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和孔子都是中國古代,最具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也都是中國人最熟悉的歷史人物。
這兩人雖然不是同一時代的,卻在歷史的時空裡鬥個不休。
孔子比秦始皇出生早,成名也早,但秦始皇似乎瞧不上這個儒家的創始人,也看不上他的學問,焚書坑儒就可見一斑,而孔子的學生和後代子孫們,似乎也瞧不起秦始皇,紛紛罵他是暴君,古代的儒家學者,似乎在把秦始皇名聲搞臭這件事上,達成了一致默契。
這也沒辦法,誰讓秦二世而亡了呢,如果秦朝能傳了十七八代,那也沒儒家什麼事了。
秦始皇尊法家而排斥儒家,準確來說是排斥孟子這一派系,對荀子這一派沒太多意見。
秦始皇要對孟子這一派儒生趕盡殺絕的主要原因,便是這群儒生總喜歡和秦始皇對著幹,老想讓秦始皇放棄郡縣制,光復周朝的那一套,甚至還在民間散播反秦法的言論,動搖秦朝的統治根據,這樣的行為,自然遭到了秦始皇的記恨。
秦始皇在一次宴請秦朝博士的酒席上,就被這群儒生懟的很不爽,李斯就給秦始皇出主意,如果任由這群人胡作非為,危害不淺,不如直接將散落民間的《詩》、《經》等書籍燒掉,有關農業、醫療、水利的書籍不燒,其他的統統一把火燒了,不允許民間讀這些玩意,誰敢私下討論,也要從重處罰。
還要把這些喜歡拉幫結派搞政治小團體的人,都給埋了。
從此之後,這兩幫人就結下了死仇。
後世更尊崇孔子的,就痛罵秦始皇,喜歡秦始皇的則會為秦始皇多說兩句好話,千年以來,大抵如此。
「我贊成秦始皇,不贊成孔夫子」
那孔子和秦始皇究竟誰更偉大呢?關於這個問題,所屬位置不同,意見自然也就不相同,但毛教員的意見卻十分鮮明「我贊成秦始皇,不贊成孔夫子」。
相比孔子,毛教員無疑更肯定秦始皇,幾十年前,中國還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評法批儒」運動,主旨就是肯定秦始皇的功績,批評孔子。
而且毛教員多次評價孔子是「說空話的」,贊同秦始皇是幹實事的,毛教員評點歷史人物的標準又是什麼?為何會說這樣的話呢?
評點歷史人物時,毛主席一直強調「一分為二」,既要肯定正確的事,也要批判糟粕,不能搞一刀切,對於那些給歷史人物貼標籤的行為,向來不入他老人家法眼。
至於是大力肯定還是大力批判,主要有兩個標準:其一是看這個歷史人物有沒有為國家統一大業做出過貢獻,如果對國家統一有功勞,那就要大力讚揚,其二是看這個歷史人物做的事對人民利益有沒有利,是不是為人民事業做出了貢獻,只要做出了貢獻,不管多少,都是值得肯定的。
這兩條只要符合任何一條,都值得讚賞,如果走向了這兩條的反面,自然是要批判的。
在國家統一這件事上,秦始皇無疑是大功的,統一六國、統一文字語言、統一度量衡,建立郡縣制、中央集權,這些都是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大事,尤其這個郡縣制,直到如今,中國還在使用,這就是功勞。
秦始皇之後的皇帝,都在玩秦始皇這一套,後世這麼多君王,兩千多年了都沒走出秦始皇畫的框。
而秦始皇的壯舉,也讓中國成為世界歷史上為數不多的,甚至可以說是唯一的統一時間遠多於分裂時間的國家。
歷史上,自打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中國80%的時間都是統一狀態,分裂狀態僅佔20%左右。
也正是這種強大的凝聚力,讓中國有了一次又一次跌倒之後,還能爬起來的能力。
毛教員為什麼要大力批判孔子呢?
因為他認為孔子沒有幹多少事實,都是「空話」,而且孔子是站在奴隸主和地主立場的,儒生們也都「厚古薄今」,而毛教員的觀點向來是「古為今用」,研讀歷史是為了當下,而不是走回頭路,在這一點上,毛教員無疑是和秦始皇站在了統一立場,跟孔子是對立的。
秦律法太嚴酷,孔夫子太過崇古
秦始皇的功勞自然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但秦朝的律法也的確太殘酷了一點,動不動就要割人鼻子、切人耳朵,而且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失去了進取之心,整天到處遊玩,最後死在了路上,沒有沉下心來搞生產建設,加重了人民的負擔,這是秦始皇做的不好的地方。
陳勝吳廣起義,也有反秦始皇的動機。
孔夫子雖然代表了奴隸主地主階級,他的學說卻有加強國家統一的作用,對維護民族凝聚力有著顯著的作用。
但儒家太過崇古,壓抑了人性,而且孔夫子的學說比較注重軍事政治,卻不注重生產和經濟,這無疑對社會的發展進步有一定反作用力。
相比之下,我還是更推崇秦始皇。
(由於本人水平有限,觀點難免有偏頗之處,敬請讀者批判指正,讀者有何觀點,可以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