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導演史匹柏說過,最偉大的戰爭電影其實是反戰電影。電影《血戰鋼鋸嶺》顛覆了觀眾對傳統戰爭電影中英雄形象的認知。影片塑造了一個平民化的英雄形象,以他的人道主義精神,呼喚人們對和平的思考。
電影延續了導演梅爾吉·布森一貫的風格,在恢宏的戰爭場面下,又閃耀著人性的關懷。
戴斯蒙德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際,成為救死扶傷的軍醫應徵入伍。而這個從來不願拿起武器的軍醫,在鋼鋸嶺這場戰役中,憑著自己的一己之力,在地獄般的戰場中救了75名戰友。他奮不顧
身的行為感動了所有人,最終獲得了戰爭勳章,受到了嘉獎。
影片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背景,展現了慘絕人寰的戰爭場面,引起人們對世界和平的呼喚。在人道主義的光環之下,唯有制止戰爭獲取和平,才不會有流血犧牲。
01、以真實人物原型和線性故事情節,營造敘事的真實性
對於和平年代的觀眾,戰爭的記憶是模糊而遙遠的。因此,真實事件的引入,同時通過寫實化的拍攝手法,脫離高科技的失真感,加上聲音的無縫配合,將戰爭場面還原再現,讓觀眾反思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第一,電影取材於真實故事,對真人真事進行改編。
真實的故事題材,能夠拉近與觀眾的距離,從而更加真實地展現戰爭的殘酷性。
電影取材的歷史背景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著名的衝繩戰役。這次戰役是美日雙方傷亡最大的一次,雙方共傷亡超過16萬人。影片就是根據軍醫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實經歷改編。衝繩島戰役中,他以一己之力救下了75人的性命。他被美國授予榮譽勳章,也是第一位獲此榮譽,拒絕帶槍上陣的軍醫。
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個背景,是很多人心中的傷痛,戰爭給他們帶來不可磨滅的記憶。因此影片的真實性取材,引起了觀眾對那個時代的思考。觀眾在對主人公戴斯蒙德表示崇高敬意的同時,也為他的精神所感動,同時開始反思戰爭所對人類帶來的傷害。
第二,在情節的塑造上,突出故事的真實性。
影片首先從家庭背景和童年引入,講述了他信仰形成的心靈旅程。
一個人內心深處的人性光輝離不開他家庭背景和童年的經歷。影片從他小時候的故事開始,從生活化的場景,細膩地表達出人物內心的變化,從而展現出了他內心的堅定信仰。
戴斯蒙德的父親也是一名軍人,從他父親的身上他明白了,耶穌的訓誡不可殺人的意義。而父親因為戰後的症候群酗酒家暴對家人的傷害,使他意識到戰爭是暴力的根源。因此為了和平的信仰,他發誓永不拿槍,為他後面的行為做了準備。
接下來,通過男主角在入隊後遇到的種種不理解,使故事展現得更為真實。
在戰場上每個人都是要拿槍的,而在戰前的宣傳下,每個人的心中都想著衝鋒陷陣。而男主角永不拿槍的信仰與當時的環境格格不入。
因此在電影中,別具匠心地加入了戴斯蒙德堅持永不拿槍的信仰時,遭到周圍瘋狂作對的情景。他被戰友當成懦夫和累贅,遭到上級的不滿,大家一致以為他就是為了逃避。在這樣的情況下,與他在戰場上赤手空拳救出75個人的行為形成鮮明對比。
在前後的對比中,凸顯出他反戰的人文情懷,也得到了觀眾的進一步共鳴。合理的故事情節,在戰火的血腥和人類對美好的嚮往下,這部電影最終成為了一部震撼心靈的戰爭片。
02、在拍攝手法上運用前後對比,進一步烘託主題
在這部電影中,導演通過二元對立要素的轉述,通採用不同的拍攝手法,對主題進行進一步的烘託。
①戰前場面:柔光和細膩的鏡頭,與後面的殘酷場面形成反差。
電影在講述主人公戰爭以前的經歷時,鏡頭表現得十分柔美細膩。通過生活化的場景,對他個人信仰形成的過程進行了生動的描述。
在柔美的光線和溫馨美好的鏡頭下,鋪設了一個愛的氛圍,將個人信仰的成長過程逐漸展示出來。在每一個溫馨場景的背後,父親的教誨,母親的話語,與內心的堅定相互交匯,最終形成了一個信仰的觸發點。
通過鏡頭將主人公的人生背景交代完成,在柔和的光線下展現出愛和信仰的真諦,為他戰時的行為做了鋪墊,也使後續的行為變得更為合理化。
②戰爭場面:純寫實的全景拍攝,展現戰爭的殘酷,與救人形成鮮明對比。
與之前的溫馨美好的場景相反,影片的後半段刻意營造出了一個血腥殘酷的戰爭場面,在強烈的視覺對比下,烘託戰爭給人帶來的驚心動魄。
影片採取純實拍的拍攝手法,還原了鋼鋸嶺上慘絕人寰的原貌。這部電影與其他電影的不同之處在於,它採用老式的戰爭片拍攝手法,將電腦特價的使用降到最低。在沒有特效軟體的情況下,通過粘土雕塑、三維模型等方式,採用全程實景的拍攝,將畫面的表達傳送到位。
在這樣一個逼真的鏡頭下,清清楚楚展現了戰爭大場面中激烈而且震撼的場面。觀眾在鏡頭的起伏和有張有弛之間,感受到真實而殘忍的氣息。
正因為視覺衝突明顯,因此主人公在如此殘酷的條件下不顧危險拯救同伴,他的行為顯得崇高而忘我。在這樣的環境渲染下,人們也就更能明白戴斯蒙德堅持不拿槍的信仰的意義。
③聲音元素:聲音的充分使用,使震撼人心的效果進一步擴大。
為了將震撼人心的效果表現到極致,影片中通過對聲音的充分使用,再現出戰爭場面中所獨有的各種震耳欲聾讓人驚心膽戰的種聲音,展現了影片的藝術感染力。
在電影中,當雙方交戰正酣時,子彈穿流而過引發的尖叫,炮彈呼嘯而過的聲音以及震耳欲聾的爆炸聲,還有士兵們在戰爭中的呼喊,在畫面和聲音的相互作用下,營造了一種氣勢宏大的氛圍,讓觀影者仿佛有身臨其境之感,對場面感到極為震撼。
在觸目驚心、橫屍遍野的鋼鋸嶺上,震耳欲聾的炮火聲響徹耳邊。觀眾仿佛置身在戰亂現場,直面殘酷的戰爭,為士兵在炮火前不堪一擊的生命而痛惜,感受到生命的脆弱。
戴斯蒙德在戰場上艱難救援忘我無我的狀態,在場面的烘託下,讓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主人公身上的人性光環和信仰的光輝。
03、電影彰顯了信仰、和平以及愛國主義的主題
沒有武器,不代表沒有力量。在深刻的人性和靈魂信仰面前,戴斯蒙德的堅定信仰和反戰精神,讓我們看到了一位偉大的英雄,並深受感染。唯有堅不可催的信仰,呼喚和平的精神,彰顯愛國主義,才是我們每個人的價值目標和人生哲學。
第一,每個人都要有堅不可摧的信仰。
什麼是信仰,信仰是每個人自我支撐的基石,是平衡物慾世界的最好的工具。
男主角戴斯蒙德他的信仰是絕不拿槍。他一路堅持到了戰場上,最終說服了軍隊,讓他可以不用攜帶武器上戰場。
在戰場上,他用他自己弱小的身軀手無寸鐵,冒著生命危險救出了7 5個被埋在人堆裡的戰友們,甚至包括那些平時嘲笑他的戰友。對著可能遭到日軍的刺殺,他沒有絲毫的退縮,就是憑著他強大的信念,救出了一個又一個的戰友。
戴斯蒙德忠於自我,堅持自我的信仰,即是放棄自己的愛情,離開愛人和家人,甚至放棄自己的生命,他依舊選擇信仰給他的指引。
在社會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現實版的戴斯蒙德,同樣需要靠信仰來支撐我們的生活。隨著內心深處的信仰,激勵我們去迎接生活中的一個個的挑戰,獲得更加美好的人生。
第二,戰爭會帶來傷害,因此我們呼喚和平。
戰爭是殘酷的,交戰的傷亡都會帶來傷痛與死亡,各種血肉模糊,戰火連天的場面,無疑不給人的心中帶來極大的傷痛。戴斯蒙德的父親就是因為戰爭的後遺症,導致他整日酗酒,脾氣暴躁。
影片中的戴斯蒙德即便再戰場上,也沒有為了生存而變成殺人機器。相反,他在極端情況下依然保持著對生命的尊重和對人性的堅守。
他這樣的一種反常規的英雄形象,以一個追求和平和人道主義者的代表,彰顯了影片背後的主題,呼喚著和平的到來。
第三,在民族大義面前,每個人必須要有愛國的精神。
電影通篇表述的人文關懷,是從愛國主義這一較高層面來展現的。它並非是一個狹隘的民族主義,而是從個人利益上升到對國家利益的維護。
影片中的每一個人,無論是拿起槍對抗敵人,還是從永遠都不持槍去去拯救別人,每個人都顯現了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
電影中他們勇猛無畏,敢於犧牲的精神深深的感動了我們。男主角不顧個人安慰,為了國家利益而去戰場上拯救隊友,觀眾在為他的安危不斷擔憂的同時,也為他的這種精神所感動。
正所謂沒有國何來家。我們每個人在民族大義面前都必須要有更高的站位。只有我們每一個人為了祖國的事業而不斷奮鬥,才能夠更好地去維護祖國的權益。
結語
電影通過獨特的拍攝手法,客觀的鏡頭語言展現了導演對戰爭的反思。在這部充滿豐富思想內涵的電影中,展現出對重視生命拯救生靈的人性的高揚,凸顯了電影的主題,也使觀眾達到了最終的情緒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