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青春有你2》公布了第三次排名,另一邊,《創造營2020》也正如火如荼地開展角逐。
一、網絡養成類選秀節目
自2018年《偶像練習生》起,選秀節目就迎來了全新的鼎盛時期。
圖1:四檔節目的百度指數(圖源:數與)
數輿君也爬取了以上四檔節目開播至收官以來的百度指數,發現在每周放映期都會達到一個小高峰,其中單期節目最高的是《創造營2019》,節目百度指數平均值最高的是《青春有你2》。
《偶像練習生》、《創造101》這一類的選秀,被稱為網絡養成類選秀。
所謂「養成」,是指在選秀過程中,粉絲選擇自己喜歡的選手,用自己的時間精力去付出,為選手投票打投,陪伴選手成長,走到終點。在此過程中,粉絲起到了關鍵性作用。粉絲數量的多少,粉絲努力的程度,都將影響選手在節目中的結果。
我國目前網絡養成類選秀,整體上借鑑了日韓的模式,採取唱歌舞蹈的表演競爭模式,重點記錄、展示練習生培養與選拔過程,賦予觀眾更多的話語權,以此吸引觀眾,引導觀眾的感情。
具體來看,以《創造101》為例,各個公司總共派出101位練習生,而她們將進行封閉式訓練、同臺比拼,最終由大眾「點讚」投票,選出前11位選手以組合形式出道。其他幾檔同類節目也都大同小異,無論是賽制還是出道規則,本質上並無分別。
而節目的製作平臺在製造話題和吸引熱度的方式上,則逐漸成了一種「套路」。
二、製作平臺的營銷手段
1. 節目營銷,吸引觀眾。
在此類節目中,為增強節目吸引力會在節目中間設置懸念,提高大眾的關注興趣。
每兩期出一次排名,再根據練習生們的舞臺表現以及粉絲的投票而決定最終排名,根據排名篩選淘汰名次低的練習生。
節目的前期舞臺公演均採用了錄播的形式,每期的預告播放會留下懸念,吊人胃口又增強了節目的觀賞性。而在最後一期總決賽的舞臺上選擇了現場直播並進行實時投票的方式進行,運用這種方式吸引了數千萬觀眾的觀看。
除此之外,節目進行的期間,每次舞臺公演的分組都不同,有的是按照排名高低順位選擇自己喜歡的位置、也有粉絲為練習生們投票選擇的方式。
2. 製造懸念,製造話題熱度
此類偶像養成類選秀節目,節目組千方百計製造話題熱度,並且對於製造話題熱度的追捧,明顯超過對節目競演規則和公平的追求。
例如在《創造 101》節目中,節目組對於進程的幹預顯得過於「強烈」,以至於讓內容「失真」。「極創引力」組合中有三人被選入 A 班名額,但必須有一個人與現在的 A 班練習生進行對決,導師決定讓 Yamy 留下對決,實際上,另外兩位練習生的實力在之前的表演中並不出色,節目組想要讓 Yamy 製造「挑釁」效果的目的不言而喻。
在首場表演全部結束之時,發起人黃子韜又突然宣布「空降練習生」來踢館,更是直接讓踢館選手熱依娜進入A班,讓現場選手譁然。實際上,節目組的這一敘述安排明顯是需要有選手從A班「墜落」,以引發話題。在後期的節目中,熱依娜按照節目組「預想」的方式,成為唯一從 A 班墜落至 F班的選手。
3. 導師與練習生自帶話題熱度
在娛樂上,自帶流量的小生以及對明星的關注度都是吸引人注意的方式之一。
節目以先發布明星導師的陣容為賣點,通過明星自帶的流量吸引大批粉絲關注節目,導師不再有選擇去留的權力,而是通過自身的經歷體驗去幫助練習生完成舞臺表演。通過這種方式為節目本身帶來了一定的關注度,並提高了節目的整體質量。
除了明星導師之外,參加節目的部分練習生也是帶著關注來的,為節目積累了一定的流量。例如眾所周知的由王思聰建立的上海香蕉娛樂旗下組合 Trainee18 的練習生尤長靖、姜京佐等人。
三、資本博弈
除了製作平臺積極採用各種營銷吸引受眾注意之外,選手背後的公司也在相互較勁,希望自己公司的練習生能夠出道,以謀求最大的利益。
在這類偶像養成類節目模式中,偶像不是出身「草根」,而是已經籤約的「半個」藝人,除了極個別的個人練習生外,背後基本上都有資本的支持。以《創造101》為例,根據官方的宣傳顯示,共有457家公司參與推選,在13778名練習生中,有40家公司和101名女孩有機會進入節目。
圖2:不同時間創立的公司所派出的選手人數(圖源:數與)
數輿君爬取了《偶像練習生》、《創造101》、《創造營2019》和《青春有你2》 四檔節目的選手數據。其中,大約三分之二的選手所屬公司成立時間為2011年以後,可見這些較為年輕的公司看到了偶像養成類節目背後的龐大利益,紛紛加入節目。
圖3:出道藝人公司及類型(圖源:數與)
上圖是《偶像練習生》、《創造101》、《創造營2019》這三檔節目最終出道的藝人所屬公司情況。其中出道藝人所屬公司均在2006年之後成立,出道人數最多的是2017年成立的哇唧唧哇和2009年成立的樂華娛樂,有5人出道。僅有一人蔡徐坤為個人練習生,無公司資本支撐。
此類偶像養成類節目,美其名曰選手要依靠粉絲的點讚才能夠晉級。實際上,在非公平的資本運行社會中,這種方式是直接將決定權交於「資本」。
從《創造101》出道的11位選手來看,前兩位選手孟美岐、吳宣儀均來自大型娛樂公司「樂華娛樂」,同樣,Yamy、楊芸晴、傅菁等人也來自「香蕉娛樂」等大型娛樂公司,無一「個人練習生」出道。
在後期的賽制設置中,晉級的唯一標準就是場外點讚數,11 人累計點讚數突破 13 億,雖然包括部分現場觀眾的點讚數,但相較於場外上億的點讚數實在是微乎其微。在資本運作的模式之下,個人能力顯得微不足道。
儘管《偶像練習生》唯一個人的練習生蔡徐坤以c位出道,但這是由諸多複雜因素所決定的。蔡徐坤個人實力橫向對比較強,粉絲群體極具組織性,「資本運作可能使蔡徐坤失去C位」的傳言又加重了粉絲的緊張,最終他的點讚數是第二名的兩倍以上,資本顧忌輿論,選擇了旁觀。
再加上當時流傳「最終蔡徐坤極有可能在資本運作下失去c位」的說法,粉絲們更是不敢有絲毫鬆懈,日夜不停為其點讚投票,最終點讚數比第二名的兩倍還多,背後資本在顧及受眾輿論的情況下,蔡徐坤才得以打破資本的桎梏。
除此之外,公司與製作平臺也有利益糾葛。以火箭少女為例,成團後,樂華娛樂曾聯合麥銳娛樂發布聲明,稱旗下藝人孟美岐、吳宣儀、張紫寧將退出組合「火箭少女101」,但遭到騰訊拒絕,一時間引起譁然。這場風波從2018年8月9日持續至8月17日,雙方最終達成和解。
雖然達成和解,但是孟美岐等三人在此期間失去的資源已經無法彌補。而騰訊與樂華娛樂、麥銳娛樂之間的糾紛,本質上無非是雙方利益的糾紛。
四、資本博弈帶來的問題
對於資本來說,利益是永恆的追求,但這對於大眾來說,並不全然是一件好事。
1. 偶像的未來
對於選秀節目製作平臺來說,一個限定團解散,並不是什麼問題。因為很快就會迎來下一個團體。以騰訊為例,2018年有火箭少女101,2019年有R1SE,而今年,有《創造營2020》待定團。
國內迎來了新選秀熱潮,但其本質沒有改變——通過大眾投票的形式,決定一個人或者哪些人能夠獲得更好的資源,以期在娛樂圈更長遠地走下去。
但很遺憾的是,走得長遠的始終是少數。而這少數人,擁有足夠獨特的記憶點。回想超女,我們最熟知的是走中性風的李宇春,說起火箭少女101,總免不了提到實力不強的楊超越。
其他人呢?對於大眾,最後可能只是一個陌生的名字。誰都會逐漸被人淡忘,但對於藝人來說,沒有人不想當「常青樹」。而殘酷的事實是,中國的偶像市場,還不足以讓懷揣夢想的偶像們走下去。
每一年都有新的團體、偶像出現,但他們能走多久?團隊解散之後,有多少人又回到原地?
更為重要的是,作為偶像,他們有多久的生命力?一年,兩年?肉眼可見的是偶像的迅速轉型:上綜藝、拍戲,而唱歌跳舞,逐漸成為副業
圖4:Nine Percent團隊個人資源走勢圖(圖源:數與)
因為中國沒有完整的偶像市場,各個公司、平臺興致勃勃選男團女團,卻不去做後續跟進。急急忙忙選出來的偶像們,沒有持續循環的發展鏈條,在此情況下,不轉型就代表沒有未來。
偶像的未來是不當偶像,偶像的現在也成為了資本賺錢賺流量的工具。多少熱愛舞臺的少男少女被公司派去參賽,只是想「混個臉熟」、「有熱度的話去拍戲也不錯」……
在資本的博弈下,偶像本身,似乎變得無關緊要。
2. 負面輿論的雙重性
《青春有你2》在播出期間熱搜不斷,伴隨而來的是爭議不斷和愛奇藝口碑的下滑。「剪輯」成為一大黑點。
圖5:《青春有你2》豆瓣評分(圖源:豆瓣)
但是對於愛奇藝來說,賺錢似乎比口碑更重要。黑也好,罵也好,對於剪輯沒有影響。只要有熱度就可以,甚至要故意剪輯「爆點」,以獲得更多的流量和利益。至於口碑,對於一檔節目,應該說愛奇藝已經做好「用完就扔」的準備。
犧牲一檔節目的口碑,換取巨大的流量和利益,再用它們換取下一次收割利益的基礎。這或許可以解釋愛奇藝「無所謂」的心態。當然,這是一種賭博,短期利益是否能博得新的長期利益(也可能是新的短期利益),是個未知數。
負面輿論對於公司、資本來說,可以較為輕鬆的化解,但是對於參加選秀節目的選手個人來說,卻是一件難以承受的事情。
各個節目為了「爆點」,時常會出現惡意剪輯。選秀也不例外,無辜因為剪輯出的效果被罵被嘲諷的選手不在少數。
被黑很簡單,但是想要「轉黑為紅」,並不容易。要熬過「全網黑」、「沉寂期」,再找準合適的時機,用合適的方式改變大眾看法,逐漸獲得大眾喜愛。這是漫長的過程,而最難以承受的「全網黑」時期,極容易給選手留下心理陰影。
撇去那些因為本身品行問題而被討厭的選手,無辜被罵的選手,即便最後澄清了事實,那些傷害也已經無法收回。
3. 當粉絲成為主導者
與快男超女不同,現在的選秀投票並不是發送手機簡訊,更多的是靠線上真金白銀的打投。總的投票數將決定出道位由哪些人佔據。選擇權更多地交付給了粉絲們,而不是評委。
現在的偶像選秀作為養成類選秀,更多地展示選手的訓練、私下交流等方面,體現選手的成長。而一路陪伴他們的粉絲,付出了更多的真情實感。當喜歡的選手得到成長,粉絲會產生一種自我滿足感和成就感。
而正是這種感情,使得粉絲更願意付出,因為「養成」具有這樣的魅力。將自己代入類似於家長的心態,為了幫助「孩子」實現夢想,花錢不是理所應當的嗎?
粉絲傾注情感,偶像用正能量回應這種情感,本身是一件對雙方都有利的事情。但是在資本的參與下,當出道全權由偶像的「商業價值」來決定時,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問題。
例如《創造101》因粉絲高調集資與涉嫌非法集資引起相關部門注意,甚至登上社會新聞。
圖6:相關報導截圖(圖源:網絡)
當偶像誠懇地用舞蹈、歌聲表達出對出道的渴望時,很難有粉絲不積極回應,想盡辦法幫助他實現願望。
而實現願望的途徑是,打錢。
這就是資本的目的。粉絲即便明知那些錢到了製作平臺和偶像的公司手裡,但想到換來偶像更好的未來也覺得無比值得。
投錢本不是問題,衡量偶像的商業價值也不是問題,畢竟製作平臺也花了大價錢去構建這個機會和舞臺。但當投錢甚至超過專業的評判時,理智很容易就敗給了情感。
理智的粉絲量力而行,不理智的粉絲漸漸變得偏執,刷票、惡性競爭層出不窮。如《創造101》利用模擬器自動刷票,投票變成機器人大戰。
圖7:《創造營2019》各家被「騙票」數據(圖源:豆瓣)
喜歡的那份初心,那些寄托在偶像上的對自己的期望,漸漸消失了。
正如時尚是一個輪迴,資本獲取利益的手段也是如此。選秀的再次興起,是因為觀眾太久沒有看過類似的節目。這一輪選秀熱潮能持續多久,還不可得知,但可以肯定的是,當一個又一個團隊無法持久走下去時,觀眾的熱情必然會降下去,而資本會尋找新的市場。
那麼偶像們呢?或許要等到整個鏈條都完整的那一天吧,那一天,中國的偶像們會有自己的打歌舞臺,會有團隊與團隊的認真較量,會有不斷進步的實力。
但今天,還不行。
參考文獻:
①《我國選秀節目倫理失範問題演進研究——從「平民造星」電視節目到「偶像養成」網絡綜藝》 黃夢瑤
②《綜藝選秀節目的商業共謀及其批判》 陳接峰、趙忠仲、徐曉芳
③《偶像養成真人秀成功的營銷策略———以<偶像練習生>為例》 範金銘、隋欣
④《從網絡養成類選秀節目看粉絲角色的構建——以 <偶像練習生>為例》 王瑤
內容 | 李雅潔 楊嵐焱
可視化 | 方林仙 程仟
數據 | 漆思傑 黃韻瀟
排版 | 程仟
責編 | 楊修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