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小米、完美日記、林清玄……這些品牌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們的熱愛與追捧,用國貨、追國貨已然成為新一代市場潮流的象徵。而國貨,這個很長一段時間與「廉價質差」聯繫在一起的品類,正在成為市場的新寵。
近期,國內首部大型品牌經濟紀錄片《新國貨》上線,該片由騰訊廣告、騰訊視頻攜手知名財經作家吳曉波歷時兩年共同打造,記錄了國貨風光背後鮮為人知的百年跌宕沉浮,向世人集中展現出新國貨的品牌力量。
細數歷史
用影像講述國貨的百年沉浮
從洋務運動到新中國誕生,從改革開放到新國貨茁壯成長,《新國貨》用細數歷史的方式,向觀眾娓娓道來國貨百年沉浮的現代史,用影像記錄下一段段讓人怦然心動的中國歷史篇章。
第一次國貨運動追溯到了1904年,在美國聖路易斯舉辦的世界博覽會上,絲綢、景德鎮瓷器、閩南安溪的鐵觀音茶葉,這些極具中國特色的商品第一次登上世界舞臺。而面對織布機、火車頭這些更為工業化的同臺競爭者,清政府首次意識到發展國貨的重要性,鼓勵從商的勸業場成立,標誌著「從商」從三教九流的末流開始成為國家潮流。
1984年第二次國貨運動開啟,新中國開始城市化體制改革。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短短二十年時間,食品飲料、冰箱空調家具等無數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價格低、數量多,中國企業依靠超強的製造能力將商品銷售到世界各地,「中國製造」初具雛形。
而在21世紀的今天,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消費者的本土文化意識集體復甦,中國商業世界最激進的一次變革——新國貨運動開啟,自此,中國製造轉型升級,邁向全局性改變。
片中有兩組相距40年的照片,令觀眾印象極其深刻,一組是1979年法國服裝大師皮爾卡丹來到中國,一組是2018年杜嘉班納發布的《我愛中國》主題宣傳照。同樣是外國人來華的場景,第一張因大街上出現的白人面孔被視為中國對外開放的強烈信號,第二組卻因中外人群服飾上的強烈對比被解讀為辱華事件,遭到國人全面抵制。國人態度轉變背後透露出的,是物質與精神文化極大豐富的今天,新國貨運動正在快速發展,中國的綜合國力早已不可同日而語。面對他國高高在上的姿態和東方文化被誤讀的行為,國人已經可以更從容自信地表達拒絕。
圍繞復興與國運、老國貨煥新、品質升級、造物美學、商戰與替代、科技進步等六大主題,《新國貨》將歷史上重大商業事件背後所映射的社會、文化、歷史的肌理脈絡緩緩展開,把國貨從甦醒、崛起到創新的過程向觀眾展露無遺,開啟了一段中國商業跌宕起伏的傳奇之旅。
強勢崛起
新國貨如何實現品牌進化
據發布不久的《2020中國消費品牌發展報告》數據顯示,2019年線上中國品牌市場佔有率已達到72%,國人對中國品牌的關注度飆升,越來越多的國貨品牌正在強勢崛起。民族情結固然對消費存在一定影響,國貨企業在產品創新、品牌打造、商業模式等方面呈現出的全新態勢,也為新國貨的進化提供了強大支撐,這一點在《新國貨》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燕窩由於原料難鑑別,燉煮繁瑣等原因,一直處於市場名氣大、購買率低的尷尬處境。小仙燉則首次開創了燕窩鮮燉的方式,零添加保證燕窩的高營養價值,以冷鮮配送的方式將最新鮮的燕窩送達消費者手中,從而針對性地解決了燕窩行業長久以來的痛點與難題。小仙燉的發展甚至倒逼了市場標準的「從無到有」,率先建立鮮燉燕窩方便食品SC認證工廠,填補了不同於即食商品的罐頭燕窩生產標準空白、以「一瓶一碼」的方式確保每瓶燕窩可通過海關進口溯源,堅持將高品質的商品輸出給消費者。
小仙燉成功案例的背後,體現的是國貨發展從成本競爭轉向質量與服務的競爭,國貨企業通過引進創新技術、自主研發、產學研合作創新等方式,對產品的工藝流程、功能打造、外形設計等方面進行優化提升,在為市場提供更優質商品方面,今天的國貨擁有遠超於過去的強盛實力。
從消費者的偏好上看,國人經歷了從民族主義驅動到偏好外資品牌,再到回歸國貨的轉變。吳曉波在採訪中曾經將新國貨的「新」巧妙地總結為「新的消費者和新的供應鏈」。隨著居民收入水平持續提高,人們對商品的價格敏感度也在不斷降低,單純依靠「價格低」已經很難輕易打動中國消費者。新國貨重新得到消費者的青睞,離不開品牌對消費者習慣與需求的充分洞察。
成立於1994年的日化品牌立白,一度受到外資龍頭企業寶潔旗下汰漬品牌的強勢競爭,今天卻能夠在市場上賣出更高的價格且銷量不受影響。為了獲知中國家庭對於洗滌的要求,立白集團通過大量的市場研究,得出中國消費者少量多次洗滌習慣的結論,在15克、8克、5克的三種規格中定下8克重量的洗滌凝珠,率先成為凝珠品類領先品牌。
另一方面立白在品牌創新上不斷突破自我,準確覺察到新時代女性消費者對細分領域的洗滌需求,推出聚焦衣物的內衣洗滌專屬品牌。以立白為代表的國貨品牌,用與時俱進的年輕化心態滿足市場的多樣化需求,幫助消費者在改變生活方式上邁出了重要一步。
當消費者的消費觀念逐漸成熟,決策也將變得更複雜多元,充滿個性。「價平物美」的國貨能夠更容易獲得消費者的認可,離不開在產品競爭、消費者洞察、營銷推廣等方面的齊齊發力,新國貨的出現不僅在改變世界對中國產品的偏見,更是在重塑國人對中國品牌的信心。
從追光到博弈
新國貨運動中回歸的大國自信
財經作家吳曉波先生,把60後、70後稱之為「追光的一代」。在這一代人的成長背景中,中國經濟剛剛起步,國貨與進口產品的差距懸殊。相比國內斷芯的自動鉛筆,常常卡帶的磁帶式錄音機,日本松下、索尼的產品更貼切的代表了年輕人對生活的美好嚮往。然而在21世紀的今天,更多的90後去到東京、紐約、巴黎,國外的高樓大廈和繁華夜景已經不再能讓他們發出驚奇的感嘆。
《2020年中國消費品牌發展報告》顯示,中國消費者的購物車裡,平均每10件商品中就有8件是國貨,國人的消費自信、文化自信正在逐步上升。藉助於網際網路和電商平臺,老字號品牌煥發青春,成為新一代潮流的代表,新國貨品牌則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迅速壯大。新國貨正從昔日跟隨模仿的角色走向今天全球競爭博弈者的位置。
老字號國貨品牌從五千年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認可,自信最終來源於文化,這一點在紀錄片中得到充分體現。作為曾經老北京身份與地位象徵的老字號內聯升布鞋,通過時尚化轉型和品牌運作讓手工布鞋這一非遺產品成為新潮流。新銳設計師打破黑色款布鞋的傳統樣式,將更時尚潮流的顏色、布料和製作工藝與傳統老布鞋手工藝糅合;通過與迪士尼、紋身藝術家等跨界合作突破布鞋款式單一的設計瓶頸;在宮廷劇大熱的背景下推出《如懿傳》花朵系列布鞋,掀起宮廷時尚美學潮流……當傳統非遺文化以更潮流化的姿態呈現在消費者面前,老字號也變得更具年輕活力。
無獨有偶,同樣是老字號品牌的同仁堂則充分利用中醫種類豐富功能齊全的特點,與咖啡品牌Gloria Jeans合作成功推出顛覆傳統的「草本咖啡」。菊苣根、蒲公英通過同仁堂特殊工藝炮製烘培,在保留咖啡原本的香醇與口感前提下,增加低糖版本和無咖啡因系列,滿足了現代消費者健康養生的飲品需求。極具東方特色的中草藥文化融入西方咖啡文化,不僅迎合了市場的多元化需求,也以另一種姿態為中國商業的發展注入能量帶來自信。
新國貨運動就是中國百年發展歷史的縮影,綜合國力的提升,經濟實力的增強和文化自信的回歸,讓中國製造不再甘坐冷板凳,而是走向聚光燈下,接受著來自全世界的矚目。
《新國貨》告訴國人,一件國貨發展的背後或許就記載著一件生動的國事,一段不能忘卻的歷史,一次攸關的轉折,俯瞰過往,均是漫漫國運的生動投影。中國製造不斷迭代,消費水平持續升級,當代中國人的美好生活進程正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