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餐盒等待革命

2020-12-12 新浪財經

來源:《經理人》

作者:程小瓊,新零售商業評論高級編輯

「你的生活被塑料包圍了,但你對它可能一無所知。」

1990年的上海街頭。

一個20歲的年輕人在售賣亭買了瓶飲料,扭頭想走的時候,被老闆喝住:「瓶子不能帶走,要還的。」

彼時,改革開放不久的中國,到處都是飄洋過海來的新鮮玩意兒,其中就有各類塑料製品。而在當時,國內食品飲料的包裝多為玻璃瓶和金屬罐,許多80後仍保留著罐裝麥乳精,以及喝可樂還玻璃瓶的舊時記憶。

如今,塑料製品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主角。我們難以避免或拒絕使用塑料製品——用塑料包裝的洗漱用品,一單至少兩個塑料製品的外賣餐盒點,吃個早點、逛個超市都免不了拎著塑膠袋回家,而菜場大媽給蔬菜瓜果套上塑膠袋的熟練度也超出我們的想像。

從塑料被發明出來到佔據我們的生活,不過百年歷史。

重新認識塑料

1902年,奧地利科學家馬克斯·舒施尼在實驗室中發明了塑膠袋。這在當時無異於一場科技革命:塑料以質輕、耐磨耗等優勢被廣泛應用到各領域。

20世紀初,得益於新的水力壓裂技術,美國的石油和天然氣開採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開採成本大幅下降。來自化石基的塑料,迅速憑藉著性能和價格優勢,成為了美國人生活中的標配,長達百年之久。

全球塑料產量在1950~2015年的65年間增長了190倍,這是2019年瑞士日內瓦國際環境法中心聯合全球環保減塑NGO發布的《塑料與健康》報告中援引的數據。

到2015年底,人類已生產了83億噸新塑料,回收率只有9%,12%被焚燒處理,剩餘79%的廢棄塑料則深埋在垃圾填埋場或在自然環境中累積。

這意味著,我們喝的飲料瓶,用的化妝品包裝上雖然寫著「可回收」,但並不代表它一定會被回收並重複利用。

這個「可回收」塑料製品的清單,除了較高經濟價值的常見PET飲料瓶,還包括各類PP材質的一次性餐盒、承裝蔬菜水果的託盤。

後端回收處理技術已經成熟,難點在於中間的回收鏈條斷裂:誰負責回收?誰進行運輸?因為缺乏後端完整的回收鏈條,許多「可回收」的塑料製品變成了幹垃圾,被送入了焚燒爐和填埋場。

塑料在中國,只有短短40年歷史,然而,巨大的使用量以及可回收鏈條的斷裂,使得由此產生的環境汙染問題不容小覷:

據快遞業「十三五」發展指標,2020年我國的快遞量將達到700億件,人均快件從2000年的0.01件增長到2020年的約50件,由此產生的快遞包裝袋也迅猛增長。

一份來自《Nature Communication》雜誌的報告顯示,在世界汙染河流對海洋的塑料輸入估計量前20名中,中國大陸有6條河流入榜,分別是長江、西江、黃浦江、東江、珠江、漢江。

排名第一的長江向海洋投入的塑料垃圾總量約為33.3萬噸,佔世界總輸入量的23.71%,遠超第二名的恆河(8.19%)。

這些塑料隨著洋流漂到馬裡亞納海溝以及中途島,被當地的生物誤食,嚴重的後果便是致死。

看向全球的環境危機、汙染事件,我們不得不面對減塑的緊迫性,在這場巨大的共同危機中,誰是最先跑起來的行動者?

政府、企業、NGO組織,還是消費者?

用完就扔掉的一次性容器

2020年1月中旬,喜茶公布了2019年的經營數據。截至2019年12月31日,喜茶在全國開出了390家門店,其中北京朝陽大悅城店全年共賣出113萬多杯,日均杯量達到3300杯,成為年度銷量冠軍。

在此基礎上估算,假設390家門店,每天單店平均賣出1500杯,2019年喜茶約賣出2億杯茶飲。

2億這一數字不僅僅意味著喜茶的超級IP和驚人的銷售額,還有2億個喝完後就被扔掉但質量還不錯的奶茶杯。

2019年7月29日,美團外賣官方宣布日單突破3000萬。經非營利環保組織「綠色和平」調查,平均每單外賣會消耗3.27個一次性塑料餐盒/杯。那麼單單美團外賣一家,日訂單就消耗了超過9000萬個一次性塑料包裝。

幾乎不會有人吃完外賣,喝完奶茶,還有心思研究一下即將丟進垃圾桶的餐盒和飲料杯。

然而,這並不影響它成為一個千億級的市場,並且是事關每一個人身體健康和環境安全的巨大市場。

因為你在陸地上丟進垃圾桶的外賣餐盒和飲料杯,可能是造成地球最深處馬裡亞納海溝一隻烏龜死亡的元兇,也可能成為壓倒日本中途島信天翁的「最後一根稻草」。

然後這些被丟棄的食品包裝悄悄潛伏進食物鏈,以塑料微粒的形式返回人類的身體,帶來疾病隱患。

你只是不知道,這中間到底經歷了什麼。

一次性餐盒也有隱形冠軍

留心大多數人不關注的細節,從而找到創業機會是一個商人的天賦。

當年那個被老闆喝住要歸還飲料瓶的年輕人,站在上海的街頭研究起飲料瓶,用簡單的邏輯想了想:瓶子回收,是否消毒乾淨不得而知,會有健康隱患,為什麼不試試一次性容器,避免病菌傳播呢?

於是,這個名叫何麟君的年輕人在浙江台州創立了新天力塑料廠,此後 30 年裡專注熱成型食品飲料容器領域,發展成了年產 30 億隻,銷售額超10 億的行業老大,並且只做高端產品。

如今在上海,點一個西貝外賣,預約一份盒馬炒飯,喝一杯CoCo奶茶,在超市買一份蒙牛酸奶,這四大品牌和他們各自的競爭對手們使出各種大招,想要佔領消費者的胃,雖然它們的產品各不相同,包裝選擇卻出奇一致——這幾家使用的一次性餐盒、飲料杯,全都出自新天力。

新天力對於外賣餐盒的研究和入局,始於外賣平臺補貼風起雲湧之初。

2012 年立項進入打包和外賣餐盒市場,2015 年正式投產並推入市場,現任營銷總監的李晴文與何麟君在2012年的一次機緣見面,從其他快消品企業跳槽加入了新天力。

2015 年新天力在國內推出針對外賣市場的細分品類「防漏打包碗」,2019年初迭代升級成防漏打包碗品牌「密扣」,重點解決外賣打包盒難蓋難開、密封性差、易碎等痛點。

目前,打包盒品類佔到新天力整個餐飲事業部近50%的銷售份額。

但在李晴文看來,國內外賣餐盒的市場集中度仍然較低,超過10億元銷售規模的頭部公司不超過3家,大多數企業年銷售額在1億元以下,行業分散且雜,由此產生了一系列問題:

缺乏國家行業標準、產品同質化價格戰、研發技術和營銷管理水平參差不齊以及後端供應鏈配套不夠成熟,等等。

江南大學包裝工程系教授、國際包裝聯合會理事王軍認為:外賣餐盒所在的塑料包裝行業集中度低,造成的最大問題是在後端回收再利用的處理難度上。因為標準不統一,不同產品的工藝技術不同,後端處理難度就變大,成本高企。

在1688網站上,有著11萬多條一次性餐盒的採購信息,低至3分錢一個。

而李晴文接受採訪時表示,新天力不走低價競爭策略。在1688上新天力的店鋪中,西貝所使用的類似同款圓形打包碗40個37.76元,均價0.944元。

西貝從2015年起就和新天力合作,期間升級了3次外賣餐盒,最終定下來目前外紅內黑的這一版,紅色選擇了385專色,只為西貝提供。盒蓋上有西貝的logo——為合作的品牌提供附加值,用細節贏得消費者的體驗感。

一次性塑料的未來

作為連接餐飲企業和消費者的雙邊平臺,餓了麼和美團被認為應該承擔起減少一次性塑料使用的首要責任。

事實上,處在風口浪尖的餓了麼和美團,這兩年都沒有停止推進可持續發展的步伐。

餓了麼於2017年推出了可持續生活實驗室,研發了可以吃的筷子和咖啡杯,鼓勵點外賣的消費者不使用一次性餐具,並且上線了安心名錄,供商家採購合規的一次性餐盒。

美團推出了「青山計劃」,鼓勵商家參與減塑,在辦公樓和居民小區建立餐盒回收試點,嘗試打通餐盒回收的全價值鏈。

可這些,遠遠不夠。國家出臺相關政策,踏出了關鍵一步。

2020年1月19日,國家發改委聯合生態環境部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被行業和媒體稱為「塑料新政」,這是自2008年6月實施的限塑令之後的第二例減塑法規。

其中強調:「在塑料汙染問題突出領域和電商、快遞、外賣等新興領域,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塑料減量和綠色物流模式。」

2019年全國塑料包裝行業營收是4300億人民幣,其中軟塑薄膜佔2700億,硬質容器1600億。塑料包裝在塑料領域中產量第一,廢棄量也最高。

事實上,電商、快遞和外賣並非是塑料一次性廢棄物的最大製造者,「目前塑料廢棄物的產量中第一是塑料包裝,其次是農用地膜,但因為快遞、外賣這兩年在消費者端影響較大,所以政府選擇了從典型的標杆來推動。」

王軍對新政的解讀是「導向是九個字——可循環,易回收,可降解。」

他在接受零售君採訪的一開始就指出,「首先要糾正兩個概念」,第一,塑料新政不等於限塑令,更不等于禁塑令;第二,一次性塑料指的是使用方式,不是指哪一類或哪幾類塑料,非一次性塑料也並非特指哪些材料。

王軍指出的,正是當下對於公眾甚至是行業內對於一次性塑料的最大誤讀——一次性塑料是對塑料目前所處狀態的定義,是指僅僅一次性使用就丟棄無法回收,或者回收之後無法再次被利用的塑料製品。這跟塑料本身是化石基,還是玉米澱粉等可降解材質關係不大。

今年2月,海南省率先表示,2020年底前全省全面禁止生產、銷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膠袋、塑料餐具。

與不可降解相對應的是,一次性可降解材質是萬能的解藥嗎?

作為積極參與減塑的企業,李晴文認為可降解材料的規模化推廣目前面臨三個難點:

一是全球供給能力。據他介紹,全降解生物材料PLA的全球供應鏈採購成本比較高,其價格是目前最通用的PP材質的近2.5倍,並且全球的產量不高於15萬噸,無法短期內滿足國內市場需求。

二是,其他可降解材料(如PBS、PCL、PHA、PBAT等)目前技術不成熟,還在研發測試階段,難以短時間投入於市場;紙漿、生物澱粉、蔗渣植物纖維材質產品在國內餐飲外賣使用場景中會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三是,可降解及全降解材料的降解是有條件的,隨意丟棄在大自然或者周圍環境中並不能自主降解,必須要做好垃圾分類、分撿及回收。

王軍教授對可降解材質的未來的擔憂也正是體現在這些方面。

問題再一次回到了回收鏈條上來,如何形成閉環,從源頭上儘量減少一次性塑料的使用,同時確保使用過的一次性塑料製品可以被回收,回收之後能夠被充分利用。

這是消費者、產業鏈上下遊企業、平臺方、NGO、政府共同面臨的議題,因為地球只有一個。

如涉及版權請告知刪除,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

相關焦點

  • 國內首創|循環外賣餐盒+餐盒回收櫃,破解塑料汙染
    此前,我們曾經討論過不同的一次性餐具的替代方案,比如,「共享餐盒」模式。在國內,「共享餐盒」模式還處於探索階段。最近,一則「首個智能循環外賣餐盒規模化應用在南醫大亮相」的新聞令不少環保人士感到振奮。共享餐盒在高校試點並且取得有效、良好的反饋,恰恰證明了這一模式有可行性。
  • 豪華餐盒手提袋 外賣包裝如此浮誇有必要嗎?
    「點一份炒飯,裡裡外外包了四層,吃完之後,餐盒加包裝幾乎堆滿了一個垃圾桶。我們真的需要這麼浮誇的外賣包裝嗎?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嗎?」和子楊有同樣感受和困惑的外賣用戶不在少數。記者調查發現,如今外賣包裝精細精美,甚至過度化已成普遍現象,但同時也遭到了越來越多消費者的反感。外賣包裝要好看嗎?有必要嗎?到底誰在為「浮誇」的外賣包裝買單?
  • 放心標籤、安全餐盒……外賣平臺紛紛推出「防偷吃」措施
    去年底,有網友在社交平臺上發帖,一名外賣送餐員在送餐途中私自打開客人飯菜,吃了兩口又吐在餐盒內,讓消費者感覺很震驚。   隨即,美團外賣率先推出了外賣封籤,據了解,首期項目在全國30城共投放600萬張,根據收集的用戶和商家對封籤的使用體驗,超過八成的消費者對這一做法覺得不錯。
  • 送桌布贈砂鍋豪華餐盒手提袋 外賣包裝如此浮誇有必要嗎?
    一些強度特別高,做工特別精細的餐盒成本也在2元錢之內。   該人士還稱,「目前在外賣包裝這件事上,商家走的是兩個極端,要不拿最便宜的餐盒、塑膠袋給你包裝,一般小商家會這麼幹,但對消費者沒什麼好處。   三強還表示,有些外賣包裝看上去很高檔,比如用雙層餐盒或者錫箔紙餐盒,貼著紙封,送竹筷、餐巾紙、牙籤,用紙袋或無紡布袋配送,實際上這種情況下餐盒費成本也不會超過3塊錢,但卻收消費者3元到5元不等。
  • 送桌布贈砂鍋,豪華餐盒手提袋,外賣包裝如此浮誇有必要嗎?
    該人士表示,對於商家來說,幾乎所有的外賣包裝都是賺錢的。目前市場上大部分餐盒,即使稍微上檔次的比如雙層餐盒,成本也不超過1元錢,普通的大概4、5毛左右。一些強度特別高,做工特別精細的餐盒成本也在2元錢之內。
  • 送桌布贈砂鍋,豪華餐盒手提袋……外賣包裝如此浮誇有必要嗎?
    該人士表示,對於商家來說,幾乎所有的外賣包裝都是賺錢的。目前市場上大部分餐盒,即使稍微上檔次的比如雙層餐盒,成本也不超過1元錢,普通的大概4、5毛左右。一些強度特別高,做工特別精細的餐盒成本也在2元錢之內。
  • 「無需餐具」還是送,餐盒循環嫌麻煩:外賣限塑,難在哪?|「塑」戰
    2020年2月15日,重慶一家火鍋店的工作人員在準備外賣菜品。疫情促使不少商家加大外賣業務,也增加了塑料餐盒的使用。(新華社/圖)深圳騎手李子兵還沒來得及脫下順豐的工作服,就把麥當勞「麥樂送」的包裹放上電動車。他已經對忙碌的生活習以為常。不過這段時間,他需要向訂外賣的客戶做解釋的場景變多了。「為什麼沒有配餐具?」「麥旋風雪糕沒有勺子怎麼吃?」
  • 你的外賣塑料餐盒,竟能變那麼「潮」,但資源再生利用為啥會成...
    或許我們不曾想到,每天點餐飲外賣所剩下的塑料餐盒,究竟還能如何加以使用?除了被當作幹垃圾丟棄之外,它們還能製成各種「再生潮品」,比如共享單車擋泥板、時尚手機殼以及環保袋、鑰匙扣等等。原來,美團外賣在去年3月進行一項新嘗試,將外賣餐盒回收後,「萃取」製成單車擋泥板,投放在一批共享單車上。第一批1000輛再生擋泥板環保單車,最先出現在人民廣場街頭。
  • 你用的一次性餐盒安全嗎?哪種塑料外賣打包盒可以放進微波爐加熱你...
    你用的一次性餐盒安全嗎?哪種塑料外賣打包盒可以放進微波爐加熱你造嗎?時間:2020-08-07 10:28   來源:遊俠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你用的一次性餐盒安全嗎?哪種塑料外賣打包盒可以放進微波爐加熱你造嗎? 小雞寶寶考考你哪種塑料外賣打包盒可以放進微波爐加熱?
  • 塑料的奇幻漂流:你扔掉的外賣餐盒去哪兒了?
    疫情期間,一次性餐具需求旺盛 |圖蟲創意 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外賣已經成了越來越多人的生活方式。買菜、洗菜、燒菜、洗碗被簡化成手機上的輕輕一點,外賣的出現和普及,徹底實現了人們在不可辜負的美食和分秒必爭的忙碌(懶)之間的完美平衡。那些奔波在街頭巷尾的快遞小哥們,更是成了我們最熟悉的「陌生人」,在車水馬龍裡傳遞著市井裡真實溫熱的人間煙火味。
  • 一次性餐盒用什麼材料做的
    為了避免新冠病毒傳播,各個公司都已經從排隊盛大鍋飯改為了「一人餐」,碗筷也都換成了一次性餐盒。一次性餐盒用什麼材料做的呢,中新華美小編告訴您!方便快捷,沒有油煙且不用洗碗筷是人們選擇外賣的重要原因之一。外賣都用一次性餐盒包裝,吃完後包裝一扔就萬事大吉,甚至免去了小兩口因為誰洗碗筷而進行的口舌之爭。
  • 精細化分類促源頭減量 塑料餐盒變身可回收物
    去年9月,靜安區共和新路街道試點在轄區內的四個小區試點外賣餐盒單獨收集,並通過合作渠道製作成PP塑料顆粒,進行回收再利用。如今4個月過去,此次共和新路街道4個社區在活動期間塑料餐盒分類平均減量率達到75%,塑料餐盒單品分類獲得了不少居民的響應。
  • 一次性餐盒,上班族幾乎天天用,危害都是一天天積累起來的
    網上訂餐打包可能加了打包費,不能花錢又買回不健康,今天給大家分享一個辨別打包餐盒小妙招。今年最熱門的行業應該算是外賣行業,由於疫情大家都不敢出門,都宅在家裡,很多網友的飲食都是靠外賣送到家門口。據調查,有一半的人都在叫外賣。那麼在外賣配送的時候,當然是我們的打包盒啦。這種打包盒一般都是一次性的餐盒,我們很多網友都在天天使用。如果打包盒不合格,它的危害及其的大,卻非常容易被忽視。小編今天給大家分享一個辨別打包盒的小妙招。
  • 餐飲業全面減塑正推進,可降解餐盒原料面臨短缺
    餐飲外賣減塑執行難據艾媒諮詢的調查數據,近幾年國內餐飲外賣產業規模逐步提升,其中2019年中國餐飲外賣產業規模為6536億元,預計2020年線上餐飲在整個餐飲行業中的佔比將超過20%。「我們之前是做電子產品包材的,2014年看到外賣市場的發展潛力,開始轉型做食品餐盒,生意一年比一年好,現在餐盒的銷售額已經超過了電子產品」,江蘇一家包裝材料公司工作人員向伯熹告訴新京報記者。外賣的興起和發展為日常生活提供了更多便利,不過餐具、餐袋、包裝的使用也加速了環境汙染。
  • 飯戒用效率革命打造外賣盒飯標杆
    2020年中國在線外賣市場規模將突破6500億元,意味著餐飲業迎來了新契機,而這個契機中的消費升級的根源其實是一場效率革命。   「效率革命」涉及到多方面,其中出品效率的高低直接影響到門店在高峰期能否快速操作。盒飯界處於領軍地位的飯戒,在出品效率方面擁有絕對碾壓性優勢!
  • 輕食品牌時尚、簡約外賣包裝風格,小清新的感覺
    好看的輕食品牌外賣包裝手提袋來自俄羅斯的輕食,以淡粉色、白色、天藍色作為主色調,滿滿地時尚、簡約氣息。外賣餐盒的拼接撞色設計,餐盒表面是簡單的圖案,餐盒和外賣牛皮紙手提袋風格保持高度統一性,讓顧客印象深刻。
  • 外賣垃圾咋處理?專家:讓商家、平臺、消費者為回收埋單
    由於公司沒有食堂,他和同事的午餐通常用手機叫外賣解決。一餐過後,小夏數了數,米飯、主菜、小菜、湯……一個人的餐食耗費了4個塑料餐盒。而在公司樓道的垃圾桶裡,外賣餐盒已經堆成了小山。網絡外賣行業的飛速增長,極大地便利了人們的吃、填飽了人們的胃,卻又在一定程度上製造了更多的廢品。而塑料餐盒直通垃圾場,更是給環境帶來隱患。
  • 送桌布贈砂鍋 外賣包裝如此浮誇有必要嗎?
    送桌布贈砂鍋,豪華餐盒手提袋,外賣包裝如此浮誇有必要嗎?  中新經緯客戶端1月7日電(常濤)「外賣的過度包裝讓我每吃一口都有負罪感,這不是矯情,是真實感受。」最近幾天,研二學生子楊(化名)頻繁在社交媒體呼籲外賣減少過度包裝。「點一份炒飯,裡裡外外包了四層,吃完之後,餐盒加包裝幾乎堆滿了一個垃圾桶。
  • 外賣包裝盒屬於什麼垃圾?
    生活中,很多人都會訂外賣吃,吃完後大家會將外賣盒隨便扔掉。而在過去,這樣做是沒問題的,但隨著垃圾分類的逐漸實施,外面包裝盒需要扔到專屬的垃圾桶中,那外賣包裝盒屬於什麼垃圾分類呢?外賣包裝盒屬於什麼垃圾分類外賣包裝盒的材質主要是塑料、紙,而乾淨塑料和紙是可回收物,所以很多人以為塑料外賣盒也是可以被回收的,但這是錯誤的,因為外賣盒在裝食物時已經受到汙染,失去了回收再利用的價值,因此屬於其他垃圾。
  • 北京餐企限塑「動起來」:打包袋、吸管換裝,可降解餐盒排上日程
    圖/企業供圖餐飲企業主動減少一次性塑料餐盒(具)使用量,也有企業開始嘗試用紙質餐盒替代塑料餐盒進行打包或者外賣,履行生態環保責任。不過,馬曉兵也坦言,目前門店還保留部份塑料打包盒,是因為紙質打包盒在打包一些菜品方面存在缺陷。「比如毛血旺的湯和油比較多,用紙質打包盒無法避免會滲出,客人的感受非常不好。」所以目前金鼎軒也在著手調整,考慮使用鋁箔材質的環保打包盒逐步替換塑料打包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