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古代阿拉伯帝國的文化政策,曾經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說的是當年穆斯林從拜佔庭帝國手裡奪取亞歷山大(今屬埃及)的時候,哈裡發歐麥爾曾下令把亞歷山大港圖書館豐富的藏書,供給為數甚多的澡堂作燃料。他的理由是假如這裡的書籍記載著《古蘭經》中已有的東西,那麼有了《古蘭經》就不需要它們;如果記載著《古蘭經》中所沒有的東西,那麼它們就是邪惡的。遵照這個邏輯,足足燒了六個月,才把那些圖書銷毀乾淨。
中世紀歐洲人對此傳說津津樂道,儘管它與史實並不相符。亞歷山大的託勒密大圖書館,遠在公元前48年,早已被凱撒的羅馬軍隊焚毀。後來建築的姑娘圖書館,約在389年,也依照羅馬皇帝的法令而加以焚毀。因此,當阿拉伯人徵服埃及的時候,亞歷山大港已經沒有什麼重要的圖書館了。
杜撰這個故事的可能是十三世紀的巴格達人阿卜杜勒·萊兌弗(卒於公元1231年),他的本意或許是為了頌揚穆斯林的早期品質,說明穆斯林不需要基督徒撰寫的書籍。但是,在阿拉伯帝國生機勃勃的興起時代,阿拉伯人又怎麼可能輕視圖書館內的藏書呢?恰恰相反,在當時的阿拉伯世界,傳遞和保留知識的書本被視為巨大財富。公元 9 世紀時,巴格達以有百餘家書商而自豪。穆罕默德先知就曾教導穆斯林信眾,「求知,是每個男女穆斯林的天職」。在不久之前還是過著遊牧生活的貝都因人「雖然只有很少的一點科學、哲學和文學基礎,但是他們從沙漠裡帶來了強烈的好奇心,難以滿足的求知慾」, 「從沙漠來的徵服者……證明自己是何等好學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