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去寺院的人應該會發現,有些規模比較大的寺院一般都設的有「西方三聖殿」,裡面供奉著三尊「佛菩薩」像,很多人都是見佛像就拜,但其實並不知道這三尊佛菩薩都是誰?對他們的了解知之甚少。那麼本篇文章就帶大家簡單了解一下這個佛學常識,希望大家能受益。
首先,「西方三聖」指的分別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和他的左右兩脅侍「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家家彌勒佛,戶戶觀世音」,觀音菩薩大慈大悲、千處祈求千處應的美名早已飛入尋常百姓家。「大勢至菩薩」,又稱「大精進菩薩」,也在極樂世界。而「阿彌陀佛」很多人經常聽到,但對這尊佛本身不了解。
「阿彌陀佛」不同於佛陀「釋迦牟尼佛」,大家不要混淆。佛陀是佛教的創始人,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是古印度尼泊爾迦毗羅衛國裡王宮裡的太子,29歲時後為尋求究竟的解脫之法出家苦修,於35歲時得成無上正等正覺,成就佛果,而後創立佛教、組建僧團、弘法利生。
釋迦牟尼佛為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中央娑婆世界說法,是娑婆世界教主。而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他們與東方淨琉璃世界教主「藥師佛」合稱「三寶佛」。阿彌陀佛是「光」與「壽」的象徵,代表無量的光明與壽命,所以又被稱為「無量光佛」、「無量壽佛」。
阿彌陀佛主要的任務就是接引眾生往生極樂淨土,他在過去無量劫前修行的時候就發下大願,要建立西方極樂世界,廣度無邊受苦眾生,成就無量莊嚴功德。我們觀察「阿彌陀佛」佛像就會發現,阿彌陀佛多是一手持蓮花、一手手掌朝上向下呈接引狀,寓意超拔眾生脫離苦海,給大眾一種內心的寬慰與安心,真乃「世間大慈悲父」。
阿彌陀佛的左脅侍是慈悲的「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是佛教四大菩薩之一,他的應化道場在浙江普陀山。觀音菩薩早在過去世修行時就已經成佛,法號「正法明如來」,但為了更便於救度眾生,而選擇倒駕慈航,自請降格為菩薩。
觀音菩薩有三十三化身,還有我們熟知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觀音菩薩會以各種因緣、形象示現在大眾身邊,以更好救度。《法華經》云:若有無量百千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若有眾生身處苦難之中,一心不亂稱念菩薩名號,菩薩隨即觀其音聲、予以救度。
我們細心觀察「觀世音菩薩」的造像會發現,觀音菩薩區別於其他諸菩薩最大的一個特徵,是觀音菩薩的頭頂總是頂著一尊小佛像」,而這尊佛像就是他的老師「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不僅是「阿彌陀佛」的左脅侍,還是他的徒弟。這背後還有一段很深的因緣,在此不詳細贅述。
觀音菩薩在過去世修行時,曾得阿彌陀佛相救,並將阿彌陀佛奉為自己的老師,為了時刻銘記師恩和教導,將阿彌陀佛佛像頂在頭頂,我們稱之為「佛頂頂佛」。
「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分別代表「慈悲」和「喜舍」。「慈悲喜舍」是佛教所講的「四無量心」,是令無量眾生離苦得樂的廣大的利他無我心。西方三聖在西方極樂世界為眾生說法,他們與其他諸大菩薩共同接引苦海眾生。
許多信眾平時沒事的時候也會喜歡念阿彌陀佛名號,但我們要記住,念佛號的根本是要解脫我們的心,讓心不打妄想、不生雜念,是來安住我們的心,內心清淨慈悲,才是真正的福德利益。否則,「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心若不淨,即使極樂現前,也身在地獄苦海。
「若人心散亂,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希望大家「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福慧增長、離苦得樂,南無阿彌陀佛。
功德回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