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霸主「空天母艦」
航母在現代軍事中佔據重要作用,是目前技術最複雜,威力最強大的武器之一,也成為國家實力的象徵。還有另一種更加強大的存在,在《復仇者聯盟》系列電影中震撼出場的空天母艦,想必給觀眾們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不只是科幻電影中的設想,其實有很多先驅嘗試對製造空天母艦,美國、俄羅斯、歐盟等國都沒有停止過探索。在上個世界就曾出現過類似的武器裝備,它就是蘇聯「TB-3」重型轟炸機。
蘇聯空天母艦雛形
蘇聯軍隊1932年受命組建重型轟炸兵團,至1938年蘇聯擁有超400架「TB-3」飛機,成為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重型轟炸機部隊。奇怪的是「TB-3」在戰爭中主要作為運輸機使用,很少參與轟炸行動,正是它龐大的體型,超大的負重能力。蘇聯空軍科學家弗拉基米爾靈機一動,TB-3能夠攜帶1000公斤的炸彈,那同樣可以掛載飛機吧。他帶領科研團隊成功研究出,在「TB-3」重型轟炸機的機翼上方停放兩架雙翼型「I-15」戰鬥機,機翼兩側下方則吊裝兩架單翼型「I-16」戰鬥機,機腹下方還可以掛一架「格格維奇」單翼戰鬥機。這就是最早的空天母艦雛形,蘇聯又稱之為槲寄生組合。
「TB-3」重型轟炸機的誕生經歷
最初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轟戰機的出現,使各國意識到轟戰機的重要性,各國紛紛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到轟炸機的研究中。從木質飛機到全金屬材質,無論是火力還是動力系統都有飛躍式的發展,在這股潮流中「ANT-6」重型轟炸機(「TB-3」的原型機)圖紙被設計出來。
「ANT-6」的機身和機翼更大,全金屬的機身負荷太大,使圖波列夫放棄原本計劃,改用4臺「M-17」式V字形活塞發動機,又改進操縱臺和螺旋槳,還加裝武器裝備系統,才成功通過試飛。試飛之後蘇聯政府十分滿意,立馬投入生產。第一批10架ANT-6重型轟炸機,1932年5月1日在莫斯科紅場閱兵儀式上首次亮相,就吸引眾多目光。蘇聯空軍正式把它名為TB-3轟炸機,是世界上第一款全金屬懸臂式單四發引擎轟炸機。
「TB-3」整體結構
已有數據記載,該款轟炸機,翼展 22.6米,機長 16.4米,機高 3.4米,機翼面積 56.7平方米。空重15391千克,正常起飛重量16983千克。全金屬製造,波紋蒙皮取代木質材料,整體設計能夠使它在空中飛行的更穩。可以搭乘8名機組人員,包括2名駕駛員、4名機槍手、1名投彈手、1名工程師,後期也作為傘降兵運輸機。
動力系統
由於試飛問題,改用4臺「M-17F」式V字形活塞發動機,每臺「M-17F」式V字形活塞發動機額定功率為715。這款發動機使用時間最長。後來航空科技不斷進步,又改裝「AM-34」型發動機額定820馬力,馬力的提升後,速度提升至250千米每小時。負重能力優越,二戰時經常作為運輸機出現。
武器設計
該機負重能力好,早期除裝備十挺 7.62毫米機關槍外,機艙和機身外掛部分可以攜帶共4噸炸藥。後期改進後負重提升至6噸,甚至出現加掛五架戰鬥機現象。也是「TB-3」轟炸機此種戰鬥形式的出現,被視為第一代「空天母艦」雛形的原因,綜合戰鬥力不容小覷。
參戰經歷及落幕
「TB-3」轟炸機首次參戰是1938年日蘇在哈欣湖爆發軍事衝突,60架「TB-3」參戰,主要作為運輸機使用。1940年6月蘇軍攻打摩爾達維亞時,曾使用 4個TB-3飛行團、對比薩拉比亞地區空降3個傘兵旅,切斷羅馬尼亞軍隊的退路。
二戰在德軍攻打蘇聯之前,共儲備516架TB-3,戰爭爆發後蘇軍動用一切手段來,阻止德軍裝甲部隊突進。笨重的身體,速度慢成為致命弱點,「TB-3」目標大被德國空軍戰鬥機像釘在牆上打一樣。又做起老本行向前線緊急輸送人員和裝備,支援小規模的空降行動。列寧格勒被德軍圍城戰時期,發揮很大作用,給城內居民和遊擊隊,投遞大量的食物和武器裝備。也是此次戰役讓「TB-3」轟炸機的缺點暴漏出來,作為戰鬥機性它明顯落後。1942維亞濟馬空降戰役後,這個初代空天母艦由於慢吞吞的性格,逐步退出歷史舞臺。
空天母艦計劃
不僅蘇聯一戰後的美國也有建造空天母艦計劃,兩者方向完全不同,美國的設想是超大負重的飛艇。在齊柏林飛艇技術的支持下美國海軍開始建造阿克倫級飛艇,針對飛艇薄弱的防護能力。為此專門設計出「F9C」麻雀鷹戰機,不僅可以停在飛艇內部,還可以掛在飛艇外部的鉤子上。投入使用後兩年內先後因極端天氣墜落報廢,這兩次事故暴露出飛艇面對自然災害天氣的無能為力,龐大的製造費用,是美軍放棄飛艇計劃。二戰結束後,蘇聯還沒有停止建造空天母艦的想法,為保持自己的霸主地位和美國開始一系列的競爭,包括空天母艦項目。
據悉蘇聯在這個項目上共計投入600億美元,放到現在折合人民幣4000億左右,「米格-105」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研製出來的。搭載「科列索夫」RD-36-35K渦輪噴氣發動機,不能自主起飛,起飛只能依靠蘇聯製造的火箭或者大型轟炸機。機翼還能進行60度摺疊,進入亞音速飛行後會變成平直狀態,大幅度提升飛行速度。這款空天戰機出現後蘇聯設計師並沒有滿足,他們的目標一直是建造一艘可以漂浮在空中的鋼鐵巨獸,沒有哪個國家能製造出可以支撐這個龐然大物的發動機,何況當時的蘇聯,這種想法無異於痴人說夢。
目前為止,我們只能在科幻電影裡一睹空天母艦風採。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航空航天產業逐步成熟,我們已經具備將空間站送入太空的能力,相信在未來,會有人能實現這個宏大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