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二戰靚妞
二戰時期德軍的「閃電戰」體系中,裝甲力量的地位無疑舉足輕重!而在戰爭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新式的「虎豹」坦克。特別是戰爭後期,德國的「虎豹」一度打得對手聞風喪膽,後來只不過因為產量的局限,最終功敗垂成。
而在「虎豹」坦克那耀眼的光環下,很多坦克都黯然失色,例如有一款曾經的絕對裝甲主力:三號坦克,自從「虎豹」出現後,就顯得默默無聞,毫無存在感了!其實在二戰初期,三號坦克所向披靡,可以說是當年「閃電戰」的中流砥柱。
三號坦克的研發升級,要感謝古德裡安的堅持!
三號坦克的研發和裝備,其實必須要好好感謝下一個人:古德裡安!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後,《凡爾賽條約》一直就像是捆在德國身上的枷鎖,所有軍事武備都受到了極大限制,「陸戰之王」坦克當然首當其衝。
但精明的德國人,為了繼續暗中研發坦克,當然會絞盡腦汁去想辦法繞開條約限制。從20年代中後期開始,德國人就造出一大堆輪式裝甲車:條約上說不能造坦克,沒有說不讓造裝甲車!就這樣,這些裝甲車造得和坦克越來越像了。
而就在這種混淆視聽的騷操作下,德國更龐大的坦克研發計劃開始醞釀。特別是在希特勒上臺後,德國的軍備重整計劃開始提速,已經算是半公開化了。1934年,德國的「裝甲戰天才」古德裡安,正式提出了研發三號坦克的想法!
他認為,這種坦克可以作為未來德軍閃擊戰的主力,並搭配支援型四號坦克組成強大「鋼鐵軍團」。於是,三號坦克正式開始研發,但研發過程中,古德裡安卻因為主炮口徑問題和德國武裝部吵了一架:武裝部官員認為只需要37毫米的主炮,而古德裡安眼光更長遠,堅持要求裝備50毫米口徑的主炮。
結果雙方就這樣一直僵持不下,一度鬧得不可開交。最後,武裝部官員只能拿出「彈藥必須統一通用,保障後勤」這一原則問題,最終才說服了古德裡安:因為當時德國步兵裝配的也是37毫米反坦克炮。
而古德裡安最後雖然做了妥協,但同時要求三號坦克必須安裝大號的炮塔座圈,為將來的主炮升級留下空間。就這樣,雙方都給了一個臺階下後,三號坦克終於被隆重推出。而古德裡安堅持的升級空間,如果再回頭看,這位「裝甲天才」確實比一般人要明智!
從輝煌到落寞,三號坦克黯然離場!
三號坦克在1937年開始正式列裝德軍,而早期型號裝甲很薄弱,採用15毫米厚高強度軋制裝甲板,頂部和底部裝甲厚度是10毫米和5毫米,後來的改進型才將裝甲厚度增加到30毫米。三號坦克當時定位角色是德軍裝甲主力,四號只是扮演著步兵支援型坦克的角色。
德軍入侵波蘭時,三號坦克就表現出色,在「閃電戰」中大顯神威,不過那時三號坦克在德軍中的裝備數量並不多。它最活躍的時光是在1941年至1942年,法國戰役中三號坦克和四號坦克並肩作戰,以摧枯拉朽般的速度佔領巴黎。
但是在法國戰役中,三號坦克也暴露出37毫米炮威力不足的問題,值得慶幸的是,古德裡安早有防備。於是三號坦克從F型開始,所有37毫米口徑炮全部換裝成50毫米坦克炮!因為火炮尺寸的加大,全車原先的三挺MG34機槍也減到兩挺。
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軍起初被打了個措手不及,所以那時的三號坦克,依舊可以高歌猛進,所向披靡!甚至還創造了1:6的輝煌交換比。不過好景不長,不久蘇軍的T-34大量出現,三號坦克只能欲哭無淚了:無情地被T-34按在地上「摩擦」。
蘇軍T34
為了對付前線的「T34危機」,德軍開始裝備更強大的豹式和虎式坦克,這些「虎豹」坦克的單車性能,無疑都是三號坦克望塵莫及的。而三號坦克雖然從最初A型一直改到N型,出現過多達12個型號。但改來改去,三號畢竟還是三號,並不能變成「虎豹」。
從1936年至1943年期間,三號坦克一共生產了近5700輛。1943年庫爾斯克會戰後,三號坦克開始黯然離場,退居二線。面對「虎豹」坦克的強勢出現,這位「曾經的王者」背影,可想而知是多麼落寞!
「三號」沒有離開硝煙,扛了門大炮「王者歸來」!
三號坦克隱退二線後,黑豹和虎式開始扮演著主演的角色,但是這些坦克卻很耗費人力和物力,所以一直產量不高,成了「虎豹」坦克致命的一大軟肋。即使你單車性能可以碾壓T34,不過數量太少,仍然鬥不過別人的「群毆」。
三號突擊炮
結果,「虎豹」坦克是打一輛少一輛,但後來蘇軍卻發現:一種德國新式大炮戰車卻越來越多!這就是著名的:「三突子」。而這種戰車,其實就是用三號坦克底盤改裝成的反坦克殲擊車。三號坦克黯然離開主戰場上後,卻換了一個角色,它重新扛了一門大炮回來了!
其實早在波蘭戰役,曼施坦因就提出裝備自行突擊炮的緊迫性。1940年法國戰役時,德軍第一款以三號坦克底盤改裝的自行突擊炮,就已經投入戰場。早期的三號突擊炮裝備了一門75毫米24倍徑的短管火炮,不過這種三號A型突擊炮畢竟還是試驗型號,一共只量產了30輛。
而後來改進後的B型突擊炮,則換裝了發動機和變速器。這款B型突擊炮才正式列裝德軍部隊,一共生產了320輛。但B型三號突擊炮被認為是最成功的,後來的所有「三突子」改進型只不過是在裝甲和外形做文章,而核心技術仍然都是沿用B型三號突擊炮上的。
早期三號突擊炮
到了F型三號突擊炮,已經更換了一門75毫米43倍徑殲擊火炮,成了首款德軍真正意義上的中型反坦克殲擊車,其正面裝甲在50毫米到75毫米。而所有這些用三號坦克底盤改裝的突擊炮,大家都喜歡稱它們「三突子」。
因為「三突子」沒有炮塔,車身低矮,對手不容易擊中它,它一炮卻能要了對手的「命」,因此「三突子」特別是擅長打伏擊戰。而且不要小看「王者歸來」的三號戰車攻擊力,它重新扛上的長管火炮因為威力強,戰場上足以抗衡蘇軍T-34坦克。
另外「三突子」直接採用三號坦克的底盤,德國也不必另開生產線,不僅大大節約了戰爭資源,而且無炮塔設計簡化了生產,另外三號突擊炮造價比較便宜,成本約為四號坦克的70%(也有說是四號坦克成本的一半)。
所以,德國兵工廠為了彌補前線所需,一共生產了10500輛「三突子」。「三突子」源源不斷被送到前線,雖然最後依然改變不了戰爭結局,但可以說一度解了前線的「近渴」。當時德軍每一個步兵師,都希望得到更多的三號突擊炮,甚至直接用它來替代四號和黑豹坦克。
正因為其龐大的生產和裝備數量,「三突子」的戰果也十分輝煌:據不完全統計,三號突擊炮在戰爭中一共摧毀的坦克數量超過2萬輛。所以說,暗淡後的三號坦克「功勳」光環,卻依然在「三突子」身上得到了延續。
結語
也許比起虎式坦克、黑豹坦克,三號坦克雖然不能碾壓同期對手,甚至還稍顯落後。但是三號坦克和「三突子」戰果卻十分驚人,而更先進的虎式和黑豹卻一直因為產量上不來,最終還是拖了德軍自己的後腿。毫無疑問,三號坦克在坦克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而「三突子」的成功也為三號坦克加分不少。
《歷史雜談驛站》圖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