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育秀中學小學部的小劇場,記者見到了正在排練合唱的張雪瑩。從教26年來,她將童聲合唱作為自己的畢生事業,用自己的執著與行動,帶領著合唱團走向前所未有的輝煌。她說,「今生有幸徜徉在童聲合唱教學這個領域裡,是我的幸福和幸運,我願意做那根有魔力的指揮棒。」
熱愛、勤奮、奉獻成就了她和她的童聲合唱
1994年一畢業,張雪瑩就開始在學校組建合唱團,這一做就是一輩子。
2009年,學校合唱團通過省、市比賽,得到了赴韓國參加首屆世界合唱錦標賽的機會,並帶領合唱團在比賽中一舉奪得童聲組銀牌,為祖國爭了光。自此以後她對童聲合唱的喜愛變成了熱愛,或者說是一種痴迷。張雪瑩說,「在那個年代,童聲合唱站到國際舞臺的團隊並不常見,也正是那場音樂會,讓我看到了國內合唱事業與國外的差距。」在回來的路上,張雪瑩就萌生了一個想法:為合唱團爭取一個專場音樂會。
天道酬勤,如果你知道自己去哪兒,全世界都會為你讓路。在文化部門和教育局以及學校的大力支持下,她終於夢想成真。2015年10月6日,在山東省會大劇院音樂廳舉辦的「濟南市明天少兒合唱團專場合唱音樂會」中,他們共演唱中高難度童聲合唱歌曲達30餘首,現場座無虛席,演出獲得了極大成功,受到社會各界廣泛讚譽。接著,2017年7月16日,她和她的合唱團再一次舉辦專場音樂會,將「學堂樂歌」搬上山東省會大劇院音樂廳的舞臺,把民國初期快要失傳的表現抵禦外辱、立志強國、熱愛生活的早期學堂樂歌搬上舞臺,共演唱學堂樂歌近50首,再一次轟動泉城。家長們都說:「所有在她合唱團待過的孩子,一輩子都會熱愛音樂,那種受益是終生的!」
搭建魯湘藝術橋梁最美姊妹花盛開大山深處
2019年5月、8月—9月期間,張雪瑩曾兩次赴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參加支教工作。在支教的日子裡,她和市中區「姊妹花藝術支教小分隊」一起幫扶龍山當地的藝術教師。她們一起備課、切磋,形影不離,歌聲不斷,為市中和龍山架起了一座藝術的橋梁。
張雪瑩支教過的茨巖塘小學,由於學校地處大山深處,多是留守兒童,孩子上學路途遙遠,有時需要走山路一個多小時才能來到學校。為了給孩子們留下一份禮物,張雪瑩想到了給他們創作校歌。於是,《紅色茨巖》應運而生。歌曲譜出來之後,考慮到山區的孩子不識譜,沒有伴奏,學唱有困難,張雪瑩就帶領自己學校合唱團的孩子們進錄音棚錄製,並做好伴奏帶。
沒想到8月份又有一次機會,再次來到湘西。9月2日,在龍山縣開學第二天,在張雪瑩的提議下,「姊妹花」團隊來到了茨巖塘小學。在沒有任何音響設備,沒有任何伴奏條件下,老師們分別深入到五個教室一句一句地教唱,用兩節課的時間,教會了近300餘名孩子們演唱。看著孩子們那麼喜歡唱歌,積極投入地學唱校歌,眼睛裡透露出興奮、愉快和渴望的眼神,「姊妹花」臨時決定為孩子們開一場音樂會,讓孩子們了解更多的藝術作品。
於是,她們和孩子們一起,在學校還沒有落成的操場上,把壘起的土坯臺子做舞臺,給孩子們唱了一首又一首好聽的歌曲。「這是我們迄今為止登上的最簡陋的舞臺,也是我們這輩子最動情的一場音樂會。」張雪瑩激動地說。當美妙的旋律傳遍校園,當各種藝術表現形式呈現在茨巖塘小學師生面前時,他們欣賞著、陶醉著,用一次次經久不息的掌聲表達著對「姊妹花」藝術支教小分隊的感激和敬意。他們用腳丈量著龍山的土地,走到哪裡就把音樂帶到哪裡,被大家稱為「流動的音樂課堂」。
好之者樂之者皆不如痴之者,張雪瑩對音樂教育事業的一片痴心、赤心,都奉獻給了孩子們,她就像蒲公英,播撒之處,皆是受益之人;她就像一根有魔力的指揮棒,帶領孩子們歌唱,歌唱……(新時報記者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