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玄一
二戰爆發初期,德國人的裝甲部隊所向披靡,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由此,德國人的"閃擊戰"讓一眾盟國軍隊聞風喪膽。閃擊戰的發明者叫古德裡安,是二戰時期的德國名將。最早的坦克是英國人發明的。那麼,為什麼是德國人把坦克運用得如此出神入化呢?閃擊戰為何誕生在德國而不是英國、法國呢?
各位看官,且聽小編慢慢道來。
一、德國人為何痴迷於坦克?
眾所周知,一戰之後,德國被迫籤訂了《凡爾賽和約》,和約規定,德國只能保持10萬人的軍隊,而且萊茵河以東50公裡內不得設防。這條規定徹底束縛住了德國的軍事發展。假如外部環境發生突變,戰爭爆發後,德軍不能及時守住萊茵河,德國將面臨無險可守的尷尬境地。在這種嚴峻的現實逼迫之下,德國人只好另尋出路。
出路在哪裡呢?答案就是盡最大可能提高部隊的機動化水平。就這樣,有一個人把目光放到了裝甲車上。這個人就是古德裡安。
二、古德裡安和他的機械化部隊理論
海因茨威廉古德裡安生於1888年6月(大清光緒14年),父親是個職業軍官,在父親的引導下,古德裡安很早就進入了軍官學校學習,畢業於中央軍官學校。1907年2月,古德裡安被分配到羅林州,在步兵營擔任見習官。1908年晉升為少尉,1909年10月,他被調到漢諾瓦省,擔任駐防工作。
1922年1月,古德裡安被調到國防部運輸兵監察處擔任參謀,由一名帶兵軍官轉為一名技術軍官。至此,他才真正接觸到了坦克和裝甲兵理論。德國當時正在發展摩託化車輛運輸軍隊。古德裡安了解了整個摩託化車輛運輸部隊的運作後,逐漸意識到,摩託化等機械可以極大提高軍隊的機動性和作戰的速度,這是一種全新的戰術手段。
於是,古德裡安沿著這個邏輯繼續研究,最終,他把目光投射到了坦克身上。當時,世界上的坦克絕大部分速度很慢,行動遲緩,對於他的實戰效果,英法等國家都不看好。但是,古德裡安認為,如果能增大坦克發動機功率,提高坦克的行駛速度,那麼其戰鬥力也將顯著增強。
他為自己的發現感到興奮。但是,他的理論並沒有得到上司的認可和重視。有一次,古德裡安在陪同運輸兵總監納茲美爾參觀軍事演習時,不失時機地向他提出了機械化作戰的前景,希望得到他的支持。不料,這位總監卻很粗魯地回答道:"見鬼,什麼戰鬥部隊!它們只配裝運麵粉!"其他上司也對古德裡安的理論持懷疑態度。
三、古德裡安在質疑中開始艱難前行
雖然得不到上司的支持,但是古德裡安還是對自己的理論堅信不疑。在質疑聲中,他開始邁出第一步。
起步時,他用7個營的汽車兵進行實驗性訓練。在這些汽車兵的基礎上,古德裡安首先從理論上培養一些軍官,讓他們從思想上接受機械化作戰理念。然後又用汽車底盤製作坦克模型,用以實戰訓練。就是在這種艱難的條件下,古德裡安堅持訓練,他的機械部隊得以維持下來。而古德裡安裝甲部隊的春天,隨著納粹執政而到來了。
四、機械部隊在德國批量組建
1933年,納粹上臺。和以往的執政者不同,希特勒對機械化作戰的思想很是讚賞。於是,德國開始加速發展裝甲部隊。納粹上臺不久,德國就成立了裝甲兵部,古德裡安出任參謀長。1935年,檢驗裝甲兵作戰的時機來了。當年,德國在明斯特舉行了一場演習,主角是德國的第一個坦克師。演習的結果出人意料地好,效果極佳。於是,德軍又組建了3個坦克師,古德裡安親自擔任第二師的師長。這些部隊,成為日後德國機械化部隊的骨幹力量。
五、多兵種協同作戰的思想
古德裡安的可貴之處在於,不斷發展完善自己的思想。在坦克師裝配之初,他就認識單一的坦克兵不能完成戰場上所有的任務,因此,坦克兵必須經常與其他兵種保持協同。坦克作為一種機械化部隊,應充分發揮其快速力,並充分利用其行動半徑開展作戰。於是,坦克、摩託化師、步兵等多兵種協同作戰的思想由此形成。在上文提到3個坦克師之外,為了配合坦克師作戰,德國又組建了3個輕裝師和4個摩託化師。至此,德國的機械化部隊走向成熟。古德裡安躊躇滿志、不無驕傲地向世人宣告:"什麼都不能阻擋這支強大的突擊力量。"
六、古德裡安沒有吹牛
1939年9月1日,德軍突襲波蘭。在德國強大的機械化裝甲部隊的打擊之下,波蘭僅僅3個星期就被德國人從地圖上抹去;6個星期,法國被迫投降;在半年時間裡,德國大軍便席捲蘇聯西部,殲滅幾百萬蘇聯軍隊,直抵莫斯科城下。要不是希特勒一再犯錯誤,蘇德戰爭的結果尚未可知。
歷史證明,古德裡安沒有吹牛。
正是因為古德裡安一手締造了德國的裝甲部隊,他被譽為"德國裝甲兵之父"、 德意志第三帝國的"帝國之鷹",與曼施坦因、隆美爾被後人並稱為二戰德國三大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