克的利器。
志願軍原計劃有4個反坦克殲擊炮兵團共96門戰防炮(ZIS-2型57毫米反坦克炮、ZIS-3型76毫米加農炮各48門)參加第五次戰役,但因運輸不暢,多未真正使用。參戰的部分反坦克炮,也只趕上了第五次戰役的尾巴,但還是迅速創造了戰果。
1951年5月25日,反坦克殲擊炮兵第404團第65軍,在東豆川、抱川地區作戰,擊毀美軍坦克6輛、擊傷坦克4輛;第五次戰役第三階段第15軍共擊毀美軍坦克14輛,其中戰防炮擊毀10輛。
蘇制戰防炮優異的性能,很快獲得了志願軍的認可,越來越多投入到戰場中。1951年10月8日,美軍第2師(附法國營)和韓軍第8師,集中大量坦克沿楊口至文登裡公路向北突擊,實施所謂「坦克劈入戰」。
以前志願軍是難以抵禦集群坦克衝擊的,但此時裝備大為改善的志願軍,已非昔日「阿蒙」。第68軍第204師第610團和反坦克大隊,在文登裡公路兩側構築大量反坦克陣地,反坦克大隊配備了12門ZIS-3型76毫米加農炮,構成遠程火力網,會同持火箭筒、無坐力炮的反坦克小組,以及攜帶反坦克手雷、炸藥包、爆破筒的近戰小組,還有埋設的反坦克地雷,構成了完整的反坦克陣地。戰至10月20日,共擊毀美軍坦克28輛、擊傷8輛,給了「坦克劈入戰」當頭棒喝。
二、榴彈炮:專打坦克的頂蓋和尾部等「七寸」
榴彈炮主要發射榴彈,通過曲射破壞目標。因為是曲射,所以炮彈往往打在坦克的頂蓋和尾部等薄弱部位。至於大口徑榴彈炮,其炮彈威力巨大,不需要直接命中坦克,在距離坦克5至10米內,就有可能掀翻或者震壞坦克。所以榴彈炮對坦克的殺傷力絲毫不亞於戰防炮。
志願軍入朝初期,裝備的榴彈炮主要為山炮,包括日制41式山炮、日制94式山炮、美制75山炮等,這些老舊火炮對坦克殺傷力相當有限。隨著志願軍陸續裝備蘇制122毫米、152毫米榴彈炮,用榴彈炮消滅坦克的機會就多了。
1953年7月16日,432.8高地防禦戰中,韓軍第9師29團準備向志願軍陣地發起進攻,志願軍74師前線部隊觀察發現敵約1個團乘汽車42輛,另有坦克14輛在新村附近集結。前線部隊當即聯繫74師炮兵群,用大口徑火炮向新村集結之敵集中射擊。當即擊毀坦克5輛,汽車大部,殺傷敵300餘名。
三、小結:抗美援朝,炮兵戰鬥力提升幅度大
志願軍通過朝戰的「練級」,戰鬥力迅速提高。而各個兵種中,炮兵應該是提升幅度最大的。首批參戰志願軍部隊火炮數量320門,僅為美第八集團軍火炮2923門的十分之一多一點,火炮口徑也是相差巨大。到1953年,志願軍的火炮數量已經達到1.9萬多門,美軍的火炮數量是1.6萬多門。美國的大口徑重炮依然比志願軍多,但差距已顯著縮小。志願軍炮兵在與聯軍飛機、坦克、大炮的較量中,已不落下風。
志願軍炮兵創造了輝煌戰果:共擊毀擊傷敵火炮570餘門、汽車880餘輛、坦克940餘輛;炮兵消滅的坦克佔總戰果2006輛的近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