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秦始皇叫嬴政,而他的兒子叫扶蘇和胡亥?
因為秦始皇姓「嬴」名「政」,他的兒子自然也姓「嬴」了,所以他家老大其實是「嬴扶蘇」,老十八的全名是「嬴胡亥」。
只不過到了戰國末年,天下人口太多,同姓的人也太多了。所以在同姓人中,開始以氏族區分同名之人。因為五百年前大家都是一家人,也就是一個姓,根本無法做出具體區別,所以一般五代之後就會另開氏族。比如孔子本姓「子」,是殷商之後,為了另開氏族,就找了祖上有名的「孔父嘉」的首字來作為「氏」,所以孔子實際上姓「子」氏「孔」名「丘」。
但是這樣稱呼太麻煩,所以後來乾脆就用氏來代替了姓,所以我們今天說咱們姓什麼?實際上都是回答的「氏」。
其實在上古,「姓氏」的使用、更換也是比較隨意的,只要能夠區分出人和國別地域就行。
秦始皇的祖上,是三皇五帝中的帝顓頊的孫女吞了玄鳥蛋生的(扯蛋),屬於無父之人(其實很可能是母系社會遺風),所以開始是沒有姓的,就叫大費。後來因為和大禹一起治水有功,又為舜馴服鳥獸,因此改名柏翳,舜賜他姓「嬴」。
所以他這個姓是從這裡來的。後來子孫在周天子手下打工,因為救主滅戎,周天子以趙城封賞,所以這一脈就以「趙」為氏,反倒是原封地因為處於邊陲,沒落了。
這個時候嬴姓主力就到了趙城,也就是戰國時候的趙國,但是已經不怎麼稱「嬴」了,以氏族名「趙」自稱。
到了後來,子孫又立了功。周孝王又對他們中的一個有功之臣封賞,讓他回老地方去,「邑之秦,使復續嬴氏祀,號曰秦嬴」,秦嬴這才正式登上舞臺,在一代代君主的努力下,逐漸強大,終於一統六合,稱霸天下。
但是為什麼有些文獻裡面又稱秦始皇為「趙政」呢?那是因為秦異人早年在趙國作質子,嬴政在趙國出生。我們前面也說了,其實秦、趙都是帝顓頊孫女與玄鳥之後,只是時代久遠,各自強大,各自為戰罷了。但是嬴政出生在趙國是沒錯的,所以從姓氏歸屬上來說,他就是叫「趙政」。
只不過登基為王之後,一代秦王,自然不能再稱「趙政」了。而文獻就一般記錄稱之為「秦王政」。「嬴政」這個叫法也是我們今天不講究忌諱了,才會直呼其名。
同理,「嬴扶蘇」、「嬴胡亥」由於是皇族後裔,自然會使用本姓。但是有幾個人會不尊敬地去直呼他們的大名?客氣的,就會寫上「公子扶蘇」、「公子胡亥」,而關係親密一些的就會直接寫上「扶蘇」、「胡亥」。
其實記錄中不同的稱呼主要還是為了區別。就好像稱他們為「長公子」、「十八公子」,「大少」、「十八少」一樣,只要我們能分清誰是誰,就可以了。而一定要冠上當時人們都不大在意的「嬴」姓,在幾十萬秦人都姓「嬴」的國家史書記錄裡,好像還真的是多此一舉。
假如咱們村都姓「李」,有沒有必要叫「李大狗」、「李二狗」呢?多此一舉吧。
秦國內史書這麼記載,其他的引用資料也這麼寫,到了太史公寫《史記》自然也就這麼引用,因為並不會產生混淆和誤會,所以就這麼約定俗成地進入了中國歷史。
不是他們不同姓,是因為他們都是一個姓,沒必要提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