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速車王的故事起因起因是上世紀50年代,福特想打開歐洲市場,但是在歐洲的知名度不高,所以想通過賽車的方式打開知名度,但是這方面福特的經驗並不多。
所以就與當時財務狀況堪憂,但在賽場上叱吒風雲的法拉利一拍即合,亨利福特二世與法拉利創始人恩佐,達成收購的意向,福特收購法拉利的智慧財產權,工廠,但是在最後籤約的時候,恩佐對條款中增加的收購賽車業務表示強烈的憤慨,再加上恩佐和亨利福特二世都是很傲嬌和剛硬的性格,因此這筆收購最終沒能談成。
亨利福特二世覺得太沒面兒了,必須復仇,那怎麼辦呢,在賽道上幹掉法拉利是最好的辦法。於是便不惜重金開發賽車,打算在勒芒24小時耐力賽上碾壓法拉利。福特聘請了當時唯一贏得了24小時勒芒耐力賽的美國人卡羅爾·謝爾比擔任汽車設計師並由他帶領的一隊美國工程師、設計師,以及他旗下的英國車手肯·邁爾斯來為他打造一輛全新福特賽車打敗法拉利。
謝爾比由我們熟知的馬特達蒙扮演,馬特達蒙飾演過了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電影,《心靈捕手》、《天才雷普利》、《諜影重重》、《火星救援》,以及張藝謀老爺子拍的《長城》也邀請了他和景甜大妹子飾演cp。
這次馬特達蒙在極速車王裡飾演的謝爾比跟他以往角色不同,我覺得他演出了一個中年男人雖然面臨生活的困頓但依然會為自己的夢想拼盡全力去實現它。在現實生活中19世紀50年代,謝爾比還是一名農民時,就參加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場比賽,贏得了當時美國西南部的比賽。1954年,他開始代表阿斯頓·馬丁車隊參賽;1959年,他終於和副車手Roy Salvadori一起為阿斯頓·馬丁車隊奪得了歷史上唯一一次的勒芒24小時耐力賽的全場冠軍。影片一開始就演繹了這段歷史,謝爾比在黑夜中奪冠。
飾演邁爾斯的演員是被稱為「橡皮人」的克裡斯蒂安·貝爾,看下面這張照片你能相信這是同一個人嗎。一個1米83的個頭從最瘦的55kg到最重的90kg無縫對接,無愧於「橡皮人」這個稱號。
貝爾在極速車王的表現也很優秀,邁爾斯是一個二戰老兵,退伍後出於自己的興趣愛好開了一家汽修店,性格比較直爽,衝動,有一個和諧的家庭。
閒暇時間會開自己改裝的汽車去參加比賽,但最後由於自己經營不善汽修店破產,迫於生計和自己的興趣愛好加入了謝爾比的賽車團隊擔任車手。
賽車研發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當時1965年及以前,法拉利車隊在勒芒賽場上勇奪六次冠軍寶座,奠定了其在勒芒24小時耐力賽上不可撼動的霸主地位。比起法拉利在賽車事業上的輝煌戰績,新生的福特賽車隊簡直不堪一擊。福特公司甚至還不能生產出,能挑大梁的標準賽車。福特公司當時給人的印象就是家居,旅遊生活的汽車。想要在短短的幾個月就造出能與專注於賽場上比賽的法拉利打擂臺的汽車無異於天方夜譚。
謝爾比和邁爾斯日夜不停的試車,提建議,改裝,但由於之前邁爾斯得罪了福特的副總裁利奧。邁爾斯的車手之路並不是那麼順暢,一路受到刁難。
但慶幸的是他有一個支持他的妻子,崇拜他的兒子,力挺他的好友謝爾比,再加上他個人的確出眾的車技。他最終還是登上了24小時勒芒耐力賽
我們都知道結尾肯定謝爾比和邁爾斯肯定打敗了法拉利,但如果單單這樣極速車王可以稱為一部標準的賽車電影,卻不能成為一部好的賽車電影。就像《速度與激情》如果每一部都是賽車,速度,美女它絕對不可能拍到第九部,速度與激情打動我們觀眾是範老大一直守護的family,陪伴真的就是最長情的告白。
邁爾斯本來已經打敗了法拉利,並且已經穩居第一。可是福特公司出於商業考慮準備讓邁爾斯減速好讓福特公司的三輛汽車同時衝線,這樣絕對是最好的廣告。邁爾斯在最後關頭選擇了減速,按照賽制規則計算成績時,隊友布魯斯·邁凱倫則成了最後的大贏家。在參加勒芒賽之前,邁爾斯已經獲得了1966年「代託納24小時耐力賽」和「賽百靈12小時耐力賽」的冠軍。
但邁爾斯沒有氣惱反倒去安慰自己的好友和家人,這是一個偉大的賽車手,一個偉大的人,在我心中邁爾斯就是冠軍,無冕之王。
最後,邁爾斯在一次試車中發生事故,不幸死亡。他的兒子皮特親眼目睹了這場事故,在遲暮之年這位老人回憶說這輩子都不想在踏足勒芒賽車場。
說幾個比較打動我的畫面和臺詞
1、7000轉不止是一個儀錶盤上的數字更是我們應該保持的一種生活態度,昂揚向上,不要給自己設限。
2、邁爾斯雖然沒有贏得冠軍,但他又何其有幸能夠將自己的生命奉獻到自己熱愛的賽車上去,謝爾比亦然。我願看到這篇文章的你我他都能夠一生溫暖純良,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