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人民解放軍騎兵的歷史足跡(一)
陳 輝
編者按:騎兵在我軍歷史上曾創造了輝煌的戰績,它是我軍在實現摩託化、機械化之前,機動性最強的兵種。
騎兵和步兵是我軍兩個最大的沒有兵種領率機關的兵種,也是中國最古老的兩個兵種。
中國最後的騎兵:內蒙古軍區騎兵第一營
1928年4月,我軍第一支騎兵部隊——西北工農革命軍騎兵隊正式成立。1933年成立了騎兵團。紅四方面軍在長徵中,曾成立騎兵師。我軍騎兵部隊發展的鼎盛時期達到19個騎兵師,並產生了63名騎兵出身的將軍,其中上將3人,中將10人,少將50人。
騎兵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歷史上曾是一個戰功卓著的兵種,烏黑的騎槍、明亮的馬刀、威武的騎士,曾令人神往。但世紀之交我到軍營採訪,所到之處已經見不到軍馬了。在中國第一支機械化集團軍採訪,我奇怪地發現當年的馬廄已經改造成坦克和步戰車的車庫。
陰山腳下騎士的風採
上世紀70年代初,我到軍營採訪,師、團、營、連都有軍馬,高高的草垛是軍營的象徵,當時武器裝備和給養靠軍馬運輸,團、營領導沒有指揮車,配備乘馬,團裡還有專門為軍馬看病的軍馬所,大軍區後勤部編有軍馬部。
當年那麼多的騎兵部隊、那麼多的軍馬都到那裡去了?我感到不可思議。
在38集團軍113師採訪時,這個師的董吉順政委對我說:「八十年代中期我軍已經用摩託化、機械化取代了騾馬化,當年的戰馬已被坦克、裝甲車、步戰車所取代,當年的騎兵已被機械化和摩託化步兵所取代,千軍萬馬這一成語應該改為『千軍萬車』了」。難怪在軍營中見不到戰馬了。
但在不久前,我在內蒙古西部草原採訪時,奇蹟般發現了一支騎兵部隊。身著迷彩服的騎兵戰士正策馬揮刀,進行騎乘、斬劈訓練。衝在最前面的一名旗手,手擎一面紅旗,旗上印著「騎兵第一營」五個金黃大字。我被眼前的情景驚呆了,不是騎兵兵種已經取消了,這裡怎麼會「藏龍臥馬」呢?
騎兵邊防巡邏
這個營的中校教導員陳樓向我做了解釋:「騎兵作為一個兵種在我軍已經消失了。但目前全軍在內蒙古軍區還保留了兩個騎兵營,蘭州軍區保留著幾個騎兵連,目的是為了展示人民解放軍過去的騎兵風貌,讓中外人民了解、目睹現代條件下的這個古老的兵種,擔負影視片的拍攝任務。」
在人民解放軍騎兵即將消亡的時候,我探訪來到內蒙古軍區騎兵第一營,從這裡追溯到我軍騎兵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又從大到小,逐步消亡的歷程。從而領略了人民解放軍騎兵在歷史上的輝煌和我軍的現代化進程。
陰山下的勁旅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裡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叫胡馬度陰山。
我軍最後的騎兵部隊——內蒙古軍區騎兵第一營,就駐守在唐朝詩人王昌齡《出塞》詩中提到的陰山腳下。
1945年向綏遠挺進的內蒙古軍區騎兵部隊
我在內蒙古巴彥淖爾盟五原縣的陰山腳下,觀看了內蒙古騎兵第一營的軍事表演,目睹了人民解放軍騎兵的風採。
身著迷彩服的數百名騎兵官兵策馬揮刀,進行了騎乘、斬劈、馬上射擊、騎兵閱兵式等訓練科目的表演。
揮舞著馬刀的數百名騎士,在陰山腳下的開闊地上奔馳,捲起了滾滾黃塵。陽光下,馬刀閃閃,馬蹄生風。
劈斬表演開始了。在開闊地上豎著高低不同的7個人體目標,最低的離地40公分,高的170公分左右。隨著一陣馬蹄聲,勇猛的騎士乘馬飛馳而來,只見騎士們在高速奔馳中從刀鞘裡抽出馬刀,接近低姿人體目標時,騎手身體向馬的右側猛的傾斜,右手揮起馬刀,瞬間,模擬的人頭滾落下來。接著,騎手連劈帶刺,高低人頭目標接踵落地。騎士們在我眼前不斷閃過,「人頭」滾滾落地,每個騎手戰績都是將7個「人頭」搬了家。
馬上劈刺訓練
30年前,我在河北省軍區獨立師步兵第1團1營3連當過騎兵,但那是步兵家族裡的騎兵,只配備「56式」衝鋒鎗,沒有馬刀。當時我們連擔負監獄的看押任務,有一個騎兵班,負責監獄外圍的巡邏任務。
本文作者當年在步兵連時的「土騎兵」
當時我當班長,沒有見過馬刀,也沒有劈斬訓練的科目,乘馬對我們來說只是追擊逃犯的交通工具,我們不具備馬上作戰技能,我想這也許就是「土」騎兵與專業騎兵的區別。看到「正宗」騎兵的劈斬表演,使我大飽眼福,羨慕不已。
乘馬射擊的表演,更令我驚嘆不已。馬刀入鞘的騎手,在乘馬奔跑中,把韁繩放在了馬脖上,雙腿緊夾馬的腹部,從身上取下「81式」自動步槍,雙手舉槍在高速飛馳中對準半身靶,扣動了扳機。
馬上實彈射擊
馬隊過後,靶標彈痕累累。營長楊佔愛介紹:「乘馬射擊採用自動步槍點射的方式,靶標共有4個,每隔15米一個半身靶,命中1個及格、2個良好、3個以上成績為優秀,全營50%的官兵是優秀射手。」
看了騎手們的乘馬射擊和楊營長的介紹,我又有一番感慨:當年我在步兵連當騎兵,「56式」衝鋒鎗背在身後,手不離韁繩,不會馬上舉槍,更談不上擊中目標了。遇到戰鬥情況,只能下馬射擊,與其說是騎兵不如說是「半騎半步」。騎兵一營官兵的乘馬射擊,使我這個當年的老騎兵自嘆不如。
騎兵的隱蔽術——馬上藏身
馬術表演更令人讚不絕口。蹬下藏身是馬術中高難動作,遠方一群戰馬飛馳而來,只見戰馬不見騎兵,等到戰馬接近我們的時候,突然間,馬上閃現出騎兵,他們舉起烏黑的槍口出現在我們面前。原來這是蹬下藏身的表演,剛才騎兵離開馬鞍,緊貼戰馬藏到馬的左側,遠處看去像一群失散的馬群,沒想到千軍隱藏到萬馬之中了。我想這也許就是騎兵在戰場上的出奇制勝吧。
馬上站立、馬上倒立、馬上平地拾物、軍馬越障礙、乘馬鑽火圈、軍馬臥倒隱蔽、騎兵的各種隊形變換等表演科目,一幕比一幕精彩,使人目不暇接。
戰馬臥倒隱蔽訓練
最後的表演科目是騎兵閱兵式。全營騎兵集合在一起,在馬上行持刀禮。數百個騎手隨著營長的口令,拔刀出鞘,刀舉過頭,停頓片刻,收到胸前,然後向下揮45度,停留在右下方。這是騎兵的最高禮節,給人雄壯、肅穆的感覺。
閱兵式開始後。楊營長下達「抱刀」的口令,全營成抱刀姿勢。接著,營長又下達了「立正」口令,軍馬像訓練有素的士兵一樣,唰的一下,全部立正。營長向指揮員報告:「騎兵第一營整隊完畢,請你檢閱!」
指揮員開始閱兵,營長持馬刀在指揮員右後陪同閱兵。
指揮員接近騎兵分隊時,營長下達了「敬禮」口令,分隊全體人員在馬上向右轉頭,注視閱兵指揮員,行注目禮,分隊長行撇刀禮。閱兵指揮員通過各分隊後,隨著「禮畢」口令,各分隊騎兵恢復立正姿勢。
騎士在降服烈馬
營長陪同指揮員閱兵後,下達了「收刀」口令,全營馬刀在空中一晃,全部入鞘,軍馬統一按營長的口令「稍息」。
我過去在作戰部隊多次參加過步兵的閱兵式,沒想到騎兵的閱兵竟能達到人與馬的統一,毫不遜色於步兵。
本文作者在騎兵第一營採訪時留影
騎兵營的表演結束後,我從副教導員傅鳳龍手中接過了他的那匹健壯的大黑馬,飛身上馬,又順手接過了馬刀,在策馬的同時,舉起了明晃晃的馬刀。我的同行、新華社攝影記者李剛按動了相機快門,鏡頭中留下了我揮動馬刀的身影。在步兵連當騎兵班長的30年後,我終於成為名名副其實揮動馬刀的騎兵。
本作品版權歸「晨暉軍事」所有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