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古德裡安這個裝甲戰術天才提出了以三號為主力,四號為輔助搭配使用的裝甲部隊的構想。其中作為主力反裝甲的三號坦克(雖然後面變了),便是我們今天的主角。
三號坦克的主要改進點:
A型(1937):使用螺旋彈簧懸掛,護甲厚度14.5毫米
D型(1938):護甲提升至30毫米
E型(1938):三號正式量產型號,使用扭力懸掛
G型(1940):開始採用50毫米炮(F行後續款也為50毫米跑)
J型(1941):三號主力款,共產2616輛,裝甲提升至50毫米
N型(1942):換裝四號坦克替下之75毫米短管炮
三號坦克自身有多達12個型號。前期的裝備37毫米主炮,從1939的F型開始,逐漸裝備50毫米口徑火炮。三號坦克對的過來說很具有跨時代意義,按著德國坦克科技樹的發展第一次將反坦克炮安裝在坦克炮塔上作為主炮使用。 作為一款專為快速突破的坦克,無線電是標配。然而因為有了無線電,三號組團的時候常常可以集群作戰,以少量的傷亡吃掉對面。三人炮塔,坦克車長,炮手分離專業通訊兵的配置使得人機功效達到最大。當時對手的坦克都是雙人炮塔,車長兼任炮手,一邊偵查指揮一邊打炮,任務太重了。另外比如初期的T34,都是用旗語指揮,和使用無線電的三號坦克高下立判。(雖然火力上三號不行)
可以這麼說三號坦克的出現,完成了對德國裝甲部隊的一次質變,使德國有一款真正能使用的坦克。而其開創的5人車組三人炮塔的人員配置延續至今。在應用實戰方面,三號坦克的服役時間是1937年,在波蘭戰役中,三號坦克很出色的完成了自己作為「突擊先鋒」的使命。可惜的事,在波蘭戰役中三號的數量太少了,只能嚇唬嚇唬波蘭人,在後續的法國戰役中,三號的37毫米口徑炮就不行了。面對英法坦克,特別是英國的步兵坦克,瑪蒂爾達1,瑪蒂爾達2,完全就和遇到烏龜似的,打起來相當費力。好在設計的時候就預留了大口徑火炮的位置,法國戰役後就改成了50毫米口徑的火炮了。在蘇德戰爭期間,三號坦克最初憑良好的構造和德國坦克兵的高素質和高效的交流,1941年依舊取得了1:6的交換比。這主要是當時蘇聯主要是以BT快速坦克和T26為主。隨著T34成為主力,三號坦克就逐漸力不從心,慢慢的改造成為功能性裝甲。從1942年開始,三號坦克逐漸成為輔助坦克,而原準備成為輔助坦克的四號坦克德意志軍馬,成為了德國裝甲力量的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