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記載中,秦始皇是一個非常偉大的君王,他開創了很多偉大的事業,但我們都知道秦始皇的事業都是具有短暫性的,他以一代人的時間換來了十幾代人的和平與發展,這樣做必然要付出巨大的代價,所以他的帝國存在著極大的脆弱性。但我們都知道秦始皇是一個非常偉大的君王,他在分析自己國家發展的過程中,肯定也進行過很多細緻的了解與調查,因此很多人認為,秦始皇知道自己的後人必須要有一個和平發展的心態,不能學習自己,因此秦始皇肯定想選扶蘇做繼承人。所以很多人認為當年秦始皇與公子扶蘇的矛盾,其實就是存在著鍛鍊關係,那麼這種說法對嗎?
歷史學界甚至是大部分的網絡讀者都非常的支持這一觀點,因為秦始皇和公子扶蘇,是親生兒子與父親的關係,而且當年秦始皇救公子扶蘇這麼一個長子,並且公子扶蘇表現的非常優秀,為人敦厚老實,而且還能有能力。所以秦始皇對於公子扶蘇的態度肯定是非常不錯的,在諸多影視作品中,秦始皇與公子扶蘇的關係,也似乎是處在一個鍛鍊與被鍛鍊的關係中,雙方看起來有矛盾,實際上就是父親在培育兒子。
學者之所以這麼認為是有道理的,因為秦始皇的天下從武力中獲取,必然要從和平治理中結束,所以秦始皇需要一個懂得緩和這裡的君主,他挑來挑去,只有當時的公子扶蘇最為合適。所以不管當年秦始皇是否喜歡公子扶蘇,他必須要為帝國的未來考慮,所以必然會選擇公子扶蘇上位。但可惜的是這樣的想法,只是一廂情願而已,在真實的歷史描繪中很有可能存在著很多的誤差性。
例如曾經就有學者分析過,在史籍記載中,秦始皇對於公子胡亥的喜歡,其實超過了我們的想像。秦始皇每一次巡遊基本上都帶著公子胡亥,而不是帶著公子扶蘇,秦始皇最喜歡的小兒子也是公子胡亥。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秦始皇在選擇繼承人的事情上一直都在搖擺,甚至更加傾向於公子胡亥。因為秦始皇如果真的想要把公子扶蘇立為繼承人的話,很有可能,會直接在自己去世以前立太子,或者說給公子扶蘇一個明確的位置。但歷史的真實記錄中,我們沒有看到任何信息。
更為重要的是當年的沙丘政變,雖然在現代普遍性認為是趙高進行了政治變動,但是,還有很多學者認為沙丘並沒有發生政變,秦始皇的死亡也並非突然,一切都是順理成章的結果,不然我們無法解釋公子扶蘇與大將軍蒙恬等人的自殺。在秦國歷史上,不管法律有多麼嚴苛,只要有一些人發現了政治問題的不對勁,都有可能進行反擊,當年宣太后時期就發生過多起反叛事件,更何況是後來的秦始皇時期。
所以說當年唯一的可能性就是,秦始皇與公子扶蘇的矛盾不僅僅是鍛鍊與被鍛鍊的關係,更有可能是秦始皇對於公子扶蘇的不認可。因為秦始皇並沒有我們現代人的這麼多歷史知識,他只知道在自己的傳統經驗中治理國家必須要嚴刑律法,只有嚴格的律法才能讓下層老百姓屈服,所以他不喜歡儒家那一套,更不喜歡諸子百家,當年的呂不韋曾經做出過治國思想的調整,結果被無情的趕走甚至被殺死。所以說當年的公子胡亥,更加符合秦始皇的心意,而公子扶蘇更多的是一個政治對手,因此秦始皇與公子扶蘇的關係,也沒有我們想的那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