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戰鋼鋸嶺》主題解析:多斯堅守的既是信仰,又是人性的善良

2020-12-10 公子漁捉娛

《血戰鋼鋸嶺》以二戰太平洋戰爭為題材,由真人真事改編。

醫務兵德斯蒙德·多斯堅定地信仰基督教,在新兵訓練中拒絕練習槍械,被戰友和長官視為懦夫,遭到百般羞辱,並因此上了軍事法庭,差點被判為逃兵。

但是,在爭奪衝繩島鋼鋸嶺的戰役中,多斯雖然不拿槍,卻在槍林彈雨中創造了奇蹟:救下75名負傷的戰友。

作為謳歌英雄的戰爭電影,《血戰鋼鋸嶺》的獨特之處在於,主人公不是武力值爆表的殺敵硬漢,也不是以一己之力拯救地球的孤膽英雄,而只是一名不拿槍殺人的普通醫務兵。顯然,作者在宏大的戰爭場面背後,力求呈現一種悲天憫人式的人文關懷。

(圖1:羅斯與未婚妻重逢)

戰爭殘酷無情,以此襯託人性善良的可貴,這是導演極力想表現的主旨。

有的戰爭片規模宏大,甚至展現時代全景,以此來表現一個大的主題。

《血戰鋼鋸嶺》選取維吉尼亞州林奇堡、日本衝繩島鋼鋸嶺以此來兩個典型地點,在林奇堡展現多斯的性格養成,以此來表現戰前寧靜和戰爭血腥的對比。

在表現戰爭場面時,電影力求還原場景逼近真實,把血淋淋的戰爭不加掩飾呈現給觀眾。

戰鬥前,美國軍艦上的大炮向志在奪取的鋼鋸嶺上傾瀉無數炮彈,幾乎把鋼鋸嶺夷為平地。但美軍指揮官仍然清楚,即使如此狂轟爛炸,日本人仍會負隅反抗。

(圖2:美軍大炮狂轟亂炸鋼鋸嶺)

果然,多斯所屬營隊攀上鋼鋸嶺,遭受日軍的瘋狂反擊,傷亡慘重,場面血腥無比:一槍爆頭腦漿迸裂,屍體被炸肢體四散,負傷血流如注……

在雙方交戰焦灼的場面中,導演用快慢鏡頭不時切換,有緩有急,有全景有細節,把戰爭的慘烈一一呈現,令人心生震撼。

在鏡頭裡,不僅日本兵不時倒下,美國兵也慘不忍睹,甚至敵我雙方同時倒下,對面而亡。也有日本指揮官在地道裡,臨近失敗,剖腹自盡。

在電影鏡頭裡,敵我雙方,在血腥殺戮中,都受到了同樣的肉體摧殘,這也體現了影片的悲憫情懷:珍愛和平,遠離戰爭。

(圖3: 日軍被燒死)

多斯的信仰來源於對人性善良的堅守,信仰基督教不過是其外在表現。

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家庭背景,不同的文化會造就不同的信仰,有不同信仰的人構成了不同的文化環境。比如美國人大多信仰基督教,而日本在信仰神道教,在二戰中表現為狂熱的武士道精神。

多斯的父親和母親是兩個極端,父親是退伍老兵,是一戰中經過慘烈戰鬥的倖存者。戰爭的創傷一直難以癒合,老多斯經常去戰友的墓地弔唁,寄託情思以酒澆愁。

老多斯性格扭曲,沉浸在過去的創痛不能自拔,不時進行自我懲罰,並對妻兒打罵以發洩心中的鬱悶。

多斯的母親卻很善良,對兩個兒子滿是慈愛,她是虔誠的基督教徒,每天做禮拜唱頌歌。在母親的影響下,多斯也皈依了基督教。

(圖4:哥哥哈爾被小多斯用磚頭誤傷)

少年多斯在一次爭鬥中,失手用磚頭砸暈了哥哥哈爾。所幸哥哥沒有大礙,多斯為自己瞬間的暴戾而震驚,面壁時恰好看到牆上的《十誡》之一:不可殺人。

因為這次誤傷親人,這四個字牢牢鐫刻在他的腦海裡,成為一種信念。

長大後,父親喝醉了酒拿槍指著母親。多斯奪下槍,指著父親顫抖著沒有按下扳機。

此刻,那個不可殺人的聲音又一次想起,經過這次刻骨銘心的經歷,變成了根植在心底的最高信仰,多斯決心一生再不碰槍,在他的心裡,槍就是殺害生命的利器。

參軍前,多斯救了一名遭遇車禍的男子,這次救人,使多斯感到很快樂,也更加對生命滿懷敬意。多斯報名參軍,想著去戰場上救治傷員,從而實現自己的報國夢。

在新兵訓練中,多斯拒絕拿槍訓練,為此走上軍事法庭,好在未婚妻理解他,父親求助老戰友寫了封信,到法庭上用行動支持兒子,最終獲得法庭支持可以不拿槍上戰場。至此,多斯獲得了一定的尊重。

(圖5:老羅斯拿信到法庭上支持兒子)

運用插敘,舒緩壓抑,表現深廣的人性和宗教信仰。

在戰爭以外,電影前半部分不厭其煩地描繪多斯一家的生活,

多斯和未婚妻的愛情,舒緩了整部影片的壓抑氛圍,並因此展現了多斯性格的養成。

影片採用插敘的敘事結構,不乏美國式的樂觀,在慘烈的戰爭敘述中,顯得有張有弛,很是巧妙。

多斯初到軍營時,上士和列兵的對話,有著美式的幽默,貌似火藥味十足,卻令人忍俊不禁,為影片增加了情趣。這令人想起在《阿甘正傳》中,阿甘剛到軍營時,也有類似的對話。

多斯的英雄形象也並不是無敵的,佔領鋼鋸嶺後,多斯因為保護戰友,被炸成重傷。

(圖6:羅斯受傷不忘《聖經》)

多斯躺在擔架上,從纜繩上緩緩落下懸崖時,導演運用了慢鏡頭,並用俯拍鏡頭慢慢切換到仰拍鏡頭,令人感覺到多斯不是在下降,而是在徐徐上升。此刻,多斯的英雄形象變得無比高大。

《血戰鋼鋸嶺》在開頭和結尾精心布局,內容生動飽滿生動。開頭提示改編自真實故事,而結尾人物原型——老兵德斯蒙德·多斯出現。英雄雖然老邁,但仍令人肅然起敬,因為他是主人公的原型,是鋼鋸嶺戰役中的傳奇人物。

(圖7:美軍向敵人射擊)

在無邊的殺戮中,救助鮮活的生命,是多斯的最高信仰。

戰鬥中,美軍遭到日軍的瘋狂反擊,第一次攻擊失利,呼叫炮火支援,倉皇退下鋼鋸嶺,留下了一大批傷員自生自滅。

醫務兵多斯獨自一人,穿梭在槍林彈雨中,救治負傷的戰友。他把負傷的戰友背到懸崖前,用繩索綁紮,送下懸崖。

(圖8:多斯綁結繩索救助戰友)

在信念支撐下,多斯不僅把戰友一個個送下懸崖,甚至還送下去幾個負傷的日軍。

電影有這樣一個情節顯然是精心布置的。多斯救人過程中被日軍發現,他無意中逃進日軍的地道裡,遇見一個受傷的日軍,多斯下意識地拿出紗布給日軍止血,並打上一劑嗎啡止痛。在多斯的眼中,眼前不過是一個生命,理應受到上帝的庇護。

(圖9:美軍向日軍坑道噴射火焰)

影片中,多斯在救霍威爾中士時被日本兵發現。即使在這樣的緊急關頭,他也恪守了自己的信仰。他拿起槍沒有朝日本兵射擊,卻當做木棍做了一個簡易擔架,拖著霍威爾中士逃跑,中士負責向日本兵射擊。

第二次進攻時,巧遇多斯的安息日,此刻,多斯已經成為戰友們心目中的英雄,沒有他大家不願再上戰場。多斯禱告完,比預計進攻時間晚了十幾分鐘,但大家信心百倍,確信能夠殺敵成功,一起上了戰場。

(圖10:羅斯上戰場前禱告)

結語

在《血戰鋼鋸嶺》中,戰爭得到了還原,但其內核是情懷的表達。

對生命的敬畏,對親情的渴望,對愛情的忠貞,對宗教的虔誠,共同存在於這部電影中。

傷口鮮血淋漓,屍體堆積如山,炮火鋪天蓋地,戰壕千瘡百孔,戰鬥的場面被鏡頭放大,令人觸目驚心。宛如地獄的戰場提醒著我們,戰爭就是殺戮,和平多麼美好。

(圖11:日軍詐降卻投出手雷)

這也說明,正義的戰爭是以殺止殺,目的不是塑造英雄,戰爭的產生是迫不得已,只能用戰爭來保衛和平。正因為如此,堅守不殺信仰多斯,才有機會走向戰場並證明他是個英雄。

在證明中,多斯以置生死於度外的英雄氣概,證明了信仰的偉大,在拯救生命中,他的靈魂也得到了升華。

在戰爭中,那些人類珍貴的品質,在黎明到來之前雖然微弱,但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值得被世界溫柔以待。

相關焦點

  • 《血戰鋼鋸嶺》難以磨滅的人性
    今天小編來介紹一部最近小編剛剛刷完的一部電影——《血戰鋼鋸嶺》。在以前小編刷了三十幾分鐘,就斷了,前幾天剛剛才刷完了這部非常值得刷一刷的電影。當小編刷完之後,不禁感嘆,斷的地方之後,才是真正抓人的時候!不管在哪裡斷,都一樣!
  • 信仰的力量——影片《血戰鋼鋸嶺》
    《血戰鋼鋸嶺》根據真實歷史故事改編,以二戰時期的衝繩島戰役為背景,講述基於宗教信仰而拒絕持槍上陣的醫療兵戴斯蒙德·道斯,赤手空拳闖入槍林彈雨,隻身勇救75名戰友生命的故事。從《勇敢的心》、《耶穌受難記》到《啟示》美國導演梅爾吉布森導演的每部電影,都直面人性、死亡、宗教和救贖,《血戰鋼鋸嶺》也不例外。衝繩島戰役是美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最後一次登陸戰役,也是太平洋戰爭的最後一戰,還是二戰歷史上最為慘烈、最為血腥、傷亡最大的戰役。
  • 《血戰鋼鋸嶺》並不是一部電影,它更像是一部紀錄片
    #影綜娛跨體裁創作者招募令# 《鋼鋸嶺》不是一部給心虛的人看的電影。開篇的場景立刻描繪了戰爭的恐怖,而情感的旅程才剛剛開始,因為觀眾是通過戰爭英雄德斯蒙德·多斯的故事。影片結束時,觀眾們會因經歷了多斯的希望、純真、愛、困惑、憤怒、信仰和勇氣之旅而感到疲憊和疲憊。《黑客山脊》絕對不是一部周日下午的爆米花電影,它是一次旅行。《血戰鋼鋸嶺》是臭名昭著的梅爾·吉勃遜的最新一部電影,它讓人如痴如醉。
  • 《血戰鋼鋸嶺》一部教科書般的電影!
    成功的電影與優秀的電影之間的區別在於前者會有好的劇本,好的編劇,好的演員,好的剪輯,好的配樂……後者則會告訴你人性是什麼,而不是討論或者想像人性應該是什麼。梅爾.吉布森在電影裡和我們討論了信仰。信仰這個東西很高大上,就像萬金油一樣什麼地方都一塗就靈。人們也習慣性地對某事用「有沒有信仰」來評價,好像有信仰的人就是有道德的。
  • 二戰電影《血戰鋼鋸嶺》,多斯拒絕拿起武器值得效仿嗎?
    這幾天在觀看一些二戰經典戰爭電影時,看了好幾遍《血戰鋼鋸嶺》,感到這裡面有些東西值得探討一下。首先,這部電影裡關於男主人公戴斯蒙德多斯的軍人價值觀問題,一個不願意拿槍的士兵如何在戰場上戰勝敵人呢?恐怕這是觀看電影的老鐵們都在思考的問題。如果所有士兵都像他那樣不拿武器上戰場,這仗還能打了嗎?
  • 《血戰鋼鋸嶺》我知道你的信仰有多麼堅定……
    如果《血戰鋼鋸嶺》能做到這個,那就絕對是它的勝利,不僅在票房上還是在內涵上。《血戰鋼鋸嶺》一定能算得上2016年最「猛」的動作戰爭電影。我從電影院出來的第一感覺就是「真實」,太真實了,其電影尺度如此之大,竟然也被引進了。具體原因不再細究,但是我們真的看多了中國式抗日神劇或者各種奇幻武俠作品,在潛意識裡大概已經忘記了真正的戰爭電影應該是怎麼樣的。
  • 《血戰鋼鋸嶺》:雙手支起信仰,信仰成就英雄
    這是二戰時期的真實傳奇故事,後被改編成電影《血洗鋼鋸嶺》8.7分。是中國最賣座的引進戰爭片。在一個奇葩的軍營裡,一位年輕人進入軍營,就看見一個新兵在全裸健身,十分辣眼睛。另一邊,兩個男的互扔飛鏢,長官突然到來,一人正好插中另一個人的腳。長官很兇狠,直接拔掉了新兵腳上的刀,還命令他照常訓練。也不準那個裸男穿衣服,並哄了一句,快點!你這個暴露狂!
  • 以《血戰鋼鋸嶺》為例,解讀戰爭片對於人性和信仰的思考
    《血戰鋼鋸嶺》是 2016 年 上映的影片,由梅爾·吉勃遜執導,是繼《勇敢的心》之後的又一部以「二戰」為題材的佳作。延續了梅爾·吉布一貫的風格,在融合真實美學和暴力美學的基礎上,重現戰爭場景。影片榮獲第 89 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音響效果獎、最佳電影剪輯,被稱為是繼《拯救大兵瑞恩》後最偉大、最震撼的戰爭片。
  • 《血戰鋼鋸嶺》,人性的光輝,靈魂深處不滅的信仰
    電影《血戰鋼鋸嶺》顛覆了觀眾對傳統戰爭電影中英雄形象的認知。影片塑造了一個平民化的英雄形象,以他的人道主義精神,呼喚人們對和平的思考。電影延續了導演梅爾吉·布森一貫的風格,在恢宏的戰爭場面下,又閃耀著人性的關懷。
  • 《血戰鋼鋸嶺》:信仰的力量,這次我信了
    作為一個無神論者,以前我從不明白外國人對宗教的推崇與信仰,談不上不屑一顧,但也絕對算不上尊敬,最近看了《血戰鋼鋸嶺》這部電影,我才了解真正的信仰確實是可以升華一個人的。影片的開頭就是講一個信仰基督教的戴斯蒙德從小因為一次意外傷害了自己的兄弟給自己留下了陰影,直到長大仍堅持不可殺人的教義。若是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這將是一個很好的信仰,然而戴斯蒙德卻生活在二戰時代的美國。
  • 《血戰鋼鋸嶺》讓人震撼內心的真正戰爭片,一個不想殺人的士兵
    《血戰鋼鋸嶺》正是這樣的一部電影,奧斯卡金像獎導演梅爾·吉勃遜堪稱這個時代最適合執導它的天才創作者,用僅為4200w美元的小成本拍出了上億投資的大片質感。信仰是人精神意義上賴以存在的基礎,是我們平衡物慾的工具。大多數人選擇的是符合社會主流價值的、更容易生存下來的信仰。而如果選擇偏離主流的信仰,我們為了捍衛信仰所付出的努力就註定要比其他人更多一些,這條路也會坎坷崎嶇。
  • 《血戰鋼鋸嶺》—當信仰成為戰場上救人的武器
    《血戰鋼鋸嶺》在中國有很好的反響,中國觀眾對這部影片的觀影感受都很不錯,影片中有很多地方存在正能量和普世的價值觀,而且影片把西方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傳輸到觀影者的意識,使得這部電影極具吸引力和接受度。
  • 《血戰鋼鋸嶺》:一個有信仰的男人是多麼的可怕
    信仰對一個人來說有多重要,在你走投無路時,可以指明你前進的方向,在你擔驚受怕時,會成為你家的港灣,在你遇到困難時,還能夠給予你面對的勇氣,所以一個人萬萬不能沒有信仰!而就在小編最近看的一部電影《血戰鋼鋸嶺》中,男主道斯的經歷讓我真正明白了什麼才是信仰。
  • 《血戰鋼鋸嶺》:如此熱血堅定的電影,不可不看啊
    抽空去看了前兩天說的梅爾·吉勃遜的十年回歸之作《血戰鋼鋸嶺》,抑制不住的激動和感喟,這是一部充滿對立和現實的佳作,卻也是一部超越戰爭片範疇的個人傳記電影。如果不說這是一部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你看完之後可能會覺得這是抗日神劇開掛的節奏啊。
  • 好電影《血戰鋼鋸嶺》
    我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部口碑比較很好的戰爭片《血戰鋼鋸嶺》《血戰鋼鋸嶺》是主要講二戰上等兵軍醫戴斯蒙德·道斯拒絕攜帶武器上戰場,並在衝繩戰役中赤手空拳救下75位戰友的傳奇故事。電影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日本的囂張態勢已成強弩之末,成千上萬的美國大兵被派往衝繩島,任務是解放衝繩,打敗敵人,但是等待他們的是敵軍重兵防守,非常兇險的鋼鋸嶺。這時候的主人公卻是個不願意拿起武器,只想當個軍醫,他就就是道斯。
  • 史上最血腥戰爭片《血戰鋼鋸嶺》:內地版刪減不到30秒
    今日,由梅爾·吉勃遜導演的最新戰爭片《血戰鋼鋸嶺》曝光「煉獄」版預告片,「蜘蛛俠」安德魯·加菲爾德同戰友生死與共,戰火紛飛中情深似海令人淚目。同時,全球出品方中國版權方熙頤影業表示,影片刪減鏡頭總時長不足30秒!據悉,影片將在12月8日中國內地公映。
  • 《血戰鋼鋸嶺》:他赤手空拳救回75人,卻曾被戰友嘲諷為「軟蛋」
    《血戰鋼鋸嶺》是美國梅爾·吉勃遜導演的作品之一,影片主要講述了二戰時期,不願拿槍的醫務兵戴斯蒙德·道斯(由安德魯·加菲爾德飾演)自願投身戰場,在血肉橫飛的鋼鋸嶺上,他克服重重困難,赤手空拳地救下75條生命的故事。
  • 《血戰鋼鋸嶺》「別人都在殺人,我在救人,這才是我參軍的目的」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一部真實故事改編而成的二戰電影《血戰鋼鋸嶺》,這部電影為我們描述了在那個充滿戰爭的烽火歲月裡,一個拒絕拿槍的士兵,卻依靠自身的力量拯救了75條生命的故事。因為自身的信仰和來自於童年的陰影使道斯堅決拒絕在戰場上拿起武器,因為在道斯的眼裡自己參軍入伍,不是拿起槍來傷害生命的,而是拯救生命的。正是因為道斯堅守的信仰與與原則使他在軍營中不得不忍受戰友的排擠和嘲笑,甚至為此上了軍事法庭。但他最終說服了軍隊讓他可以不用攜帶任何武器,並被召入美軍第77步兵師醫療隊。
  • 《血戰鋼鋸嶺》票房口碑雙收 呈現殘酷也揭露人性
    梅爾·吉勃遜最新戰爭片《血戰鋼鋸嶺》正在內地熱映,影片首周上映4天票房破1.17億元。今年已經60歲的吉布森重執導筒,新作《血戰鋼鋸嶺》再度引發業界關注。   從目前國內外媒體和影評人的評價來看,《血戰鋼鋸嶺》以「零差評」強勢領跑,《今日美國》稱其為梅爾·吉勃遜自《勇敢的心》以來「最出色的導演作品」。該片不僅在素有「奧斯卡早期風向標」之稱的好萊塢電影大獎中斬獲了包括「最佳導演」在內的四大獎項,更在澳大利亞電影與電視藝術學院獎上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9項大獎。
  • 「血戰鋼鋸嶺」一位不能拿槍的士兵
    大家好,今天小編就不講動漫的主題了,我想試試戰爭的題材。關於戰爭的題材,從來都是一個熱議的話題。至少愛好和平的我們,一直對戰爭都是很反感的。但這不影響我們今天的議題,因為今天我想說的這部電影太優秀了,至少對於我來說。電影不管是製作還是題材的選擇,都可以說是上上之選。那就是「血戰鋼鋸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