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美軍陸軍有一大利器,那就是坦克。
運動戰期間,美軍坦克部隊進攻時充當開路先鋒,遭到志願軍圍攻時則收縮構成環形防禦陣地,依靠其強大的火力和堅固的防護力抗擊志願軍的夜間圍攻,天亮後則引導部隊突圍逃跑——這些因素使得志願軍部隊即使將美軍部隊包圍了,也難以將其消滅。最出名的就是砥平裡戰鬥,被志願軍4個團包圍的美法軍依託坦克構造環形防禦陣地,導致志願軍難以速戰速決。
陣地戰期間,李奇微發明了一種對付志願軍的戰法,那就是坦克劈入戰,即在航空兵和炮兵集群對預定目標完成火力覆蓋後,以20至40輛坦克編成一個打擊集群,沿公路及兩側快速突進。步兵在航空兵和炮兵火力支援下對志願軍陣地進行迂迴分割,直至徹底佔領。
不得不說,李奇微這招非常毒辣,一開始,志願軍坦克本來也不多,反坦克火炮也非常稀缺。因此五次戰役第三階段阻擊作戰中,參與阻擊作戰的20、63軍、64、65軍傷亡極大。
到1952年,蘇聯援助的T-34大量運抵前線,我坦克部隊還在後方開展了大練兵,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根據輪番作戰的方針,1952年6月17日,志願軍坦克第3師(轄第5、第6團,附第2師第4團)入朝,替換坦克第1師,入朝後,坦克3師很快就參與了1952年秋季戰術反擊作戰。
秋季反擊戰打響後,40軍119九師357團準備奪佔美軍陸戰第一師防禦前沿陣地130高地和140高地。兩高地後有161 高地,美軍坦克經常出現在那裡,居高臨下,向志願軍陣地射擊。射擊後,美軍還大模大樣地在坦克上喝酒喧鬧,根本沒有把志願軍放在眼裡。
為了打掉美軍的囂張氣焰,支援步兵奪佔美軍陣地,坦克第五團決定由一連連長張履華率109號T-34中型坦克一輛和501號122毫米自行火炮一輛擔任伏擊任務。
之前打坦克伏擊都是3輛坦克參戰,這次考慮161高地的地形條件限制,只派一輛坦克配一門122毫米自行火炮參戰。坦克5團團長馮家樹問一連連長張履華:「這次坦克伏擊只讓你開一輛坦克和帶一門自行火炮參加,你有困難沒有。」
張履華一拍胸脯:「沒問題,保證完成任務!」
根據地形和敵情,張履華決定把發射陣地選在篤正裡南山根下。此地射界開闊,便於火力機動;靠近道路,進出方便;有土稜線及灌木叢構成的天然屏障和偽裝。
10月1日19時20分,109號T-34坦克和501號自行火炮在志願軍炮兵的猛烈炮火掩護下,開進篤正裡伏擊陣地。坦克手們立即依著地貌細緻地進行偽裝,把翻出的新土用草皮蓋上,炮口前的地面潑上水,並用篷布蓋上,以免射擊時揚起塵土。
為了進一步迷惑美軍,張履華還帶乘員到前方老炮兵陣地上塔起木架,綁上雜草,偽裝成坦克隱蔽地。
10月2日清晨,兩輛車的乘員根據美軍坦克的活動規律,確定方位物、射擊地段和射擊距離,繪出射擊要圖,並趁炮兵射擊的時候,進行試射。共發射21發炮彈,摧毀了3個地堡。
坦克兵耐著性子等了兩天,戰機終於來了。
10月5日下午14時,5輛M26潘興坦克沿161高地盤山道向前運動,並不停地向志願軍步兵陣地開炮。
張連長及時發出射擊命令。只聽兩聲巨響,第二發炮彈當即命中爬上土稜線的美軍坦克,將其擊毀。嚇得其餘4輛坦克停在土稜線後不敢上來。此時,美軍飛機飛臨志願軍陣地上空轉著圈子進行偵察,張連長隨即命令兩車停止射擊。
美軍飛機將張連長偽裝的坦克隱蔽地誤認為是志願軍坦克所在地,投下了多枚炸彈。
這樣一來,美軍以為志願軍的坦克被擊毀,躲在土稜線後面的M26坦克又大模大樣地開了上來。張連長果斷下令:「打!」109號T-34坦克瞄準開在美軍隊列末尾的坦克,連續發射,將其擊毀,這樣一來,前面的3輛坦克被最後一輛車堵住了迴路,無法逃脫,又找不到志願軍伏擊地點,只得亂射一氣。
在美軍坦克尚未發現志願軍伏擊地點之前,T-34坦克和自行火炮密切配合,在短短10分鐘內就將剩下3輛坦克全部擊毀。
這次伏擊戰是美陸戰一師在1952年10月遭受的最嚴重損失,陸戰一師師史對此也有記載。
然而,師史卻吹噓說5輛坦克是遭到中國軍隊30—50輛T-34坦克和多門反坦克火箭筒圍攻才全部損失,還大言不慚地表示至少擊毀了中國軍隊20輛T-34。
本文作者:天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