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發展,利用網際網路平臺以遊戲、娛樂乃至彩票等為掩護的新型賭博形式大量出現。這些網絡賭局隱蔽性強、誘惑力大,一旦深陷難以自拔。在該類騙局中,騙子往往對受害者聲稱能通過內部操作或利用系統漏洞穩賺不賠,誘導受害者一步步增加投資,最後受害人帳戶上的錢可能會成倍增長,但無法提現,這時騙子會以「交稅」「手續費」等各種理由騙取錢財。
當網絡賭博遇上網絡詐騙
今年 1 月,河南省的張先生就遭遇到這種詐騙。 25 日晚,張先生獨自在家,微信添加一名陌生人為好友,對方自稱可以帶其在某平臺上掙錢,張某便下載了該平臺並註冊帳號,向平臺內充值 2 千餘元。其後,張先生在對方的指導下開始下注,平臺顯示已賺取餘額 4 千多元。當張先生想提現時,卻發現系統提示提現失敗。對方稱,如想提現需再充值到達規定額度才能提現。張先生充值完畢後,對方又稱,還需要再走一筆流水才能提現,張先生絲毫沒有懷疑,繼續按照對方指示下注做流水。當張先生又一次打算提現時,對方聲稱輸掉一些錢,可以讓餘額儘快到帳。張先生此時已經暈頭轉向,毫不懷疑的將餘額輸到 3 萬多。當張先生最後一次提出提現時,對方稱張先生需要換一張同類銀行卡,並需轉帳 1 萬元。當張先生將錢轉入對方銀行卡後,慢慢感覺自己好像是被騙了,這才急急忙忙選擇報警。
這樣一則拙劣的騙術和錯漏百出的謊言,究竟為什麼會讓張先生三番五次的按照對方指示向對方提供錢財呢?
公益課解析受騙潛意識
大鵬教育反詐普法公益課的老師告訴我們,這是出於一種「投機心理」的隱秘心理潛意識。老師表示,在心理學中,投機心理指不依靠自身努力而希望通過取巧的手段以達到利己的目的和內心訴求。在上文這個案件中,張先生在網絡賭博中下注,短時間內輕鬆用 2 千元賺到 4 萬多元,這種巨大誘惑使得張先生完全喪失了警惕之心,最後當然被騙子牽著鼻子走。
除了網絡賭博之外,大鵬教育的老師還表示,股票、投資這類網絡金融詐騙也都是騙子的常用招數。在這類詐騙案件中,由於詐騙分子扮演的人物比較有「信息渠道」,再加上他們會在前期指導受騙人賺取一定數量的錢款,因此在交流溝通中塑造了自身的權威形象。受騙人往往將他們認定為權威人物,繼而放鬆警惕,更容易相信其言論,這種舉動在心理學中也被稱為「權威暗示效應」,在這種心理動機驅使下,受騙人非常輕易的就選擇服從他們的指示,這種服從方式會使自己具有安全感。
大鵬教育的反詐公益課在設計之初就特別強調,遭受網絡詐騙的人往往都受到各種心理因素的作用,這與受騙人的年齡、學習背景和生活經驗無關。無論是博士還是工人,公司白領還是大學生,都有遭受網絡詐騙的案例。因此,大鵬教育的教研團隊將反詐普法宣傳中容易被人忽視的心理動因和價值觀結合起來,系統性設計了一系列課程,專門幫助公眾了解新型電信網絡詐騙。大鵬教育希望,通過自己的公益課,能夠幫助更多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安全防範心理,切實提升識騙防騙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