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戰鋼鋸嶺》以二戰太平洋戰爭為題材,由真人真事改編。
醫務兵德斯蒙德·多斯堅定地信仰基督教,在新兵訓練中拒絕練習槍械,被戰友和長官視為懦夫,遭到百般羞辱,並因此上了軍事法庭,差點被判為逃兵。
但是,在爭奪衝繩島鋼鋸嶺的戰役中,多斯雖然不拿槍,卻在槍林彈雨中創造了奇蹟:救下75名負傷的戰友。
作為謳歌英雄的戰爭電影,《血戰鋼鋸嶺》的獨特之處在於,主人公不是武力值爆表的殺敵硬漢,也不是以一己之力拯救地球的孤膽英雄,而只是一名不拿槍殺人的普通醫務兵。顯然,作者在宏大的戰爭場面背後,力求呈現一種悲天憫人式的人文關懷。
(圖1:羅斯與未婚妻重逢)
戰爭殘酷無情,以此襯託人性善良的可貴,這是導演極力想表現的主旨。
有的戰爭片規模宏大,甚至展現時代全景,以此來表現一個大的主題。
《血戰鋼鋸嶺》選取維吉尼亞州林奇堡、日本衝繩島鋼鋸嶺以此來兩個典型地點,在林奇堡展現多斯的性格養成,以此來表現戰前寧靜和戰爭血腥的對比。
在表現戰爭場面時,電影力求還原場景逼近真實,把血淋淋的戰爭不加掩飾呈現給觀眾。
戰鬥前,美國軍艦上的大炮向志在奪取的鋼鋸嶺上傾瀉無數炮彈,幾乎把鋼鋸嶺夷為平地。但美軍指揮官仍然清楚,即使如此狂轟爛炸,日本人仍會負隅反抗。
(圖2:美軍大炮狂轟亂炸鋼鋸嶺)
果然,多斯所屬營隊攀上鋼鋸嶺,遭受日軍的瘋狂反擊,傷亡慘重,場面血腥無比:一槍爆頭腦漿迸裂,屍體被炸肢體四散,負傷血流如注……
在雙方交戰焦灼的場面中,導演用快慢鏡頭不時切換,有緩有急,有全景有細節,把戰爭的慘烈一一呈現,令人心生震撼。
在鏡頭裡,不僅日本兵不時倒下,美國兵也慘不忍睹,甚至敵我雙方同時倒下,對面而亡。也有日本指揮官在地道裡,臨近失敗,剖腹自盡。
在電影鏡頭裡,敵我雙方,在血腥殺戮中,都受到了同樣的肉體摧殘,這也體現了影片的悲憫情懷:珍愛和平,遠離戰爭。
(圖3: 日軍被燒死)
多斯的信仰來源於對人性善良的堅守,信仰基督教不過是其外在表現。
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家庭背景,不同的文化會造就不同的信仰,有不同信仰的人構成了不同的文化環境。比如美國人大多信仰基督教,而日本在信仰神道教,在二戰中表現為狂熱的武士道精神。
多斯的父親和母親是兩個極端,父親是退伍老兵,是一戰中經過慘烈戰鬥的倖存者。戰爭的創傷一直難以癒合,老多斯經常去戰友的墓地弔唁,寄託情思以酒澆愁。
老多斯性格扭曲,沉浸在過去的創痛不能自拔,不時進行自我懲罰,並對妻兒打罵以發洩心中的鬱悶。
多斯的母親卻很善良,對兩個兒子滿是慈愛,她是虔誠的基督教徒,每天做禮拜唱頌歌。在母親的影響下,多斯也皈依了基督教。
(圖4:哥哥哈爾被小多斯用磚頭誤傷)
少年多斯在一次爭鬥中,失手用磚頭砸暈了哥哥哈爾。所幸哥哥沒有大礙,多斯為自己瞬間的暴戾而震驚,面壁時恰好看到牆上的《十誡》之一:不可殺人。
因為這次誤傷親人,這四個字牢牢鐫刻在他的腦海裡,成為一種信念。
長大後,父親喝醉了酒拿槍指著母親。多斯奪下槍,指著父親顫抖著沒有按下扳機。
此刻,那個不可殺人的聲音又一次想起,經過這次刻骨銘心的經歷,變成了根植在心底的最高信仰,多斯決心一生再不碰槍,在他的心裡,槍就是殺害生命的利器。
參軍前,多斯救了一名遭遇車禍的男子,這次救人,使多斯感到很快樂,也更加對生命滿懷敬意。多斯報名參軍,想著去戰場上救治傷員,從而實現自己的報國夢。
在新兵訓練中,多斯拒絕拿槍訓練,為此走上軍事法庭,好在未婚妻理解他,父親求助老戰友寫了封信,到法庭上用行動支持兒子,最終獲得法庭支持可以不拿槍上戰場。至此,多斯獲得了一定的尊重。
(圖5:老羅斯拿信到法庭上支持兒子)
運用插敘,舒緩壓抑,表現更深廣的人性和宗教信仰。
在戰爭以外,電影前半部分不厭其煩地描繪多斯一家的生活,
多斯和未婚妻的愛情,舒緩了整部影片的壓抑氛圍,並因此展現了多斯性格的養成。
影片採用插敘的敘事結構,不乏美國式的樂觀,在慘烈的戰爭敘述中,顯得有張有弛,很是巧妙。
多斯初到軍營時,上士和列兵的對話,有著美式的幽默,貌似火藥味十足,卻令人忍俊不禁,為影片增加了情趣。這令人想起在《阿甘正傳》中,阿甘剛到軍營時,也有類似的對話。
多斯的英雄形象也並不是無敵的,佔領鋼鋸嶺後,多斯因為保護戰友,被炸成重傷。
(圖6:羅斯受傷不忘《聖經》)
多斯躺在擔架上,從纜繩上緩緩落下懸崖時,導演運用了慢鏡頭,並用俯拍鏡頭慢慢切換到仰拍鏡頭,令人感覺到多斯不是在下降,而是在徐徐上升。此刻,多斯的英雄形象變得無比高大。
《血戰鋼鋸嶺》在開頭和結尾精心布局,內容生動飽滿生動。開頭提示改編自真實故事,而結尾人物原型——老兵德斯蒙德·多斯出現。英雄雖然老邁,但仍令人肅然起敬,因為他是主人公的原型,是鋼鋸嶺戰役中的傳奇人物。
(圖7:美軍向敵人射擊)
在無邊的殺戮中,救助鮮活的生命,是多斯的最高信仰。
戰鬥中,美軍遭到日軍的瘋狂反擊,第一次攻擊失利,呼叫炮火支援,倉皇退下鋼鋸嶺,留下了一大批傷員自生自滅。
醫務兵多斯獨自一人,穿梭在槍林彈雨中,救治負傷的戰友。他把負傷的戰友背到懸崖前,用繩索綁紮,送下懸崖。
(圖8:多斯綁結繩索救助戰友)
在信念支撐下,多斯不僅把戰友一個個送下懸崖,甚至還送下去幾個負傷的日軍。
電影有這樣一個情節顯然是精心布置的。多斯救人過程中被日軍發現,他無意中逃進日軍的地道裡,遇見一個受傷的日軍,多斯下意識地拿出紗布給日軍止血,並打上一劑嗎啡止痛。在多斯的眼中,眼前不過是一個生命,理應受到上帝的庇護。
(圖9:美軍向日軍坑道噴射火焰)
影片中,多斯在救霍威爾中士時被日本兵發現。即使在這樣的緊急關頭,他也恪守了自己的信仰。他拿起槍沒有朝日本兵射擊,卻當做木棍做了一個簡易擔架,拖著霍威爾中士逃跑,中士負責向日本兵射擊。
第二次進攻時,巧遇多斯的安息日,此刻,多斯已經成為戰友們心目中的英雄,沒有他大家不願再上戰場。多斯禱告完,比預計進攻時間晚了十幾分鐘,但大家信心百倍,確信能夠殺敵成功,一起上了戰場。
(圖10:羅斯上戰場前禱告)
結語
在《血戰鋼鋸嶺》中,戰爭得到了還原,但其內核是情懷的表達。
對生命的敬畏,對親情的渴望,對愛情的忠貞,對宗教的虔誠,共同存在於這部電影中。
傷口鮮血淋漓,屍體堆積如山,炮火鋪天蓋地,戰壕千瘡百孔,戰鬥的場面被鏡頭放大,令人觸目驚心。宛如地獄的戰場提醒著我們,戰爭就是殺戮,和平多麼美好。
(圖11:日軍詐降卻投出手雷)
這也說明,正義的戰爭是以殺止殺,目的不是塑造英雄,戰爭的產生是迫不得已,只能用戰爭來保衛和平。正因為如此,堅守不殺信仰多斯,才有機會走向戰場並證明他是個英雄。
在證明中,多斯以置生死於度外的英雄氣概,證明了信仰的偉大,在拯救生命中,他的靈魂也得到了升華。
在戰爭中,那些人類珍貴的品質,在黎明到來之前雖然微弱,但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值得被世界溫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