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山
「山居是福……夢回時睜眼見滿帳的霞光。鳥雀們在讚美;我也加入一份。它們的是清越的歌唱,我的是潛深一度的沉默。」
1926年的秋天,山色斑斕,「作別西天的雲彩」「沉澱著彩虹似的夢」,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用他獨有的浪漫,記述下他在天目山小住幾日的詩行。
▲徐志摩
千山含翠,風搖竹影,天目山向來都是江南之地名流顯貴、文人雅士和市井凡夫選擇一致的山居休閒佳處。
在雲水邊靜沐暖陽,在青山翠谷間漫遊,生物時鐘自然就會和上山水大地的節奏。於是,閒雲野鶴,天目自開。此中樂趣,純粹、清亮、透澈,沁入脾肺。
如今,除了天目山知名景點之外,許多曾經名不見經傳的村落,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發現、挖掘、善待。
此中的真意也被重返山野的現代人領悟:景在村中,村融景中,詩畫江南,月鄉天目。
▲月亮橋村名宿
壹
通往天目山景區的必經之路上,風光秀麗的藻天線如一條錦帶般,綿延15公裡。而一個擁有詩意名字的村莊,就鑲嵌在藻天線上,猶如一顆剔透的明珠,它就是月亮橋村。
古樹石橋旁,溪流繞村堂,群山懷抱裡,一棟棟別墅式的精緻小樓,錯落有致,白牆黛瓦,戶戶皆景。通透式的圍牆關不住院內苗圃的綠意,也擋不住院外的美麗風景。在這個蕭瑟的冬季走進月亮橋,眼前依然是一片生機。
▲月亮橋村
而在村口,你很容易就能找到一處詩意浪漫的地方,那就是月亮工坊民宿。
這裡曾經是杭州通往天目山公路上的一個小小的車站,在20世紀70年代,這裡是村子通往外界的唯一出口。村莊的人們匯集在這裡,有的去遠行,有的等人歸。
那時,村裡只有一臺黑白電視機,就放在車站裡。傍晚,孩子們都會匆匆扒拉幾口飯,急忙忙搬著小板凳,就跑去車站裡的電視機前搶佔位置,大人們隨後也晃晃悠悠地到來,閒聊嘮嗑……
當年的大人們慢慢老去,曾經的孩子們長大遠行,慢慢地,車站也廢棄了,變成了堆放雜物的倉庫。
在規劃中,原本它即將被拆除,但是,或許機緣巧合,它幸運地吸引了有心人的目光。
2016年,一座精緻的鄉村民宿在此誕生。破舊黃泥老房經過精心改造,村裡人刮目相看。推動古銅色門環,池塘、石板路、金屬橋,還有滿院蔥鬱的綠植一直延伸至室內;牆面還是那印著紅色標語的老牆,梁上也還是那被煙火薰染過的老梁木;沿著旋轉木梯拾階而上,僅有的五間客房,每間都有一個帶有自然顏色的名字:月白、天青、藍蓮、紫雲、清溪,現代簡約的家居裝飾,科技智能的家電設備,碰撞出獨特的鄉村美學。很難相信,這就是以前那個滄桑的老車站。
▲月鄉庭院
貳
月亮工坊很快成了網紅民宿,也點燃了休閒旅遊的「火花」。
和月亮工坊前生的那座老車站相似,月亮橋村雖然村名詩意,景致清幽,卻一直是天目山遊線上的「過客」,難得有人專門為它駐足。沒有想到,一幢村集體的舊泥房,有了絕佳的創意和資本的引入,竟意外地成為鄉村轉型的經典案例。
▲月亮工坊
如今,「月亮」系列已經成為了月亮橋村引以為傲的品牌。兩年來,已有月亮山院、月亮茶院、月亮玖號等18家民宿(農家樂)相繼建成開業。2018年,借著3A級村落景區建設和打造民宿集群的契機,村裡全面摸排,將村民的閒置房子一一登記,進行改造運營。
一個村莊有吸引力有盼頭的力證,莫過於年輕人願意來此定居立業,與傳統鄉村深度融合。80後陳林兵從城市回到村裡,當上了客棧老闆;80後陳聰的職業路徑轉回天目山,從事鄉村旅遊的規劃和招商;80後李審將木藝工作室從工業園區騰挪到了村裡一座老舊的農房內,還帶來了90後的小夥伴倪騰騰,創辦雕塑工作室……
▲月鄉民宿
2017年底,由村裡控股的旅遊營運公司成立,負責全村的業態布局和對外招商。2018年舉行的8次招商會,就引進了12個項目,村裡閒置的土地和農房被「點」活了。除了舊農房裡不斷由內而外「長出」的民宿、美術館、酒坊等新業態,還有150畝的果園、30畝的玫瑰園……月亮橋村被來越多的年輕人視為寶地。「社會投資+專業運營」模式,也最大程度地釋放了鄉村旅遊活力,村集體收入大幅增長,2018年僅出租村集體所有的農房就入帳300多萬元。
▲天目山美術館
從前,橋比村有名,那座像一輪彎月似的「月亮橋」曾經被進山地香客當成是佛緣之地——天目山的「路標」。
如今,古時的石拱橋已沒了身影,而村變得比橋有名。
叄
像月亮橋村這般的變身,並不是個例。早在20世紀90年代,天目山腳下的一戶戶人家就自發搞起了農家樂,早早地驗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真諦。
臨安從不缺少美。如何用一條絲線,串起散落在天目山的美麗村落,從「一處美」到「一片美」,從「一時美」到「持續美」?如何打破行政村的界線,統籌村莊發展並突出特色?這是當地一直在探索的課題。
▲天目月鄉村落景區導覽圖
2017年4月,臨安創造性地提出了「村落景區」的概念,一筆一畫將所有規矩寫進了《村落景區臨安標準》,寫就了浙江省第一個村落景區建設的地方標準。標準涉及環境、交通、設施、服務、人文、經濟、安全7款28條。同時,按照創建等級制定了2A、3A、4A級村落景區實施細則,分別都有幾十條的計分要求。
▲天目月鄉旅遊線路
與此同時,9個專業規劃團隊分別與首批打造的村落景區一一對接,通過一對一規劃,挖掘更具特色的風土人情,拓展鄉村旅遊的內涵。精雕細琢、串珠成鏈、織就美麗畫卷、留住鄉愁記憶、鼓起農民腰包、激活沉睡資產——2018年5月,臨安區首批10個村落景區通過驗收。
「天目盈山皆壑,飛流淙淙,若萬匹縞,一絕也。」翻開臨安天目山村落景區布局圖,白鶴村、月亮橋村、徐村村、天目村依次向天目山靠近。四個村莊決定各自發揮優勢,攜手打造「天目月鄉」村落景區。
▲徐村村
▲稻田藝術季
▲稻田藝術季
「以前,所有村都以經營農家樂為主。如今,四村合力打造天目山村落景區,區位、功能都有所區分。」天目山鎮副鎮長厲曙霞說。
古樹石橋旁,溪流繞村堂。沿著清澈見底的溪水,13.8公裡綠道把月亮橋村的民宿群、徐村村的生態農業、天目村的黨建、白鶴村的美麗庭院連了起來。
天目山下的這場鄉村建設實驗,完全是當地自發順應鄉村可持續發展需要所做的一場變革,一開場就躍躍欲試,一完結就生機勃勃。
「一山未盡一山登,百裡全無一裡平。疑是老僧遙指處,只堪圖畫不堪行。」元代僧人中峰禪師,曾這樣描寫天目山。這仿佛就是如今臨安這場美麗鄉村實驗的生動寫照。
▲《西天目山下農家》陸儼少
來源/錢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