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3日,近來,媒體披露了俄羅斯軍方正在研發的一款全地形軍用越野車。該車車長6.33米,軸距3.8米,全重4.57噸,可搭載10名乘員,據稱將在2015年交付,用作類似美軍悍馬突擊車的用途。從提供的照片上看,這款越野車外形奇特,頗似一隻大蟑螂。對此有的網友表示「醜到爆」,有的則讚不絕口,認為是延續了蘇聯軍隊「暴力美學」的光榮傳統。「越野車」在愛車一族眼裡,本身就是強悍、高檔的象徵。那麼,相對一般車輛,軍用越野車有何特點?俄羅斯這款新車戰鬥力如何?世界上現有的軍用越野車又有哪些大牌?本期為您解讀。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馬恩河會戰,當德軍逼近巴黎時,法軍徵用了數百輛民用汽車,在一晝夜裡將兩個師運送到前線,開創了大規模運用汽車參戰的先河。戰爭呼喚一種新型的汽車,能夠在各種地形下跋山涉水,運送士兵和物資。德國奔馳公司在20世紀20年代即研發出一款稱為G1的越野車。而進入二戰後,隨著「大縱深、高機動」的戰爭模式得到推廣,士兵必須乘坐車輛跟著坦克一路猛衝,這就更促進了越野汽車的發展。參戰各大國都推出了越野車,其中美國的「吉普」越野車生產了六十萬輛,大量供給盟軍,英軍獲得十萬輛。
軍用越野車不但能夠運送士兵在戰場上奔馳,也可以加裝各種武器、設備,擔任反坦克、防空、指揮通信、武裝偵察、護衛等軍事任務。軍用越野車既然要在各種複雜地形開動,其相對普通汽車,具有幾個特點。首先是其功率大,機動力強。越野車是四輪驅動,能夠克服各種坎坷,還有的越野汽車甚至是6輪驅動、8輪驅動。越野車的發動機功率也較大,以悍馬H1型為例,3.1噸的車重,發動機功率125千瓦。除此之外,越野車的前後輪距離較遠,有的車輪甚至超出前後車身,這樣在平地和坡地之間轉換時,不易出現輪胎懸空。越野車的底盤也較高,不容易被地面上的樹樁、石頭等突出物剮壞底盤。這些都增強了越野車在各種地形下的機動能力。
不過,越野車四輪驅動,功率又大,自然也就成為了「油老虎」。悍馬H1的百公裡平均油耗達16升,而悍馬H2百公裡油耗則高達22升以上
軍中PK:越野車VS坦克車有軍事愛好者曾經拍過一段視頻,專門讓坦克和越野車進行全地形「賽跑」。結果在平直道路上行駛時,輪式越野汽車的速度遠遠超過坦克。目前美軍主戰坦克M1A2的最大時速不過72公裡,而悍馬H1越野車的時速可達130公裡以上。在崎嶇地帶,越野車的轉向機動力也超過龐大笨重的坦克,可以更靈活地避開各種障礙。再加上坦克本身的重量高達數十噸,當遇上過河時,還有壓壞橋梁的可能。不過,當遇上橫亙的壕溝時,越野車就傻眼了,強行衝過去多半就是一頭栽下,而坦克則可以憑藉寬大的履帶直接趟過去。因此綜合來說,兩者的機動力還是各有所長。越野車看上去得分項多一些,但考慮戰場的複雜情況,也不敢說一定能更快到達目標。
除了機動力之外,比較攻擊力、防禦力,越野車是遠遠無法和身披鐵甲,裝備120毫米以上滑膛炮的坦克相比。但這兩者畢竟是不同用途的戰車。坦克威力強大,用於戰場突防,但其塊頭大,消耗戰爭資源多。一輛M1A2坦克重達60多噸,百公裡耗油好幾百公升,後勤維護成本也相當大。好鋼用在刀刃上,這麼個昂貴的大傢伙,自然只能在攻克強敵時披堅執銳,衝鋒陷陣。而人員輸送、戰場調度等任務,以及在相對低烈度火力下進行突擊等,還是以越野汽車來執行為好。
解構「小強」:機動性強於戰鬥力 「大板牙」俄羅斯本次亮相的這款越野車,其造型確實獨特。平滑的軀幹形,還很卡通地在車前部裝上了「大板牙」,如果再加上兩根觸鬚,那真是不折不扣的機械蟑螂。從車體架構來看,其輪胎寬大,底盤高,前輪距離車頭很近,但後輪並未切在車身之外,理論上從極陡坡下到平地時可能發生後輪懸空。當然,毛熊做出這款車,似乎更適合在冰天雪地的原野上疾馳,原本也沒必要考慮太大的「離去角」。從披露的部分照片來看,這款四五噸重的新車,其底盤竟有些重型汽車的味道,再加上大功率的發動機,算是沿襲了蘇俄軍用設施的一貫風格,皮實,經折騰。加之「半流線型」的整體結構,其速度很可能勝過美國的同類型車輛。
玻璃多有評論認為,這款新車看上去奇特,戰鬥力可能不咋地。因為整個車玻璃太多,簡直是個觀光車,在飛彈如梭的戰場上如何生存?不過另有觀點認為,這一點不必苛責。越野軍車不是坦克,也不是裝甲運兵車,本來就不需要它們去抵擋敵人的火力。不必說反坦克飛彈和重型炮彈,即使遇上RPG火箭筒之類的單兵武器,防彈玻璃和輕型鋼板的命運也不會相差到哪裡去。就以美國的軍用悍馬為例,既有加裝鋼板、鐵絲網進行防護的,又有玻璃面積較大的,甚至還有全敞的。而這款俄羅斯軍車,其整個前部程大角度向後傾斜,加裝防彈玻璃後,倒真可以提高防護力,使得迎面而來的子彈被大角度「彈」飛。至於網友說的「最怕高空墜物,從樓上扔塊磚頭下來就砸碎了」,多半是玩笑話而已。
背靠背當然,以蟑螂車目前的結構來看,似乎很不方便像美軍的悍馬一樣加裝重型火力,用作機動火力點使用。除非,拆掉中間六張座椅,再把蟑螂的背上開個大天窗。可這樣一來,原本的「科幻」外貌也就全毀了,醜上加醜。
從內部圖片可以看出,這款戰車總共有10個座椅,其中正副駕駛座面朝前方,中間三排六個座椅分別朝左右兩側,最後一排兩個座椅面朝後方,形成十個人在車內「背靠背」的格局。而車廂在左、右、後三個方向均能整體打開。換句話說,在需要的時候,車門一開,車上的中間、後部八名士兵幾乎可以在同一時刻一起衝下車來,迅速形成戰鬥力。即使攜帶著較多的武器和裝備,也幾乎不影響下車。作為一款運輸士兵的越野車,這一點頗為有利。綜上,這款「蟑螂」戰車,應該主要用於運輸士兵迅速機動,也能在緊急情況下展開。
頭號對手:白鷹悍馬,威風難再作為本次俄羅斯小強戰車的「比較對手」,美軍「悍馬」軍車可謂大名鼎鼎。不過,「悍馬」本身是一個品牌車系,裡面既有軍用,也有民用。兩者大體結構相同,但軍用悍馬底盤和傳動系統是美國汽車綜合公司生產,民用悍馬則基於GMC和雪佛蘭卡車。軍用悍馬配備各類武器、防護,民用悍馬則有著真皮內飾和空調系統等奢侈配置。
悍馬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投產交付,用於取代老式吉普越野車的一款產品。其由美國汽車綜合公司生產,全稱是「多用途高機動性四輪驅動車」。悍馬機動性能好,運載量大,寬大的車輪使得其對地面壓強遠低於大多數輪式車輛,幾乎接近履帶式車輛,能夠在多種地形疾馳,而且塞進運輸機還節省空間。以悍馬裝備的美軍輕裝部隊和山地師,其集結、展開的速度,比那些裝備坦克、裝甲運兵車的美軍重裝部隊要快3倍以上。悍馬還採用了矩形管狀大梁結構的車架。車身除必要的少量鋼質構件外,大面積採用鋁合金、玻璃鋼碳素纖維等輕質材料,以實現「最輕的車輛自重、最大的武器和戰鬥輜重搭載能力」。
在海灣戰爭中,聯軍經過一個多月狂轟濫炸之後,陸軍向伊拉克軍隊發動大舉進攻。加裝了「陶」式反坦克飛彈和小口徑機關炮的「悍馬」越野車,在武裝直升機的掩護下作為先鋒,大敗伊拉克共和國衛隊裝甲師。在留存的視頻中,多輛伊拉克蘇制坦克被悍馬發射的飛彈擊毀。這一戰中,悍馬取代M1坦克,成為這場戰爭中最耀眼的地面武器明星。當然,這其中的一個原因是伊拉克本身軍事力量與美軍嚴重不對稱,又早已被轟炸得丟了大半條命。此後,悍馬參與了美軍的幾乎所有重大軍事行動,又不斷推出改進型號。至今,全球生產了20萬輛悍馬,其中軍用悍馬16萬輛,美軍使用了10萬輛。在2003年伊拉克戰爭中,美軍使用了1萬多輛軍用悍馬。
不過悍馬也存在多種不足,首先是缺乏裝甲保護,火力不足,不用說反坦克炮彈和飛彈,也不用說RPG火箭炮,單只是著名的輕步兵武器AK-47步槍的子彈都能打穿悍馬。當兩軍擺開陣勢時,悍馬編隊可以依靠己方戰鬥機、巡航飛彈先期轟炸,加上武裝直升飛機空中護駕,形成勢不可擋的洪流,充分體會神擋殺神的快感。但在一些驟然發生的遭遇戰、巷戰中,失去頭頂上的保護神,悍馬則往往淪為奇襲的犧牲品。在1993年索馬利亞的「黑鷹墜落」之戰中,美軍專門裝配了輕裝甲和防彈車門的M1114型悍馬,結果在索馬利亞人雨點般的AK-47掃射下,好幾輛悍馬被擊毀,數名車上美軍陣亡。而在伊拉克戰場上,悍馬同樣常常遭到反抗武裝襲擊而損毀。甚至平均每年因為翻車而造成的死亡都有幾十個人,因而被美軍稱為「死亡陷阱」。現在,美軍正在研究新一代的「聯合裝甲車輛」以取代悍馬。
英倫雄風:路虎咆哮,淪為肉盾路虎的牌子比悍馬要早三十年,至今長盛不衰。在二戰中,英軍主要使用美國提供的吉普越野車(美國總共提供了10萬輛),到二戰後期英國才開始研發自己的越野汽車。1948年,路虎公司開始為英軍提供輕型越野車,車身採用大量鋁合金材料,使車輛在其壽命周期內無需維修。之後半個多世紀,路虎推出了多款型號,軍用和民用總計生產了200萬輛,遍及全球。
目前英軍裝備最多的越野車是「路虎衛士」,約有1萬多輛,多應用於偵查、火力控制分隊、火力支援車、指揮情報系統運載車等,也會被改造為特種部隊的突擊車、裝甲巡邏車和救護車。最早的路虎衛士是在上世紀末推出,此後又被數次改進。在阿富汗戰爭中,英軍、捷克軍和澳大利亞軍都裝備了大量路虎衛士車輛。不過,很多士兵對路虎衛士頗有詬病,認為其速度不夠快,防禦力也不夠,在遭到路邊地雷爆炸時會導致士兵傷亡。在伊拉克和阿富汗,路虎上的英軍多次挨炸流血。因此在2008年左右,英軍逐漸用更新式的「猛犬」越野軍車代替路虎,後來,還計劃把路虎越野車改裝為無人車,擔任開路先鋒,由後面「猛犬」車上的士兵遙控,用於引誘塔利班的伏兵。堂堂的全球經典越野車,居然在戰場上淪為「肉盾」「靶車」,令人不禁扼腕嘆息。
日耳曼鐵騎:烏尼莫克,半路出家德國的烏莫尼克也是一款世界經典的軍用越野車,號稱「百變金剛」,適用範圍很廣。有趣的是,這款車最初是準備純用於和平的農業生產。那是在1942年,儘管二戰正打得激烈,奔馳公司開始準備研發一款全輪驅動的農用平頭車輛。到1945年德國投降,兩位工程師準備研發一款萬能農用車,以便儘快在百廢待興的戰爭廢墟上恢復生產。他們希望這款車既能作為汽車在馬路上奔馳,也能作為拖拉機耕地,還能作為牽引車頭。「烏尼莫克」的意思是「泛用自走機器」。次年,第一輛烏尼莫克誕生。
德國人出類拔萃的工程水平,使之成為一臺強大的萬用機,擁有大功率,高牽引力,底盤很高,還有柔性車架,即使在石頭地上也能馳騁,而且還能較為舒適的駕駛。只是速度較慢,僅60公裡。
誰知道,這款農用車還是圖紙的時候,就被美軍盯上了。他們認為這款新車的越野性能在軍事方面大有價值,趕緊訂單。1951年,奔馳推出第二代烏尼莫克車型,時速提升到95公裡,其性能優於美國的道奇卡車,至今仍被許多國家用為軍車。此後,烏尼莫克提高發動機功率,逐漸衍生出30多個品種。
烏尼莫克最可貴的地方在其適配性,配上不同的功能模塊,就能擔任不同的工作。它既能在公路也能高速行駛,又能在艱難地形下保持高牽引力,在農田當拖拉機,在工地作為移動平臺配推土機、挖土鏟、吊車,甚至修剪樹木,維修街燈等。在亞洲,烏尼莫克裝上了一套活動式可升降鐵輪,還能在火車軌道上行走。如今,全球銷售了40萬輛烏尼莫克,分布在160個國家,其中80多個國家的軍隊都使用了烏尼莫克。在阿富汗戰場上,德國特種兵配備的烏莫尼克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本文來源:北京晚報-北晚新視覺網 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