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刀下的輝煌

2020-12-16 騰訊網

——探尋人民解放軍騎兵的歷史足跡(一)

陳 輝

編者按:騎兵在我軍歷史上曾創造了輝煌的戰績,它是我軍在實現摩託化、機械化之前,機動性最強的兵種。

騎兵和步兵是我軍兩個最大的沒有兵種領率機關的兵種,也是中國最古老的兩個兵種。

中國最後的騎兵:內蒙古軍區騎兵第一營

1928年4月,我軍第一支騎兵部隊——西北工農革命軍騎兵隊正式成立。1933年成立了騎兵團。紅四方面軍在長徵中,曾成立騎兵師。我軍騎兵部隊發展的鼎盛時期達到19個騎兵師,並產生了63名騎兵出身的將軍,其中上將3人,中將10人,少將50人。

騎兵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歷史上曾是一個戰功卓著的兵種,烏黑的騎槍、明亮的馬刀、威武的騎士,曾令人神往。但世紀之交我到軍營採訪,所到之處已經見不到軍馬了。在中國第一支機械化集團軍採訪,我奇怪地發現當年的馬廄已經改造成坦克和步戰車的車庫。

陰山腳下騎士的風採

上世紀70年代初,我到軍營採訪,師、團、營、連都有軍馬,高高的草垛是軍營的象徵,當時武器裝備和給養靠軍馬運輸,團、營領導沒有指揮車,配備乘馬,團裡還有專門為軍馬看病的軍馬所,大軍區後勤部編有軍馬部。

當年那麼多的騎兵部隊、那麼多的軍馬都到那裡去了?我感到不可思議。

在38集團軍113師採訪時,這個師的董吉順政委對我說:「八十年代中期我軍已經用摩託化、機械化取代了騾馬化,當年的戰馬已被坦克、裝甲車、步戰車所取代,當年的騎兵已被機械化和摩託化步兵所取代,千軍萬馬這一成語應該改為『千軍萬車』了」。難怪在軍營中見不到戰馬了。

但在不久前,我在內蒙古西部草原採訪時,奇蹟般發現了一支騎兵部隊。身著迷彩服的騎兵戰士正策馬揮刀,進行騎乘、斬劈訓練。衝在最前面的一名旗手,手擎一面紅旗,旗上印著「騎兵第一營」五個金黃大字。我被眼前的情景驚呆了,不是騎兵兵種已經取消了,這裡怎麼會「藏龍臥馬」呢?

騎兵邊防巡邏

這個營的中校教導員陳樓向我做了解釋:「騎兵作為一個兵種在我軍已經消失了。但目前全軍在內蒙古軍區還保留了兩個騎兵營,蘭州軍區保留著幾個騎兵連,目的是為了展示人民解放軍過去的騎兵風貌,讓中外人民了解、目睹現代條件下的這個古老的兵種,擔負影視片的拍攝任務。」

在人民解放軍騎兵即將消亡的時候,我探訪來到內蒙古軍區騎兵第一營,從這裡追溯到我軍騎兵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又從大到小,逐步消亡的歷程。從而領略了人民解放軍騎兵在歷史上的輝煌和我軍的現代化進程。

陰山下的勁旅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裡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叫胡馬度陰山。

我軍最後的騎兵部隊——內蒙古軍區騎兵第一營,就駐守在唐朝詩人王昌齡《出塞》詩中提到的陰山腳下。

1945年向綏遠挺進的內蒙古軍區騎兵部隊

我在內蒙古巴彥淖爾盟五原縣的陰山腳下,觀看了內蒙古騎兵第一營的軍事表演,目睹了人民解放軍騎兵的風採。

身著迷彩服的數百名騎兵官兵策馬揮刀,進行了騎乘、斬劈、馬上射擊、騎兵閱兵式等訓練科目的表演。

揮舞著馬刀的數百名騎士,在陰山腳下的開闊地上奔馳,捲起了滾滾黃塵。陽光下,馬刀閃閃,馬蹄生風。

劈斬表演開始了。在開闊地上豎著高低不同的7個人體目標,最低的離地40公分,高的170公分左右。隨著一陣馬蹄聲,勇猛的騎士乘馬飛馳而來,只見騎士們在高速奔馳中從刀鞘裡抽出馬刀,接近低姿人體目標時,騎手身體向馬的右側猛的傾斜,右手揮起馬刀,瞬間,模擬的人頭滾落下來。接著,騎手連劈帶刺,高低人頭目標接踵落地。騎士們在我眼前不斷閃過,「人頭」滾滾落地,每個騎手戰績都是將7個「人頭」搬了家。

馬上劈刺訓練

30年前,我在河北省軍區獨立師步兵第1團1營3連當過騎兵,但那是步兵家族裡的騎兵,只配備「56式」衝鋒鎗,沒有馬刀。當時我們連擔負監獄的看押任務,有一個騎兵班,負責監獄外圍的巡邏任務。

本文作者當年在步兵連時的「土騎兵」

當時我當班長,沒有見過馬刀,也沒有劈斬訓練的科目,乘馬對我們來說只是追擊逃犯的交通工具,我們不具備馬上作戰技能,我想這也許就是「土」騎兵與專業騎兵的區別。看到「正宗」騎兵的劈斬表演,使我大飽眼福,羨慕不已。

乘馬射擊的表演,更令我驚嘆不已。馬刀入鞘的騎手,在乘馬奔跑中,把韁繩放在了馬脖上,雙腿緊夾馬的腹部,從身上取下「81式」自動步槍,雙手舉槍在高速飛馳中對準半身靶,扣動了扳機。

馬上實彈射擊

馬隊過後,靶標彈痕累累。營長楊佔愛介紹:「乘馬射擊採用自動步槍點射的方式,靶標共有4個,每隔15米一個半身靶,命中1個及格、2個良好、3個以上成績為優秀,全營50%的官兵是優秀射手。」

看了騎手們的乘馬射擊和楊營長的介紹,我又有一番感慨:當年我在步兵連當騎兵,「56式」衝鋒鎗背在身後,手不離韁繩,不會馬上舉槍,更談不上擊中目標了。遇到戰鬥情況,只能下馬射擊,與其說是騎兵不如說是「半騎半步」。騎兵一營官兵的乘馬射擊,使我這個當年的老騎兵自嘆不如。

騎兵的隱蔽術——馬上藏身

馬術表演更令人讚不絕口。蹬下藏身是馬術中高難動作,遠方一群戰馬飛馳而來,只見戰馬不見騎兵,等到戰馬接近我們的時候,突然間,馬上閃現出騎兵,他們舉起烏黑的槍口出現在我們面前。原來這是蹬下藏身的表演,剛才騎兵離開馬鞍,緊貼戰馬藏到馬的左側,遠處看去像一群失散的馬群,沒想到千軍隱藏到萬馬之中了。我想這也許就是騎兵在戰場上的出奇制勝吧。

馬上站立、馬上倒立、馬上平地拾物、軍馬越障礙、乘馬鑽火圈、軍馬臥倒隱蔽、騎兵的各種隊形變換等表演科目,一幕比一幕精彩,使人目不暇接。

戰馬臥倒隱蔽訓練

最後的表演科目是騎兵閱兵式。全營騎兵集合在一起,在馬上行持刀禮。數百個騎手隨著營長的口令,拔刀出鞘,刀舉過頭,停頓片刻,收到胸前,然後向下揮45度,停留在右下方。這是騎兵的最高禮節,給人雄壯、肅穆的感覺。

閱兵式開始後。楊營長下達「抱刀」的口令,全營成抱刀姿勢。接著,營長又下達了「立正」口令,軍馬像訓練有素的士兵一樣,唰的一下,全部立正。營長向指揮員報告:「騎兵第一營整隊完畢,請你檢閱!」

指揮員開始閱兵,營長持馬刀在指揮員右後陪同閱兵。

指揮員接近騎兵分隊時,營長下達了「敬禮」口令,分隊全體人員在馬上向右轉頭,注視閱兵指揮員,行注目禮,分隊長行撇刀禮。閱兵指揮員通過各分隊後,隨著「禮畢」口令,各分隊騎兵恢復立正姿勢。

騎士在降服烈馬

營長陪同指揮員閱兵後,下達了「收刀」口令,全營馬刀在空中一晃,全部入鞘,軍馬統一按營長的口令「稍息」。

我過去在作戰部隊多次參加過步兵的閱兵式,沒想到騎兵的閱兵竟能達到人與馬的統一,毫不遜色於步兵。

本文作者在騎兵第一營採訪時留影

騎兵營的表演結束後,我從副教導員傅鳳龍手中接過了他的那匹健壯的大黑馬,飛身上馬,又順手接過了馬刀,在策馬的同時,舉起了明晃晃的馬刀。我的同行、新華社攝影記者李剛按動了相機快門,鏡頭中留下了我揮動馬刀的身影。在步兵連當騎兵班長的30年後,我終於成為名名副其實揮動馬刀的騎兵。

本作品版權歸「晨暉軍事」所有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相關焦點

  • 明日之後:還在用16莊武士神器斬馬刀?深度分析斬馬刀屬性優劣
    最近新出了一把進化型冷兵器斬馬刀,大家都很好奇,這把刀究竟是新區前期的過渡刀呢?還是老區大後期的武士神器?究竟有沒有必要去抽呢?今天就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給分析斬馬刀的特點以及優劣性。
  • 明日之後斬馬刀怎麼獲得
    18183首頁 明日之後 明日之後斬馬刀怎麼獲得 明日之後斬馬刀怎麼獲得 來源:18183
  • 古代戰場上的神兵利刃——一刀斬斷馬首的斬馬刀
    斬馬刀是一種時間上可以追溯很久遠的武器,早在《漢書》中就曾經記載過「王莽使武以斬馬挫董忠」,這說明漢代已經有斬馬刀的雛形了,可能是青銅的或者是粗糙的鐵刀,至於型制在網上能找到的都是宋代或者明代的!所以無從考證到底是什麼樣子,可能是因為當時的煉鐵技術很差,所以數量很少,只有御賜,就是皇上賜予。
  • 斬馬刀究竟是什麼樣的刀?它的威力有多大?
    斬馬刀 刀,在十八般武器中排名第一,以雄渾,豪邁,揮如猛虎的風格馳名中國冷兵器史。此款斬馬刀也是如此,刀型獨特的弧度設計也一直很受刀友喜歡,霸氣十足
  • 騎兵砍人套路多,為何恰西克要舉過頭頂,解放軍65式馬刀卻不行?
    ▼直刀、彎刀、微彎刀對比,圖中直刀為19世紀軍官用大軍刀、彎刀為土耳其基利馬刀、微彎刀為1913式俄國軍官馬刀:我們首先來討論下馬上格鬥與地面格鬥的幾點區別以及其劈刺的基本動作。在訓練中,建議大家可以施行一次斬劈後復位到初始架勢上,再進行下一動作,以此來感受馬刀的攻擊節奏。再者,為了最大程度上利用馬的衝擊力,同時結合上述原因,相比地面收力的技術特點,馬上劈刺講求全力,以掄的動作作為其基礎,有些類似揮鞭的感覺,全力甩出,並藉助慣性進行動作復位以回到初始架勢。從側面看,馬刀的攻擊軌跡呈圓形。
  • 為何馬刀可以取代長矛,成為騎兵武器之王?
    騎兵軍刀,俗稱「馬刀」,馬刀身狹,略帶彎曲,刀把也長。可兩手同時握把。馬刀一般較輕,鋒利無比,威力較大。 矛為什麼會被馬刀取代? 騎士在馬背上使用武器也是有限制的。
  • 同樣是雙手使用的刀,日本武士刀和中國斬馬刀你更喜歡哪種?
    宋代斬馬刀主要用於步兵作戰的時候使用,那個時期的斬馬刀基本上都是長達七尺,刀刃的長度在三尺左右,刀柄的長度則在四尺左右,雖然是步兵的主要武器,但是騎兵在水上作戰的時候也會使用到,嶽飛就曾經用斬馬刀打敗了金兀朮。
  • 斬馬刀為什麼被大家稱為「古兵神器」?它有什麼妙處?
    斬馬刀,亦稱砍刀,漢代之古兵神器,用來將敵軍將領連馬一同斬殺,而製造出來的巨大刀劍。傳至清末,為義和團所用,因此又稱義和刀。《漢書》有載:『王莽使武以斬馬挫董忠。』《漢書.朱雲傳》亦載:『臣願賜尚方斬馬,斷佞臣一人頭,以厲其餘。上問誰癟對日安昌侯張禹。』
  • 二戰時波蘭騎兵真是拿馬刀和長槍,迎戰德軍坦克嗎
    由此,「馬刀長槍打坦克」遂成為二戰史中一個永恆的笑柄。以至於只要提起「閃擊戰」,大家腦海裡總會想起波蘭騎兵這般勇猛但無知的一幕。 不過,細細分析起來,這則故事裡其實有一個很明顯的漏洞:到二戰爆發時,坦克已經誕生超過20年,波軍真的不知坦克為何物?
  • 斬馬刀是什麼刀?它真的可以一刀砍斷馬頭嗎?
    斬馬刀,亦稱砍刀,漢代之古兵神器,用來將敵軍將領連馬一同斬殺,而製造出來的巨大刀劍。傳至清末,為義和團所用,因此又稱義和刀。《漢書》有載:『王莽使武以斬馬挫董忠。』《漢書.朱雲傳》亦載:『臣願賜尚方斬馬,斷佞臣一人頭,以厲其餘。上問誰癟對日安昌侯張禹。』
  • 17莊武士又加強,斬馬刀退位?
    越來越多人到達了17級莊園,經過實測,進化型武器斬馬刀在17級莊園的時候堪稱無敵,傷害與屬性碾壓切割之刃,讓武士和斬馬刀這兩者一下就火了起來。最近體驗服傳出新的消息,新的冷兵器奇襲之刃出現。目前僅僅是一個名字,連裝備模型都沒有曝光。
  • 頂配武士必須搭配斬馬刀?17莊打火機增加20攻擊力,副本發生質變
    想要成為頂配武士必須搭配斬馬刀?上個版本的武器攻擊竟如此恐怖!成長型武器的作用很強大,在去年出現的榴彈炮直至今年依舊是屍潮最強武器。不過用來打架確實有一點不行了,因為磺骨盾的出現,再加上現在的甲很多都攜帶爆炸減傷。雖然榴彈炮有高達11.5的火力值,但是也造不成什麼威脅。
  • 揚琴重奏二《馬刀舞曲》作曲:哈恰圖良/ 編曲:史玥/演奏:史玥...
    揚琴重奏二《馬刀舞曲》作曲:哈恰圖良編曲:史玥演奏:一聲部:史玥、李晨溪、齊容演奏:二聲部:楊元、劉瑞、馮秋實鋼琴:石凱鈴鼓:趙強馬刀舞曲(Sabre Dance)是哈恰圖良創作的舞劇《加雅涅》中的舞曲
  • 紅一方面軍為何有「一軍團衝鋒,三軍團包抄,五軍團馬刀」之讚譽
    紅一方面軍組建之初下轄第一軍團,第三軍團,慢慢地通過發展和壯大,又先後組織了多個軍團,其中紅五軍團在軍團中還是非常出名的,因此,在當年的蘇區軍民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讚譽的諺語:紅一軍團的衝鋒,紅三軍團的包抄、紅五軍團的馬刀。那麼,為什麼會有如此的評價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 他發明一種新型馬刀,9分鐘砍倒200多名日軍,可是卻遺憾失傳
    彭雪楓自幼習武,精通刀法,對刀有著獨到的見解,他在1941年組建的騎兵團,配備的都是他發明的新型馬刀。設計之初,他曾參考過蘇軍的高加索式馬刀,但他認為中國戰士並不適合這種刀,於是又換了一種思路。經過不斷探索之後,他集百家之所長,設計出了一種刀身頎長、刀背輕薄、鋒利異常的馬刀,騎兵團的戰士們愛不釋手,出於尊敬,他們將此刀命名為「雪楓刀」。
  • 世界動畫日,回顧下中國動畫的輝煌史
    或許很多人並不知道,中國動畫曾經擁有過無比輝煌的時代。連日本動畫都只能望其項背。借著這個世界動畫日,魚叔就來給大家回顧一下中國動畫的輝煌歷史。終有一天,動畫會有德拉克洛瓦的心靈、魯本斯的魅力、戈雅的激情、米開朗基羅的活力,將是一場視覺交響樂,較之最偉大音樂家創作的交響樂更令人激動。
  • 馬刀VS坦克:庫謝夫斯卡亞村之戰後,紅色哥薩克令德軍聞風喪膽
    例如,發動攻擊的確切時間尚不清楚,同樣不清楚的還包括,紅色哥薩克是否使用了大炮,但是,很顯然,德軍的潰敗很大程度要歸結於馬刀的砍殺。「當騎兵發動拉瓦戰法時,切爾卡斯人抽出軍刀,催促著胯下的馬匹奔跑著,如同雪崩似地衝向坦克、炮兵和法西斯分子。大地在震動,就像一場可怕的噩夢一樣。
  • 18年前的TVB,在孫悟空的輝煌下,還有六部小製作都被忽略了
    而在孫悟空的輝煌下,TVB有很多小製作都被忽略了,比如下面這六部。一.《絕世好爸》當年的年度收視第二名,僅次於《齊天大聖孫悟空》。從前的老港劇真是耐看,20集的小製作,沒有什麼太複雜的劇情,輕輕鬆鬆的,全是生活中的小溫情。大讚秦沛的演技,演壞人讓人恨死,演好人讓人愛死,不愧是絕世好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