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代到近代,騎兵以人員馬匹、武器裝備、戰術可以由"輕"到"重"分為許多類型,具體劃分又在不同時代有所演變和差異。今天我們就來講解一下拿破崙時代的龍騎兵。
龍騎兵起源於17世紀,其得名起源有許多說法,可以確定的是,他們最初是一種騎乘步兵。這種部隊為機動性下了血本,不會擁有較大規模,且由於無需馬上作戰,註定只能使用最劣等的馬匹。隨著時代變遷,龍騎兵越來越具備騎兵屬性,可以馬上搏鬥、衝鋒,在一段時間內步騎雙用,後來又逐漸捨棄了步兵屬性,到18世紀中期已經基本轉化為騎兵。
拿破崙時代可溯源於1792年開始的大革命戰爭,正篇始自1805年第三次反法同盟,結束於1815年拿破崙二度流放。龍騎兵保持了一定的步兵傳統,如攜帶刺刀。在1805-06年法國曾經出現過步戰的龍騎兵的編制,有一部分原因是戰馬缺乏。這種情況並不多見,也沒有持續很久。在半島戰爭中,法國龍騎兵需要下馬打遊擊戰,原因是城鎮中不適合使用騎兵戰術。1809年英軍從西班牙撤退,要在科倫納打一場斷後戰,因為地形限制,騎兵派補上用場,馬匹多病且不便運輸,英國的龍騎兵殺掉了2000多匹馬,然後徒步作戰。所以認為龍騎兵完全不具備步兵屬性是以偏概全的。
但相比這些例子,龍騎兵作為騎兵的使用要多得多,總的來說仍是一種騎兵。那麼,龍騎兵屬於輕騎兵還是重騎兵?像哥薩克這樣的非正規騎兵自不用納入比較,相比另一種典型的輕騎兵——驃騎兵,龍騎兵的戰馬高大,刀劍使用直刃、不用長矛,更擅長衝擊敵軍陣線而非襲擾、追擊。所以龍騎兵與輕騎兵有很大差別。
既然都用直刃、都具有衝擊力,那麼龍騎兵是否屬於重騎兵?這樣說是有一定道理的,比如在英國,龍騎兵就是重騎兵。18世紀中期,英國為了降低開銷,將一些精銳重騎兵的武裝簡化,降低到了龍騎兵的水平,但仍保留了重騎兵功能,也能以騎兵線列形式作戰。為了維持他們的地位,番號被定為了"近衛龍騎兵" 。後來一些龍騎兵又進一步改成了"輕龍騎兵",輕騎兵也紛紛改叫這個名字。
英國人對龍騎兵的酷愛一發不可收拾,到拿破崙戰爭時,英國重騎兵除了少數近衛軍之外,其他的番號均為龍騎兵。而輕騎兵一度只有4個驃騎團,其他都叫輕龍騎兵。所以在英國,只說"龍騎兵"那就是重騎兵,說"輕龍騎兵"那就是輕騎兵。
龍騎兵裝備火槍,而典型的重騎兵"卡賓槍騎兵"也有火槍,這麼看來更加說明了龍騎兵與重騎兵的相似性。然而在拿破崙時代,輕騎兵也已經大量裝備火槍。這種馬槍比步槍形制較短,射程、精度較差,通常適用於散兵戰,也有法國獵騎兵(屬於輕騎兵)用齊射反擊俄國騎兵衝鋒的戰例(1806年埃勞會戰),所以馬槍並不是重騎兵的專屬,甚至重騎兵裝備率還不如輕騎兵。
事實上,在歐陸各國中龍騎兵並沒有如英國那樣視為重騎兵,他們的重騎兵標準是穿有盔甲。龍騎兵或有頭盔,但都沒有胸甲,介於輕騎兵與重騎兵之間,成為了一個獨立兵種。拿破崙曾在信中說,應該將胸甲騎兵、龍騎兵、驃騎兵看成三個不能混同、各具專業的兵種。
龍騎兵的馬匹肩高稍遜於重騎兵,而輕騎兵的就矮得多了。龍騎兵的團規模通常較大,以1805年法國標準為例,胸甲騎兵團178人,龍騎兵團280人,獵騎兵和驃騎兵團232人。法國龍騎兵的軍士比例比重騎兵更高,這是因為他們有時要像輕騎兵那樣執行巡邏、搜查等任務,但當他們在旅級、師級行動中,通常是和重騎兵一起衝殺的,這時候就成為了一種相對便宜的衝擊騎兵。
不難想像,龍騎兵的馬匹、裝備雖然不如重騎兵,但擁有輕騎兵無可比擬的優勢,所以通常是能在搏鬥中克制輕騎兵的,然而具體到實戰也有一些反例。1813年一支2000人的法國龍騎兵遭到1200哥薩克襲擊,他們怕極了哥薩克人鬆散包抄的"拉瓦攻擊",消極地保持隊形不敢散開,最終落得大敗。哥薩克通過靈活攻擊打敗正規騎兵的例子不止於此,連胸甲騎兵也吃過他們的虧,用作例子有些片面,所以下面再介紹一個戰例。
英國重騎兵在滑鐵盧之戰發起了一場大衝鋒,王室騎兵旅與聯合旅從山脊後面忽然殺了出來,將法軍步兵縱隊衝得七零八落。聯合旅由三個龍騎團組成,其中最著名的是蘇格蘭灰龍騎。聯合旅在衝擊步兵時功不可沒,然後遇到了趕來救援的法國槍騎兵(屬於輕騎兵)。擁有更高大的騎手與戰馬的龍騎兵,耐力和靈活性卻遠遠不如槍騎兵。氣喘籲籲的龍騎兵無論人還是馬都已經無力廝殺,甚至連逃跑都跑不動了,損失過半,最終1037人死傷失蹤達578人。法軍追上並包圍了龐森比,看到是個將軍,就想勸降抓活的。但龐森比不懂對方語言和手勢,還在僵持著,這時他的部下想去救他,結果害得他被殺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