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劇《黑鏡》:反叛者的天堂和批量生產的黑暗故事

2021-01-14 鋒芒智庫

一個看似誇張的未來,又小心翼翼地與現實產生強關聯——個人獨裁主義、公園裡孩子的失蹤、不再私人的記憶、被機器狗支配的恐懼……《黑鏡》它在時時刻刻提醒你,這不是幻覺。

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末,全世界的美劇迷主題活動基本上都是同一個:看《黑鏡》。

自2011年《黑鏡》第一季於英國Channel 4首播,這部前期零宣傳的科幻恐怖大作一戰成名。站在酷炫高科技世界對立面的《黑鏡》,通過四季十九集的內容探索了一個高度發達又極度扭曲的世界,人性中最偉大的創新精神和最黑暗的本能在劇中交織衝突,讓《黑鏡》迅速成為高口碑現象級神作。《黑鏡》每集不同的黑暗主題,既是真實世界的一面鏡子,亦是人類如今所處時代和歷史的深刻見證。

叛逆者的傳統

科技與人類的交火在所難免。網際網路的出現讓世界變「平」,《黑鏡》則成功地捕捉到了人們動蕩敏感的神經。第一季首播集,《黑鏡》就討論了社交網絡的民意給首相帶來的壓力。《衛報》引用的一位美國評論家的盛讚《黑鏡》,207萬人收看的好成績,則顯示了《黑鏡》給美國市場帶來的巨大驚喜。

但是,由於沒有固定的演員以及連續的劇情,《黑鏡》在Channel 4的收視一直在走下坡路。特別是2014年的白色聖誕特輯,複雜而多元的設定顯得雜亂無章——它們本可以獨立成篇,卻被硬塞入了70分鐘內。

儘管聖誕特輯由《黑鏡》的主創兼核心編劇Charlie Brooker操刀,但過分縮短的時間依然暴露出大量硬科幻的Bug,收視人群僅僅徘徊在100萬。《黑鏡》能否繼續在Channel 4播出,被打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然而2015年Netflix從電視臺手中「搶」到《黑鏡》,一次性被續訂十二集的《黑鏡》不僅讓擁躉者放了心,更讓他們只想跪著叫「網飛霸霸」。2016年10月,「移民」後的《黑鏡》在Netflix上放出半季6集,其中90分鐘的加長集《Hated in the nation》講述了一個網絡暴力的腦洞,在國內外掀起了討論浪潮。

《Hated in the nation》中被人造蜂包圍並毀滅的人類

最犀利的一集《Nosedive》設定在一個人人都可以互相評分的社會,點讚的高分有特權,低分則將被排擠,活在網絡世界的鍵盤俠和噴子在這集中錯步上前。在艾美獎上,拿下電視電影類最佳編劇獎的單集《聖朱皮羅》,是《黑鏡》結局最溫暖的故事,卻依然能在午夜夢回時感到背脊發涼,因為愛情和永生在《黑鏡》裡不過是一場發生在San Junipero的遊戲。

無法被模仿 更無法被超越

2017年8月25日,《黑鏡》第四季公布了標題預告,剩下的6集標題分別是致命鱷魚、方舟天使、絞死DJ、卡利斯特號飛船、金屬頭和黑色博物館,在去年12月29日播出時順序稍有不同,但還是沒能改變集與集之間水準變化各異、風格差別明顯的結果。

對《黑鏡》的頂禮膜拜成了某種「政治正確」。對《黑鏡》回歸的期待,反而降低了許多人對於劇情內容的關注度,觀點似乎只有一個,就是「神劇歸來」——公眾號的頭條紛紛在元旦期間為其讓位,對神劇的習慣性操作已然形成。

不過,從豆瓣8.3的評分就可以看出,中國觀眾對這一季《黑鏡》並不是十分滿意,因為它太……不像《黑鏡》了。外媒的評價也體現了這種差距,不少評論都選擇用「disappointing」來形容 《黑鏡》。但Charlie本人表示,世界已經夠黑暗了,因此不會故意再去營造一個黑暗的世界,人艱不拆,你懂的。

的確,除了上一季在艾美獎驚豔的《聖朱皮羅》,在此前《黑鏡》裡,我們基本看不到任何正面情感。隨著網際網路普及,民眾對於其的牴觸情緒也越來越強大,高度發達的科技讓虛擬和現實的邊界變得模糊,這種模糊感反而使《黑鏡》第四季不那麼黑暗——一個看似誇張的未來,又小心翼翼地與現實產生強關聯:個人獨裁主義、公園裡孩子的失蹤、不再私人的記憶、被機器狗支配的恐懼……它時時刻刻提醒你,這不是幻覺。在《黑鏡》裡面,觀眾既忘卻了你所存在和生活的真實世界,也不願從遊戲一般的世界中醒來,從這個層面來看,《黑鏡》第四季其是事實、恐懼和希望的混合體。

第二集與一款育兒軟體有關,它生動地詮釋了什麼叫care full而不是careful,就算導演是朱迪·佛斯特,也難掩平庸;第三集更是像《消失的客人》的擴容版,看的人內心毫無波瀾;第四集講述了一種速配率99.8%的高級約會軟體,系統通過大數據可以幫你找到完美的對象,並設定一個相處時間,可能是18小時,也可能是9個月、5年,一旦違反,後果不堪設想。這集婚戀交友的主題十分符合時代特性,但在影像呈現時,卻又有太明顯的說教意味。

第五集的黑白畫面倒是讓人眼前一亮,由《Silk》的女主角Maxine Peake主演,她眼神中渲染絕望的氣氛讓人不寒而慄,人類VS太陽能機器狗更是絕地逃亡的對決戲碼,原本的默片設定或許能加分,最後主創還是選擇了臺詞呈現。

兩個加長集可能是本季最好看的兩集了。第一集《卡利斯特號飛船》是一個類似於《星際迷航》的故事,它以遊戲《無限輪迴》切入。在《無限輪迴》中,現實生活中怯懦的男主角能在遊戲裡的流氓宇宙扮演暴君。權力爆炸的結果,是數字克隆體女主角試圖自救並成功逃離控制,男主角意識來不及抽出,最終被永遠困在遊戲之中。

這樣的輪迴印證了《海上牧雲記》中的一句話,「當你舉起屠刀之時,自己也必將死於刀下」,到了第六集《黑色博物館》,也能咂摸出相同的味道。宣傳中對於該集一直強調的一點是膽小勿入,曾經是著名景點的黑色博物館是一個專門收集犯罪物品的地方,參觀者來到這裡,聽館長講那過去的事情。

第一集《卡利斯特號飛船》中男主提取DNA的棒棒糖

《黑鏡》第四季播出後,口碑並不理想。絕大部分人將這種失望的感情甩鍋在了Netflix上,並忘掉了Netflix豪氣續訂時帶來的激動和欣喜。

要知道的是,從活力和劇集質量來看,五大商業廣播電視網、三大付費電視網之外,三大流媒體平臺也是不可忽視的主角,就算Amazon和Hulu的《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和《使女的故事》在金球獎上出盡風頭,還是無法撼動食物鏈頂端是Netflix的事實。論內容,Netflix《紙牌屋》《女子監獄》《怪奇物語》《心理神探》等作品口碑與收視並舉,Netflix相對而言表現更強勢。

到了《黑鏡》這,Charlie Brooker一貫的藝術品位和價值導向沒有改變,只是世界更迭的速度快過內容創作,人們很難再次被《黑鏡》徵服。

Charlie不止一次在採訪中表示,他們的工作不是重複自己。從《黑鏡》第四季來看,他們也沒能刷新自己,作為一部科技驅動的劇集,主創們應該考慮一下走到科技前面了。在不久的未來,將根本不存在現實和電視劇的區別,閉上眼睛前黑掉的手機屏幕告訴你,《黑鏡》的bad沒有Ending。

相關焦點

  • 「英劇」變「美劇」 《黑鏡》第四季遭到網友群嘲
    原標題:英劇變美劇 《黑鏡》不再驚豔 該劇自第三季起被Netflix買下版權後,由「英劇」變「美劇」,製作周期和敘事節奏明顯加快,內容也被指「媚俗」。到了第四季,更被網友群嘲為「大數據寫出來的劇本」。目前,該劇豆瓣評分8.6,IMDb評分8.2,為四季裡成績最差的一季。
  • 《黑鏡》第四季分集劇評:科技的進步反射人性的黑暗
    在第三季改由Netflix接手之後風格大改讓人很不適應,不過《黑鏡》第四季讓我們耳目一新,《黑鏡》不再只是黑暗寓言,歡樂的浪漫故事或刺激冒險同樣能傳達那精彩的人性反射,以下就分集點評《黑鏡》第四季的細節,讓你更熟悉《黑鏡》的精彩手法!第一集:《卡利斯特號飛船》
  • 年底了,終於有勇氣diss今年「撲街」的《黑鏡5》了!
    它一更新我就早早看了,遲遲未動筆,主要是因為不知該從何說起,說是心痛吧,倒也不至於,只是看一個曾經站在「神級」的電視跌落神壇有些惋惜,它明明可以更好,明明有更多的故事可以說,明明可以延續曾經的黑暗風,可偏偏它選擇劍走偏鋒,脫離對黑科技的暢想,拋棄反轉,講起來當下的故事。
  • 美劇推薦:這九部正在播出的美劇有望成為科幻美劇經典之作
    《星際迷航:發現號》故事設定於美劇《星際迷航》世界觀的十年前,約2256年左右,描述被瓦肯人收養的人類麥可·伯納姆原為聯邦星艦神舟號大副,因被判定抗命逐出艦隊,後接受發現號艦長洛卡招募,展開一場新了冒險旅程。
  • 《我們今後的故事》,一句臺詞都沒有的「迷你黑鏡」還挺好看
    前兩天看到一部號稱是「迷你黑鏡」的《我們今後的故事》,這引起了我的好奇。當年《黑鏡》橫空出世,驚豔了多少人呀!它以極端的黑色幽默和諷刺,探討了科技對人類生活產生的影響,是部不折不扣的神劇!目前,《黑鏡》一共播出了五季,外加聖誕特別篇。其中第一、二季和聖誕特別篇都是由英國製片人查理·布魯克製作,可以看得出來,它們在故事上有著一脈相承的暗黑和諷刺風格。可是,從第三季開始,《黑鏡》系列改由Netflix出品,從英劇變成了美劇,從每季3集擴充到每季6集,故事逐漸走向平庸。
  • 《黑鏡》第五季爛番茄新鮮度僅63%,又一部神劇口碑崩塌?
    喜歡追美劇的朋友們對於《黑鏡》這部劇應該不陌生,從2011年開始,《黑鏡》一共推出了五季,其劇情內容主要討論的是未來科技發達可能給人類帶來的黑暗面,距離上一季劇集的推出,網友們已經等待了足足兩年的時間,可以說《黑鏡》第五季的回歸本是眾望所歸,然而口碑卻直線下滑,收視率差強人意。
  • Netflix 評《黑鏡》第二季中每一集的優點和缺點及其它
    自從Netflix買下黑鏡的版權之後,黑鏡由一部英劇變成了美劇,目前已經更新到了第五季。相比第一季來看,之後的《黑鏡》少了英劇的隱晦,多了美劇式的直白,想表達的觀點直接擺在了檯面上,以前看完每集黑鏡的那種背後發涼的感覺少了很多。以前的黑鏡特點是什麼?
  • 《黑鏡》《夜魔俠》《格林》等美劇續訂及取消最新消息
    昨天說了,今天給大家帶來 NBC 和 Netflix 的美劇續訂和取消消息。好消息是深受大家喜愛的《黑鏡》、《毒梟》、《盲點》、《小鎮滋味》都已經續訂,《我們的生活》(《我們這一天》)更是連續續訂了第二、三季。不過令人遺憾的是奇幻美劇《格林》第六季完結了,《馬可波羅》也在第二季完結。《超感獵殺》以及《鐵拳俠》並未公布消息。
  • 《福爾摩斯》《唐頓莊園》《黑鏡》英劇已取代美劇成海外劇新寵
    近兩年 ,英劇取代美劇成海外劇劇迷的新寵,英劇走紅成為一種無法忽視的文化現象 。這其中,BBC電視臺品的福爾摩斯之於英劇,就像 《越獄》之於美劇, 在其流行過程中起著裡程碑般的作用。而 Channel 4電視臺推出《黑鏡》的影響相比起來要小眾一些 ,但它以尖銳犀利直刺現實的創意,展示英劇嬉笑怒罵 、奔放潑辣 、黑色乃至刻薄的另一面 ,短短三集以三個獨立的寓言般的故事 ,對大眾傳媒和娛樂文化的無孔不入施予大膽的設定和凌厲的諷刺 ,以其對高科技 、媒體輿論和全民娛樂時代的質疑思辨和深刻嘲諷 ,令觀眾耳目一新。
  • 《美國恐怖故事》推出衍生美劇,擴大版圖
    我想喜歡看美劇的人就算沒有追過《美國恐怖故事》也都會聽過《美國恐怖故事》這部美劇的名字。但《美國恐怖故事》如今在國外還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尤其是這部美劇的製片方FX電視臺,他們仍然非常滿意《美國恐怖故事》的收視率和網絡熱度,在今年又一口氣續訂了三季,這意味著該系列至少會播到第13季才會完結。
  • 《黑鏡:潘達斯奈基》與其他黑鏡宇宙的故事串聯彩蛋一覽
    《黑鏡》(Black Mirror)系列製作人說過整個黑鏡都存在於同個宇宙,但千萬不要忘記同個宇宙不代表同個時間軸,有時可能是指同個多元宇宙,所以下次各位在文章或者劇情看到 Universe 這個字眼時要看上下文來判斷。
  • 預測美劇《黑鏡》第五季,劇情走向結局居然由觀眾決定!
    大家好,我是嘚味MAX,今天我就帶大家聊聊《黑鏡》第五季。《黑鏡》第五季相關信息至今知者寥寥,查理及其團隊的保密工作也讓劇集愈發神秘在這兒我將分享一些有關《黑鏡》第五季的最新消息。另外根據最新消息將會有一集是你可以親身參與的類型,將由你決定故事的發展方向以及結局賦予觀眾一路選擇的樂趣,就像玩電子遊戲一樣。
  • 《黑鏡》第五季:最受好評的一集,改編自現實
    從第一季 BBC 首創到後來成為 Netflix 自製內容,《黑鏡》這個系列的「科技含量」越來越濃,但《碎片》並沒有像前兩季一樣,給出一個科技概念,把人當作「試驗品」,去檢驗一個社會性和威嚇感兼具的想法,它回歸了 BBC 時期的「以人為本,著重於科技對人的影響」。《碎片》直接把故事拉到了……去年,2018 年。
  • 荒謬科技感美劇《黑鏡》最好看的五集,首相日豬那集僅排第四
    開播至今共3 季13 集,BBC(現在舉家搬遷到Netflix)電視劇《黑鏡》以科技所帶來的便利性與副作用為軸線,用諷刺和批判的調性,直指人性裡頭最陰沉不安的一面,一次看完恐怕會讓人有厭世的念頭。《黑鏡》每集皆屬獨立故事的設定,除了讓人想起過往經典《陰陽魔界》( The Twilight Zone ),也意味著集與集之間水準存在有明顯落差。好的時候引導觀眾反思科技存在的意義與價值(以及裡頭隱藏的陷阱);壞的時候以威脅恫嚇為手段,有如陰謀論狂熱份子般,無止盡地以危言聳聽為樂。
  • 科幻美劇《環形物語》腦洞媲美《黑鏡》,唯美中體會人生道理
    科幻美劇《環形物語》第二集的官方標題是Transpose(轉置),講述的是一對好朋友,通過神秘裝置交換身體後發生的事情。故事將人性的貪慾與自私用非常唯美的鏡頭語言展示出來,結局說不出的滋味。該劇媲美《黑鏡》模式類似,以一個科幻故事將一個道理,單集一個劇情。
  • 人類死後意識上傳湖景別墅,搞笑加長版《黑鏡》,探討跨次元相戀
    以上問題在諸多文學和影視作品中不停被探討,例如去年被熱議的美劇《副本》、風格犀利的英劇《黑鏡》、甚至《黑客帝國》系列電影都有所涉獵。無一例外這些電影的視角都很嚴肅,表現形式尤為冷峻。5月亞馬遜的新劇《上載新生》卻用極為幽默搞笑的形式,也探討了這個糾纏在人類倫理道德浪尖的話題。
  • 《黑鏡》:Maybe you re old!
    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一部豆瓣高分的神劇—《黑鏡》!《黑鏡》故事及情景設計最巧妙之處,是他們設定的不是摸不著邊的未來,反而是我們看似隨手可觸的明天。在真實與虛幻、線上線下、以及當下的身份認知中,讓我們多多少少能對當下面對的問題與疑惑作出反思。
  • 《黑鏡》:這部口碑爆棚的科幻懸疑劇,為何在第5季跌落神壇?
    所以美劇的觀眾和英劇的觀眾口味不同,顯然如果想兩者兼顧的話,是一個比較艱難的探索過程。但是,除掉劇迷口味這個因素,它本身的質量就真的差了嗎?二、《黑鏡》的故事,是始終如一還是走向了雞湯?比如第三季第二集的驚悚故事,第五集中美國士兵帶上眼睛看後看到的平民都成為了怪物等,這樣的設定其實美劇中很多都有探討,其實並不新穎。如果說第三季的故事中還有最初《黑鏡》的DNA,那麼第四季就越來越單了。到了第四季第一集便是惡搞了一把《星際迷航》,這是一個好萊塢式的故事。
  • 黑鏡第四季第五集讓你看不懂,是因為你忽略了這個細節
    黑鏡第四季第五集《金屬頭》給出很明顯的概念:末世中的人類就是如此無力。自電影誕生至今,與AI的抗爭已經有太多影視譜寫出各式各樣的未來悲情與史詩,但這些影片或多或少都留存有希望,讓人感覺只要這個棵希望之種被種下人類就能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 黑鏡 第三季 Black Mirror Season 3
    喜歡第一集和第六集!第一集生活在這種氛圍裡活的艱難,除了破罐子破摔沒有人敢表達真情實感。這樣算活著嗎?第六集更是震撼!本來以為是諷刺網絡暴力,結果是鍵盤俠的陌路,一次死了38.7萬人?!事件之後無一人承擔責任!效率比納粹高多了!國家監控民眾,蜜蜂是天眼?還能精準批量虐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