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方舟——武昌方艙醫院37天記

2020-12-22 華聲在線

生命方舟

——武昌方艙醫院37天記

3月9日,夜幕降臨,武漢市洪山體育館的燈光點亮城市。2月3日,這裡成為武漢首家方艙醫院,也是該市最晚休艙的方艙醫院。

3月10日,武昌方艙醫院,休艙儀式上的醫護人員、工作人員和志願者舉起「武漢勝、湖北勝、全國勝」字眼的牌子合影留念。當天,武昌方艙醫院休艙儀式在洪山體育館南門廣場舉行,武漢14家方艙醫院完成歷史使命,全部休艙。

3月9日,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隊員們給患者送中藥。

3月9日,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隊長汪洋(右一)和隊友核對最後準備出院的幾位患者資料。

3月10日,一名出院患者準備乘車離開。當天,該醫院最後一批49名患者康復出艙。(本版照片均為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辜鵬博 鄒晨瑩 攝影報導)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鄒晨瑩 辜鵬博

3月10日下午3時,武漢市民文昌平「出艙」。

他徑直衝著印有「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的藍旗走去。到了醫療隊隊員跟前,文昌平筆挺地站著,敬了個標準的軍禮。他有些激動地說:「我終於看到了你們的模樣!」

文昌平胸前別著一枚毛主席徽章,是隊員們送的,「別的都不帶,也要帶走它」。他說,自己是毛主席的「鐵粉」,因為在方艙裡的日子,越發喜歡湖南人。

他是武昌方艙醫院最後一批出艙的49名患者之一。

「武漢加油!湖北加油!中國加油!」當日下午5時,14支醫療團隊的醫護人員聲震雲霄。至此,武漢所有方艙醫院「關門大吉」。

從「一床難求」的困境,到「應收盡收」發揮最大效能,再到投入使用後逐漸實現「床等人」,最後扭轉局面全部休艙。37天內,「生命方舟」書寫了同舟共濟的中國故事,創造了世人驚嘆的中國奇蹟,顯示了磅礴雄厚的中國力量。

建艙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辰,是提出在武漢建立「方艙醫院」的關鍵人物。

作出這一判斷,源於患者收治難的尖銳矛盾。彼時,新冠肺炎患者就醫數量激增,但武漢市醫療資源遠不能滿足床位需求,大量確診和疑似患者未能入院得到救治。

一邊是床位奇缺,一邊是大量患者待收治。兩難之下,方艙醫院應運而生——用最小的社會資源、最簡單的場所改動,最快地達到提高收治容量的目的。

2月3日,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發布公告,洪山體育館等三地入選,將分別改建為方艙醫院。事實證明,這是非常時期的非常之舉、關鍵之舉。

徐軍美記得格外清楚,2月3日晚接到召令,2月4日13時55分抵達。徐軍美是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副院長,此次率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前來支援。

42個人,10臺車,浩浩蕩蕩,他們是全國首支抵達武漢的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他和團隊裡的醫護人員,都是「來了才知道是辦方艙醫院」。

看著眼前的洪山體育館,大家一臉茫然。但時間不等人,湘雅二醫院醫療隊迅速投入戰鬥,全面參與基礎設施改建。

雖無先例,但改建方艙醫院並非無章可循。「計劃800個床位,原本分作東區和西區。後來,我們去看場地,床位過於密集,不能滿足院感條件。只好把鋪好的床撤走一小半,又開設地下一層作為第三個區域。這就是武昌方艙的ABC三個病區。」徐軍美說到武昌方艙醫院,就像一位建築師端詳自己設計的大樓,或是工程師查看自己研製的機械。

大到設定「三房兩通道」,規劃床位數量供應、分區隔斷防護、電板線路,小到確定床單顏色、床位標識,事無巨細。

33小時,他們「搶」出了武漢第一家投入使用的方艙醫院。體育館內的角落處,至今還有條橫幅:「努力到無能為力,拼搏到感動自己」。

院感防控如何保障?更重要的難題擺在面前。

平時醫務人員在防護方面都不怎麼講究,湘雅二醫院感染科醫生田沂給每位醫療隊隊員強化「進入方艙,三級防護必不可缺」的觀念。1件防護服、2件隔離衣,不僅花費時間,而且極耗精力。出來時又要把它們一步步脫掉以保證不受病毒感染。這個流程多達十幾個步驟,不光外行弄不懂,即使是醫務人員,也要嚴格培訓、反覆演練。

「很多細節都是邊看邊改。」田沂記得,有的隔斷處就是簡單一扇門,且上下縫隙相當大。他們眼見所有的縫都被封住,才鬆了一口氣,因為「如果沒看到,就是大隱患」。

臨開艙前,隊員們曾經想像,那麼多的陌生患者,每一個都攜帶新冠病毒,等待著他們的會是什麼。有人形容當時的感受:「連呼吸都變得急促而沉重。」但不確定感在收治患者的一剎那消失了。

開艙

2月5日夜裡,疾風驟雨。23時,武昌方艙醫院收治第一例患者。

原則上,方艙醫院收治的是已確診且未在定點醫院隔離治療的輕症患者。為此,湘雅二醫院醫療隊在體育館外搭起用於預檢分診的帳篷。

發燒39攝氏度的付丹,2月6日零點過後被送過來。嚴格來說,那時的她算不上診療方案中定義的確診:做過核酸檢測,結果還未出來。帳篷內,醫生看她的CT,表示「已經很明確了」,於是她被收進方艙。果然,當天下午核酸檢驗出來結果為陽性。

武昌方艙對外發布稱有床位,各個社區就去排查,患者從四面八方湧來。在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呼吸內科教授肖奎看來,最讓人為難的是,有社區工作人員將危重患者送來,「非常緊張、壓力很大,又絕對不能放任不管。」

隊員們迅速聯繫周圍的定點醫院,不停接收各路反饋回來的信息:「哪個醫院能收」「有其他疾病,得先備好藥品」「救護車出發沒有」……肖奎說,直到凌晨3時,救護車來了,隊員才鬆了口氣。

按下葫蘆又起瓢。患者從轉運車上下來,只能用外衣勉強遮住身子,一路小跑到收治區;電源故障,導致電熱毯一度無法使用;燈火通明的大廳內,咳嗽聲、喘息聲此起彼伏,很多患者難以入眠,表現出抱怨和不滿的情緒。供暖、保電、安撫,一項一項接續展開。

混亂和有序同時發生著。一個晚上,他們收治了200多位患者。「我們沒經驗,別人也沒經驗。這麼多患者怎麼管?」徐軍美回憶道。

經歷著「兵荒馬亂」,制度設計迅速提上日程。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醫療隊會同艙內6家醫院,確定了咽拭子標本採集及運送流程、病房巡診流程、護理工作職責等。

每有方艙開艙,床位都會「譁」一下全填滿,工作量非常大。這套後來被系統總結為「武昌方艙醫院的醫療質量長效管理機制」的經驗,逐漸推而廣之,成為武漢所有方艙醫院的模板。

武昌方艙醫院A區的醫生戰隊,分為「一線班」和「二線班」。35天裡,他們共同面對過近400位在床患者。

「一線班」,類似於平日裡一線醫生值守的白班、中班、晚夜班,由湖北省腫瘤醫院、湖北省婦幼保健院的36名醫生「搭夥」,後又加入貴州醫療隊的3名醫生;「二線班」就是湘雅二醫院的醫生團隊,負責指導、調整診療方案,解決複雜疑難問題。

名義上是如此。「但是,湘雅的老師們每天都會一起查房。」談到共事的感受,貴州省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醫生李衛松用上了「細心」「認真」「謙虛」之類的詞,發出「湘雅不愧是湘雅」的讚嘆。

肖奎和戰友們嚴格執行國家診療規範,以及諸如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疾病的藥物治療。看上去較激進的,在這裡都不予採納,肖奎說,就得講究科學、講究循證。

病區裡的幾支醫療隊聯合舉辦「患友知多少」知識比賽,患者的基本信息、醫療信息、心理問題,湘雅二醫院醫療隊的隊員們倒背如流,甚至連電話號碼都記得清清楚楚。

李衛松尤其佩服肖奎:「他能記得住A病區幾乎所有患者的信息,對每一位患者都很負責。」「有的患者每天都會問我們一個重複的問題,那就是核酸檢測什麼時候才能轉為陰性。」李衛松說,肖奎不僅能給患者分析提取標本、核酸試劑的情況,還能根據家庭背景和心理狀態「對症下藥」,增強他們戰疫的信心。

「胸片拍了嗎」「還在發燒嗎」「一定多喝水」。與患者的溝通過程中,這是張慧琳說得最多的三句話。張慧琳來自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擔任武昌方艙裡的護理組長。「不能遺漏任何一位患者。」回憶開艙時的手忙腳亂,儘管醫護人員為搶時間不吃不喝不上廁所,對患者打針吃藥體貼入微,她還是覺得做得還不夠,還可以更好。

滿艙

3月9日,在洪山體育館前,一群工作人員把記者叫住,請求為她們合影,理由是:也算間接做了救死扶傷的事。

她們是武漢市豔陽天餐館的員工。董立紅是彭劉楊路店的店長,每天她要和同事把溫度不低於50攝氏度的餐食,送到武昌方艙的清潔區門口。有大半個月,每天要送的餐盒超過1000份。最近一周份數不多,董立紅卻打心底裡高興。

從彭劉楊路店到洪山體育館,開車約15分鐘。方艙醫院的醫護人員從內場進入清潔區取餐,更衣和消殺都要花費不少時間,董立紅只能儘量選在方艙醫院醫護人員交班的時候送餐。

餐食有雞肉、牛肉、基圍蝦,配著牛奶、水果。患有糖尿病的,護士們都會記錄下來,給他們提供無糖的食物。有的是回民,配送的就是清真食物。

有煙火氣,有人情味,方艙醫院不僅是醫院,也是患者的「家」。隨著更多患者入住,如何管理的問題浮出水面。

最多的時候,A區的249張床,住下了239人。單靠湘雅二醫院和其他省市支援過來的一些護士,不足以管理這麼多患者的日常生活。

發飯發藥時,總有幾個人上前幫忙。他們自作主張地命名了各自負責的部分,一區、二區、左區、右區,後來演變為選出「區長」、自我管理。當上了「區長」的張女士很積極,地面電線導致護士推治療車受阻,她就幫忙抬一下;行動不便的患者想找醫生,她主動過去叫醫生。

志願者也有行動。入艙的第二天,付丹看到有人收拾垃圾。她感到有些奇怪,清潔工人怎麼沒有穿防護服?一問,原來那人是159號床的病友。這對於付丹來說是個轉折點。她本來充滿消極情緒,目睹了這一幕,她覺得自己可以做些事情。開水區地上總是溼漉漉的,原因在於熱水器都沒有裝下水口。於是,她跑到館外,找了幾個廢桶,把管子接到裡面排水,水滿就倒掉。慢慢地,她發現,更多人自覺在付出。

除了醫護人員、「區長」和志願者,還有公安民警化身「萬能服務員」,環衛工人堅守崗位,共同維繫方艙運轉如常。

「方艙裡收治的都是輕症患者,但他們具備完全的行動能力。」張慧琳說的這句話,有層隱含意思:一旦患者有不良情緒,極易發酵擴大。這對於醫護人員和周圍病友,也是潛在危險。

醫療隊採取多種方式幫助患者進行心理輔導。徐軍美介紹,目前共編寫了兩版心理疏導手冊。第一版名叫《走進方艙》,幫助患者面對初入方艙的各種心理問題。隨著越來越多的患者治癒「出艙」,第二版手冊命名為《走出方艙》。

湘雅二醫院心理諮詢師劉進被稱為「心靈小王子」。他鼓勵患者將春天畫出來,把心聲寫下來,還舉辦了方艙版「我是歌手」活動,為他們建立了「心靈氧吧」。

「你的心有一道牆,但我發現一扇窗。」手機循環播放著《心牆》,203床的阿姨坐在病床上,沉浸在音樂裡。數著日子,已是她進艙的第20天,離這裡休艙只有1天。她想著眼前的病情,更計劃著邀請護士們去黃鶴樓看看。

休艙

2月11日,武昌方艙醫院首批患者康復出艙;

2月19日起,武昌方艙醫院「入艙」人數少於「出艙」人數;

2月27日,中央指導組公布,武漢的方艙醫院已經實現「床等人」。

……

據統計,武漢的方艙醫院共計收治超過12000名新冠肺炎確診患者,佔武漢所有確診病例的四分之一。極大緩解定點醫院的收治壓力,保證「應檢盡檢、應隔盡隔、應收盡收」,方艙已到休艙之時。

鞋套摩擦地面的聲音,伴隨著防護服的高密度聚乙烯面料,譁啦,譁啦,譁啦。張慧琳很是熟悉,又有些恍惚。3月9日,最後一次入艙,她情緒有些複雜。她親眼見到患者心態由惶恐變為平靜,以及醫護和患者的關係越發融洽。「這是大家一起並肩作戰的地方,以後想在方艙裡面上班也沒機會了。」

醫生不了解、病人不認同、社會不理解,這是創建初期的武昌方艙醫院。歷經無數風浪,這艘生命方舟,完成醫護零感染、輕症零死亡、出院零回頭的使命。

生命方舟停泊了。勝利的曙光,就在前方。

(湖南日報武漢3月11日電)

[責編:歐小雷]

[來源:華聲在線]

相關焦點

  • 武漢十二時辰·未時|從武昌方艙醫院首批走出來,恍如重生
    這天是2月11日,時辰正值未時,包括彭強在內,武漢武昌方艙醫院首批28名新冠肺炎患者出院。經歷除夕夜發病、居家觀察、往返醫院發熱門診輸液、入住方艙醫院醫治,彭強走出方艙時,恍如重生。彭強咬牙堅持在醫院完成一系列檢查和治療,「能怎麼辦呢?」不幸中的萬幸,家裡妻子、母親和孩子都沒被傳染。彼時,武漢改造方艙醫院計劃即將實施。2月3日晚,武昌方艙醫院作為首批三家方艙醫院之一,開始動工改造。2月5日23時許,該院收治首批新冠肺炎患者。
  • 35天的堅守託起生命方舟——遼寧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奮戰武漢市...
    原標題:最後一名患者走出方艙醫院。本報記者 楊靖岫 姜義雙 攝 3月10日下午,隨著最後25名患者出院,遼寧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負責的武漢市武昌方艙醫院患者清零,最後一家方艙醫院正式休艙。
  • 上海出品,紀錄片《生命·方艙》為生命方舟留下影像志
    方艙醫院,在疫情阻擊戰中,這個名詞對於全國人民已是耳熟能詳,被大家稱為「生命的方舟」。可關於方艙醫院是如何運行、其間的醫護人員如何工作等具體細節,許多人可能只知其一。4月8日22時,東方衛視播出了紀錄片《生命·方艙》,將武漢的方艙醫院從決策、收治、運維到休艙的全過程帶到觀眾面前。
  • 託舉生命的方舟
    「要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儘快增加醫療機構床位,用好方艙醫院,通過徵用賓館、培訓中心等增加隔離床位,盡最大努力收治病患者。」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堅定明晰。   建設方艙醫院,用好方艙醫院,成為關鍵舉措。短短10多天裡,一座座被視為「生命之艙」的方艙醫院,在武漢三鎮建設啟用,大幅擴容收治能力,為奪取這場疫情防控勝利築牢基石。
  • 方艙醫院最後「交卷人」,卷面分三個「0」
    3月10日下午,隨著最後一批49名患者出院,武漢市第一家開艙收治患者的武昌方艙醫院,今天成為最後一個「交卷人」。35天的答題,湘雅二醫院赴方艙的第一批趕考者——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榮獲「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集體」,湘雅二醫院副院長徐軍美榮獲「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個人」。
  • 援鄂醫護人員來積婷:讓方艙成為傳遞溫暖與愛的「生命方舟」
    點擊上方藍字「武威市廣播電視臺」快速關注今年28歲的來積婷是古浪縣中醫醫院兒科的一名90後護士長。今年2月5日,她作為甘肅省支援湖北的第二批醫療隊成員馳援武漢。近兩個月的時間裡,來積婷同隊友們在武漢東西湖區客廳方艙醫院護理過上百名病人。
  • 42名援武漢武昌方艙醫院隊員籤下決心書
    3月1日上午,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援武漢武昌方艙醫院醫療隊全體成員一致立下的決心書,以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副院長徐軍美為首的42名隊員在上面籤名並按下了鮮紅的手印,燃起敢打必勝的決心。據了解,湘雅二醫院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於2月3日晚接到召令,次日清晨,42名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員隨著10臺「野戰醫院」車出徵武漢,成為第一支到達武漢的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負責住院方艙醫院內的249張床位。
  • 武漢市武昌醫院院長劉智明:用生命完成最後的堅守
    用生命完成最後的堅守——追記武漢市武昌醫院院長劉智明□新華社記者 廖 君 侯文坤 馮國棟2月18日,上午10時54分,一位始終奮戰在抗疫一線的白衣戰士走了……>他是武漢市武昌醫院院長劉智明。這是一個繁重的工程:兩個小時內將門診部改成發熱門診和留觀病房;3天內完成全院既有499名其他疾病患者的轉移工作;對武昌醫院西院區進行整體改造,建好300張隔離床位……收到通知半小時後,劉智明迅速召集職能部門、醫技部門商議方案,全院行動。當天下午6點,他們就把門診部改成發熱門診和留觀病房。
  • 唐山嶺俊志願消殺隊 方艙醫院病毒終結者
    方艙的最後消毒關係到以後整個方艙的安全。 武昌方艙醫院前身是洪山體育館,它曾經是湖北第一座大型的多功能體育場館,也是武漢第一座投入使用、最後一個休艙的方艙醫院。武昌方艙醫院的消毒比一般場所要更複雜,大到盤踞幾十米高空的空調管道、各種照明及影音設備,外圍的檢測車、工作帳篷,小到每個病人使用過的床鋪、座椅,都要仔細消殺。
  • 達摩院成立XG實驗室進軍5G;武昌方艙醫院患者清零;谷歌建議北美...
    (網易科技)國內新聞武昌方艙醫院患者清零!武漢全市方艙醫院全部休艙3月10日,位於武漢市的洪山體育館武昌方艙醫院舉行休艙儀式。在武漢的所有方艙醫院中,武昌方艙醫院是最後休艙的。當日,這個方艙醫院裡的最後一批患者將全部出艙。
  • 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基備考:方艙—託舉生命之舟的力量
    【導讀】寧夏華圖事業單位考試網同步寧夏華圖發布: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基備考:方艙—託舉生命之舟的力量,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赴武漢調研指導的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呼吸與危重症醫學專家王辰評價如此評價方艙醫院。   考點一為什麼叫方艙醫院?   「方艙醫院」,其實就是一個可以活動的方形「房子」,因為其組裝快、功能全、機動性強,所以叫方艙醫院。方艙醫院被稱為醫院中的「變形金剛」。方艙醫院最初應用於美軍,配有載車,具有較高的機動性能。
  • 高三學生在方艙醫院用素描手繪美麗
    在武昌方艙醫院邊治療邊學習,武漢市東湖中學高三(2)班的學生彭昕燁,得到了醫護人員的特別照顧。為了表達謝意,彭昕燁給來自貴州遵義的支援湖北的醫療隊護士長李蘭,送了一份珍貴的禮物——一幅幅素描畫。2月6日凌晨,彭昕燁成為第一批進入武昌方艙醫院的患者。「他一個人在那裡,我們很擔心。」彭昕燁的父母告訴記者,幸好有可愛的白衣天使,她們不僅照顧兒子的生活,還監督他每天的學習。
  • 「變形金剛車」——用航天技術共築人類命運共同的「生命方舟」
    為世界提供可行方案用航天技術共築人類命運共同的「生命方舟」2月初,面對新冠疫情肆虐,在中央指導組的推動下,武漢市政府緊急徵用14處市內會展場館,改造成為「方艙醫院」,集中收治輕症患者。中國航天科工航天江南所屬蘇州江南公司快速響應,為全國各省市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研製生產的近百輛「變形金剛車」——移動醫院,作為馳援武漢的各地醫療隊以及方艙醫院的核心裝備,硬核馳援,開創了呼吸道傳染病的專科醫院建設和運行保障的先河,為武漢保衛戰貢獻了航天力量!把醫院裝進貨櫃方艙醫院是託舉「生命方舟」,方舟中的核心則是蘇州江南的「變形金剛車」。
  • 追記武漢市武昌醫院院長劉智明
    在武昌醫院防疫指揮部的大屏幕上,治癒出院患者一欄裡,閃爍的數字「408」裡,不包括他們的院長劉智明。2月18日10時54分,51歲的生命從此定格。這座英雄的城市,銘刻下劉智明這個英雄的名字。劉智明的「老戰友」、武昌醫院副院長黃國付說。
  • 武漢14座方艙醫院全部休艙,方艙裡發生的這些故事令人難忘
    今天下午,武漢市武昌方艙醫院正式休艙。至此,武漢市的全部14座方艙醫院,全部休艙。從2月3日首家方艙醫院建設開始,到27日出現「床等人」現象,歷時僅20多天,就徹底改變了「一床難求」局面。據統計,各家方艙醫院運行30餘天裡,收治新冠肺炎輕症患者12000多人,成為名副其實的生命之艙。
  • 方艙醫院裡堅持學習準備高考的他們,明天上「戰場」了!
    因為她是輕症,被收治到了武漢客廳方艙醫院,到醫院的時候除了生活用品,還帶來了一大包的學習用品。「與病魔做鬥爭也是蛻變成長的機會,困難只是暫時的,我相信我能贏!面對高考,我也要全力以赴」。這是黃玉婷確診感染新冠肺炎以後,在方艙醫院裡進行隔離治療時說的話。
  • 1800餘名警力逆行護航生命之艙
    隨著洪山體育館武昌方艙醫院最後一批49名患者康復出艙,武漢16家方艙醫院全部休艙,撤離的醫護人員、公安民警沸騰了。設立方艙醫院,是武漢保衛戰的關鍵一仗。一個多月以來,武漢16家方艙醫院成為一座座生命之艙。維護醫療秩序,護衛生命之艙,武漢1800餘名民警、輔警主動請纓進方艙,一個「特殊」的警種就此誕生——「方艙民警」。他們在生死「疫」線壯美逆行,終於迎來了這一仗的勝利。
  • 從《火神山》到《方艙》,見證戰「疫」路上的生命奇蹟
    中國娛樂網訊 10天,從無到有,佔地3.39萬平方米的火神山拔地而起;16家方艙醫院,投入使用15家,實現「零感染、零死亡、零回頭」……這是2020年春天,發生在中華大地上的、屬於生命的奇蹟。「接力」《火神山》,今晚《在一起》將播出《方艙》,靳東將在劇中飾演成都西華醫院的院長胡慶生。他將帶領一批年輕的90後、00後醫護人員,在武漢方艙承擔醫者使命。真實的方艙醫院究竟是什麼樣子?今晚19:30,江蘇衛視《在一起》,走進你不曾了解的過往。
  • 為建方艙醫院各國都拼了!行軍床+摺疊椅=醫院床鋪,公交車也用上了
    在回顧中國與新冠疫情的戰鬥時不少專家都表達過這樣的意思「方艙醫院的出現成為關鍵」在武漢,方艙醫院從「開艙」到全部「休艙」僅僅用了35天共收治輕症新冠肺炎患者1.2萬人成為名副其實的「生命之艙」如今全球各國新冠疫情日趨嚴峻不少國家也學習「中國經驗」建設起方艙醫院美國據看看新聞報導,當地時間
  • 電視劇《在一起之方艙》朋友圈文案,真的太好哭了!
    電視劇《在一起》昨天播放到了「方艙」這個單元,《方艙》顧名思義,就是講的方艙醫院裡的故事。方艙醫院裡只收治輕症患者,但醫護人員同樣面臨著很多困難與挑戰。一個短短兩集的單元故事,卻能把從入艙到治療、出院,35天的一整段經歷都包含在內,並且能夠做到情景再現,真的很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