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是北京的面子,更是裡子,面子是京城夜生活裡的紅男綠女,裡子是北京夜經濟數據中的真金白銀。北京之夜是北京消費的一面鏡子,在流光溢彩的夜色中,服務和體驗消費的比重不斷上升,是消費者最偏愛的消費形式。就像華燈之下在華熙LIVE·五棵松夜遊的人們,他們手裡可能沒有多少購物袋,但卻盡情享受著文化、娛樂、美食和儀式感為他們帶來的歡樂和幸福感。手裡雖然空蕩蕩的,但精神卻充實了起來。這,就是北京這座城市夜晚的獨特魅力。
在華熙LIVE·五棵松夜遊的人們,盡情享受著文化、娛樂、美食和儀式感為他們帶來的歡樂和幸福感。
· 從奧運場區到消費重鎮 ·
下午6點,太陽開始打盹兒,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北京的夜晚悄然而至。研究指出,一座城市的燈光亮度與其GDP成正比,夜間的煙火氣正是北京這座城市變得越來越有魅力的資本之一。午夜將至,在這座行色匆匆的城市裡,人們開始找尋屬於自己的時間和休閒方式,華熙LIVE·五棵松每日便在這時變得生動起來。從2017年4月開始正式運營,短短三年時間,華熙LIVE·五棵松已經成為繼王府井(600859,股吧)、前門、三裡屯、五道口之後的又一個城市夜生活地標。
過去的五棵松,並沒有豐富的夜生活。在長安街西延長線和西四環交點上的五棵松,彼時並沒有因為優越的地理位置而形成具有特色的商圈。相反,這裡除了行色匆匆的通勤人士的交通換乘點,並沒有更多讓人們駐足的理由。
改變始於2008年前,北京奧運會籃球場館在五棵松落成,自此,圍繞著這座場館在奧運會和奧運會後的運營,開始形成了觀看體育賽事和大型演出的夜間人群。夜間經濟的需求,在這裡逐漸形成。
現在從地鐵1號線五棵松站下車,就來到了華熙LIVE·五棵松。這個商圈以五棵松體育館為核心,由M空間、HI-PARK、HI-UP商業區等板塊組成,一共匯聚了超過170個時尚特色品牌、60多家品牌首店和旗艦店。
2019年,消費者李田磊大學畢業、考研失敗後一蹶不振,家住西四環的他,為了躲避與父母的爭吵,每晚都來華熙LIVE·五棵松 「吹吹風、靜一靜」。李田磊說,原本自己是想找個地方逃避,卻尋到新的目標。
去年夏天,華熙快手廣場前的大屏幕正直播籃球世界盃小組賽,易建聯帶隊進攻,三分球進了!廣場上端著啤酒的男生們,認識的,不認識的,都相互舉杯。「那一刻,我受到鼓舞。」 李田磊說。
作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新建場館中唯一由民營企業投建的比賽場館,奧運會後,華熙向五棵松體育館繼續投入大量資金,在場館周邊打造一條以文化、體育產業為核心的特色商業街。據第三方數據機構研究顯示,華熙的夜間客流(18點-次日6點)在有演唱會等大型文體活動的周六通常可以達到3萬人次左右。
2019年12月31日晚10點,跨年的氣氛就開始在華熙LIVE·五棵松漫開。5、4、3、2、1,2020年來了。一時間,廣場上燈光亮起,在倒數聲中朋友相互擁抱,戀人互相擁吻,陌生人互致新年快樂。
李田磊的人生故事似乎也從這一刻開始,重新翻了篇。
· 「相看兩不厭」的體驗 ·
「和我在華熙的街頭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燈都熄滅了,也不停留……」晚上7點,華熙的駐唱歌手登場,露天廣場傳來彈唱的歌聲,為夜間經濟唱起序曲。夜間經濟源自20世紀70年代英國為改善城市中心區夜晚空巢現象提出的經濟學概念,是以本地市民和外地遊客為消費主體,以休閒、旅遊觀光、購物、健身、文化、餐飲等為主要形式的現代城市消費經濟。
在國內,北京王府井出現超過100萬人的高峰客流是在夜市,上海夜間商業銷售額佔白天的50%,重慶2/3以上的餐飲營業額是在夜間實現的,廣州服務業產值有55%來源於夜間經濟。
而且,夜間經濟還有一個突出特點,便是人們更多消費的是服務,而非商品。
這與北京近年來的消費發展大勢不謀而合。據2020年3月發布的《北京市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9年全年,北京市服務性消費額15048.8億元,增長10.2%,全年實現市場總消費額27318.9億元,服務性消費額佔總消費額的55.1%。
同時,北京市2019年全年服務性消費對總消費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2.7%,其中,生活用品及服務、教育文化和娛樂消費出現較快增長。
「為年輕人提供沉浸式體驗,拉長人群的消費時間是我們的目標。」華熙市場部工作人員告訴北京商報記者,沉浸式體驗是華熙經營的核心理念。華熙從營業開始,就不做傳統的零售。
人們在華熙消費的是獨特的體驗,除了美食體驗、跨年儀式體驗、體育運動體驗外,華熙還通過整合音樂、繪畫、展覽等多種文化藝術形式,吸引消費者駐足。
華熙LIVE·五棵松工作人員告訴北京商報記者,最初華熙是沒有駐唱歌手的,也是為了給年輕人更獨特的體驗,集團主動邀請歌手進行街頭彈唱,後來隨著商圈的人流量的增多,才陸續有歌手找上門合作。
楊皓和他的搭檔就是最早入駐華熙的兼職駐唱團隊之一。楊皓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自己並不依靠駐唱賺錢,在華熙駐唱單純是偶然和愛好。不過這一個偶然,楊皓堅持了兩年,從最初只有一個麥克風,到現在他的設備越來越專業。
唱歌的唱得自在,路過的聽得開心,在彼此眼中,各自都是風景。華熙樂於促成這種「相看兩不厭」的體驗。
· 怒放的北京夜間經濟 ·
「咖啡館與廣場有三個街區,就像霓虹燈到月亮的距離。北京,北京……」歌手唱道。就著一杯雞尾酒,聽完了好幾首民謠歌曲,酒館的燈光暗了下來,工作人員開始發放螢光棒,9點,酒館開始迎來最熱鬧的時刻,歌手、鼓手、吉他手、樂隊一起上場,胡桃裡開始了搖滾模式。
搖滾樂裡的那種強烈的生命力像極了北京十幾年來消費市場發生著巨大變化的躁動氛圍——而體驗和服務性消費是這種巨大變化的關鍵詞。回顧這種變化趨勢的起點,正是從五棵松體育館承辦北京奧運會那一年開始的。
雖然北京奧運會前十年北京市民的人均服務性支出就在不斷擴大,由1996年的1048元增至2007年的4332元,增長了3.1倍,年均增長13.8%,佔消費支出的比重由1996年的18.3%提高到2007年的28.3%,但從2008年開始,服務消費在北京消費市場中的地位則出現了一次質的飛越。2008年以來,消費品市場增速開始回落,服務性消費快速增長。其間,零售額平均每年增加719.3億元,年均增長10.7%。信息、文化相關消費品在零售額中的佔比提高,居民消費需求逐漸由商品性消費向服務性消費轉變。2018年,全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中服務性消費支出佔比達到54.9%,比2015年提高近10個百分點。2019年,全市居民人均服務性消費支出同比增長9.6%,比商品性消費支出高出3.5個百分點。
與宏觀數據相比,經營者感受到的則是切實的滿座率。胡桃裡音樂酒館在華熙開業三年,據餐廳的前廳主管張文義介紹,生意最旺時,下午6點到晚上11點,500平方米的店裡始終坐滿人,門口還在陸續排號,快打烊時,還有30多號沒有輪上。
華熙不僅是周邊居民的午夜天堂,也吸引了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第三方數據顯示,北京夜生活群體中73.8%為本市居民,而有24.9%為外地遊客,1.3%為國際友人。
即便在特殊的2020年上半年,商戶仍然能感受到人們對體驗消費的熱切衝動。JE北京(華熙LIVE店)在4月29日正式營業。「開業的日子很吉利,第一天的顧客還比預想的多一些。」JE北京店的運營人員Yoyo胡女士告訴北京商報記者。
「餐廳一瞬間就坐滿了。」張文義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整個4月,胡桃裡音樂餐廳的客流量比春節期間翻了一番,營業時間從10點延長到凌晨2點。
華熙只是眾多夜京城「聚點」之一,但已足可從中體味到北京夜經濟的怒放之勢。
北京市商務局黨組書記、局長閆立剛曾表示:「夜間經濟拉動北京整體零售額增長。實體商業的夜間消費佔總銷售額的22.8%,拉動全市社零額增長一個百分點。2020年,北京將打造生活性服務業示範街區和深夜食堂特色餐飲街區10條左右。與此同時,北京市將織密『夜京城』地標、商圈、生活圈網絡布局,打造有品質、有特色、有溫度的夜間經濟2.0版。」
北京商報記者 趙述評 實習記者 趙方園
【對話企業家】
華熙國際(北京)文化商業運營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魯彬:
戶外街區更適配夜間消費
北京商報:夜經濟繁榮是人們消費水平提高的一個側影,怎麼看待北京夜生活的變化?
魯彬:過去在很長時間內,夜生活好像只是北京東邊商圈的專利,京城西邊似乎沒有夜生活。直到華熙LIVE·五棵鬆開業,才逐漸將這個局面打破。自夜經濟開展以來,我們商區的消費額和客流都有不小的增長,月銷售同比增長30%,客流同比增長40%,酒吧類、北京傳統餐飲類、休閒娛樂類商戶銷售均有較大程度提升。
我們發現,夜間消費者更注重體驗式服務,所以,我們商區在氛圍營造方面下了很多功夫,比如燈光亮化,夜間整個商區都是霓虹閃爍、流光溢彩,消費者來到這裡,會感覺整個街區非常漂亮。
北京商報:面對疫情,政府出臺實施了一系列促消費政策幫助企業渡過難關,您對其中哪些政策印象最深?
魯彬:今年的北京消費季開展以來,華熙LIVE·五棵松包括全體商戶積極配合參與,通過線上線下的引流更大地促進了顧客的消費,客流量以及營業額也有大幅度提升,恢復到疫情前90%。夜間經濟消費更讓華熙LIVE·五棵松又一次大放異彩。經歷過第一次疫情後,華熙LIVE·五棵松這樣通風條件好的戶外街區更容易被大眾接受,我們也會繼續堅持發展戶外體驗的布局。商業復甦的難點還是在品牌,很多優質的新品牌都在這次疫情中被刷下來,這是件很遺憾的事,希望政府能給一些新品牌政策,不要只看到外資品牌首店的優秀,也要支持中國創造的品牌。
(責任編輯:王治強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