軸心時代的兩位偉大人物柏拉圖與孔子,到底誰更厲害?

2021-01-07 文眼看世界

何為軸心時代?

從時間上看,軸心時代是指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間,在北緯30度左右的地區,誕生了蘇格拉底、柏拉圖、佛陀、孔子、老子等先哲,人類文明精神獲得了重大突破,至今都無法超越,未來也不可能超越。這個時代被認為是人類文明史最輝煌的時代。

從專業學術角度看,軸心時代指的是在一個歷史性的時刻,各種不同的文化經歷了根本的變化,以至於人類的文化、經濟及政治發展都受到決定性的影響。換句話說,軸心時代的來臨,意味著人類在這個時刻中,重新定義了自己的命運,並進一步改變過去習以為常的宿命。

德國思想家卡爾·雅斯貝爾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一書中第一次把公元前500年前後同時出現在中國、西方和印度等地區的人類文化突破現象稱之為「軸心時代」,其代表人物分別為中國的老子和孔子,西方的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印度的佛陀。軸心時代這一歷史現象很早就進入了人們的視野,但在雅斯貝爾斯之前,並沒有專門的、系統的研究;今天,軸心時代已成東西方史學、人類學和哲學等學科的一個無法繞過的課題。

既然柏拉圖和孔子生活的時代相距差不多,唯一不同就是地域和文化上的差異,而且兩位都被認為是人類軸心時代的偉大人物,他們都開創出了自成一派的哲學體系,而中國的孔子更是讓其思想運用到了後世的國家治理當中,那麼,這兩位影響後世歷史進程的人到底哪個更厲害呢?他們的思想有哪些過人之處呢?今天哲學詩畫就和大家一起小議下。

1,柏拉圖的善與孔子的仁

古典文化之所以長盛不衰是因為其崇高的理念,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追求「善」,而中國儒家思想的開創者孔子追求「仁」。

在柏拉圖那裡,善是一個最高的理念,他所說的善包含在勞動者、武士和衛國者身上,而他所說的善包含智慧、勇敢、節制和正義這「四德」。柏拉圖的「四德」與孔子所說的「知、仁、勇」三達德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孔子在《論語》中對其有過闡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中庸》、「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柏拉圖所說的智慧指的是對於形而上的真理的體察,能夠跳出洞穴之外來看問題,也就是《中庸》裡所說的「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至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中庸》,二者都強調對於終極的把握,也都將這種智慧賦予給品德高尚的人和管理國家的人。柏拉圖所說的勇敢主要是指武士對城邦的守護,孔子也說「見義不為無勇也」,因為義指的是應該做的事,也就是盡職盡責的意思,由此看來作為一個武士守護自己的家園就是他應該做的事。柏拉圖所說的節制就是儒學裡講的量力而行,也就是孔子所說的「放於利而行,多怨」《論語·裡仁》。

2,柏拉圖的知識論和孔子的天道論

柏拉圖所說的善的理念是一種終極的東西與儒學所講的「道」的觀念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單獨的說「道」不足以概括善的觀念,還應該加入「仁」的內涵。「這個給與知識的對象以真理給予知識的主體以認識能力的東西,就是善的理念。它乃是知識和認識中的真理的原因。真理和知識都是美的,但善的理念比這兩者更美。」可見在柏拉圖的視野裡善的理念是高於真理和知識的,它是獲得知識和認識真理的目的,也就是說獲得知識和認識目的是為了獲得善的理念。

而孔子同樣道出了「天道」的精華,《論語》裡有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這裡子貢所說的「文章」指的就是知識,由此看來儒學所要學的並不僅僅指知識,而是「天道」。另一方面《論語》裡有「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的說法,「志於道」的目的就是為了得到「道」,也就是得道於心,讓自己能夠不違背「天道」的情況下隨心所欲的生活。由此可以看出儒學提倡通過不斷學習並立下志向,實現「天道」,從而實現「仁」,這與柏拉圖所說的「真理和知識都是美的,但善的理念比這兩者更美」具有內在一致性的。

《中庸》裡講「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這句話所要表達的是通過以身行道達到一種仁,也就是柏拉圖所說的獲得善的理念,從而達到一種至善。所謂的至善就是《理想國》裡提出的「每一個靈魂都追求善,都把它作為自己全部行動的目標。」儒家則是強調「道」在人生命活動中的重要作用。「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中庸》

善者並不是一切事物的原因,只是好的,事物的原因,不是壞的事物的原因。也就是說善的理念所包含的內涵和外延是一致的,它是一種規律,但是它也摒棄惡的部分。

這種對於善的追尋在儒家思想裡也有相關的闡述。王陽明在《傳習錄》中把這種儒家思想給發揚光大了,他說「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因為「格物」是向善的起點,這種只有符合「禮」的規範為善去惡才能達到一種隨心所欲的生活,才能符合自然規律,從而符合「天道」。

3,柏拉圖強調節制,孔子提倡以禮待人,修煉內心

柏拉圖強調節制,希望整個城邦能夠維持在一個良好的秩序下,不因人的欲望的過度而影響整個城邦的秩序。注重道德教化,從小從各方面浸潤人的心靈,學習高尚的道德。《理想國》裡說「複雜的音樂產生放縱;複雜的食品產生疾病。至於樸素的音樂文藝教育則能產生心靈方面的節制,樸素的體育鍛鍊產生身體的健康。」

孔子在《論語》裡也有「鄭聲亂雅樂」、「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強點音樂的重要性,因為《禮記·樂記》裡說有規律的聲音才叫「樂」,沒有規律的聲音只能叫「音」,也就是強調音樂應該和諧。而柏拉圖所說的樸素的音樂文藝教育用儒家的觀點來說就是從出生到小學的教育。傳統的小學教育不僅學習禮、樂、射、御、書、數全面發展,陶冶情操,讀聖賢書,從小教育孩子要樹立遠大的志向。教育孩子向善「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在《孟子》裡,孟子批駁齊宣王好世俗之樂不好古聖先王的禮樂,同時也告誡統治者要節制「使民以時」,不亂砍伐森林等。可見儒家也同樣重視節制,不縱慾,積極向上,教導人們重視心意的滿足,不主張鋪張浪費。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不僅講了節制的基本作用,還就節制在社會秩序方面的作用。《理想國》提到「節制是一種好秩序或對某些快樂與欲望的控制。」儒家思想強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追求一種各司其職、各安其位,各守其分,強調一種和諧統一的人際關係。而這種秩序的養成又需要每個人都有一種內在的約束,而內在的約束也就是儒家思想中的「禮」。

儒家思想中的禮是為了「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禮記·曲禮上》也只有如此才能使天下安寧。對欲望的節制也就是儒家所講的中庸之道,對欲望的追求適可而止,對於財物的需求夠用就行,對於普通人的要求也只是做到安身立命就足夠了,對與君王來說奢侈浪費就是糟蹋民脂民膏。《論語·裡仁》篇裡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也就是對於富貴應該從正面去追求,用「仁心」來節制欲望。

4,柏拉圖主張正義,孔子提倡誠心,正身

正義在《理想國》是一個主要的命題,也是使一個城邦安定的關鍵。

在《理想國》中柏拉圖把正義分為了好幾個層次,其中最低的層次也就是優化實說和有債照償,這種實事求是的要求也就是儒家所說的「誠」的概念。《中庸》裡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也,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儒家思想同樣認為認為誠實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一個人不斷發展的前提。「誠」既符合天道的根本也符合一個人處理人際關係的原則,儒家最高的「誠」就是「慎獨」,也就是無需他人的監督的誠心,正身。

《理想國》中不僅探討現實中的正義,還探討概念(抽象化)中的正義,即由形而下上升到形而上。它是關於內在的,即關於正義本身的事情。這就意味著,正義的人不允許自己的靈魂裡有任何不正義的事物出現,真正的正義是源於現實中的正義而且對現實中的不正義提出抗爭和革新,更準確說是一種對於善靈魂的敬畏。而孔子之所以重視「經」的重要性就是將道德、正義放在了一個較高的天平上,也就是恆久不變的道理。在具體的行事過程中可能對於所做的事有所偏差或是具體情況而定,而這就是儒家所講的「權變」,具體做的過程中能夠做到因人而異、因地制宜,也就是在儒家的大框架內,只要符合儒學的基本精神就可以了。

看完了以上四點,你覺得西方的柏拉圖厲害呢還是中國的孔子厲害呢?你認為這兩人的思想誰的更能延續長久,做到永恆且普世呢?歡迎後臺和眾多哲粉一起互動,說出你的想法。

相關焦點

  • 地球上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中國的「軸心時代」
    就在這位釋迦族的聖人開始傳播他的覺悟之道時,地球上的人類文明正處於一個光輝的「軸心時代」。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是指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間,在北緯30度左右的地區,人類文明精神獲得了重大突破,至今都無法超越,未來也不可能超越。
  • 世界歷史上有個軸心時代,出了四位聖人,您知道這個時代嗎?
    德國思想家卡爾·雅斯貝爾斯在1949年出版的《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中說,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間,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間,是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軸心時代」發生的地區大概是在北緯30度上下,就是北緯25度至35度區間。這段時期是人類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時期。
  • 不是孔子,而是老子
    很早以前就有人提出孔子與老子誰偉大的問題?在這兩位思想巨人面前比較高低實際上是很難的事情。德國思想家卡爾·雅斯貝爾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一書中提出了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間,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間,是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是人類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時期。
  • 軸心時代提示人類思想也是宇宙整體的一部分,其發展有規律可循
    在古希臘、以色列、印度和中國,出現了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猶太教先知、釋迦牟尼、老子、孔子,他們提出的思想一直影響後世的人類社會,成為一次壯觀的人類思想大爆發,實現了人類文明的精神領域的重大突破。這就是偉大的軸心時代。而令人奇怪的是,時至今日,這些思想一直統治著人類,始終沒有絲毫的突破。
  • 孔子、蘇格拉底、釋迦牟尼同時出現,軸心時代是一個怎樣的時期
    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間,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這段時間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特殊的時間段,在這個時期內,在世界各地,準確的是應該是北緯25度至35度之間的人類文明地區,出現了眾多的對人類文明有深遠影響的哲學家、思想家,因而這個時期也被看作是人類文明的重大突破時期,在學術界這個時期被稱為「軸心時代
  • 人類歷史的軸心時代發生了什麼?
    軸心時代的提出公元前6世紀前後,人類文明在精神思想領域作出了巨大的突破,在古希臘、印度、中東和中國,幾乎同時湧現了一大批哲學思想家。中國正處於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時代,湧現了孔子、孟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以及商鞅、申不害、許行、陳相、蘇秦、張儀等,都是著名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或科學家。
  • 他們接到指令下凡,去往世界上的不同地方,所以有了「軸心時代」
    關於「軸心時代」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我更願意稱它為「奠基時代」。什麼叫奠基時代?奠基時代全稱可以稱之為人類精神文化的奠基時代。20世紀60年代的時候,德國法蘭克福學派把這樣的時期,也就是了不起的導師一起扎堆出現的時期,叫做軸心時代。也就是讓人類的整個精神文化能夠自立的時代叫做軸心時代。軸心時代的這個命題也不是很準確,因為它其實是個比喻。
  • 五千年世界文明,三個軸心時代,孕育化解人類危機大思想
    這實際上是世界進入國家時期以後,東、西方兩大主導力量在第二個軸心時代首次互動。第三,在思想文化方面,第二個軸心時代延長200年後,除了雅思貝爾斯所列舉的蘇格拉底、柏拉圖、猶太教先知、釋迦牟尼、孔子、老子、索羅亞斯特等精神導師外,還誕生了耶穌基督,中國的道教和儒教也先後在這200年裡被定為國教,佛教也在這200年裡傳入中國。
  • 孔子是歷史上很偉大的人物,他也是個很可愛的老人家
    你印象中的孔子是怎麼樣的呢?孔子曰仁,孟子曰義,講究溫良恭儉讓丶仁義禮智信丶忠孝廉恥勇,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老子,孔子歷史節點出現的人物,老子該把接力棒傳給孔子,結果老子覺著自已拿著更好,所以弄得國人沒有統一的信仰和價值觀,以已為天卻高唱天下為公自誤誤人。
  • 孔子和蘇格拉底大PK,會怎麼樣?
    兩人生活的時代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社會非常寬容,三教九流、諸子百家粉墨登場,人們的思想解放程度非常高,關鍵的原因就是鐵器時代到來後生產力猛然大發展,一部分人不用體力勞動也可以活的很滋潤,這批人就是我們說的士大夫階層。他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後有時間和精力專門研究思想和文化,這就是造就兩位思想巨擘的時代背景。
  • 博物館照明之中國國家博物館:高山景行,埃克蘇照明帶您走進孔子的...
    在孔子誕辰2570周年之際,中國國家博物館與山東省人民政府攜手推出「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在飽和通透、配光精準的燈光中,700餘件孔子相關的珍貴文物引導觀眾走進孔子思想的演進脈絡與深遠影響力。
  • 中國文化的軸心突破
    這本書的實際內容,是探討「天人合一」的歷史軌跡,也的確清楚呈現了中國古代人文思想的起源與演變,而且從「軸心突破」的人類文明發展共性的角度,提出了「一家之言」。本書涉及兩個極為宏觀的命題,一是雅斯貝斯提出的人類文明「軸心突破」的普世現象,二是中國的「天人合一」觀念如何經歷了「軸心時代」而產生「突破」。
  • 坤鵬論:柏拉圖的著作原本只是為了普及哲學?
    柏拉圖就是典範中的典範。他不僅聰穎智慧,而且還有極高的文學藝術天分,在哲學和詩歌領域都頗有建樹。更厲害的是,曾經是劇作家的他開創了一種兼具真和美的表達媒介——對話。其次,在對話中,不同的人物可以各抒己見,既可以表示贊同,也可以進行反對,關鍵是,這樣可以從不同的側面考察同一個問題,這恰恰是哲學最重要的部分——論證的重中之重——論辯。就算本來只是自己和自己論辯,如果用對話體寫出來,會逼著作者更慎重地考慮「對手」的觀點,來回往復,反覆推進,令自己的觀點更深入可靠。
  • 墨家繼承了孔子的軸心突破之途,延續了儒家對鳳鳥的倫理性解讀
    孔子之後,「百家言」開始出現。根據錢穆先生考證,墨家最初源出於儒,顯然也是軸心突破運動中的參與者。《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載墨翟為「宋之大夫」,鄭樵《通志·氏族略》引《元和姓纂》言墨翟為宋人。儘管《墨子》一書中頗有明鬼的思想,重視「天鬼」之賞罰,與儒家的突破相比,殘留著更為濃厚的前軸心時代觀念與氛圍,這可能是重視鬼神祭祀的殷商—宋國文化之孑遺。不過,《墨子》為代表的墨家思想,仍然參與了軸心突破,其鬼神之賞罰,仍然以是否修德為前提。對德性的重視,顯然區別於巫覡技術性的世界觀。正如餘英時先生所言:「即使是宗教氣味最濃的墨家,也認為他們所代表的是『聖王之道』。」
  • 你認為秦始皇和孔夫子誰更偉大?
    秦始皇和孔子都是中國古代,最具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也都是中國人最熟悉的歷史人物。這兩人雖然不是同一時代的,卻在歷史的時空裡鬥個不休。孔子比秦始皇出生早,成名也早,但秦始皇似乎瞧不上這個儒家的創始人,也看不上他的學問,焚書坑儒就可見一斑,而孔子的學生和後代子孫們,似乎也瞧不起秦始皇,紛紛罵他是暴君,古代的儒家學者,似乎在把秦始皇名聲搞臭這件事上,達成了一致默契。這也沒辦法,誰讓秦二世而亡了呢,如果秦朝能傳了十七八代,那也沒儒家什麼事了。
  • 軸心期的文化中國
    「軸心期」主要指公元前500年前後或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間,同時出現在中國、西方和印度等地區的文化突破現象,以及圍繞人的精神成長這一人類的「唯一性」的偉大突破,普世價值孕育於此時代,而漸趨成熟。在西方地中海沿岸,遍布著古希臘的思想以及耶穌的信仰,在印度誕生佛陀,而中國歷史則因老子和孔子而呈現了天道與人文共存的局面。
  • 李春生原創︳人生於寅與歷史軸心期的精神四性
    雅斯貝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一書中提出的歷史軸心期理論在今日已蔚然成顯學,引述者多如過江之卿,香港中大的《二十一世紀》雜誌就曾為此連出兩期專號,更有學者鼓吹什麼新軸心時代,
  • 孔子與秦始皇,哪一個貢獻更大?越是偉大的人物,其價值越難發現
    舉個例子,你能說愛迪生因為發明眾多,他就比愛因斯坦偉大嗎? 秦始皇的偉大,是因為他站在了歷史的風口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帝,也是帝制文化開始的標誌性人物。因此,人們產生一個誤解:中國兩千年帝制文化,是秦始皇的發明專利。
  • 在全世界孔子與屈原誰的影響力更大?
    「將上堂,聲必揚;戶外有二屨,言聞則入,言不聞則不入」,「戶開亦開,戶闔亦闔,有後入者,闔而勿遂」,「並坐不橫肱」,「尊客之前不叱狗,讓食不唾」,「立毋跛,坐毋箕,寢毋伏」(《曲禮》),這些雖然是小節,但犯了時,就會惹人討厭,就不能過一種和易的群的生活,反之,如果作到了,卻會喚起人們的好感,大家生活得便更愉快些。這就是一種生活藝術。
  • 老子、孔子和釋迦牟尼基本同時在世,這是蹊蹺嗎?三人誰貢獻大?
    一個維度的原因,軸心時代出現的人物在同一地球緯度附近,這塊區域的農業發達,能夠養得起大量閒人,這其中足夠產生個別頂級的智者。聖賢怎麼可以排位。老子是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和道教沒關係。《道德經》以先秦母系社會累積出來的思想,天下為母。而《周易》天下為公,以「乾卦」起,皇帝奉天承運,不同《連山易》《歸藏易》以「坤卦」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