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雕鴞
近乎垂直的窗線、剛勁有力的車身線條、兇悍而粗糙的工藝……光從外觀上看,「悍馬」可以說是男人心中最完美的軍車。上到《勇者行動》下到《變形金剛》,悍馬車的身影在好萊塢大片裡隨處可見,即使是對軍事或汽車文化一無所知的孩童,十有五六也知道悍馬的大名。
但是,被視為「美國軍車代表」的悍馬,卻屢屢被評為美國歷史上使用過的最糟糕軍車,甚至被美國大兵痛批為「鐵棺材」。問題就來了,悍馬車為何慘遭軍事人員的臭罵?這和它的血統有著直接的關係。
歷史久遠
悍馬的歷史能一直追溯到美國陸軍在二戰時大批量使用的威利斯MB軍用越野車,當然它還有一個更著名的名字——吉普車。它是美國軍用多功能越野車的開端,被艾森豪將軍稱為「美國在二戰生產的三種決定性武器之一。」
二戰標誌性的吉普車
當然,吉普車和現在的悍馬並沒有硬體上的直接聯繫,但如果你注意到悍馬的前臉進氣格柵,你會發現它的確在「致敬經典」……
吉普車這種「輕型多功能軍事越野車輛」的理念極大地影響了美軍軍車的發展路線。到了1965年左右,美軍發現自己的軍車隊伍中還有大量的老舊軍車,這並不符合美軍的發展理念。於是,美軍開始基於「輕型」和「多功能」這兩個關鍵詞尋找替代品。那時候的美軍為了省錢,就想著拿現有的越野車改裝充數,例如基于吉普角鬥士發展而來的M715等等。
美軍很快發現這些商業車輛改進來的省錢玩意兒實在不好用。還是得咬咬牙開發新東西。美軍搞了個「高機動性戰鬥車輛」(HMCV),直接催生出了FMC公司的XR311和蘭博基尼公司的「獵豹」。
XR311原型車
1979年,磨磨唧唧的美軍最終決定把下一代軍車項目定名為「高機動多用途輪式車輛」(HMMWV),而這一項目的直接產物,就是AM General公司搞的悍馬。值得一提的是,AMG的前身正是生產吉普車的Kaiser-Jeep公司,因此悍馬和最早的吉普車還真算有血緣關係。
裝甲車不防彈
悍馬首次參加實戰是在1989年。在這場入侵巴拿馬的軍事行動中,美軍動用了大批未經實戰測試的武器裝備,其中包括著名的F-117「夜鷹」、AH-64「阿帕奇」,以及大家喜聞樂見的悍馬。一開始,美國大兵對這款空間寬敞,機動性強的新款「肌肉車」非常滿意。但在1993年摩加迪沙之戰時,大兵們驚訝地發現這款看著很堅固的軍車居然不能防彈!
入侵巴拿馬時的悍馬
沒錯,早期的悍馬壓根沒有防彈功能,因為它一開始設計上就是用於在前線後方運輸人員和裝備,而非和武裝分子正面交戰。隨著非對稱戰爭和低烈度衝突出現,美軍不得不開著悍馬跑到城市裡去作戰。在到處都是敵人的情況下,不防彈可是個大問題。為此,AMG研發了第一款防彈版的悍馬,代號M1114。
摩加迪沙之戰時期的悍馬
防彈就能受歡迎?
悍馬是基於「輕型高機動多功能車輛」理念研發出來的產物,防彈功能一開始並沒有考慮在內。但隨著911事件的發生、美國大舉入侵阿富汗,美國大兵們又發現擁有防彈功能的悍馬在阿富汗特別好使。
在阿富汗執行任務很少需要進入建築密集區域和武裝分子交火,而悍馬的高機動性讓大兵們在阿富汗山區進出無阻,甚至有大兵為了增強悍馬的機動性而拆卸了悍馬的四扇車門,僅保留了車身前後部的裝甲。在那段時間,悍馬可以說是美軍的「無價之寶」。但很快,這些美國大兵又乖乖把車門給裝了回去——這倒不是因為上級生氣了,而是因為伊拉克戰爭開打了。
一炸就碎
到了伊拉克,美軍發現摩加迪沙的噩夢在他們身上重演了,甚至變本加厲。眾所周知,美軍在伊拉克最怕的不是武裝分子手上的AK47也不是狙擊手,而是那些用各種老式炮彈、炸彈改造而來的路邊炸彈。
事實證明,雖然防彈版的悍馬在設計上能夠抵禦發生在四周的中小型爆炸,但從地面爆炸、威力巨大的路邊炸彈能輕鬆地將悍馬炸毀甚至炸翻,乘員自然難逃一劫。
在伊拉克戰爭初期的幾個月內,就有67名美軍官兵在悍馬車裡被路邊炸彈炸死。眼看傷亡數字與日俱增,美國軍方急了,趕緊找來一票研發機構:「能不能想辦法再改改?」
被炸毀的悍馬
鋼鐵棺材
眾所周知,軍方訂單可是塊大蛋糕,人人都想上來咬一口,更何況是為伊拉克戰區所有的悍馬更換裝甲增強套件呢?在短短幾年內,裝甲生存能力套件、FRAG-5套件、FRAG-6套件等五花八門的防護包紛紛裝上了悍馬。當然,這些套件並沒有完全消除悍馬被路邊炸彈炸毀的風險,但至少把人員傷亡給降了下來。
悍馬原先在設計上是一款輕型車輛,整備質量才兩噸多,而這些裝甲增強套件動不動就是幾百公斤的護甲往車上掛,這不僅導致悍馬原先引以為傲的機動性迅速下降,同時還讓美國大兵們面臨著一個新問題——車門太重打不開了。
裝有FRAG-6套件的增強悍馬
由於在車門上安裝增強套件後重量飆升,美國大兵們每次上下車開車門都像是健身擼鐵,還可能影響到軍事行動的執行速度。為了解決這個問題,AMG公司在車門上增加了一個液壓撐杆,能讓士兵們開車門的時候不那麼累。但另一個問題又暴露了出來。
如果遭遇爆炸或撞擊導致車門變形受損,液壓撐杆一旦失效,僅靠車內士兵的力量很難打開車門。在這種時候,悍馬就成了一個將乘員困死在內部的鋼鐵棺材。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美國陸航飛彈研究、開發和工程中心搞了個能勾在悍馬車門上的D環,讓人力打不開車門時能夠用其他車輛用拖拽線鉤住車門,強行把車門拽開。不過大兵們紛紛吐槽這個發明沒什麼用,畢竟交戰時基本上沒辦法去找拖車拽車門……英國BAE公司搞了個更實用點的車輛緊急逃生窗戶,但有些全副武裝的大兵也沒法從狹窄的車窗鑽出去。
繼承者們
到了這時候,悍馬已經徹底從「優秀的輕型多功能軍用越野車」變成了一款「中看不中用的重型越野車」。因為定位的問題,悍馬在防護性能上無論怎麼努力,也不可能得到太大的提升,甚至還出現了更多的新問題。
海軍陸戰隊決定從2007年開始,不再使用悍馬執行有交火風險的高危軍事行動,陸軍則從2012年開始不再於戰區使用悍馬執行任務。為了替換悍馬,美軍搞了反地雷伏擊車,而它直接催生的正是目前美軍在戰區大量使用的M-ATV全地形反地雷伏擊車。和悍馬兩三噸的體量相比,M-ATV的整備質量超過了12噸,哪個防護性能更好一目了然。
M-ATV
不過,目前美軍仍然大量使用悍馬,也會使用悍馬在相對和平的地區執行一些常規任務,畢竟它還算是一款優秀的輕型越野車。
為了徹底解決悍馬跟不上時代的問題,美軍已經決定採用「聯合戰術輕型車輛」(JLTV)來取代悍馬,成為美軍新一代的輕型多功能越野車。和悍馬不同,JLTV從最初的設計上就考慮了抵禦強烈輕武器射擊和路邊炸彈襲擊,防護性能自然不是幾十年前的悍馬可比的。
悍馬與JLTV
老兵不死
可以說,悍馬的失敗並不是因為其自身性能的不足,而是因為它的定位與特定時代背景下美軍的需求和作戰環境不符。而那時候的美軍又一心想著省錢,總想著「在悍馬的基礎上改改說不定還能用」,導致大兵們對悍馬的評價毀譽參半,兩極分化嚴重。但這絕不意味著悍馬在設計上是真正的「失敗者」,只是時勢造就的悲劇罷了。
如果從1983年悍馬正式服役算起,它已在美軍中服役了近40年,也到了壽終正寢的時候。作為悍馬的繼任者,JLTV已經於2019年6月形成初始戰鬥能力,未來將逐步替換掉老舊的悍馬,說不定還將成為新一代的「美國軍車代表」。
JLTV
而悍馬,也將成為許多美國大兵、軍事愛好者們永遠的回憶——雖然它不好用,它毛病很多,它是脆皮裝甲車,但它的身上已經承載了太多的歷史。正如麥克阿瑟所說:老兵不死,只是慢慢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