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戰鋼鋸嶺》,人性的光輝,靈魂深處不滅的信仰

2020-12-10 龍影世界

著名導演史匹柏說過,最偉大的戰爭電影其實是反戰電影。電影《血戰鋼鋸嶺》顛覆了觀眾對傳統戰爭電影中英雄形象的認知。影片塑造了一個平民化的英雄形象,以他的人道主義精神,呼喚人們對和平的思考。

電影延續了導演梅爾吉·布森一貫的風格,在恢宏的戰爭場面下,又閃耀著人性的關懷。

戴斯蒙德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際,成為救死扶傷的軍醫應徵入伍。而這個從來不願拿起武器的軍醫,在鋼鋸嶺這場戰役中,憑著自己的一己之力,在地獄般的戰場中救了75名戰友。他奮不顧

身的行為感動了所有人,最終獲得了戰爭勳章,受到了嘉獎。

影片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背景,展現了慘絕人寰的戰爭場面,引起人們對世界和平的呼喚。在人道主義的光環之下,唯有制止戰爭獲取和平,才不會有流血犧牲。

01、以真實人物原型和線性故事情節,營造敘事的真實性

對於和平年代的觀眾,戰爭的記憶是模糊而遙遠的。因此,真實事件的引入,同時通過寫實化的拍攝手法,脫離高科技的失真感,加上聲音的無縫配合,將戰爭場面還原再現,讓觀眾反思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第一,電影取材於真實故事,對真人真事進行改編。

真實的故事題材,能夠拉近與觀眾的距離,從而更加真實地展現戰爭的殘酷性。

電影取材的歷史背景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著名的衝繩戰役。這次戰役是美日雙方傷亡最大的一次,雙方共傷亡超過16萬人。影片就是根據軍醫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實經歷改編。衝繩島戰役中,他以一己之力救下了75人的性命。他被美國授予榮譽勳章,也是第一位獲此榮譽,拒絕帶槍上陣的軍醫。

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個背景,是很多人心中的傷痛,戰爭給他們帶來不可磨滅的記憶。因此影片的真實性取材,引起了觀眾對那個時代的思考。觀眾在對主人公戴斯蒙德表示崇高敬意的同時,也為他的精神所感動,同時開始反思戰爭所對人類帶來的傷害。

第二,在情節的塑造上,突出故事的真實性。

影片首先從家庭背景和童年引入,講述了他信仰形成的心靈旅程。

一個人內心深處的人性光輝離不開他家庭背景和童年的經歷。影片從他小時候的故事開始,從生活化的場景,細膩地表達出人物內心的變化,從而展現出了他內心的堅定信仰。

戴斯蒙德的父親也是一名軍人,從他父親的身上他明白了,耶穌的訓誡不可殺人的意義。而父親因為戰後的症候群酗酒家暴對家人的傷害,使他意識到戰爭是暴力的根源。因此為了和平的信仰,他發誓永不拿槍,為他後面的行為做了準備。

接下來,通過男主角在入隊後遇到的種種不理解,使故事展現得更為真實。

在戰場上每個人都是要拿槍的,而在戰前的宣傳下,每個人的心中都想著衝鋒陷陣。而男主角永不拿槍的信仰與當時的環境格格不入。

因此在電影中,別具匠心地加入了戴斯蒙德堅持永不拿槍的信仰時,遭到周圍瘋狂作對的情景。他被戰友當成懦夫和累贅,遭到上級的不滿,大家一致以為他就是為了逃避。在這樣的情況下,與他在戰場上赤手空拳救出75個人的行為形成鮮明對比。

在前後的對比中,凸顯出他反戰的人文情懷,也得到了觀眾的進一步共鳴。合理的故事情節,在戰火的血腥和人類對美好的嚮往下,這部電影最終成為了一部震撼心靈的戰爭片。

02、在拍攝手法上運用前後對比,進一步烘託主題

在這部電影中,導演通過二元對立要素的轉述,通採用不同的拍攝手法,對主題進行進一步的烘託。

①戰前場面:柔光和細膩的鏡頭,與後面的殘酷場面形成反差。

電影在講述主人公戰爭以前的經歷時,鏡頭表現得十分柔美細膩。通過生活化的場景,對他個人信仰形成的過程進行了生動的描述。

在柔美的光線和溫馨美好的鏡頭下,鋪設了一個愛的氛圍,將個人信仰的成長過程逐漸展示出來。在每一個溫馨場景的背後,父親的教誨,母親的話語,與內心的堅定相互交匯,最終形成了一個信仰的觸發點。

通過鏡頭將主人公的人生背景交代完成,在柔和的光線下展現出愛和信仰的真諦,為他戰時的行為做了鋪墊,也使後續的行為變得更為合理化。

②戰爭場面:純寫實的全景拍攝,展現戰爭的殘酷,與救人形成鮮明對比。

與之前的溫馨美好的場景相反,影片的後半段刻意營造出了一個血腥殘酷的戰爭場面,在強烈的視覺對比下,烘託戰爭給人帶來的驚心動魄。

影片採取純實拍的拍攝手法,還原了鋼鋸嶺上慘絕人寰的原貌。這部電影與其他電影的不同之處在於,它採用老式的戰爭片拍攝手法,將電腦特價的使用降到最低。在沒有特效軟體的情況下,通過粘土雕塑、三維模型等方式,採用全程實景的拍攝,將畫面的表達傳送到位。

在這樣一個逼真的鏡頭下,清清楚楚展現了戰爭大場面中激烈而且震撼的場面。觀眾在鏡頭的起伏和有張有弛之間,感受到真實而殘忍的氣息。

正因為視覺衝突明顯,因此主人公在如此殘酷的條件下不顧危險拯救同伴,他的行為顯得崇高而忘我。在這樣的環境渲染下,人們也就更能明白戴斯蒙德堅持不拿槍的信仰的意義。

③聲音元素:聲音的充分使用,使震撼人心的效果進一步擴大。

為了將震撼人心的效果表現到極致,影片中通過對聲音的充分使用,再現出戰爭場面中所獨有的各種震耳欲聾讓人驚心膽戰的種聲音,展現了影片的藝術感染力。

在電影中,當雙方交戰正酣時,子彈穿流而過引發的尖叫,炮彈呼嘯而過的聲音以及震耳欲聾的爆炸聲,還有士兵們在戰爭中的呼喊,在畫面和聲音的相互作用下,營造了一種氣勢宏大的氛圍,讓觀影者仿佛有身臨其境之感,對場面感到極為震撼。

在觸目驚心、橫屍遍野的鋼鋸嶺上,震耳欲聾的炮火聲響徹耳邊。觀眾仿佛置身在戰亂現場,直面殘酷的戰爭,為士兵在炮火前不堪一擊的生命而痛惜,感受到生命的脆弱。

戴斯蒙德在戰場上艱難救援忘我無我的狀態,在場面的烘託下,讓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主人公身上的人性光環和信仰的光輝。

03、電影彰顯了信仰、和平以及愛國主義的主題

沒有武器,不代表沒有力量。在深刻的人性和靈魂信仰面前,戴斯蒙德的堅定信仰和反戰精神,讓我們看到了一位偉大的英雄,並深受感染。唯有堅不可催的信仰,呼喚和平的精神,彰顯愛國主義,才是我們每個人的價值目標和人生哲學。

第一,每個人都要有堅不可摧的信仰。

什麼是信仰,信仰是每個人自我支撐的基石,是平衡物慾世界的最好的工具。

男主角戴斯蒙德他的信仰是絕不拿槍。他一路堅持到了戰場上,最終說服了軍隊,讓他可以不用攜帶武器上戰場。

在戰場上,他用他自己弱小的身軀手無寸鐵,冒著生命危險救出了7 5個被埋在人堆裡的戰友們,甚至包括那些平時嘲笑他的戰友。對著可能遭到日軍的刺殺,他沒有絲毫的退縮,就是憑著他強大的信念,救出了一個又一個的戰友。

戴斯蒙德忠於自我,堅持自我的信仰,即是放棄自己的愛情,離開愛人和家人,甚至放棄自己的生命,他依舊選擇信仰給他的指引。

在社會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現實版的戴斯蒙德,同樣需要靠信仰來支撐我們的生活。隨著內心深處的信仰,激勵我們去迎接生活中的一個個的挑戰,獲得更加美好的人生。

第二,戰爭會帶來傷害,因此我們呼喚和平。

戰爭是殘酷的,交戰的傷亡都會帶來傷痛與死亡,各種血肉模糊,戰火連天的場面,無疑不給人的心中帶來極大的傷痛。戴斯蒙德的父親就是因為戰爭的後遺症,導致他整日酗酒,脾氣暴躁。

影片中的戴斯蒙德即便再戰場上,也沒有為了生存而變成殺人機器。相反,他在極端情況下依然保持著對生命的尊重和對人性的堅守。

他這樣的一種反常規的英雄形象,以一個追求和平和人道主義者的代表,彰顯了影片背後的主題,呼喚著和平的到來。

第三,在民族大義面前,每個人必須要有愛國的精神。

電影通篇表述的人文關懷,是從愛國主義這一較高層面來展現的。它並非是一個狹隘的民族主義,而是從個人利益上升到對國家利益的維護。

影片中的每一個人,無論是拿起槍對抗敵人,還是從永遠都不持槍去去拯救別人,每個人都顯現了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

電影中他們勇猛無畏,敢於犧牲的精神深深的感動了我們。男主角不顧個人安慰,為了國家利益而去戰場上拯救隊友,觀眾在為他的安危不斷擔憂的同時,也為他的這種精神所感動。

正所謂沒有國何來家。我們每個人在民族大義面前都必須要有更高的站位。只有我們每一個人為了祖國的事業而不斷奮鬥,才能夠更好地去維護祖國的權益。

結語

電影通過獨特的拍攝手法,客觀的鏡頭語言展現了導演對戰爭的反思。在這部充滿豐富思想內涵的電影中,展現出對重視生命拯救生靈的人性的高揚,凸顯了電影的主題,也使觀眾達到了最終的情緒共鳴。

相關焦點

  • 《血戰鋼鋸嶺》主題解析:多斯堅守的既是信仰,又是人性的善良
    《血戰鋼鋸嶺》以二戰太平洋戰爭為題材,由真人真事改編。醫務兵德斯蒙德·多斯堅定地信仰基督教,在新兵訓練中拒絕練習槍械,被戰友和長官視為懦夫,遭到百般羞辱,並因此上了軍事法庭,差點被判為逃兵。但是,在爭奪衝繩島鋼鋸嶺的戰役中,多斯雖然不拿槍,卻在槍林彈雨中創造了奇蹟:救下75名負傷的戰友。作為謳歌英雄的戰爭電影,《血戰鋼鋸嶺》的獨特之處在於,主人公不是武力值爆表的殺敵硬漢,也不是以一己之力拯救地球的孤膽英雄,而只是一名不拿槍殺人的普通醫務兵。
  • 信仰的力量——影片《血戰鋼鋸嶺》
    《血戰鋼鋸嶺》根據真實歷史故事改編,以二戰時期的衝繩島戰役為背景,講述基於宗教信仰而拒絕持槍上陣的醫療兵戴斯蒙德·道斯,赤手空拳闖入槍林彈雨,隻身勇救75名戰友生命的故事。從《勇敢的心》、《耶穌受難記》到《啟示》美國導演梅爾吉布森導演的每部電影,都直面人性、死亡、宗教和救贖,《血戰鋼鋸嶺》也不例外。衝繩島戰役是美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最後一次登陸戰役,也是太平洋戰爭的最後一戰,還是二戰歷史上最為慘烈、最為血腥、傷亡最大的戰役。
  • 《血戰鋼鋸嶺》我知道你的信仰有多麼堅定……
    如果《血戰鋼鋸嶺》能做到這個,那就絕對是它的勝利,不僅在票房上還是在內涵上。《血戰鋼鋸嶺》一定能算得上2016年最「猛」的動作戰爭電影。我從電影院出來的第一感覺就是「真實」,太真實了,其電影尺度如此之大,竟然也被引進了。具體原因不再細究,但是我們真的看多了中國式抗日神劇或者各種奇幻武俠作品,在潛意識裡大概已經忘記了真正的戰爭電影應該是怎麼樣的。
  • 《血戰鋼鋸嶺》難以磨滅的人性
    今天小編來介紹一部最近小編剛剛刷完的一部電影——《血戰鋼鋸嶺》。在以前小編刷了三十幾分鐘,就斷了,前幾天剛剛才刷完了這部非常值得刷一刷的電影。當小編刷完之後,不禁感嘆,斷的地方之後,才是真正抓人的時候!不管在哪裡斷,都一樣!
  • 以《血戰鋼鋸嶺》為例,解讀戰爭片對於人性和信仰的思考
    《血戰鋼鋸嶺》是 2016 年 上映的影片,由梅爾·吉勃遜執導,是繼《勇敢的心》之後的又一部以「二戰」為題材的佳作。延續了梅爾·吉布一貫的風格,在融合真實美學和暴力美學的基礎上,重現戰爭場景。影片榮獲第 89 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音響效果獎、最佳電影剪輯,被稱為是繼《拯救大兵瑞恩》後最偉大、最震撼的戰爭片。
  • 《血戰鋼鋸嶺》:一個有信仰的男人是多麼的可怕
    信仰對一個人來說有多重要,在你走投無路時,可以指明你前進的方向,在你擔驚受怕時,會成為你家的港灣,在你遇到困難時,還能夠給予你面對的勇氣,所以一個人萬萬不能沒有信仰!而就在小編最近看的一部電影《血戰鋼鋸嶺》中,男主道斯的經歷讓我真正明白了什麼才是信仰。
  • 《血戰鋼鋸嶺》:信仰的力量,這次我信了
    作為一個無神論者,以前我從不明白外國人對宗教的推崇與信仰,談不上不屑一顧,但也絕對算不上尊敬,最近看了《血戰鋼鋸嶺》這部電影,我才了解真正的信仰確實是可以升華一個人的。《血戰鋼鋸嶺》男主角不知道大家看這部電影看到這裡的時候是什麼感覺,小編當時是覺得戴斯蒙德太過矯情了。
  • 《血戰鋼鋸嶺》:他赤手空拳救回75人,卻曾被戰友嘲諷為「軟蛋」
    《血戰鋼鋸嶺》是美國梅爾·吉勃遜導演的作品之一,影片主要講述了二戰時期,不願拿槍的醫務兵戴斯蒙德·道斯(由安德魯·加菲爾德飾演)自願投身戰場,在血肉橫飛的鋼鋸嶺上,他克服重重困難,赤手空拳地救下75條生命的故事。
  • 好電影《血戰鋼鋸嶺》
    我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部口碑比較很好的戰爭片《血戰鋼鋸嶺》《血戰鋼鋸嶺》是主要講二戰上等兵軍醫戴斯蒙德·道斯拒絕攜帶武器上戰場,並在衝繩戰役中赤手空拳救下75位戰友的傳奇故事。別以為那麼簡單救下戰友那麼簡單,在戰場上炮火連天,日本鬼子瘋狂的行動中救下近80位戰友性命是多麼不容易。影片是2016年上映的,獲得16年美國電影學會十佳電影,並獲得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音響效果獎,這部電影豆瓣上評分8.7分,高達56萬多人評價,電影可謂熱度非凡。
  • 《血戰鋼鋸嶺》—當信仰成為戰場上救人的武器
    《血戰鋼鋸嶺》在中國有很好的反響,中國觀眾對這部影片的觀影感受都很不錯,影片中有很多地方存在正能量和普世的價值觀,而且影片把西方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傳輸到觀影者的意識,使得這部電影極具吸引力和接受度。
  • 《血戰鋼鋸嶺》票房口碑雙收 呈現殘酷也揭露人性
    梅爾·吉勃遜最新戰爭片《血戰鋼鋸嶺》正在內地熱映,影片首周上映4天票房破1.17億元。今年已經60歲的吉布森重執導筒,新作《血戰鋼鋸嶺》再度引發業界關注。   從目前國內外媒體和影評人的評價來看,《血戰鋼鋸嶺》以「零差評」強勢領跑,《今日美國》稱其為梅爾·吉勃遜自《勇敢的心》以來「最出色的導演作品」。該片不僅在素有「奧斯卡早期風向標」之稱的好萊塢電影大獎中斬獲了包括「最佳導演」在內的四大獎項,更在澳大利亞電影與電視藝術學院獎上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9項大獎。
  • 《血戰鋼鋸嶺》「別人都在殺人,我在救人,這才是我參軍的目的」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一部真實故事改編而成的二戰電影《血戰鋼鋸嶺》,這部電影為我們描述了在那個充滿戰爭的烽火歲月裡,一個拒絕拿槍的士兵,卻依靠自身的力量拯救了75條生命的故事。因為自身的信仰和來自於童年的陰影使道斯堅決拒絕在戰場上拿起武器,因為在道斯的眼裡自己參軍入伍,不是拿起槍來傷害生命的,而是拯救生命的。正是因為道斯堅守的信仰與與原則使他在軍營中不得不忍受戰友的排擠和嘲笑,甚至為此上了軍事法庭。但他最終說服了軍隊讓他可以不用攜帶任何武器,並被召入美軍第77步兵師醫療隊。
  • 《血戰鋼鋸嶺》讓人震撼內心的真正戰爭片,一個不想殺人的士兵
    《血戰鋼鋸嶺》正是這樣的一部電影,奧斯卡金像獎導演梅爾·吉勃遜堪稱這個時代最適合執導它的天才創作者,用僅為4200w美元的小成本拍出了上億投資的大片質感。信仰是人精神意義上賴以存在的基礎,是我們平衡物慾的工具。大多數人選擇的是符合社會主流價值的、更容易生存下來的信仰。而如果選擇偏離主流的信仰,我們為了捍衛信仰所付出的努力就註定要比其他人更多一些,這條路也會坎坷崎嶇。
  • 《血戰鋼鋸嶺》觀後感
    借用《血戰鋼鋸嶺》電影中的一句話開篇:和平年代子葬父,戰爭年代父葬子。電影開場就是轟炸炮雷聲開場,士兵們痛苦的慘叫混雜,伴隨著各種嘈雜音,電影的背景音樂恢弘氣勢,讓人一下子就能代入到那個戰爭的年代中。男主Desmond(戴斯蒙德·道斯)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本著家族的信仰,他拒絕舉槍,哪怕只是拿著槍也不願意,也因此他在部隊裡面備受歧視,甚至有人半夜借著黑夜暴揍了他一頓,然而就算這種種的坎坷,種種排擠,也沒有讓他屈服,甚至最後上了軍事法庭,他也絲毫沒有退卻。
  • 史上最血腥戰爭片《血戰鋼鋸嶺》:內地版刪減不到30秒
    今日,由梅爾·吉勃遜導演的最新戰爭片《血戰鋼鋸嶺》曝光「煉獄」版預告片,「蜘蛛俠」安德魯·加菲爾德同戰友生死與共,戰火紛飛中情深似海令人淚目。同時,全球出品方中國版權方熙頤影業表示,影片刪減鏡頭總時長不足30秒!據悉,影片將在12月8日中國內地公映。
  • 烈火戰馬體驗開始,來體驗一把《血戰鋼鋸嶺》似的激烈!
    烈火戰馬體驗開始,來體驗一把《血戰鋼鋸嶺》似的激烈! 在1942年的太平洋戰場,美國軍醫戴斯蒙德·道斯不願意在前線舉槍射殺任何一個人,他因自己的和平理想遭受著其他戰士們的排擠。儘管如此,他仍堅守信仰及原則,孤身上陣,無懼槍林彈雨和兇殘日軍,誓死拯救即使一息尚存的戰友。
  • 《血戰鋼鋸嶺》值得每個人都看的好電影
    《血戰鋼鋸嶺》是一部很不一樣的戰爭片,並且由真人真事改編而成。導演為曾因《勇敢的心》獲得過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梅爾·吉勃遜,演員方面,由演過《蜘蛛俠》系列電影的安德魯·加菲爾德、《阿凡達》男主薩姆·沃辛頓、文斯·沃恩等人主演的戰爭題材電影,2016年12月份在大陸影院上映。
  • 《血戰鋼鋸嶺》一部教科書般的電影!
    成功的電影與優秀的電影之間的區別在於前者會有好的劇本,好的編劇,好的演員,好的剪輯,好的配樂……後者則會告訴你人性是什麼,而不是討論或者想像人性應該是什麼。梅爾.吉布森在電影裡和我們討論了信仰。信仰這個東西很高大上,就像萬金油一樣什麼地方都一塗就靈。人們也習慣性地對某事用「有沒有信仰」來評價,好像有信仰的人就是有道德的。
  • 血戰鋼鋸嶺:絕境之中,日軍為何不割斷懸崖上的攀爬網?
    《血戰鋼鋸嶺》是近年來好萊塢少有的二戰經典電影,由知名導演梅爾·吉勃遜執導,影片燃爆全球觀眾,再一次證明梅爾·吉勃遜寶刀未老。(梅爾·吉勃遜曾執導《勇敢的心》)絕境之中,日軍為何不割斷懸崖上的攀爬網,或許答案只有一個:最大限度殺傷美軍!
  • 《血戰鋼鋸嶺》——蜘蛛俠不用槍
    大家好,今天與大家一同回憶的電影是《血戰鋼鋸嶺》一把槍的威力有多大?軍迷們會扔出來一堆數據加上一點帶髒字的形容詞來描述它。那炮的威力呢?估計不用加數據了,帶髒字的形容詞就行了。那飛彈……估計就剩髒字了。我來總結一下吧,地球上,不存在人類殺不死的生物個體,即使是人類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