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奧斯卡提名的電影裡,有一部《極速車王》是我的最愛。它跟當年的《極速風流》有何相似之處?在這裡我們唯一似曾相識的也就是雙雄(雙男主)的設定。
左馬特.達蒙,右克裡斯蒂安.貝爾
《極速風流》偏炫酷,《極速車王》偏寫實。
影片基於真實故事改編,講述美國福特汽車公司的亨利·福特二世,要求汽車設計師卡羅爾·謝爾比和他的團隊,打造一輛全新的賽車,在1966年的勒芒世界錦標賽上打敗長期稱霸的法拉利。最終這款福特GT40在傳奇英國車手肯·邁爾斯的駕駛下,于勒芒24小時耐力賽中成功擊敗法拉利,並蟬聯了1967和1968年的冠軍。
影片裡對於大公司的職場政治展現得非常精彩,亨利.福特二世一開始到工廠視察,對工人喊話,說你們每個人都得給我一個關於企業發展的點子,因為我們的銷量已經不如雪弗蘭了。這話其實哪裡是對工人說的,工人可能給你關於企業發展的點子嗎?馬上鏡頭打到後面一群高管面面相覷。
還有那位福特公司的反派高管李,他從一開始其實壓力特別大。他所帶的團隊銷售業績不好,被另外的團隊擠兌。
當他大膽提出讓福特進軍賽車界的時候,還被別人嘲諷。
結果在恩佐.法拉利那兒碰了一鼻子灰,回來應該是被撤職的,怎麼後來還越來越有話語權了?
因為他急中生智,把恩佐.法拉利罵亨利.福特二世的原話一字不漏地說給福特二世聽。特別是最能刺激到他的,「他不是亨利.福特,」(你就是個富二代)這種話,轉述給他聽。立馬把福特二世對他談判失敗的憤怒轉移到了恩佐.法拉利那兒。
還有謝爾比,他所帶的福特團隊已經輸了比賽,怎麼還能獲得更大的權力?
不尊程序,越級諫言,強勢甩鍋。
越過幾個秘書衝到亨利.福特二世面前,直述福特公司的官僚主義才是失敗的原因。
在任用邁爾斯當福特車手的問題上,又故伎重施。
直接把福特二世帶到GT40賽車上感受極速。
最終得以把最好的賽車和最好的車手結合。這裡面的職場政治博弈表現得非常精彩。
福特公司是一個政治場,而恩佐.法拉利卻是一股清流,他更像一個匠人,醉心於賽車。
所以影片最後也是他向同為匠人的邁爾斯脫帽致敬。所以這完全不是黑法拉利,吹福特。
不過在「福特VS法拉利」的過程中,居然只是把法拉利當作福特的陪襯。估計車迷觀眾是不會接受的。知道恩佐.法拉利在賽車界是一個怎樣的存在嗎?
可是影片中真正的對抗主題並不是「福特VS法拉利」,而是企業官僚主義VS個人英雄主義。
影片真正的亮點是對於福特公司所代表的官僚主義的展現,還有它是如何溫水煮青蛙式的吞噬以車王邁爾斯為代表的個人主義的過程。
影片是反勵志的,這裡個人主義在對抗官僚主義的時候,輸的是那麼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