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秦始皇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封建王朝的建立者,他身上帶有太多的傳奇色彩,至今秦始皇陵尚未開棺,或許等到那一時刻,這些秘密也就會水落石出吧。但是近日有網友提問:秦始皇叫嬴政,為什麼他的兒子叫胡亥、扶蘇呢?難道這倆孩子還不是親生的嗎?不然幹嘛一個姓「扶」,一個姓「胡」嗎?其實,大多數人都不知道,扶蘇和胡亥都是嬴姓,趙氏。而名字正確的叫法應該是趙扶蘇、趙胡亥。
第一,嬴政的叫法本身就是個錯誤。
我們老說秦王嬴政,秦始皇嬴政的,但事實上這是一個錯得離譜的叫法。因為「嬴」是秦始皇的姓,而「政」是他的名,如果放在今天,「姓+名」當然就叫「嬴政」了。可是在先秦時期卻並不是這麼叫的,就像現在的英文名字一樣,先秦時並非是將姓放在前面的,而是採用了「氏+名」的叫法。而氏與姓的區別還是挺大的,就相當於一個是大家族,另一個是小家族一樣,譬如嬴姓,不僅秦國有嬴姓,趙國也是有嬴姓的,因為兩國有共同的祖先。但是大家卻沒看到哪個趙國國王被稱為「嬴某」的,這就是姓不能作為稱呼的原因。
第二,秦始皇到底應該叫什麼呢?
從《史記》中我們發現,秦始皇在出生之後,以趙為氏,稱為「趙政」。不過趙政的叫法也是不對的。因為先秦時的姓氏非常複雜,主要是由姓、氏、名、字這四個部分組成的。而「氏」又是可以隨時變化的,比如秦始皇既叫趙政,又叫秦政,就是和他所屬地區相關,他先祖造父封地趙城,出生在趙國,所以叫趙政,而他回到秦國後,所以又叫秦政。除此之外,不同時期不同身份的秦始皇,名字的叫法也不一樣。比如他剛出生時,叫趙政。但是,長大後叫「公孫政」、「公子政」,後來又叫「秦公子政」、「秦公孫政」。等到成為國君後,則稱為「秦王政」。
第三,扶蘇與胡亥的正確叫法
首先扶蘇與胡亥都是秦始皇的親生兒子。至於他們為什麼沒有「自隨父姓」,原因其實很簡單,那就是一首簡便叫法。扶蘇,不是姓「扶」名「蘇」;胡亥,也不是姓「胡」名「亥」。他們都是名字,而不涉及姓氏。如果加上姓氏的話,也不叫「嬴扶蘇」或者「嬴胡亥」,因為扶蘇與胡亥都是皇子,而依照當時傳統都應該被稱為「公子」。所以,扶蘇的正確稱呼是「公子扶蘇」或「秦公子扶蘇」,而胡亥的正確稱呼是「公子胡亥」或「秦公子胡亥」。最後再加上氏的話,又變成了「趙扶蘇」或「趙胡亥」了。
第四,秦始皇為什麼給兒子起名叫扶蘇與胡亥
搞清楚了扶蘇、胡亥是趙氏,再來看看他們名字的由來。據悉,扶蘇在秦時指一種樹,語出《鄭風》之《山有扶蘇》,意有樹木枝葉茂盛的樣子。而嬴政用這個詞給此子命名,也是希望他能和樹木一樣茂盛、鬱鬱蔥蔥的。然而被給予厚望的大兒子扶蘇,最後的結局卻是非常可憐的。他因為多次勸諫秦始皇,引起了他的不滿,被發配到邊疆協助蒙恬守長城。後世多認為,如果是扶蘇即位,秦朝或許就不會是短命王朝了。
而胡亥之所以取這個名字一說是跟他的生辰八字有關。因為他出生在亥時(晚9點至11點),所以叫了這個名字。另外,還有一說胡亥屬相為豬,亥豬。並且胡亥在史料上說是秦始皇的少子,小兒子,所以取名為胡亥。然而還有一種說法比較奇葩,因為「胡」字本意是鳥類頸下的垂肉,所以人們猜測胡亥出生時,脖子下有垂肉,且面相異於常人。而推測的依據,就是胡亥的母親很可能是羌人,被稱為胡姬,所以胡亥出生後,才被取名為胡亥。
總而言之,古代歷史與現在歷史還是有著很大差別的,我們無法回到當時的情景,也無法確切的知道古人對於名字的真正認知,那麼關於「秦始皇叫嬴政,為什麼他兒子叫胡亥、扶蘇?大多數人不知道」這個問題,你看明白了嗎?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