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三十七年七月(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巡遊天下,誰也沒想到,這將是他人生中最後一次遠行。
始皇帝在芝罘(今山東煙臺)乘船出海,射殺了大魚之後,沿海西行,踏上了返回鹹陽的歸程。
車隊一行抵達平原津(今山東平原),始皇帝突然染病,渡過黃河抵達沙丘(河北廣宗)時,病情急劇惡化,不得不停駐下來。
不久,秦始皇病重身亡。
在他身後,誰來繼承這個龐大的帝國?
1、沙丘的陰謀
《史記》中,給我們描繪了一個驚心動魄的陰謀:
胡亥、趙高、李斯三人串通起來,不僅秘不發喪,還違背了秦始皇傳位長子扶蘇的遺囑,瞞天過海竊取了帝位。
(趙)高乃與公子胡亥、丞相(李)斯,陰謀破去始皇所封書賜公子扶蘇者,而更詐為丞相斯受始皇遺詔沙丘,立子胡亥為太子。——《秦始皇本紀》
不僅如此,在《陳涉世家》中,還借陳勝吳廣之口,指出胡亥繼位不具備合法性:「(陳勝)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這件事,史稱「沙丘之謀」。
此後的兩千年裡,所有人都接受了這個觀點:秦始皇原本傳位扶蘇,但被胡亥用陰謀竊取了。
直到2009年,北京大學入藏一批西漢竹簡,其中有一篇1500字的《趙正書》,撰寫時間早於《史記·秦始皇本紀》。
《趙正書》的「趙正」,就是秦始皇嬴政。先秦時代,秦、趙始祖本是一家,同出於「嬴姓」。
《趙正書》的主要內容記述從秦始皇第五次出巡之死,到秦二世繼位後誅殺公子大臣,直至秦亡國這段歷史中,秦始皇、李斯、胡亥等人的言行。
《趙正書》最關鍵的地方,在於提供了一個與《史記》的內容大相逕庭的說法:
胡亥就是秦始皇明確的繼承人。
按照《趙正書》的說法,秦始皇在病重後讓近臣商議繼承人,丞相李斯的作用極為關鍵,其領銜群臣上書始皇帝,「今道遠而詔期窘,臣恐大臣之有謀,請立子胡亥為代後。」
自知來日無多的秦始皇,擔心皇位空缺會引起動蕩,採納了以李斯為首的群臣意見,立胡亥為皇位繼承人。
也就是說,胡亥是光明正大繼承皇位,更不存在趙高遊說李斯篡改遺詔的情節。
那麼,《史記》和《趙正書》,究竟誰才是對的呢?
2、扶蘇VS胡亥,秦始皇究竟喜歡誰。
秦始皇總共生了二十多個子女,扶蘇是長子。
所有人都覺得他不錯,政敵趙高看來,「(扶蘇)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
陳勝說,「百姓多聞其賢」。
即便扶蘇已經死了一年多,陳勝吳廣揭竿而起,還是要打出他的旗號來爭取民心。
從高層到民間,都一致公認扶蘇的能力。
這樣一個人,似乎正是大秦帝國的最佳繼位人選。
扶蘇的真實言行,在史書中的記載很少,除了外人的評價,加起來只有寥寥兩次。
第一次,就是和秦始皇發生矛盾。
起因在於所謂的「坑儒」,秦始皇晚年追求長生不死,結果被盧生等一幫術士欺騙。
怒不可遏的秦始皇醒悟過來之後,把在鹹陽的方士一網打盡,判處其中486人有罪,並活埋於鹹陽東郊。
面對這一殘酷判決,秦史中未看到其他任何人有反對意見。唯一能看到的就是扶蘇對父親的勸諫,「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惟上察之。」
古往今來,政見不合是導致很多接班人被廢的根本原因。
任何當政者,最重視的無非就是政治遺產,絕對不希望自己的政治主張,在死後被人改弦更張乃至廢棄。
很有可能是因為「坑儒」這件事,秦始皇判定扶蘇不會繼承秦國歷來已久的「法令由一統」「事皆決於法」的法家治國理念。
盛怒的秦始皇決定:放逐扶蘇。
扶蘇被趕出鹹陽,「使扶蘇北監蒙恬於上郡」,遠遠地打發到了與匈奴對抗的邊境。
「始皇二十餘子,少子胡亥最愛」,扶蘇離開鹹陽之後,秦始皇把眼光投向了幼子胡亥。
從史書的記載來看,秦始皇頗有刻意栽培胡亥的打算,「始皇聞其(趙高)強力,通於獄法,舉以為中車府令,使教胡亥決獄。」
如果不是打算讓胡亥繼承帝位,他不會讓趙高來系統教授胡亥。
任何一個人要想取得成功,除了實力以外,運氣同樣重要。
胡亥的運氣不差,秦始皇最後一次出遊,「少子胡亥愛,請從,上許之。餘子莫從。」
誰也沒想到,始皇帝會在這次巡遊中死去。
皇帝去世的時候,誰在身邊誰佔得先機,自古皆然。
如果秦始皇不是那麼突然死去的話,也許扶蘇還有機會等待胡亥犯錯誤,但上天沒給他這樣的機會。
3、壓垮扶蘇的最後一根稻草
在秦國的政治文化傳統中,並沒有嚴格的嫡長子繼承制。
據統計,秦「自襄公建國以後,至穆公以前,共九代國君,襄公、文公、憲公、出子、武公、德公、宣公、成公、穆公。」
其中兄終弟及的三人,分別是德公、成公、穆公。
次子繼位的一人,襄公。
以孫立者二人,分別是憲公、出子。
不明嫡庶者一人,文公。
以長子身份繼承的,僅僅有兩人,分別是武公、宣公。
我們已經不能得知離開鹹陽以後,扶蘇的心態究竟如何。
扶蘇在史書中的第二次出場,就是自殺。
當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那封偽造的詔書被送到在上郡監軍的扶蘇手中時,扶蘇二話不說就準備自殺。
蒙恬被嚇壞了,忍不住勸他,「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將三十萬眾守邊,公子為監,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來,即自殺,安知其非詐?請復請,復請而後死,未暮也。」
意思很清楚,路途遙遠,你咋知道這個真的是始皇帝旨意呢?
退一萬步來講,即便是真的,你再死也不遲啊。
然而扶蘇拒絕了蒙恬要求覆核的請求,認為「父而賜子死,尚安復請」。
扶蘇如此順從地自殺,顯然和之前「剛毅而武勇」的性格不符合。
人的行為只能從他的心理來理解:一年前,扶蘇在落寞中,被放逐到上郡,從此遠離鹹陽,遠離權力中心。
除非胡亥觸怒始皇帝,否則他已經失去了繼承皇位的可能。
從古到今,最是無情帝王家,父子之情,兄弟之情都是稀缺物品。
扶蘇收到詔書的那一刻,顯然明白自己已經徹底出局。
哀莫大於心死,與其爭辯,還不如順從接受。
4、不是結局的結局
其實,秦始皇打算立胡亥為太子秦始皇欲立胡亥為太子,還有一條非常重要且為大家所熟知,但卻未引起重視的資料。它表明秦始皇生前確實有立胡亥為太子的心願,並曾在統治者高層內部公開過自己的意見。
《史記·蒙恬列傳》記載:(秦始皇)喪至鹹陽,已葬,太子立為二世皇帝,而趙高親近,日夜毀惡蒙氏,求其罪過,舉劾之。子嬰進諫曰……胡亥不聽,而遣御史曲宮乘傳之代,令蒙毅曰:「先王欲立太子而卿難之。今丞相以卿為不忠,罪及其宗。朕不忍,乃賜卿死,亦甚幸矣。卿其圖之。」
趙高所謂的太子,顯然就是胡亥。
意思就是,當秦始皇還在世的時候,打算立胡亥為太子,但卻遭到蒙毅的阻攔。
(蒙)毅對曰:「以臣不能得先王之意,則臣少宦,順幸沒世,可謂知意矣,以臣不知太子之能,則太子獨從,周旋天下,去諸公子絕遠,臣無所疑矣,夫先主之舉用太子,數年之積也。」
所謂「先王欲立太子」「數年之積也」「臣不能得先王之意」等語,不正說明秦始皇要立胡亥為太子是他一個長久的心願嗎?
由此可見,胡亥的繼位確實來自秦始皇的本意。
競爭帝位,扶蘇輸給了胡亥。
但胡亥想不到的是,被迫自殺的扶蘇,僅僅隔了一年多,就捲土重來了。
那個讓他最為忌憚的兄長,居然成為陳勝吳廣號召民眾跟隨的旗幟。
他的帝國,很快將在這場波瀾壯闊的起義中垮臺。
而他本人,也將被後人認為是一個被人利用篡奪皇位的小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