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古代希臘並不是歐洲文明惟一的發源地,但是,要說說歐洲文明不得不從古希臘文明說起,因為它對歐洲文明的影響又深又遠,而且至今不衰。古代希臘也不是歐洲建築惟一的發源地,但是,要說說歐洲建築,也不得不從古希臘建築說起,因為它對歐洲建築的影響又深又遠,從歐洲又影響到全世界,直到中國。
20世紀90年代,中國建築中興起不大不小的一股風,叫「歐陸風」,這歐陸風的基本語素,是兩套「柱式」,就是愛奧尼亞柱式和多立克柱式。柱式,指的是石質梁柱結構各元件和他們的組合的特定做法,從細部直到整體。它們不但決定了建築的形式和比例權衡,而且決定了它的風格。這柱式就產生於古希臘,是古希臘建築留給全世界的最重要的遺產。
18世紀德國的藝術史家文克爾曼(J.J.Winckelmann,1717-1768)在1755年發表的論文《論模仿希臘繪畫和雕刻》裡說,「希臘藝術傑作的普遍優點在於高貴的單純和靜穆的偉大」。這高貴的單純和靜穆的偉大就典型地體現在愛奧尼亞和多立克兩種柱式的建築裡。愛奧尼亞式更多一點女性的柔和華貴,多立克式則更多一點男性的雄健莊嚴。這兩種建築風格最成熟、最完美的代表是雅典的衛城建築群。
衛城在雅典的中心,它建在一座石灰巖的小山上。小山是孤立的,最高點海拔156.2米,比四周平地高出大約70-80米。它四周陡峭,頂部經過一些人工修築,形成一個東西長280米、南北寬130米的臺地,巖石裸露,草木不生。只有西端有不寬的一個斜坡可以上山。公元前1400一前1200年間,古希臘史上的邁錫尼文明時期,希臘本土上有許多聚落,據險峻的山岡而建,還造了厚厚的城牆,雅典是其中之一。防衛堅固的山岡叫衛城,上面住著氏族的首領、貴族和一部分居民。其餘的居民住在山腳下,遇到戰爭便躲進衛城。大約在邁錫尼文明時期結束之後,雅典衛城上的首領和貴族府邸就搬走了,造起了一座祭祀保護神雅典娜的廟,雅典便是因她而得名的。廟的周圍還有些敬拜其他神、半神、英雄、「城邦保衛者」等的設施。古希臘人信奉泛神論,他們有一個很龐大、很複雜的開放性的神譜。
雅典衛城後來經過幾次改建。公元前6世紀,雅典的商業、手工業和航海業已經很發達,多次政治改革大大提高了商人集團和平民的地位,削弱了氏族貴族的勢力。為賑濟貧民而大興土木,其中就有雅典衛城上新的雅典娜神廟,石頭的,周圍一圈柱廊,用了多立克柱式。公元前566年,創立了泛雅典娜節,四年舉行一次,後來成了全希臘盛大的公共慶典,和奧林匹亞的宙斯、德爾斐的阿波羅等神祇聖地的節慶差不多。這個泛雅典娜節對雅典衛城逐漸建設成全希臘最輝煌的建築群起了很關鍵的作用。
雅典確立了以海上貿易和手工業為基礎的自由民民主制度之後,平民的積極性、創造性大大受到激發,從此雅典文化中人文主義因素逐漸增強,為以後的高度繁榮準備了條件。和雅典同時,愛琴海裡的一些島嶼和小亞細亞的希臘移民城邦也都轉向手工業和海上商貿,建成了自由民民主制度。他們的經濟和文化也欣欣向榮。米利都、薩摩斯和以弗所的神祇聖地建築群汲取了埃及和兩河流域的經驗,在規模、藝術和設施等方面都領先於整個希臘。
雅典和小亞細亞各城邦民主制度的建立和保衛,對全歐洲的歷史都是一件大事。公元前546年,波斯佔領並毀滅了小亞細亞許多城邦,然後渡海西徵。希臘各城邦團結起來抵抗波斯的侵略。對雅典人來說,要保衛的不僅僅是自由和海上貿易的利益,而且是保衛自己的民主制度。因此他們在戰爭中比伯羅奔尼撒那些貴族寡頭統治下的城邦更加堅決,承受了最壯烈的犧牲,當然成了希臘城邦的盟主。公元前479年,希臘人最後戰勝波斯。
波希戰爭的勝利解放了小亞細亞和愛琴海諸島的希臘城邦,它們的經濟和文化迅速恢復,更加繁榮。此後,希臘各城邦之間的交往比過去密切多了,文化趨向融合,逐漸產生了統一的希臘國家的意識。雅典利用戰爭中贏得的領袖地位,在伯裡克利(Pericles,公元前443-前429在位)領導下實行上邦政策,在公元前5世紀下半葉的前半成為希臘世界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以平民為骨幹的海軍在戰爭中立了大功,戰後又成了控制海上貿易的主力,因此平民的政治權力進一步擴大,雅典的自由民民主制度越發完善,文化中人文主義、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因素高昂發展。以雅典為主要代表,希臘迎來了它的黃金時期,也便是所謂的「古典時期」。
雅典衛城建築群就是雅典這個黃金般的古典時期的紀念碑,它的全面繁榮昌盛的見證。衛城建築群是城邦的象徵,公元前480年,波斯大軍一度攻佔雅典城,徹底摧毀了衛城上的全部建築。驅逐了侵略者之後,雅典人立即著手把它恢復,在勝利的豪氣與歡樂鼓勵之下,他們當然要把衛城建築群造得比原來的更宏偉壯麗。公元前447年著手恢復雅典娜神廟。後來,主要的工程在伯裡克利當政時期完成。伯裡克利任命大雕刻家菲狄亞斯(Phidias)主持衛城的建設,建築師是伊克提諾(Iktino)和卡裡克拉特(Callicrat).他們的任務是重新建設衛城,而不是恢復。
除了稱為帕提農(Parthenon)的雅典娜神廟之外,衛城上的大型建築物還有山門、勝利神廟和叫做厄瑞克忒翁(Erechtheun)的供奉幾位神祇的廟。起意最早的是建造勝利神廟,公元前449年就由卡裡克拉特做了一個模型,不過正式動工比較晚。慶祝勝利,慶祝關係到整個希臘國家生死存亡的反侵略戰爭的勝利,這是雅典衛城建築群的第一個主題。伯裡克利給予衛城建築群的第二個主題是歌頌和裝飾雅典,以加強雅典的上邦地位。他有意把雅典建設得與它作為全希臘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相配稱,要壓過愛琴海諸島和小亞細亞各城邦曾經有過的輝煌。他力爭把雅典保護神雅典娜奉為全希臘的大神,所以不但要強化泛雅典娜節,更要使雅典娜聖地的壯麗勝過其他有全希臘意義的神祇聖地,如奧林匹亞、德爾斐、薩摩斯、埃庇道魯斯等。
伯裡克利建設雅典的第三個目的是繁榮經濟。雅典欣欣向榮的建設能吸引全希臘的人來朝聖和參加狂歡節,雅典的店主、作坊主和工匠因此可以大大提高收入。土木工程也能給各行各業的工匠以充分的就業機會。古羅馬傳記作家普盧塔克(Plutarchos,約46一約120)在伯裡克利的傳記裡寫道:進行浩大的衛城工程,「他的願望和想法是自由民勞動者······應該分享一點公款,然而又不能讓他們不勞而獲,因此他才大興土木」。在工程中,他規定使用奴隸的總數不得超過40%。
大規模的建設也把全希臘的才俊之士吸引到了雅典。早在公元前6世紀下半葉波斯人入侵小亞細亞的時候,那裡富庶發達的城邦裡的哲學家、戲劇家、藝術家、詩人紛紛逃來雅典。後來伯裡克利當政時更有意網羅他們。他們帶來了水平很高的文化成就,雅典方得以突破城邦政體的地域局限,把全希臘的文化薈萃於一堂,相互激發,達到光輝燦爛的新高度,而先進的人文主義文化因素佔了主導地位。雅典衛城就是小亞細亞的愛奧尼亞文化和伯羅奔尼撒與義大利、西西里的多立克文化交融的傑作。
公民的勝利繁榮的前提是伯裡克利的政治改革建立了古代世界最制客的自當民民主制度。當時的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寫道:「當雅典人在獨裁考視治下的時候,他們在戰爭中並不比任何鄰人強大,可是一旦擺脫了的裁者的桎梏,他們就遠遠超過了鄰人。這表明,當他們受著奴役的待遇,就好像為主人做工的人們那樣,寧願做一個膽小鬼,但他們被解放之後,每一個人就都盡心竭力為自己做事情了。」(見《歷史》,第5卷,第78節)寫到雅典衛城,普盧塔克說:「大廈巍然聳立,宏偉卓越,輪廓秀麗,無與倫比,因為匠師各盡其技,各逞其能,彼此競賽,不甘落後。」
雅典這個本來並不起眼的小城,被一批雄偉的建築物裝點起來。普盧塔克說:「伯裡克利時代的建築物在短短的時間建成,經過悠久的歲月仍不失其價值,因此更值得讚美。每一座建築物都是如此地美,使人覺得它們從太古時代就屹立在這兒,但它們卻充滿著生命的歡欣,直至今日,仍有青春氣息,像是剛剛出自斧鑿。」後人有一句話說:「假如你沒有見過雅典,你是一個笨蛋;假如你見到雅典而不欣喜若狂,你是一頭蠢驢;假如你自願離開雅典,你就是一匹駱駝!」
伯裡克利執政時期,為建設和美化雅典花了大約9600塔蘭同的錢,這些錢大部來自提洛同盟的海軍經費。而同盟每年的稅款只有460塔蘭同。有些雅典人,特別是反對民主制度的貴族派,指責這樣的揮霍浪費。將要在公民大會上投票表決之前,伯裡克利說:「這些建築的費用不要列在你們的帳上,歸我個人支付好了,竣工之後,刻上我的名字。聽他這麼一說,不知是被他的偉大精神感動,還是為了在偉大的工程上分享光榮,人們都一齊高喊:讓他隨意花錢吧······不必節省費用了。」
結語
(見普盧塔克《伯裡克利傳》)伯裡克利雖然沒有在建築物上刻下他的名字,但歷史刻下了,把他的名字永遠和雅典的建設、和衛城上無與倫比的壯美建築群聯結在一起。同時還有菲狄亞斯、伊克提諾和卡裡克拉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