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艙醫院,在疫情阻擊戰中,這個名詞對於全國人民已是耳熟能詳,被大家稱為「生命的方舟」。可關於方艙醫院是如何運行、其間的醫護人員如何工作等具體細節,許多人可能只知其一。
4月8日22時,東方衛視播出了紀錄片《生命·方艙》,將武漢的方艙醫院從決策、收治、運維到休艙的全過程帶到觀眾面前。25分30秒的片長對於紀錄片而言不算長篇巨製,但這部由上海廣播電視臺融媒體中心拍攝製作的紀錄片卻可稱「全景」。因為片中既包含了曾在新聞和社交網絡流傳的那些令人眼眶發熱的場景,如防護服上的畫與字,如病床邊的廣場舞等;更包羅了許多詳實數據,如武漢啟用的方艙醫院數量、病床數量,如最忙時醫護人員的工作量等。
換言之,《生命·方艙》不是一部疫情中的「故事會」。它更像是2020年方艙醫院的「全景式備忘錄」,是新聞人以專業與理性、同時帶著具有共鳴的情感,從大量素材中凝練出的方艙醫院紀實。
▲上海廣播電視臺融媒體中心前方記者葉鈞、唐曉蒙 、黃伊罕 、陳瑞
首播後16小時,紀錄片及其衍生短視頻在網上播放量已突破百萬。上海廣播電視臺融媒體中心深度報導板塊負責人李振宇說:「方艙醫院是中國醫學救援史上具有標誌性意義的舉措,我們希望這部紀錄片能留下有價值的信息。」
串起碎片化信息,讓觀眾全局地了解武漢方艙
紀錄片從2月3日講起。那晚,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召開的視頻調度會上第一次確認了建設方艙醫院的消息,用於收治輕症患者。隨後,跟著醫護人員、患者、前方記者等事件親歷者的講述,關於方艙醫院的信息高密度展開。
▲上海醫療隊部分成員在方艙醫院
片中提到,為破解「一床難求」的困境,武漢共建設了16座方艙醫院,啟用了其中14座,提供床位總數為13467張;方艙醫院內,醫護人員每四小時輪班,每兩天輪休一次,收治初期,兩名醫生與14名護士的配置需要分管250名患者;每位醫護穿全套防護裝備需時30分鐘,每位患者每天都會收到最新醫囑;即便收治的多為輕症患者,但方艙醫院內仍將患者按病情不同程度分為四個等級……
▲方艙醫院過道上有幅醫療隊成員的詼諧之作
這些數據中,有的在新聞中出現過,但在全民戰「疫」的海量信息裡,它們四下分散。《生命·方艙》用一種帶著科普性的方式,對方艙醫院進行梳理。李振宇說:「尤其是一些專業信息,其實都出自國家衛健委制定的方艙醫院規範性工作流程手冊。醫護人員了熟於心,但普通觀眾未必了解。紀錄片所做的,就是從事無巨細的手冊裡摘出最有價值的內容,以影像固定住、呈現出。」
當方艙醫院內部的「硬核」內容被體系化呈現,觀眾擁有的不失為全局視角。由此,大家能更容易理解方艙醫院何以能「關上疫情的閥門」,在戰「疫」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有溫度有克制,真實的情感變遷映照真實的戰「疫」進程
開篇有個別有意味的鏡頭:2月4日下午,武漢客廳方艙醫院裡已搭起了上千張病床,陽光從戶外照射進來。那一刻,鏡頭想表達的情緒裡必然有「希望」一項。不過,《生命·方艙》提供的情緒其實複雜得多。
華山醫院院長馬昕第一眼見到方艙醫院時的態度裡,不乏憂慮,「情況很複雜。這是一座體育館,人員的入口出口,跟我們醫院的入口出口,流程非常不匹配。」同為醫療隊成員的包麗雯闡述治療理念時,強調了「鼓勵」,「很多治療不在於我給你一片藥,或者我為你輸了液,而是我們每一句話、每一種身體語言表達的鼓勵。」患者阿布剛入院時,看見的是方艙醫院初時的幾分慌亂,「一些物資還沒到位,人們上廁所排成的長隊都拐了彎」;待到出院回家,她的視頻日記裡有和女兒團聚的歡欣,還有「走,出門獻血去」的決心。
最滋味難辨的情感來自一位中年男性患者。隨著不斷有患者治癒出院,他所在的B病區關閉,剩餘患者集體轉去了A區。「搬家」讓他不舍,「和醫護人員建立起了友誼」;望著一張張空床位,思念更是湧上心頭,「還記得一床難求的時候,我看著愛人被急救車送到七院,沒有搶救過來……」
▲一名小學五年級的女生和母親一起在方艙醫院接受治療,她用畫筆記下這段時光
從不安、無措,到一點點撫平焦慮、看見曙光,再到成為他人的「支撐者」,真實的情感變遷映照真實的戰「疫」進程。主創從50多個小時素材中選擇出各個維度的故事,講出了有溫度、有克制的「親歷者說」。
李振宇說:「不迴避每個階段的不同情緒,這是新聞人、紀錄片人的職責使然。只有了解所有的艱辛、挑戰、痛苦和磨難,我們才會真正理解,武漢乃至中國經歷了一場怎樣的戰『疫』。」
原標題:上海出品,紀錄片《生命·方艙》為生命方舟留下影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