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秦始皇在鍛鍊扶蘇,他們倆的矛盾,真的有那麼簡單嗎?

2020-12-06 老肖歷史說

在歷史記載中,秦始皇是一個非常偉大的君王,他開創了很多偉大的事業,但我們都知道秦始皇的事業都是具有短暫性的,他以一代人的時間換來了十幾代人的和平與發展,這樣做必然要付出巨大的代價,所以他的帝國存在著極大的脆弱性。但我們都知道秦始皇是一個非常偉大的君王,他在分析自己國家發展的過程中,肯定也進行過很多細緻的了解與調查,因此很多人認為,秦始皇知道自己的後人必須要有一個和平發展的心態,不能學習自己,因此秦始皇肯定想選扶蘇做繼承人。所以很多人認為當年秦始皇與公子扶蘇的矛盾,其實就是存在著鍛鍊關係,那麼這種說法對嗎?

歷史學界甚至是大部分的網絡讀者都非常的支持這一觀點,因為秦始皇和公子扶蘇,是親生兒子與父親的關係,而且當年秦始皇救公子扶蘇這麼一個長子,並且公子扶蘇表現的非常優秀,為人敦厚老實,而且還能有能力。所以秦始皇對於公子扶蘇的態度肯定是非常不錯的,在諸多影視作品中,秦始皇與公子扶蘇的關係,也似乎是處在一個鍛鍊與被鍛鍊的關係中,雙方看起來有矛盾,實際上就是父親在培育兒子。

學者之所以這麼認為是有道理的,因為秦始皇的天下從武力中獲取,必然要從和平治理中結束,所以秦始皇需要一個懂得緩和這裡的君主,他挑來挑去,只有當時的公子扶蘇最為合適。所以不管當年秦始皇是否喜歡公子扶蘇,他必須要為帝國的未來考慮,所以必然會選擇公子扶蘇上位。但可惜的是這樣的想法,只是一廂情願而已,在真實的歷史描繪中很有可能存在著很多的誤差性。

例如曾經就有學者分析過,在史籍記載中,秦始皇對於公子胡亥的喜歡,其實超過了我們的想像。秦始皇每一次巡遊基本上都帶著公子胡亥,而不是帶著公子扶蘇,秦始皇最喜歡的小兒子也是公子胡亥。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秦始皇在選擇繼承人的事情上一直都在搖擺,甚至更加傾向於公子胡亥。因為秦始皇如果真的想要把公子扶蘇立為繼承人的話,很有可能,會直接在自己去世以前立太子,或者說給公子扶蘇一個明確的位置。但歷史的真實記錄中,我們沒有看到任何信息。

更為重要的是當年的沙丘政變,雖然在現代普遍性認為是趙高進行了政治變動,但是,還有很多學者認為沙丘並沒有發生政變,秦始皇的死亡也並非突然,一切都是順理成章的結果,不然我們無法解釋公子扶蘇與大將軍蒙恬等人的自殺。在秦國歷史上,不管法律有多麼嚴苛,只要有一些人發現了政治問題的不對勁,都有可能進行反擊,當年宣太后時期就發生過多起反叛事件,更何況是後來的秦始皇時期。

所以說當年唯一的可能性就是,秦始皇與公子扶蘇的矛盾不僅僅是鍛鍊與被鍛鍊的關係,更有可能是秦始皇對於公子扶蘇的不認可。因為秦始皇並沒有我們現代人的這麼多歷史知識,他只知道在自己的傳統經驗中治理國家必須要嚴刑律法,只有嚴格的律法才能讓下層老百姓屈服,所以他不喜歡儒家那一套,更不喜歡諸子百家,當年的呂不韋曾經做出過治國思想的調整,結果被無情的趕走甚至被殺死。所以說當年的公子胡亥,更加符合秦始皇的心意,而公子扶蘇更多的是一個政治對手,因此秦始皇與公子扶蘇的關係,也沒有我們想的那麼簡單。

相關焦點

  • 秦始皇叫嬴政,為何他的兒子叫做扶蘇和胡亥?原因很簡單
    秦始皇是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在39歲的時候一統六國,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縱觀秦始皇的功績,是非常多的,到了上千年之後的明朝時期,這個朝代的思想家李贄將秦始皇譽為「千古一帝」。有人問,為什麼秦始皇叫嬴政,而他的兒子卻叫扶蘇和胡亥?很多人可能會問「為什麼嬴政姓嬴而兒子卻是「扶」「胡」兩種呢?
  • 歷史上的秦始皇真的有那麼殘忍嗎?
    因此才會使得他們的認可度極高。 現在的伊朗便是以前的波斯。 而關於國內歷史,有人說秦始皇是一個暴君,也有人說他是一個明君,但不管怎麼說,小編認為,中肯一點,他至少是一個梟雄。 如果沒有秦始皇統一這個國家,沒有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
  • 秦始皇叫嬴政,為什麼他兒子叫胡亥、扶蘇?大多數人不知道
    眾所周知,秦始皇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封建王朝的建立者,他身上帶有太多的傳奇色彩,至今秦始皇陵尚未開棺,或許等到那一時刻,這些秘密也就會水落石出吧。但是近日有網友提問:秦始皇叫嬴政,為什麼他的兒子叫胡亥、扶蘇呢?難道這倆孩子還不是親生的嗎?不然幹嘛一個姓「扶」,一個姓「胡」嗎?
  • 扶蘇和胡亥,到底誰才是秦始皇選定的繼承人
    公子扶蘇作為秦始皇的長子,扶蘇從一開始就就被寄予厚望的,從扶蘇之名來看,應該來自於《詩·鄭風·山有扶蘇》,「山有扶蘇。隰有荷華」。在此「扶蘇」有「芳草嘉木」之意。同時,「扶蘇」亦有「兵車藩盾」之意。就這樣的廢物能讓千古一帝秦始皇看中,立為儲君,你是在這扯犢子呢!而且,胡亥即位後,將自己的二十多個兄弟姐妹全部殺害,要是其真的得國那么正,還有皇帝的詔書在手,你怕什麼?還不是心虛。
  • 秦始皇的名字叫嬴政,那他兒子為何叫扶蘇和胡亥?原因很簡單
    可是為什麼作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他自己的名字叫做嬴政,但是他的兩個兒子卻叫扶蘇和胡亥呢?簡單概括起來就是:「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 這種形式制度,史學家們通常稱之為「古姓」,不過隨著春秋時期戰國時代的大變革,古姓氏說賴以生存的社會基礎瓦解了,所以古姓自春秋時期便日漸衰退,只在皇室偶爾能夠看到,到了漢朝時便徹底的消失了。
  • 扶蘇VS胡亥——千古一帝秦始皇選定的繼承人究竟是誰?
    那麼,《史記》和《趙正書》,究竟誰才是對的呢? 2、扶蘇VS胡亥,秦始皇究竟喜歡誰。 秦始皇總共生了二十多個子女,扶蘇是長子。 所有人都覺得他不錯,政敵趙高看來,「(扶蘇)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
  • 秦始皇死後,蒙恬、蒙毅為何沒有擁立長子扶蘇,反而束手就擒呢?
    可是遇到奸邪的宦官趙高和自私的丞相李斯合謀,篡改詔書賜死了長子扶蘇,改立了二世胡亥。不得不說,扶蘇悲劇的根源就在秦始皇身上。那說到始皇帝信任的蒙氏兄弟為何不支持扶蘇,而選擇束手就擒呢?原因有以下幾點:1、扶蘇自裁,沒有了效忠的對象。
  • 李斯為何與趙高沆瀣一氣,辜負秦始皇信任,逼死公子扶蘇?
    秦始皇在出巡的路上,倒在了沙丘。李斯的立場決定了秦朝的走向,在扶蘇、胡亥之間選擇誰?歷史將決定權交到了他的手上。一念之間,李斯背棄了秦始皇的信任,選擇了最大程度的利己,而這一決定,也將其推向了滅三族的深淵。
  • 秦始皇名叫嬴政,而他的兒子卻叫扶蘇和胡亥?這是什麼原因
    中國文化可以說有幾千年沒變過,而且在發展過程中也產生了許多歷史故事,但是姓氏也是最早存在的,一般小孩出生時基本都是隨父姓,這樣的傳統也有幾千年沒變過,雖然秦始皇不一樣,因為他姓贏,而秦始皇的兒子叫扶蘇跟胡亥,這就讓人疑惑,到底是為什麼?
  • 秦始皇的最後時刻:選了扶蘇,他會想起和楚系外戚的恩怨嗎?
    秦始皇的兒子中,最有能力和聲望的是長子扶蘇,他是眾望所歸的繼承人,但一年前扶蘇因為政見觸怒始皇帝,被貶斥到上郡的蒙恬軍中。此刻守在病榻前的唯一兒子是胡亥。胡亥天性頑皮直率、沒有政治野心,是秦始皇格外寵愛的幼子。
  • 秦始皇為何給長子起名叫「扶蘇」?這兩字出處不太好,卻頗有深意
    在最近熱播的《大秦賦》中,楚女羋華為嬴政誕下一子的時候,嬴政連名字都提前想好了,就叫「扶蘇」。而李斯在旁邊也是連說「好名字」。那麼,這個「扶蘇」二字有何出處呢?背後又有何深意呢?全詩比較短小,只有兩章八句: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山有喬松,隰有遊龍,不見子充,乃見狡童。這首詩在《毛詩序》當中說是為了「刺忽」而作,也就是講述齊僖公的女兒文姜的事情。
  • 秦始皇在繼承人問題上遲疑有深層次原因,比起扶蘇,他更中意胡亥
    算了,誰讓你有個好老師呢,我打算把遺詔改了,捧你當皇帝,就這麼愉快地決定了。我說你緊張個啥,別怕,一切包在我身上。」趙高忙得像只滴溜亂轉的陀螺。這邊說服了胡亥做皇帝,轉頭又跑去找李斯,跟他分析當前形勢:「老李,你自己好好琢磨琢磨,如果由扶蘇繼位,那麼肯定是人家蒙恬蒙毅哥倆當丞相,就沒你老小子啥事了。」李斯一聽太對了,影響自己仕途的事不能幹。
  • 作為秦始皇的長子,為什麼扶蘇會被稱為「公子扶蘇」呢?
    秦朝統一六國之前,諸侯國的兒子都被稱為公子,女兒被稱為女公子。秦朝統一六國之後,皇帝的接班人被稱為太子,皇帝的其他兒子則被封為王,女兒被稱為公主。因為公子扶蘇出生的時候,秦王嬴政還沒有統一六國,因此沿用的是先秦的說法,就成了公子扶蘇。
  • 扶蘇、胡亥的生母是誰?為什麼《史記》裡沒提秦始皇的皇后是誰?
    按道理說第二年他就應該迎娶王后,但歷史資料上沒有任何記載。這兩年發生比較著名的就是公子成蛟和嫪毐叛亂,然後就是呂不韋被罷相。公子扶蘇第一次出現在歷史書上是公元前212年,這一年秦始皇四十八歲,再有兩年即將領盒飯。這年的公子扶蘇大概不到30歲,因為反對焚書坑儒,被秦始皇貶到上郡蒙恬軍中監軍。
  • 如果繼位的是扶蘇,而不是胡亥,秦朝會不會成為世界最強大的帝國
    同時假傳聖旨,斥責公子扶蘇和大將蒙恬的過失,令他們自盡謝罪。最終扶蘇、蒙恬被逼自盡,秦國的兩大文武支柱轟然倒塌。秦二世胡亥繼位後,寵幸趙高等宦官,延續了秦始皇的暴政統治,使得民怨沸騰,反秦浪潮席捲全國,風雨飄搖中的秦王朝在僅僅兩年後,就走向了滅亡。
  • 秦始皇駕崩後,蒙恬手握三十萬大軍,可否幫助公子扶蘇即皇帝位?
    同時,秦始皇又讓其公子扶蘇前往上郡監軍。看起來像秦始皇對蒙恬的不信任,其實是讓公子扶蘇下放到地方掛職煅煉,為公子扶蘇將來繼皇帝位做好準備。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最後一次巡遊琅琊,同行的有丞相李斯、上卿蒙毅、中車令與璽符令趙高、幼子胡亥。
  • 真的是秦始皇太過殘暴?
    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沒有像以後的統一王朝皇帝一樣架空開國功臣或者殺戮,而是留下了一套豪華的文臣武將班底,文有李斯,武有蒙恬,並且還有一個後起名將章邯,這樣的班底足夠讓扶蘇掌控整個王朝了,並且秦始皇還賜予了扶蘇三十萬大軍,這三十萬大軍是秦國最精銳的大軍,並且蒙家與扶蘇的關係不一般,用兄弟關係來評價都不過分。
  • 為什麼秦始皇叫「嬴政」,而他的兒子叫「扶蘇」和「胡亥」?
    為什麼秦始皇叫嬴政,而他的兒子叫扶蘇和胡亥? 因為秦始皇姓「嬴」名「政」,他的兒子自然也姓「嬴」了,所以他家老大其實是「嬴扶蘇」,老十八的全名是「嬴胡亥」。 只不過到了戰國末年,天下人口太多,同姓的人也太多了。所以在同姓人中,開始以氏族區分同名之人。因為五百年前大家都是一家人,也就是一個姓,根本無法做出具體區別,所以一般五代之後就會另開氏族。
  • 秦始皇遺詔被篡改,扶蘇蒙恬被逼自殺,趙高胡亥李斯誰才是主謀?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七月,秦始皇死於第五次東巡途中的沙丘宮(今河北廣宗)。病情嚴重自知來日不長,秦始皇給遠在北方上郡監軍的大兒子扶蘇寫好遺詔:命令他將軍隊交給將軍蒙恬,趕快回到鹹陽處理自己的後事。很顯然,秦始皇的遺詔是要長公子扶蘇繼承皇位。但是,詔令還沒有發出,秦始皇就死了,給扶蘇的書信和皇帝的信璽,都落在了親信宦官趙高手中。
  • 公子扶蘇被害:秦始皇子孫差點被滅族,胡亥、趙高、李斯都無善終
    秦始皇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突然病重,找尋長生不老藥的童男童女也一去無蹤跡。雖然貴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皇帝,秦始皇也敵不過自然的衰替。在自知不久將離開人世之時,秦始皇也做了精心的打算。他打算立公子扶蘇為皇帝,李斯為相,盡心輔助,蒙恬為帥,統御四方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