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文化丨神奇的西夏竹筆

2020-12-22 中國甘肅網

原標題:神奇的西夏竹筆

西夏竹筆

夏夜,翻看朋友圈,忽然發現有一支西夏竹筆。這支筆藏在甘肅省博物館,為西夏時期竹筆。

1972年,人們在甘肅武威張義堡西夏遺址中,發掘出土了這支西夏竹筆,同時出土的還有其他兩支竹筆。據推測,它們是12世紀西夏人製作使用的硬筆。

這支筆,通長9.5釐米,直徑0.9釐米,看不出用過的痕跡。它用一截竹管削成,為了堅固耐用,特意選擇了有竹節的一段。西夏人手很巧,筆尖削得很細很薄,中間開縫,降低了硬度,讓筆尖變柔軟,寫起來更加順暢。

這支竹筆,糾正了曾經的認識誤區。以前,人們認為,自古以來的書寫工具,就是軟筆,即毛筆。

實際上,先民書寫,最初是硬筆,後來變成軟硬兼用,再後來以硬筆為主流。在距今八千年前,大地灣先民常用硬筆在彩陶上刻畫符號。到了六千年左右,軟筆才出現,彩陶上各種紋飾,多是軟筆繪製。那時,先民們或用皮毛,或束草為筆,或捶柳為筆,蘸著顏料,在彩陶上繪製各種紋飾。

到商代,巫師們在甲骨文上寫字,多是先軟後硬,先用軟筆寫稿,然後用硬筆刻畫。到了周代,逐漸向軟筆過渡。

最早的硬筆,應該就是竹筆。「上古無墨,竹挺點漆而書」。可見,上古時期,人們用竹板蘸著漆寫字。後來,清代金農發明了一種漆書,在書法上獨樹一幟。也有人認為,古人的竹挺就是竹筆。

這些年,西北地區出土了大約10支硬筆,最早的晉代,晚一點的是西夏。敦煌出土的唐代吐蕃文書寫本以及一部分漢文硬筆寫本,證實當時人們就在用這種硬筆書寫。

1943年,著名高僧心道法師在敦煌傳播佛學時,曾有居士贈送一卷藏文寫經《長壽佛經》,這是古代帝王將相為老王太后祝福所用寫經。看到卷子後,法師很吃驚,因為卷子字體非常古雅,畫著行,字卻是似墨非墨,似鉛非鉛。唐代不可能有鉛筆,那麼它究竟是用什麼書寫的呢?這是用竹筆寫的。

沒想到,這支筆竟然這麼有來頭。

文/圖 王文元

相關焦點

  • 【老王說隴史】神奇的西夏竹筆
    神奇的西夏竹筆西夏竹筆  夏夜,翻看朋友圈,忽然發現有一支西夏竹筆。這支筆藏在甘肅省博物館,為西夏時期竹筆。  1972年,人們在甘肅武威張義堡西夏遺址中,發掘出土了這支西夏竹筆,同時出土的還有其他兩支竹筆。據推測,它們是12世紀西夏人製作使用的硬筆。  這支筆,通長9.5釐米,直徑0.9釐米,看不出用過的痕跡。它用一截竹管削成,為了堅固耐用,特意選擇了有竹節的一段。西夏人手很巧,筆尖削得很細很薄,中間開縫,降低了硬度,讓筆尖變柔軟,寫起來更加順暢。
  • 甘肅絲綢之路奇珍異寶下江南展出
    其中,甘肅地域東西長1600多公裡,佔陸上絲綢之路在中國境內的40%。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獨特的自然環境,使甘肅成為古代中國通向西方門戶以及絲綢之路的咽喉要衝。絲綢之路的開拓與經營,使甘肅在漢唐時期成為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的前沿和窗口。
  • 西夏文化 | 武威亥母洞 西夏文化的天然博物館
    2016年春,甘肅省文物考古隊進駐亥母洞,目前已對一號洞窟進行加固處理,不久將進行全面發掘清理,埋壓的大量不為人知的珍貴文物即將面世,亥母洞將成為一座舉世僅存的西夏文化天然博物館。米拉日巴造像一座西夏文化的天然博物館亥母洞自修建至今,就鍍上了濃厚的宗教色彩。
  • 日文平假名、契丹文、西夏文與中國道教書法有什麼關係?
    圖片源於網絡另一個大家更熟悉的就是西夏文。西夏文也是根據漢字重造的一套文字,早期大家都看不懂,跟徐冰的天書一樣,意義不明確,但是漸漸被破譯了,我們現在已經看懂了不少,是現在一般市面上最喜歡寫的。圖片源於網絡我認為道家的這類文字,可以看出後世契丹文、西夏文乃至日文的淵源,而且日本還保留了古代道士畫符的竹筆。我現在寫的雲篆,用的也是竹筆。現在一般人見都沒見過,即使是造筆的廠家也不大會造,但民間有些地方還保留了。
  • 添彩書架,甘肅文化出版社出版史金波《學海汲求》
    甘肅文化出版社出版史金波著《學海汲求》。新甘肅客戶端蘭州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施秀萍)近日,甘肅文化出版社出版史金波著《學海汲求》。通過《學海汲求》一書,讀者可深度了解諸多大師的學術成就和優秀品質,以及作者與大師們的學術交流和深厚情誼;可深入體悟作者對中國歷史、歷史人物、民族文化等領域的學術認知和心得;可深刻感知作者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牽掛和情懷;更可深切體驗一代學人咬定青山、默默耕耘的拓荒之旅。史金波,男,1940年生,河北省人。
  • 「鷹」丨西夏党項民族文化的獨特標誌,源於對自然的崇拜
    總之,在西夏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等諸多方面,都留有西夏獵鷹的印記,也反映了党項民族獨特的遊牧文化和民族特性。可能有以下兩點的原因:首先,獵鷹有著代表「勇猛」的氣勢,恰恰符合西夏文化的追求。《西夏諺語》中記載:「勇鷹險處抓兔子,老虎情面狐飲酥。」還有很多其他諸如此類的文字記載,由此可見,獵鷹在當時已經和西夏党項族人們的生活融為一體了,隨著少數遊牧民族文化的影響,獵鷹憑藉其強大的狩獵特性和勇猛銳利的外在形象開始成為具有精神文化象徵的代名詞。
  • 東方金字塔解密神秘的西夏國,佛漢党項文化造就了輝煌西夏
    西夏王陵又稱西夏帝陵、西夏皇陵,是西夏曆代帝王陵以及皇家陵墓,位於銀川以西,西靠賀蘭山,東臨西乾渠,帝陵位於中間的平原地帶,略傾斜,海拔1130米至1200米之間,這裡被當地人認為是龍脈之地,賀蘭山阻擋著西伯利亞寒流和騰格里沙漠的風沙,所以經過900多年,渡過了西北的多次大地震,同時党項人受漢文化風水之說影響,拜山拜水,這裡地質結構承重力大,保水性差,排水條件良好
  • 名家名作丨到甘肅文源藝術館感受宋滌獨特彩墨藝術
    藝術甘肅|甘肅文源藝術館  發現民間珍寶,傳承歷史文化。今天帶領大家走進甘肅文源藝術館,了解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宋滌先生筆下獨具一格的彩墨藝術。    在甘肅文源藝術館中展出的是宋滌先生極具代表性的作品《櫻桃溝》,在他的作品面前,仿佛身臨其境,你可以嗅到大自然的氣息。人們總愛說:江山美如畫,而當人們看到宋滌的作品後,卻不禁感慨,畫美過江山。
  • 導遊甘肅丨臨洮,是什麼顏色?
    導遊甘肅丨臨洮,是什麼顏色?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導遊甘肅
  • 西夏王朝的錢幣,你知道多少?
    西夏,是古代我國境內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西夏轄境在最盛時包括今天的寧夏、陝北、甘肅兩北部,青海東部和內蒙古一部分,共有22個州,與遼、金先後和宋代鼎持,自李元昊稱帝,共傳位10位帝王,歷經190年。
  • 銀川:西夏文明的吉光片羽
    這件銅牛作為西夏王陵的陪葬品,身份自然更加尊貴,所以它通體鎏金,閃耀著華美。如果不是創造於農耕文明時代,這件作品大概很難做到這樣傳神,它恰好體現了西夏從遊牧轉向農耕的一段燦爛的文明史。西夏是由党項族建立的政權,這是曾經遊牧於青海一帶的羌族人的一支,後來內遷到寧夏、甘肅一帶。
  • 建立了西夏的党項人,被蒙古滅國後,是否被滅族?還有後裔嗎?
    蒙古曾經6次攻打西夏,成吉思汗之死,有說是在徵西夏時中箭墜馬傷重而死,也有說是在強拆西夏王妃時被咬掉了命根子而死,總之,是死於徵服西夏的戰爭。他死前下旨,對於西夏人:「殄滅無遺,以滅之、以死之。」。當西夏滅亡時,懷著復仇心理的蒙古大軍對西夏進行了滅絕性的摧毀。
  • 寧夏歷史文化之旅,探索神奇寧夏的神秘往事!
    寧夏的歷史悠久,文化多樣,中華遠古文明發祥地的水洞溝古人類文化遺址成為寧夏歷史的起點,寧夏旅遊景點中有很多具備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那麼就讓我們從水洞溝開始,了解寧夏的歷史文化吧
  • 【歷史文化】亦真亦幻神奇隴原 《聊齋志異》中的甘肅故事
    亦真亦幻神奇隴原  《聊齋志異》中的甘肅故事《聊齋志異》在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已基本成書,這就是說,早在300多年前,蒲松齡已經用「誌異」的形式,向世人展現出隴原大地的絢麗與神奇了。在這些故事中,既有著蒲松齡根據傳聞所進行的精心創作,同時也具有一定的寫實成分,因而,無論從藝術成就還是地域文化的價值而言,都是彌足珍貴的。
  • 「風物誌」武威西夏木緣塔 解密神秘的西夏王國
    武威西夏木緣塔 解密神秘的西夏王國武威西夏木緣塔西夏人服飾在武威博物館有一件國寶級文物,也是「鎮館之寶」——西夏木緣塔。西夏文字遺存神秘的西夏人西夏王朝一直以來都以神秘著稱,他們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與中原文化大相逕庭,讓今天的人們看起來大跌眼鏡。西夏是個神秘的國度。
  • 名家名作丨到甘肅文源藝術館置身邵連先生的天地人間
    藝術甘肅|甘肅文源藝術館發現民間珍寶,傳承歷史文化。今天帶領大家走進甘肅文源藝術館,感受國家一級美術師邵連先生的作品「別有天地非人間」。《別有天地非人間》在甘肅文源藝術館展出的是邵連先生的《別有天地非人間》,漂亮的青綠山水是常見,難得的是顏色不燥,十分清麗淡雅。
  • @丁真,其實甘肅也很美
    這個結果讓不少人感到意外,但其實甘肅境內有高山、森林、草原、溼地、雪山、沙漠、戈壁、溶洞、河流、湖泊、雅丹、丹霞等幾乎所有的地貌,舉世聞名的絲路瑰寶莫高窟、塞外一絕月牙泉也都坐落在甘肅,可以說,甘肅是所有省份中旅遊資源最豐富多樣的省份!這麼說吧:除了海洋,凡是你想去的地方,在甘肅幾乎都能找到!
  • 2020中國——東協博覽會旅遊展桂林開幕丨「如意甘肅」吸引旅行商...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文化寶庫,也是我夢寐以求的地方,這些年我去過全國很多地方,唯獨沒去過甘肅。」廣東佛山文化旅遊局局長王偉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有機會一定去甘肅看看敦煌莫高窟。不少旅行商通過和甘肅企業的深入對接,也表示將開發適合的線路產品「引客入甘」。
  • 名家名作丨「當代隸書第一」劉炳森先生作品於甘肅文源藝術館展出
    藝術甘肅|甘肅文源藝術館發現民間珍寶,傳承歷史文化。今天帶大家走進甘肅文源藝術館了解一下書法,欣賞「當代隸書第一」的書法名家劉炳森先生的作品。甘肅文源藝術館丨甘肅文源藝術館作為一家民間文化藝術館,旨在通過各類藝術品的展示,連接藝術家、藝術品和群眾關係,引導民間藝術品收藏方向,普及鑑賞科學知識,弘揚甘肅民族文化,開展藝術交流,為省內外藝術品愛好者提供一個規範的展示環境,為發展甘肅民間文化作出應有的貢獻。
  • 甘肅文化八千年歷史
    我的作品如果能讓人們對國粹藝術、甘肅傳統文化感興趣,那就是我堅持分享下去的動力。甘肅文化總體以絲路文化為主,從旅遊角度看,具體可概括為敦煌文化、長城文化、佛教文化、黃河文化、始祖文化、中醫藥養生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紅色文化等9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