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挑選普洱茶時,我們經常會有一種錯覺,那就是越苦的普洱茶越正宗,而且潛意識會覺得越苦的茶在後期轉化上的表現會更佳優異。
如果我們去茶店體驗,對於茶的苦澀有所疑慮時,茶藝師也會告訴我們,茶沒有不苦澀的,苦說明內含物質豐富,存放轉化後滋味會非常豐富,這樣的茶最適合收藏。這話聽起來頗有道理,但其實經不起推敲。
苦澀不等於內含物質豐富
茶葉的內含物質有很多,主要包括茶多酚、生物鹼、糖苷類、胺基酸等,其中澀味是茶多酚帶來的,苦味是生物鹼產生的,而糖苷類和胺基酸則是甜味來源。僅憑苦澀這兩種味道濃重,只能說明茶多酚和生物鹼含量高,並不能代表內含物質整體的豐富和協調。
而每種茶苦澀程度的不同主要是由茶葉品種和製作工藝決定的。有些茶受產地和品種的影響,茶葉中的苦味物質分子結構穩定,即使存放多年仍然霸苦濃釅,例如老曼峨。
品種帶來的苦味是難以改變的,而且還是普洱茶風味的來源,但對於後期轉化來說,並沒有特別突出的值得收藏的點。判斷是否收藏的標準應該是茶葉的滋味是否平衡。苦澀後能否快速回甘,口感飽滿舒適的茶更值得收藏。
苦澀味還可能源於失敗的製作工藝
普洱茶製作的每一步都有嚴格的標準和要求,如果出一點差錯都會導致最終成品有這樣那樣的缺陷。而普洱茶的鮮葉苦澀過重,要經過萎凋,低溫長炒等工藝裡減少茶葉中的酚類物質。那如果在這個過程中殺青不足,酚類物質的去除沒有拿到標準,出來的茶也會比較苦。
另一個常見的缺陷是是在殺青階段沒有控制好鍋的溫度和炒制的時間。鍋溫過高,炒制時間太長,茶葉會被炒糊,衝泡出的茶湯會有焦苦味。
大家需要仔細品一下,茶湯的苦如果是難以化開的糊苦味,那就不要買了。雖然焦苦味也會隨著時間慢慢褪去,但是由於最初殺青上的缺陷,高溫使部分內含物質失活。失去了原有的內含物質,那在後期轉化上自然表現不會太好,沒有優質老茶的收藏價值。
普洱茶,苦中有澀,澀後回甘,苦澀過後才能感受到的鮮甜是它讓人慾罷不能的獨特之處。多重滋味的變化才是品味普洱茶的樂趣所在,所以不能僅憑普洱茶的一種味道來判斷茶的好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