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柏林市中心的博物館島,擁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建築群,五座廟宇類建築呈現出6,000年來人類歷史的珍貴寶物。兩個世紀以前,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Frederick William IV)曾憧憬將這裡打造成為一座「文化衛城」。時至今日,英國建築設計大師大衛·奇普菲爾德(David Chipperfield)把這一夢想變成了現實。作為柏林博物館島近百年以來的第一座新建築——詹姆斯·西蒙美術館(James Simon Galerie),歷經20年的規劃,耗資1.34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0.34億元),將傳統風格和現代功能完美融合在一起,一舉獲得2020年度德國博物館建築獎(the DA MPrize)。
圖文 | 霍曼·建築·細部(HAD)
詹姆斯·西蒙美術館是柏林博物館島近100年來的第一座新建築。它位於庫福爾格拉班運河和新博物館之間,作為弗裡德希·奧古斯特·施圖勒設計的佩加蒙博物館擴建部分和博物館島的新入口建築而存在。白色簡潔的柱廊外形彰顯出古典主義的氣質和美感,其建築風格氣勢磅礴,卻又於結構設計上精緻入微。
「一座城市地鐵站」
詹姆斯·西蒙美術館重新整合了博物館島的城市關係,增強了博物館島各館直接的可達性,並更大範圍地優化了城市空間,承擔著連接現有歷史建築的責任。
奇普菲爾德將其描述為「一座城市地鐵站」,一塊供人們免費欣賞風景的「城市甲板」。作為博物館島的中央入口樞紐,通過考古長廊,它從地下與周圍建築相連接,一條地下通道通往新博物館,另一個大入口則直通佩加蒙博物館。
在狹長的基座與柱廊間設置的三段寬闊的臺階,仿佛在熱烈歡迎遊客的到來。
當遊客從上層空間進入寬敞高聳的大廳,可以徑直通往佩加蒙博物館內的主展廳。門廳設有信息中心和票務區,與之相鄰的是一個帶有大露臺的自助餐廳。
露臺設計貫穿了整個建築。在這裡,您可以俯瞰庫福爾格拉班運河的醉人美景,也可以漫步於與之連通的濱河步道。
此外,在主入口大廳下方的夾層中還設置了配套的服務空間,如博物館商店、衣帽間、洗手間和存包室等。地下一層則設有臨時展覽廳和禮堂等功能空間。
標誌性的柱廊空間
詹姆斯·西蒙美術館力求將其建築語言和博物館島的現有建築相協調。該建築從周邊開放的建築類型中提取建築元素,而建築主體的柱廊就是沿用了施圖勒設計的柱廊形式,在從古典建築語言中汲取線索的同時,也脫離了具體的柱式做法。整齊的白色柱廊從基座升起,這些細長的白色混凝土方柱成為該建築的標誌性特徵。這些白色的混凝土「火柴棍」長約9米,厚度卻不到30釐米,共有70根,與鄰近的佩加蒙博物館和舊博物館的古典柱廊立面形成呼應。柱廊空間一直延伸到新博物館,形成圍合的庭院空間。
精巧的材料細部設計
從建築材料的各個細節運用上,無不體現建築師們對材料的高度重視。建築外立面以再生石材的材料質感,對周邊建築所使用的石灰巖、砂巖以及粉刷牆面材料進行了回應,並與之相協調。
在建築內部,一堵僅6毫米厚的半透明白色大理石牆,將乳白色的光線投入門廳;上空多孔的銅製天花板熠熠生輝;室內地面則選用了與島上建築語言十分貼合的現澆混凝土材質。
而在通往一層衣帽間和盥洗室的臺階,則被設計成了一個有溫度的的木質世界;臺階上的胡桃木紋理如書頁一般溫潤細膩;博物館商店的陳設也由歐洲胡桃木製成;可容納300人的禮堂,除了統一的胡桃木紋理貼面,混凝土牆被設計成秩序排列的褶皺形態,其天花板仿佛3片木質織物般懸掛在空中;薄薄的鋼質長凳由淺色皮革裝飾;而深色的銅製窗框、門和扶手則為美術館增添了一絲歷史厚重感。
建築概況
建築地點:Bodestrae 1-3,柏林,德國總體設計:大衛·奇普菲爾德建築事務所,柏林,德國建築面積:10,900 m竣工時間:2018 年照片來源:Stephan Falk,柏林,德國
霍曼施庫博明星產品:
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胡桃木紋貼面開始流行,多用於家具製造和整個牆壁表面鑲板中。詹姆斯·西蒙美術館也在整個牆面以及天花板的材料設計上使用了胡桃木紋貼面,而這一設計方案也同樣適用於此項目中所採用的大部分霍曼施庫博門品。這些門的門扇厚度為70mm,大多體量較沉,承擔著防火、防煙的功能。
* 部分圖片摘自 ARCHINA, ARCHGO, ARTDESIGN 網站,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