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軍好萊塢,在影視圈是一個挺不錯的成就,但早在民國時期,我國就有進軍演好萊塢的藝人。當時,在好萊塢從業的中國演員不少,只不過一直都沒有受到公平的對待,久而久之,中國的演員也就很少去好萊塢發展了。
黃柳霜是代表人物,有人說,她在好萊塢的演藝生涯,可以用一千種死法來形容,可見當時的黃柳霜,在好萊塢的待遇絕對是不公的。
一、美國出生,旅途艱難
黃柳霜進軍好萊塢是必然,因為她是在美國出生的,而不是像阮玲玉、胡蝶那樣在中國出生,所以,她想要從事演繹行業,那麼好萊塢幾乎是她唯一的選擇。
黃柳霜的父親在美國並不是大富大貴,只是開了一家洗衣店,能夠勉強餬口。在這種情況下,黃柳霜自然經常去洗衣店幫忙。
美國是流行給小費的,當時,顧客看到這個六七歲的小姑娘非常喜歡,就給了她比較多的小費,黃柳霜也是靠著這筆小費,看了自己人生中第一場電影。
在此之後,黃柳霜就對電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彼時的洛杉磯,還是美國的電影製作中心,和現在的好萊塢地位一致,大街上隨處可見電影拍攝場地。
黃柳霜9歲就出入各個拍攝場地,希望導演能夠給自己一個出鏡的機會。
最初,她總是被拒絕,畢竟美國的種族歧視本就非常嚴重,更不用說提出要求的,還是一個小孩子。
不過,慢慢的黃柳霜,還是在各個電影上面出鏡,畢竟當時國際對中國還是非常好奇的,也常常會有中國的角色。
就這樣,黃柳霜慢慢走進了演藝圈,理所當然,卻不順風順水。畢竟,黃柳霜既不是科班出身,而且還是在種族歧視那麼嚴重的美國。
二、國外受歧視,國內遭欺負
真正能夠客觀評價的人,其實非常少,美國更是幾乎不可能,例如如今美國的唐人街,還有美國影視上面中國人的形象就能看出來。
在當時,美國就已經開始了抹黑中國的路程,所以,黃柳霜所出演的角色,大多被如今定義為龍套的角色,用比較流行的話來說,就是活不過兩集,雖說她參演的多是電影。
後來,黃柳霜有了一定的名氣,所飾演的,也多是一些反派,最後幾乎都有一個身死的結局。
這對於一個演員來說,非常不公平,但黃柳霜還是再堅持著,畢竟這是她最喜歡的一個職業。
但是,這種喜歡一直到她回國探訪族人的時候,險些中斷了。
當時,黃柳霜在國際上已經有了一定的名氣,國內的影星都怕她準備回國發展,便開始抹黑她。其中最惡毒的一種中傷是這樣說的:
「她的墓志銘上應該寫上這是她一千次的死亡!」
黃柳霜怎麼也沒想到,自己在異國他鄉,一直因為種族的原因而被歧視,回國後竟然還會因為職業的原因被中傷。
黃柳霜有一段時間真的想要放棄,畢竟,哪怕自己對這些流言蜚語無動於衷,可自己的家人卻是在乎的。
但回到美國後,黃柳霜還是繼續當演員,這並不是黃柳霜選擇了逃避,而是她在國內接受採訪的時候,就已經想通了這件事。
當時記者問她為什麼所出演的角色都那麼悲慘,黃柳霜想了一下,給出了一個回答。
「那不是我的選擇。即使我不演,也會有其他演員去演。而我會失去僅有的那一點『中國人演中國人』的機會!」
三、中國人演中國人,看似簡單,實則艱難
在當時,黃柳霜能夠進軍演藝圈是非常困難的,更不用說還闖出了自己的一番天地。
要知道,我國人在美國的演藝圈想要發展,是非常困難的,李小龍不得不起了一個布魯斯李的英文名字,成龍這個名字雖說在美國知名度也不低,但用的最多的,還是傑克陳這個名字。
而且,哪怕是有這兩位打下的基礎,現在美國的影視上,想要看到中國人的身影也非常難。
所以,黃柳霜的堅持還是有必要的,只不過這種堅持沒有被持續下去。
沒有堅持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口音問題。
我國的方言實在是太多了,而且如今的普通話其實是在建國後才出現的。
雖說滿清時期就有了普通話的雛形,但是其推廣程度,從成龍的口音上就能看得出來,更早的黃柳霜,口音是什麼樣的自然毋庸置疑。
不過,無論口音如何,由中國人來飾演中國人還是最佳的選擇,只是這件事的難度實在是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