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期間沒有竊聽器,影視劇中出現的竊聽器,是現在的導演為了劇情曲折,故意加上去的。
就像神劇裡褲襠藏雷和手撕鬼子一樣,都是為了博眼球而強加到劇本裡面的,如果誰要是認真,那就上當了。
如果說僅僅是竊聽聲音,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就做到了。
戰國時代的《墨子》一 書中,就有關於竊聽器的記載,不過當時還沒有竊聽器一詞,書中管它叫 「聽甕」。顧名思義它就是一種陶器,它的形狀是大肚小口,成語裡的請君入甕、甕中捉鱉就是這種甕。
使用的時候,把它埋在地下,然後在甕口蒙上一層薄薄的皮革,人用耳朵貼到上面,就能聽到很遠的地方傳來的馬蹄聲。
到了宋朝,竊聽器更加先進。北宋大科學家沈括在他著名的《夢溪筆談》一書中就講述了一種名叫「箭囊聽枕」的竊聽器,它是用牛皮做的。
在電影《地道戰》中,日本鬼子為了探聽中國軍民挖地道的動靜,在屋裡弄了一口水缸,趴在上面傾聽。
上述竊聽器,只能聽到各種聲音,但根本就不能聽到人講話的內容,只能算是竊聽器的初級階段。
過去南方個別地區,人們鬧洞房的時候,喜歡用一根竹子從外面通到新房的床鋪下面,到時候人在竹筒的另一頭,就能聽到新郎和新娘的綿綿情話。
但是這種竊聽距離有限,那些特務如果想進行竊聽,只能在隔壁進行,充其量只能算是第一代竊聽器。
第二代竊聽器是在20世紀初(1907年)電話誕生之後,那時候的竊聽器就是兩部電話,把電話這邊保持接通狀態,另一邊需要有人不分晝夜坐在那裡監聽。
但是如何能讓電話藏在被監聽人的室內,不被人發現,又能保證揚聲器較高的靈敏度,也是一個較大的技術難題。
所以說,現代的竊聽器,能夠竊聽人的說話內容,並且記錄下來,在使用的時候播放出來,只能是在錄音機誕生之後。
在1877年愛迪生就發明了留聲機,能把聲音儲存下來和播放出來。
1898年,丹麥科學家保森根據史密斯的理論,研製出了第一臺磁性錄音機。
1937年製成一臺採用新原理的鋼絲錄音機在美國誕生。理論上,人類可以實現竊聽了。不過上述錄音設備體積大,根本就無法隱蔽。
二戰期間,德國率先實現了能把人的聲音錄製下來,在電臺裡播放。而美英當時還沒有掌握這項技術。當不同頻率的電臺都在播放希特勒講話的時候,美國人深感震驚:莫非希特勒會分身術?
由此可見,當時的錄放設備還屬於高科技,機器體積大,操作起來很麻煩,將錄音技術應用到竊聽器的條件還不成熟。
1945蘇聯發明了一種竊聽器,對美國駐蘇聯大使進行竊聽,而且竊聽了8年。
當時蘇聯克格勃以蘇聯少先隊員的名義向羅斯福總統發出「全蘇少先隊健身營」開營典禮的邀請,情真意切地感謝美國在二戰中對蘇聯人民的無私幫助,一直宣揚普世價值美國人覺得盛情難卻,就派大使出席了開營典禮。
在儀式上蘇聯克格勃讓少先隊員把一個木製的美國國徽送給了美國大使,大使感動得熱淚盈眶,回去後把它掛在了大使館自己的辦公室。
這個竊聽器「接待」了4任大使,直到1953年竊聽器才被美國特工發現。
這種竊聽器不用電源,不用電池,但是這個竊聽器需要外部設備對它行進特定頻率的高頻電磁波照射,然後用信號接收端的解調器還原聲音,只有這樣操作之後,才能發揮竊聽作用。
可是當時西方國家根本就沒有掌握這項技術,這樣高級的竊聽設備也只能是國家行為,還要在竊聽器附近安裝一個大型設備,一般特工根本就無法擁有這樣的設備。
客觀的說,各國情報機構開始使用較為先進的竊聽器,是從50年代開始的。
所以說,影視劇中出現的抗戰時期的竊聽器,都是導演虛構的,我們不必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