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號坦克反坦克,四號坦克搞支援,德國坦克設計是否失誤了?

2020-12-21 歷史皇太后

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初期,德國裝甲部隊開始正式組建。其研發生產的坦克除去訓練用的一號輕型坦克和偵察用的二號輕型坦克外,就是著手中型坦克的研發。而當時德國裝甲戰理論也不是那麼完美,就如同英國有巡洋坦克和步兵坦克,法國有騎兵坦克和突破坦克一樣,德國也有戰鬥坦克和支援坦克的劃分,並由此誕生了三號中型坦克和四號中型坦克。那麼德國人的這種劃分是否正確呢?

一、德國的兩款坦克

事實上,德國人劃分出來的戰鬥坦克和支援坦克並非德國首創,儘管古德裡安在自己的回憶錄倒是把功勞全都歸功於自己,但在事實上來說,古德裡安其實就是照抄了英法的坦克發展思路,順便把英法的坦克戰理論也一併拿走作為參考資料去了。當然,這並非是什麼見不得人的事情,畢竟古德裡安頭幾年都是用坦克模型進行訓練,真正接觸坦克的機會為零,所以他也必須去借鑑英法的坦克發展思路。

當時主流的軍事思想在裝甲戰和坦克發展思路上,與後世有很大的區別。以英法為主的軍事強國,對於坦克的認識仍舊停留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上。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西線戰場上滿是塹壕戰,可以說雙方都是在進行單調乏味的戰鬥,長時間的對峙幾乎耗盡了雙方血。而坦克的開發目的則是為了打破僵局,形成一種能夠打破塹壕戰的力量,而最初的坦克發展路線也從第一世界大戰的經驗上開始發展。

可以說,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決定了突破坦克和步兵坦克的定位和意義,它們將為步兵提供足夠的掩護,協助步兵突破那些堅固的野戰工事和塹壕防禦體系,其裝備的火力是要足夠壓制野戰工事的火力點等等。這種坦克行動未必快速,但一定是裝甲厚重堅固,可能還會有足以摧毀野戰工事的較大口徑火炮。這一類坦克的代表包括英國的瑪蒂爾達Ⅱ步兵坦克和法國的B-1突破坦克,而德國的代表則是配備了75毫米短倍徑火炮的支援坦克——四號中型坦克。

與之相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裡坦克間的衝突開始與日俱增,戰後則總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坦克交鋒後,一種噸位較輕,配備了長身管,炮彈初速高,強調反坦克能力的坦克被提了出來。這些坦克的反坦克能力極強,而自身的噸位則較輕,機動性相較於步兵坦克和突破坦克則要更為迅速。這一類的坦克的代表包括了英國的A-15"十字軍"巡洋坦克和法國的索瑪S-35騎兵坦克,而德國則與之對應的開發了配備37毫米/50毫米長倍徑坦克炮的戰鬥坦克——三號中型坦克。

二、為何要有兩種坦克?

事實上,這裡一直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以後世觀念來看,三號中型坦克和四號中型坦克存在有嚴重的功能重疊——四號中型坦克幾乎能夠完成三號中型坦克所能肩負的所有任務,但是三號中型坦克則不能做到四號中型坦克的任務。而且從防護性能,改裝空間和火力極限上來考慮,三號中型坦克似乎都沒有存在的價值。於是很多人就得出了一個結論——三號中型坦克的存在毫無價值,屬於德國在坦克發展上的彎路。

但如果從實際角度上來考慮,德國在研發三號中型坦克和四號中型坦克的問題上,其實是一個非常務實的考慮。在這兩款坦克開始正式研發的上世紀三十年代中期,坦克的火炮技術還比較原始,長倍徑坦克炮的製造較為困難,在技術上就很難達到要求,三號中型坦克早期配備37毫米L/45倍徑坦克炮也是因為這個原因。而考慮到研製進度,技術限制等問題,四號中型坦克使用75毫米L/24倍徑火炮,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倍徑越長則初速越高,炮彈的殺傷力也會越強,這一點自然是各國都知道的,德國方面也不例外。可當年的現實條件就擺在這裡,短時間裡德國造不出75毫米長倍徑坦克炮。如果追求75毫米火炮有長倍徑又兼顧過去的支援能力,那麼大概率是把一門75毫米野戰炮裝了上去,可這樣的意義實在是不大。如果追求反坦克能力而裝備一門37毫米L/45倍徑坦克炮,則和三號中型坦克的區別不大,對於四號中型坦克而言則是一種浪費。

道理很簡單,在當時的技術條件限制下,同時滿足支援能力和反坦克性能是難以兼顧的,戰鬥坦克和支援坦克的劃分,也是一個不得已而為之的辦法。即便是後來三號中型坦克配備的50毫米L/42倍徑坦克炮和50毫米L/60倍徑坦克炮,其支援能力仍舊不足以和75毫米短管榴彈炮相媲美。那麼為了滿足當時的德軍作戰需求,尤其是德軍的戰術體系裡還需要步兵跟進作戰的情況下,四號中型坦克配備75毫米L/24短倍徑火炮就是必須的存在了。

三、兩款坦克的實戰情況

那麼三號中型坦克和四號中型坦克並存的情況下,它們在戰場上的表現又如何呢?在波蘭戰役時期,三號中型坦克和四號中型坦克都成功的證明了自己的價值。在當時的戰場上,三號中型坦克能夠摧毀任何一款波蘭軍隊的坦克,而且在各方面性能都能夠穩穩佔據上風。而四號中型坦克則能夠為德軍步兵提供有效的掩護,在步兵進攻時摧毀那些波蘭軍隊的野戰工事,從而保障了德軍在波蘭的勝利。事實上,波蘭戰役並不能算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裝甲作戰,步兵戰鬥的比重高於裝甲戰,因此數量稀少的三號中型坦克和四號中型坦克表現極佳。

但是在法國戰役裡,三號中型坦克和四號中型坦克則表現不佳。此時的三號中型坦克裝備的仍舊是37毫米L/45倍徑坦克炮,四號中型坦克配備的也還是75毫米L/24倍徑火炮,與之前的區別僅僅在於其新生產型號的裝甲有得到增強。但是在面對英法的諸多坦克,如瑪蒂爾達Ⅱ步兵坦克、索瑪S-35騎兵坦克和B-1突破坦克時,三號中型坦克和四號中型坦克必須要在近距離才能穿透對方的裝甲,現有的反坦克火力根本不足以在正常交戰距離擊穿對方。

事實上,這一問題在當時顯得十分嚴重,因為英法在火炮性能和裝甲性能上均有超過德國的三號中型坦克和四號中型坦克,如果不是德軍在戰略層面上掌握了主導權,並在戰術層面享有極大的優勢,那麼英法聯軍憑藉坦克性能優勢發起的諸多戰術反擊,很可能已經取得了不可想像的勝利。法國戰役後,德軍內部曾討論是否要為三號中型坦克和四號中型坦克換裝更優秀的坦克炮,但最後僅僅是為三號中型坦克換裝了50毫米L/42倍徑坦克炮和50毫米L/60毫米坦克炮,四號中型坦克則在火力方面沒有任何表現,除此之外便是兩款坦克都加強了裝甲。

而這一決定在不久之後的蘇德戰爭中幾乎鑄成大錯,德軍裝甲部隊駭然發現自己的坦克在性能上完全弱於蘇聯的T-34中型坦克和KV系列重型坦克。即便是升級過火力的三號中型坦克在面對T-34中型坦克和KV系列重型坦克時都顯得力不從心,四號中型坦克短倍徑火炮也難以佔到任何便宜。可以說局勢好像又回到了1940年的法國戰役,德軍裝甲部隊艱苦的發動進攻,僅能在近距離上擊毀對方。幸運的是,德軍此刻享有比法國戰役時更大的優勢,所以才能夠在戰略和戰術層次上佔據上風,只不過這背後所表現出的問題,就只有德軍自己清楚了。

結語

坦克的發展是螺旋上升的,德軍在三十年代中期訂立的坦克戰術和定位,在四十年代初已經喪失了作用。儘管他們在此前的波蘭戰役和法國戰役裡尚且保有一定的優勢,但是在蘇德戰爭爆發後就已經失去了作用。這也是德軍最後終止了三號中型坦克的生產,轉而全面加強改進原本被定義為"支援坦克"的四號中型坦克的原因。至此之後,四號中型坦克就全面取代了三號中型坦克,成為了德軍裝甲部隊的中流砥柱,而三號中型坦克則退出了一線,其底盤也轉而加強三號突擊炮的生產去了。

參考文獻:《二戰德國裝甲車輛特輯》

《坦克與裝甲戰車》

《德國坦克裝甲車輛:1936—1945》

相關焦點

  • 二戰中的德國四號中型坦克,如何從支援坦克變成了德國主力坦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開發了多款經典坦克,幾乎每一款都在二戰中立下了赫赫戰功。例如縱橫戰場的虎式重型坦克,至今都為人所津津樂道。但在當年的德軍裝甲部隊裡,長期擔任其裝甲部隊中堅力量的坦克,實際上是開發於戰前的四號中型坦克。可是四號中型坦克在開發之初並不是為了擔任裝甲部隊主力,而是為了以提供支援力量為主的支援坦克定位。
  • 二戰坦克丨厚裝甲德國三號坦克
    1934年古德裡安這個裝甲戰術天才提出了以三號為主力,四號為輔助搭配使用的裝甲部隊的構想。其中作為主力反裝甲的三號坦克(雖然後面變了),便是我們今天的主角。三號坦克對的過來說很具有跨時代意義,按著德國坦克科技樹的發展第一次將反坦克炮安裝在坦克炮塔上作為主炮使用。 作為一款專為快速突破的坦克,無線電是標配。然而因為有了無線電,三號組團的時候常常可以集群作戰,以少量的傷亡吃掉對面。三人炮塔,坦克車長,炮手分離專業通訊兵的配置使得人機功效達到最大。當時對手的坦克都是雙人炮塔,車長兼任炮手,一邊偵查指揮一邊打炮,任務太重了。
  • 馳騁戰場的「鋼鐵軍馬」,德國裝甲部隊的中堅力量,四號中型坦克
    一、為了支援步兵而生的坦克 1935年,得到了希特勒的首肯的古德裡安,開始將他的「裝甲部隊構想」具體化。 其核心是研製兩種基本型的戰鬥坦克。第一種車型裝一門高初速反坦克炮,並有機槍火力,定型後稱為三號戰鬥坦克。
  • 二戰初期德國已經有發射榴彈的四號坦克,為何還設計三號突擊炮?
    有了四號坦克之後,德軍為何還設計三號突擊炮?這個就涉及到了德軍的作戰編制問題,德軍的裝甲戰術強調對坦克的集中使用,絕大部分的坦克都編入裝甲師或者摩託化師執行主要的突擊或者防禦任務,只有成立了少數幾個坦克營,即便是這些坦克營也是作為一支完整的裝甲單位投入作戰的,一般的步兵單位是得不到坦克的支援的,德軍從原則上是禁止將坦克分散開來去支援步兵單位的。而三號突擊炮則是專門為步兵單位提供火力支援的,隸屬於德軍炮兵單位,而不是裝甲兵。
  • 其貌不揚的三號坦克,到底有何過人之處,能開啟坦克中型化浪潮?
    基於這個思路,德國設計了兩款中型坦克,也就是德國在西歐的徵戰和蘇德戰場早期作為主力的三號中型坦克和四號中型坦克。 其中三號中型坦克在當時是作為德軍的主力反坦克單位使用的,也是古德裡安對德國裝甲部隊構築中,最為重要的一環,擔當了主力中的主力。 與之相對的四號中型坦克在早期則不是作為反坦克主力運用的,而是為三號中型坦克提供支援力量。 也正是這款三號中型坦克,成為三十年代後期和四十年代初的明星產物。
  • 蘇聯的反坦克炮戰史,撐起蘇聯反坦克火力的45毫米反坦克炮
    儘管此時M1930式37毫米反坦克炮才剛剛完成,但蘇聯軍方的要求仍舊得到了貫徹和執行。而第八號火炮工廠也果然不辱使命,在1931年末拿出了他們的新型反坦克炮設計。這種反坦克炮的口徑為45毫米,身管倍徑為43.8倍徑,可發射45×310毫米穿甲彈,並配別有榴霰彈和高爆彈。
  • 幫助英國在戰爭初期抵禦德國坦克的反坦克炮——QF2磅反坦克炮
    在1936年維克斯交付的初期型QF2磅反坦克炮是由QF2磅反坦克炮配上MKⅠ型炮架,MKⅠ型炮架為3腳設計,進入射擊位置時炮架架高、炮輪懸空。 皇家兵工廠對維克斯的設計不是很滿意,因此設計了MKⅡ型炮架,該炮架為重型炮架並保持了三腳設計,架設後火炮進行360°的旋轉,並擁有一個大面積的炮盾為射手提供保護。與MKⅠ型炮架相比,MKⅡ型炮架的輪子可以拆卸下來。
  • 看似雞肋,卻能正面擊穿德軍三號坦克的蘇聯反坦克槍
    毛瑟1918反坦克槍第一代反坦克槍基本就是在普通步槍上的暴力升級,加裝藥量以及放大加長槍管,雖然對付當時的坦克效果還不錯,但產品就很差強人意。中間插一句,這款反坦克槍的縮小版,後來成了SKS或56式半自動步槍的原型。
  • 二戰德國九號、十號坦克,為了忽悠盟軍編造的坦克
    二戰打到1944年時,德國國內的工業生產已經很難支應前線了,尤其是坦克部隊,在盟軍的數量攻勢面前損失慘重,工廠生產難以補足前線的損失。不過德國坦克並非完全沒有優勢,更強的單車戰鬥力就是最明顯的長處,這也是盟軍最忌憚的地方,一直在緊密的關注德國新式裝甲武器的研發。
  • 德軍的多用途利器,三號坦克改裝的三號突擊炮,性能與表現如何?
    從1940年1月到1940年5月,共有30輛三號突擊炮被生產出來,其中24輛參加了法國戰役。三號突擊炮在法國戰役裡被編成了4個突擊炮連,分屬於不同的部隊之中。而法國戰役本身也證明了曼施坦因的理論,因為坦克都去進行穿插合圍,所以步兵們無法得到坦克的支援。
  • 「虎豹」坦克耀眼光環下:三號坦克黯然離場!結果扛了門大炮歸來
    其實在二戰初期,三號坦克所向披靡,可以說是當年「閃電戰」的中流砥柱。 三號坦克的研發升級,要感謝古德裡安的堅持! 三號坦克的研發和裝備,其實必須要好好感謝下一個人:古德裡安!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後,《凡爾賽條約》一直就像是捆在德國身上的枷鎖,所有軍事武備都受到了極大限制,「陸戰之王」坦克當然首當其衝。
  • 德國的二號坦克,德國裝甲部隊的早期主力,卻在日後逐漸無用
    但德國希望能擁有的三號坦克和四號坦克的研發又不是很順利。 迫於現實的無奈,德國只能在1934年開始研發介於三號和一號之間的坦克,作為研發過程中的緊急替代品。雖然說這樣難免有些浪費,但是作為德國裝甲部隊的早期力量,還是足夠了的。
  • 二戰德國1號坦克,以拖拉機名義研製,最終橫掃歐洲
    所以儘管英法當時在坦克技術和性能方面甚至還強於德國,但是分散的配置,讓英法的裝甲部隊無法形成強有力的「拳頭」,最終被德國轟炸機、反坦克炮和坦克組成的「鐵拳」一一消滅。其實,在1號坦克問世後不久,德國就迎來了一次實戰檢驗自身裝甲部隊效能和作戰理論的機會。1936年的西班牙內戰在某種意義上看,可以看作是二戰全面爆發前在歐洲的一次「演習」。
  • 從秘密研發到大放異彩,「軍馬」四號坦克的傳奇發展史
    德軍計劃將四號坦克與幾乎同一時期投入量產的三號坦克配合使用:三號坦克負責執行反坦克任務,而四號坦克則主要針對己方步兵開展支援行動。Pz.Kpfw.IV坦克自從服役之初就以出色的可靠性和穩定性俘獲了德軍戰士的「芳心」,並被德軍裝甲兵親切地稱為「Armeep ferd(軍馬)」。
  • 輕型坦克改裝而來的坦克殲擊車,如何成為T-34中型坦克的噩夢
    至於坦克交戰這一點,反正古德裡安他們這些人是不擔心的,他們覺得37毫米反坦克炮和三號中型坦克上的50毫米坦克炮夠用了,再大的口徑也不需要了。在這個思路指導下,德軍在1939年打贏了波蘭戰役,成功的把號稱'平獨鎮露'的波蘭給收拾了。但是等到1940年的法國戰役時,這一套就不是很靈驗了。
  • 造型獨特的QF-2磅反坦克炮,如何成為抵禦德軍坦克的反坦克利器?
    這些驕傲的盎格魯·撒克遜人認為,他們有合理對抗德國坦克的辦法——依靠他們的QF-2磅反坦克炮,將德國人的坦克一個一個打成廢鐵。那麼在這個37毫米反坦克炮被稱作敲門環的年代裡,QF-2磅反坦克炮,這種口徑僅僅只有40毫米的反坦克炮,又能有什麼神奇之處呢?
  • 德國最後的王牌虎式坦克
    這其中的大部分原因自然就是凡爾賽條約的壓制,不允許德國人研製坦克。在狂人希特勒上臺撕毀這份條約之前,德國人除了自個兒偷偷摸摸的進行開發之外,由於政治需求也得到了包括蘇聯在內的外國幫助。在撕毀凡爾賽條約的時候,德國雖然還沒有真正的將這些積累的技術量化,但是無疑是已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們就是一號、二號、三號、四號。這些坦克都是具有非常強的目的性。
  • 英國反坦克炮和美國謝爾曼坦克的結合,如何誕生出獵虎殺手?
    一、螺旋上升的坦克優勢 事實上,二戰中的裝甲優勢是一個螺旋上升的產物, 在戰爭之初,英軍和德國的裝甲力量相對持平,德國的三號中型坦克和四號中型坦克,在面對英國的十字軍巡洋坦克、瓦倫丁步兵坦克和瑪蒂爾達Ⅱ步兵坦克時,本質上講是勢均力敵的。
  • 防空炮演變來的反坦克炮,英國早期的反坦克支柱,QF-2磅反坦克炮
    這些驕傲的盎格魯·撒克遜人認為,他們有合理對抗德國坦克的辦法——依靠他們的QF-2磅反坦克炮,將德國人的坦克一個一個打成廢鐵。那麼在這個37毫米反坦克炮被稱作敲門環的年代裡,QF-2磅反坦克炮,這種口徑僅僅只有40毫米的反坦克炮,又能有什麼神奇之處呢?
  • 二戰德軍神秘四號坦克殲擊車西線諾曼第戰役
    說到二戰時期德國坦克殲擊車,德國和蘇聯殲擊車對比英國和美國的坦克殲擊車存在著很大的差別,蘇聯和德國坦克殲擊車都統一都沒有炮塔,而是直接把主炮安裝在了底盤上面,然後在增加的附加的裝甲提高防護力,起初德國就把三號坦克的底盤改成突擊炮,突擊炮東線戰場早期殲擊車的名稱,包括蘇聯SU系列突擊炮和自行火炮期初設計都是為了掩護步兵進行戰場進攻而設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