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出品,紀錄片《生命·方艙》為生命方舟留下影像志

2021-01-18 新民晚報

方艙醫院,在疫情阻擊戰中,這個名詞對於全國人民已是耳熟能詳,被大家稱為「生命的方舟」。可關於方艙醫院是如何運行、其間的醫護人員如何工作等具體細節,許多人可能只知其一。

4月8日22時,東方衛視播出了紀錄片《生命·方艙》,將武漢的方艙醫院從決策、收治、運維到休艙的全過程帶到觀眾面前。25分30秒的片長對於紀錄片而言不算長篇巨製,但這部由上海廣播電視臺融媒體中心拍攝製作的紀錄片卻可稱「全景」。因為片中既包含了曾在新聞和社交網絡流傳的那些令人眼眶發熱的場景,如防護服上的畫與字,如病床邊的廣場舞等;更包羅了許多詳實數據,如武漢啟用的方艙醫院數量、病床數量,如最忙時醫護人員的工作量等。

換言之,《生命·方艙》不是一部疫情中的「故事會」。它更像是2020年方艙醫院的「全景式備忘錄」,是新聞人以專業與理性、同時帶著具有共鳴的情感,從大量素材中凝練出的方艙醫院紀實。

▲上海廣播電視臺融媒體中心前方記者葉鈞、唐曉蒙 、黃伊罕 、陳瑞

首播後16小時,紀錄片及其衍生短視頻在網上播放量已突破百萬。上海廣播電視臺融媒體中心深度報導板塊負責人李振宇說:「方艙醫院是中國醫學救援史上具有標誌性意義的舉措,我們希望這部紀錄片能留下有價值的信息。」

串起碎片化信息,讓觀眾全局地了解武漢方艙

紀錄片從2月3日講起。那晚,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召開的視頻調度會上第一次確認了建設方艙醫院的消息,用於收治輕症患者。隨後,跟著醫護人員、患者、前方記者等事件親歷者的講述,關於方艙醫院的信息高密度展開。

▲上海醫療隊部分成員在方艙醫院

片中提到,為破解「一床難求」的困境,武漢共建設了16座方艙醫院,啟用了其中14座,提供床位總數為13467張;方艙醫院內,醫護人員每四小時輪班,每兩天輪休一次,收治初期,兩名醫生與14名護士的配置需要分管250名患者;每位醫護穿全套防護裝備需時30分鐘,每位患者每天都會收到最新醫囑;即便收治的多為輕症患者,但方艙醫院內仍將患者按病情不同程度分為四個等級……

▲方艙醫院過道上有幅醫療隊成員的詼諧之作

這些數據中,有的在新聞中出現過,但在全民戰「疫」的海量信息裡,它們四下分散。《生命·方艙》用一種帶著科普性的方式,對方艙醫院進行梳理。李振宇說:「尤其是一些專業信息,其實都出自國家衛健委制定的方艙醫院規範性工作流程手冊。醫護人員了熟於心,但普通觀眾未必了解。紀錄片所做的,就是從事無巨細的手冊裡摘出最有價值的內容,以影像固定住、呈現出。」

當方艙醫院內部的「硬核」內容被體系化呈現,觀眾擁有的不失為全局視角。由此,大家能更容易理解方艙醫院何以能「關上疫情的閥門」,在戰「疫」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有溫度有克制,真實的情感變遷映照真實的戰「疫」進程

開篇有個別有意味的鏡頭:2月4日下午,武漢客廳方艙醫院裡已搭起了上千張病床,陽光從戶外照射進來。那一刻,鏡頭想表達的情緒裡必然有「希望」一項。不過,《生命·方艙》提供的情緒其實複雜得多。

華山醫院院長馬昕第一眼見到方艙醫院時的態度裡,不乏憂慮,「情況很複雜。這是一座體育館,人員的入口出口,跟我們醫院的入口出口,流程非常不匹配。」同為醫療隊成員的包麗雯闡述治療理念時,強調了「鼓勵」,「很多治療不在於我給你一片藥,或者我為你輸了液,而是我們每一句話、每一種身體語言表達的鼓勵。」患者阿布剛入院時,看見的是方艙醫院初時的幾分慌亂,「一些物資還沒到位,人們上廁所排成的長隊都拐了彎」;待到出院回家,她的視頻日記裡有和女兒團聚的歡欣,還有「走,出門獻血去」的決心。

最滋味難辨的情感來自一位中年男性患者。隨著不斷有患者治癒出院,他所在的B病區關閉,剩餘患者集體轉去了A區。「搬家」讓他不舍,「和醫護人員建立起了友誼」;望著一張張空床位,思念更是湧上心頭,「還記得一床難求的時候,我看著愛人被急救車送到七院,沒有搶救過來……」

▲一名小學五年級的女生和母親一起在方艙醫院接受治療,她用畫筆記下這段時光

從不安、無措,到一點點撫平焦慮、看見曙光,再到成為他人的「支撐者」,真實的情感變遷映照真實的戰「疫」進程。主創從50多個小時素材中選擇出各個維度的故事,講出了有溫度、有克制的「親歷者說」。

李振宇說:「不迴避每個階段的不同情緒,這是新聞人、紀錄片人的職責使然。只有了解所有的艱辛、挑戰、痛苦和磨難,我們才會真正理解,武漢乃至中國經歷了一場怎樣的戰『疫』。」

原標題:上海出品,紀錄片《生命·方艙》為生命方舟留下影像志

相關焦點

  • 生命方舟——武昌方艙醫院37天記
    生命方舟——武昌方艙醫院37天記3月9日,夜幕降臨,武漢市洪山體育館的燈光點亮城市。2月3日,這裡成為武漢首家方艙醫院,也是該市最晚休艙的方艙醫院。37天內,「生命方舟」書寫了同舟共濟的中國故事,創造了世人驚嘆的中國奇蹟,顯示了磅礴雄厚的中國力量。建艙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辰,是提出在武漢建立「方艙醫院」的關鍵人物。作出這一判斷,源於患者收治難的尖銳矛盾。
  • 援鄂醫護人員來積婷:讓方艙成為傳遞溫暖與愛的「生命方舟」
    近兩個月的時間裡,來積婷同隊友們在武漢東西湖區客廳方艙醫院護理過上百名病人。在這個生命的方舟裡,她們不僅僅是醫護人員,也是心理疏導員、送餐員、保潔員,患者在她們無微不至的照料下,感受到了家的溫暖。大家同舟共濟託起了充滿溫暖與愛的「生命方舟」。2月4日早上已經開始進入工作狀態的來積婷收到的緊急指令。來積婷迅速把手頭的工作交接好,回家帶上行李,就和家人匆匆告別了。
  • 「化身」影像:哈佛感官民族志實驗室的紀錄片嘗試
    平民化的影像技術革命為我們帶來了一個「影像寫作」日趨平常和自由的時代,這本應是獨立紀錄片作者和先鋒作品萌生的沃土,但是從影展選片所看到的,卻是與想像大相逕庭的現實。投片數量的下降,趨於同質化的影像形態和主題表達,以及粗糙的作品完成度都在表明,在當下中國複雜的時代情景下,國內獨立紀錄片的創作是缺乏活力的。
  • 「變形金剛車」——用航天技術共築人類命運共同的「生命方舟」
    用航天技術共築人類命運共同的「生命方舟」2月初,面對新冠疫情肆虐,在中央指導組的推動下,武漢市政府緊急徵用14處市內會展場館,改造成為「方艙醫院」,集中收治輕症患者。中國航天科工航天江南所屬蘇州江南公司快速響應,為全國各省市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研製生產的近百輛「變形金剛車」——移動醫院,作為馳援武漢的各地醫療隊以及方艙醫院的核心裝備,硬核馳援,開創了呼吸道傳染病的專科醫院建設和運行保障的先河,為武漢保衛戰貢獻了航天力量!把醫院裝進貨櫃方艙醫院是託舉「生命方舟」,方舟中的核心則是蘇州江南的「變形金剛車」。
  • 託舉生命的方舟
    「要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儘快增加醫療機構床位,用好方艙醫院,通過徵用賓館、培訓中心等增加隔離床位,盡最大努力收治病患者。」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堅定明晰。   建設方艙醫院,用好方艙醫院,成為關鍵舉措。短短10多天裡,一座座被視為「生命之艙」的方艙醫院,在武漢三鎮建設啟用,大幅擴容收治能力,為奪取這場疫情防控勝利築牢基石。
  • COP15雲南核心影像《生命之歌》總導演周衛平:為大地寫詩,為生命立傳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次締約方大會雲南核心影像《生命之歌》紀錄片總導演攝影指導代表作品 2006年八集高清數位電視紀錄片《茶馬古道》《生命之歌》總宣傳片(視頻)明年5月,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簡稱:COP 15)將在雲南昆明舉辦。作為COP15大會雲南的核心影像,日前,大型紀錄片《生命之歌》系列宣傳片在「萬物生長 萬物和諧——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發布。
  • 文化在線架生命「金舟」 用影像紀年
    原標題:文化在線架生命「金舟」 用影像紀年本次評委會大獎「金舟獎」得主——紀錄片《中國醫生戰疫版》的片尾曲《重生》再次迴響在大會頒獎典禮上。□本報記者 魏婉笛會場外的廈門,椰風樹影、水清沙白。1530餘部作品,200餘個獎項,無論是從徵集作品的數量,還是評審頒發的獎項,「金舟杯」2020全國衛生健康影像大會均打破了健康報社舉辦全國衛生健康影像傳播活動5屆以來的紀錄。踏進數字新時代,越來越多的人成為了影像締造者。衛生健康領域蘊含的豐富而精彩的生命故事,與生俱來地具備有影像傳播的表現力和生命力。
  • 《倖存者之歌》紀錄片開拍,重現猶太民族在上海的生命圖卷
    他說,那是一群從遙遠的部落逃亡到上海的落難王子與公主們。」十多年後,曾經走在霍山路上的小女孩長大了,她遠涉重洋,走遍一個又一個國家,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定居多倫多,成長為一位關注人類苦難的加拿大華人作家。她就是貝拉。為創作「猶太人在上海」系列小說,她用近20年時間遍訪曾在上海居住過的猶太人,留下大量一手史料和100多萬字的記錄、提綱與素材。
  • 35天的堅守託起生命方舟——遼寧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奮戰武漢市...
    從2月3日接到援助令、2月4日出發,到2月5日進駐武昌方艙醫院、當日深夜開始接診第一批患者,再到3月10日休艙,短短35天,遼寧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隊員,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託,始終把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首位,不顧安危,與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用「救死扶傷、醫者仁心」的崇高精神託起生命方舟。
  • 周衛平融媒體紀錄片工作室:以時間記錄時間,用生命拍攝生命
    等到他自己也扛起機器拍起片子,他又喜歡上了孫增田導演(簡單介紹一下)拍攝的紀錄片《最後的山神》、《柳芭的故事》、《神鹿啊神鹿》等作品,「這些片子對於我步入影視人類學紀錄片的拍攝,起到了啟蒙的作用。」COP15核心影像《生命之歌》拍攝中學無止境,進學校系統地梳理自己在工作實踐中的經驗,周衛平覺得非常有必要。2005年,在事業上已經小有成就的他從雲南大學影視人類學研究生班畢業。拍了一些片子之後,自己在實踐中碰到的一些沒有解決的問題,經過書本再梳理清楚,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 透視生命的輪迴,醫學影像邁入「大片」時代!
    獨家尖端影像技術及應用與先鋒藝術家、行業醫生專家的「智慧碰撞」。欣賞極致的醫學影像之美同時,醫趨勢也第一時間採訪到了上海長徵醫院影像與核醫學科主任、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劉士遠教授;與頂級專家共同見證這「神奇」時刻,展望醫學影像未來。
  • 國家地理動物影像方舟華南首展亮相佛山嶺南天地
    啟幕儀式當天,國家地理中國區市場及新媒體總監李丹女士、國家地理少兒版中文版《環球少年地理》執行主編呂潔女士、中國新天地佛山項目商業管理總監雷豔卿女士、杭州希聯文化創意有限公司董事長陶潔女士、上海娛璽旅遊文化領導單東升先生親臨現場,一同為本次展覽揭幕,並呼籲大家關注展覽,響應保護瀕危動物。
  • 《生命的循環》獲國際大獎,導演樊宇:紀錄片要做記錄者和瞭望者
    生命背景下的老年人生活記錄紀錄片《生命的循環》,講述了生命生育背景下的三個中國家庭的故事:湖南株洲一個家庭夫婦育有10個孩子;山東高密某村婦女主任梁秀英從事計劃生育工作多年;山東菏澤一位從事電影放映工作的老人,其中二十多年時間放映影片以計劃生育為主,有著不同尋常的經歷。影片通過這三個特殊家庭不一樣的境遇,講述關於生命的循環故事。
  • 直面生死、敬畏生命,紀錄片《生生》裡的「愛」與「勇敢」
    紀錄片《生生》直面癌症,採用全紀實的拍攝方式講述16個與抗癌息息相關的真實故事,帶領大家觸摸生命中最真實、最掙扎卻也最有力量的「重要關頭」,共同探尋生命的價值。……近日,優酷聯合中國人口宣傳教育中心推出一部以抗癌為主題的醫療人文紀錄片《生生》被網友稱為「年度催淚」作品。目前,微博話題#紀錄片生生#閱讀量超1168萬,各公號發布近10篇閱讀量10萬+文章,無數網友留下了自己的評論和感悟。
  • 從《火神山》到《方艙》,見證戰「疫」路上的生命奇蹟
    中國娛樂網訊 10天,從無到有,佔地3.39萬平方米的火神山拔地而起;16家方艙醫院,投入使用15家,實現「零感染、零死亡、零回頭」……這是2020年春天,發生在中華大地上的、屬於生命的奇蹟。「接力」《火神山》,今晚《在一起》將播出《方艙》,靳東將在劇中飾演成都西華醫院的院長胡慶生。他將帶領一批年輕的90後、00後醫護人員,在武漢方艙承擔醫者使命。真實的方艙醫院究竟是什麼樣子?今晚19:30,江蘇衛視《在一起》,走進你不曾了解的過往。
  • 紀錄片《生命之鹽》:以鹽的名義,講述世界變遷史
    古代中國人稱自然鹽為「滷」,滷水經人力加工後變成的固體結晶,才稱之為「鹽」。歷經五年的精心打磨,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紀錄頻道出品,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北京發現紀實公司承制的六集人文紀錄片《生命之鹽》,將於今年4月22日登陸央視紀錄頻道。
  • 依維柯歐勝方艙救護車 為病患轉運救治保駕護航
    相較其它救護車,「方艙救護車」顯得與眾不同,它擁有著更寬敞的空間,艙內能夠裝載更豐富的緊急治療設備,是各大醫院必不可少的病患轉運救治利器,堪稱移動的「生命方舟」。南京依維柯針對醫療系統的實際用車需求,專門打造了依維柯歐勝方艙救護車,為病患轉運救治保駕護航!
  • 獻禮醫師節,致敬生命守護者!協和戰疫紀錄片《重生》燃情上映
    他們不是超人,卻用仁心點亮生命。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他們白衣執甲,逆行出徵,用生命守護生命。生命至上 救治為先響應「應收盡收,應治盡治」的指示精神協和醫院迅速改造西院和腫瘤中心然而,當晚收治100人的計劃,突然增加到684人,方艙醫院院長孫暉壓力劇增。
  • ...立起來」 《中國影像志•福建名鎮名村影像志》在大田開機
    福建省委黨史研究和地方志編纂辦公室、福建省廣播電視局、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聯合拍攝大型高清紀錄片《中國影像志•福建名鎮名村影像志》(第三季·決勝小康)開機儀式暨大田縣第三屆油茶旅遊文化節在三明市大田縣舉行。
  • 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基備考:方艙—託舉生命之舟的力量
    【導讀】寧夏華圖事業單位考試網同步寧夏華圖發布: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基備考:方艙—託舉生命之舟的力量,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   寧夏華圖同步寧夏人事考試中心為大家準備了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基備考:方艙—託舉生命之舟的力量,大家可點擊下方公告預約連結預約2021年寧夏事業單位公告並收藏本頁面(ctrl+d),以便隨時關注最新公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