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初期,德國裝甲部隊開始正式組建。其研發生產的坦克除去訓練用的一號輕型坦克和偵察用的二號輕型坦克外,就是著手中型坦克的研發。而當時德國裝甲戰理論也不是那麼完美,就如同英國有巡洋坦克和步兵坦克,法國有騎兵坦克和突破坦克一樣,德國也有戰鬥坦克和支援坦克的劃分,並由此誕生了三號中型坦克和四號中型坦克。那麼德國人的這種劃分是否正確呢?
一、德國的兩款坦克
事實上,德國人劃分出來的戰鬥坦克和支援坦克並非德國首創,儘管古德裡安在自己的回憶錄倒是把功勞全都歸功於自己,但在事實上來說,古德裡安其實就是照抄了英法的坦克發展思路,順便把英法的坦克戰理論也一併拿走作為參考資料去了。當然,這並非是什麼見不得人的事情,畢竟古德裡安頭幾年都是用坦克模型進行訓練,真正接觸坦克的機會為零,所以他也必須去借鑑英法的坦克發展思路。
當時主流的軍事思想在裝甲戰和坦克發展思路上,與後世有很大的區別。以英法為主的軍事強國,對於坦克的認識仍舊停留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上。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西線戰場上滿是塹壕戰,可以說雙方都是在進行單調乏味的戰鬥,長時間的對峙幾乎耗盡了雙方血。而坦克的開發目的則是為了打破僵局,形成一種能夠打破塹壕戰的力量,而最初的坦克發展路線也從第一世界大戰的經驗上開始發展。
可以說,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決定了突破坦克和步兵坦克的定位和意義,它們將為步兵提供足夠的掩護,協助步兵突破那些堅固的野戰工事和塹壕防禦體系,其裝備的火力是要足夠壓制野戰工事的火力點等等。這種坦克行動未必快速,但一定是裝甲厚重堅固,可能還會有足以摧毀野戰工事的較大口徑火炮。這一類坦克的代表包括英國的瑪蒂爾達Ⅱ步兵坦克和法國的B-1突破坦克,而德國的代表則是配備了75毫米短倍徑火炮的支援坦克——四號中型坦克。
與之相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裡坦克間的衝突開始與日俱增,戰後則總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坦克交鋒後,一種噸位較輕,配備了長身管,炮彈初速高,強調反坦克能力的坦克被提了出來。這些坦克的反坦克能力極強,而自身的噸位則較輕,機動性相較於步兵坦克和突破坦克則要更為迅速。這一類的坦克的代表包括了英國的A-15"十字軍"巡洋坦克和法國的索瑪S-35騎兵坦克,而德國則與之對應的開發了配備37毫米/50毫米長倍徑坦克炮的戰鬥坦克——三號中型坦克。
二、為何要有兩種坦克?
事實上,這裡一直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以後世觀念來看,三號中型坦克和四號中型坦克存在有嚴重的功能重疊——四號中型坦克幾乎能夠完成三號中型坦克所能肩負的所有任務,但是三號中型坦克則不能做到四號中型坦克的任務。而且從防護性能,改裝空間和火力極限上來考慮,三號中型坦克似乎都沒有存在的價值。於是很多人就得出了一個結論——三號中型坦克的存在毫無價值,屬於德國在坦克發展上的彎路。
但如果從實際角度上來考慮,德國在研發三號中型坦克和四號中型坦克的問題上,其實是一個非常務實的考慮。在這兩款坦克開始正式研發的上世紀三十年代中期,坦克的火炮技術還比較原始,長倍徑坦克炮的製造較為困難,在技術上就很難達到要求,三號中型坦克早期配備37毫米L/45倍徑坦克炮也是因為這個原因。而考慮到研製進度,技術限制等問題,四號中型坦克使用75毫米L/24倍徑火炮,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倍徑越長則初速越高,炮彈的殺傷力也會越強,這一點自然是各國都知道的,德國方面也不例外。可當年的現實條件就擺在這裡,短時間裡德國造不出75毫米長倍徑坦克炮。如果追求75毫米火炮有長倍徑又兼顧過去的支援能力,那麼大概率是把一門75毫米野戰炮裝了上去,可這樣的意義實在是不大。如果追求反坦克能力而裝備一門37毫米L/45倍徑坦克炮,則和三號中型坦克的區別不大,對於四號中型坦克而言則是一種浪費。
道理很簡單,在當時的技術條件限制下,同時滿足支援能力和反坦克性能是難以兼顧的,戰鬥坦克和支援坦克的劃分,也是一個不得已而為之的辦法。即便是後來三號中型坦克配備的50毫米L/42倍徑坦克炮和50毫米L/60倍徑坦克炮,其支援能力仍舊不足以和75毫米短管榴彈炮相媲美。那麼為了滿足當時的德軍作戰需求,尤其是德軍的戰術體系裡還需要步兵跟進作戰的情況下,四號中型坦克配備75毫米L/24短倍徑火炮就是必須的存在了。
三、兩款坦克的實戰情況
那麼三號中型坦克和四號中型坦克並存的情況下,它們在戰場上的表現又如何呢?在波蘭戰役時期,三號中型坦克和四號中型坦克都成功的證明了自己的價值。在當時的戰場上,三號中型坦克能夠摧毀任何一款波蘭軍隊的坦克,而且在各方面性能都能夠穩穩佔據上風。而四號中型坦克則能夠為德軍步兵提供有效的掩護,在步兵進攻時摧毀那些波蘭軍隊的野戰工事,從而保障了德軍在波蘭的勝利。事實上,波蘭戰役並不能算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裝甲作戰,步兵戰鬥的比重高於裝甲戰,因此數量稀少的三號中型坦克和四號中型坦克表現極佳。
但是在法國戰役裡,三號中型坦克和四號中型坦克則表現不佳。此時的三號中型坦克裝備的仍舊是37毫米L/45倍徑坦克炮,四號中型坦克配備的也還是75毫米L/24倍徑火炮,與之前的區別僅僅在於其新生產型號的裝甲有得到增強。但是在面對英法的諸多坦克,如瑪蒂爾達Ⅱ步兵坦克、索瑪S-35騎兵坦克和B-1突破坦克時,三號中型坦克和四號中型坦克必須要在近距離才能穿透對方的裝甲,現有的反坦克火力根本不足以在正常交戰距離擊穿對方。
事實上,這一問題在當時顯得十分嚴重,因為英法在火炮性能和裝甲性能上均有超過德國的三號中型坦克和四號中型坦克,如果不是德軍在戰略層面上掌握了主導權,並在戰術層面享有極大的優勢,那麼英法聯軍憑藉坦克性能優勢發起的諸多戰術反擊,很可能已經取得了不可想像的勝利。法國戰役後,德軍內部曾討論是否要為三號中型坦克和四號中型坦克換裝更優秀的坦克炮,但最後僅僅是為三號中型坦克換裝了50毫米L/42倍徑坦克炮和50毫米L/60毫米坦克炮,四號中型坦克則在火力方面沒有任何表現,除此之外便是兩款坦克都加強了裝甲。
而這一決定在不久之後的蘇德戰爭中幾乎鑄成大錯,德軍裝甲部隊駭然發現自己的坦克在性能上完全弱於蘇聯的T-34中型坦克和KV系列重型坦克。即便是升級過火力的三號中型坦克在面對T-34中型坦克和KV系列重型坦克時都顯得力不從心,四號中型坦克短倍徑火炮也難以佔到任何便宜。可以說局勢好像又回到了1940年的法國戰役,德軍裝甲部隊艱苦的發動進攻,僅能在近距離上擊毀對方。幸運的是,德軍此刻享有比法國戰役時更大的優勢,所以才能夠在戰略和戰術層次上佔據上風,只不過這背後所表現出的問題,就只有德軍自己清楚了。
結語
坦克的發展是螺旋上升的,德軍在三十年代中期訂立的坦克戰術和定位,在四十年代初已經喪失了作用。儘管他們在此前的波蘭戰役和法國戰役裡尚且保有一定的優勢,但是在蘇德戰爭爆發後就已經失去了作用。這也是德軍最後終止了三號中型坦克的生產,轉而全面加強改進原本被定義為"支援坦克"的四號中型坦克的原因。至此之後,四號中型坦克就全面取代了三號中型坦克,成為了德軍裝甲部隊的中流砥柱,而三號中型坦克則退出了一線,其底盤也轉而加強三號突擊炮的生產去了。
參考文獻:《二戰德國裝甲車輛特輯》
《坦克與裝甲戰車》
《德國坦克裝甲車輛:1936—1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