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石之國》漫畫第一期封面,於2013年5月開始連載。
遲鈍如我,最近也走入當代生活觀察了一記。在這個越來越懶於談戀愛、交朋友,天天宅著幻想鋼鐵女友和賈維斯的時代裡,卻有越來越多的事物和概念被擬人化。上到國家、地圖,中到戰艦、槍械、汽車零件,下到拉麵、油條、叉燒包……事實證明,二次元的文化迷因極其強大,它並不需要用盡方法大聲呼喊「請複製我」,就會被自動複製到所有領域。
漫畫主角磷葉石(フォスフォフィライト/Phosphophyllite)的周邊項鍊。售價324萬日元,折合人民幣18.8萬元。
但十月番中的《寶石之國》還是多少讓我意外,我真的沒想到寶石如何可能被擬人化,也真的沒想到以寶石番劇的周邊居然真的是寶石,更沒想到售價三百多萬日元的周邊居然真的有人買。但這一切真的發生了,看來「Bon appétit」(好胃口)是用不著了。但更沒想到的是,這居然是擬人化和設定結合得最緊密的動畫片之一,非常神奇。
平心而論,《寶石之國》在設定上是很下了功夫的。原作者市川春子設想了一個後人類時代的世界。這是一個似乎漂浮在海裡的行星,請原諒我這聽起來小學沒畢業的言論,第二集片頭的設定圖的確是這樣的。這顆行星先後六次經歷小行星撞擊,人類成功地挺過了前五次,但在第六次撞擊來臨後全體消失。我們不妨把第六次撞擊導致人類消失的這一年視為衰神元年。
這六次撞擊帶來了兩樣極端後果,一樣是撞擊下來的部分行星化為了月亮,所以這個世界上有六個月亮,而寶石之國則因為質量變輕,漂浮得更穩了。另一樣是物種大滅絕。為了應對危機,所有生物逃入海中,其中有一部分無法適應新環境,被海底的微小生物吞噬,變成了無機物,經過漫長的歲月,有序排列,變為晶體,再次衝上海灘。此時的海灘,已經被適應了環境的新物種佔領。
《寶石之國》人物群像。他們上半身美少年,下半身美少女。
這些晶體在內部微小生物的作用下,逐漸聚合在一起,化為人形。這是怎樣的人形啊,十二頭身比例,上半身像美少年,下半身像美少女,雖然是無性別的,但這怦然有如剛跑完半馬的心跳聲是怎麼回事。在碧海藍天的映襯下,這由晶體構成的人形,從發色到指尖,晶瑩剔透得讓人心生憐愛。製作方用3D CG來製作這部看起來賣相小眾的作品,實在是高明的選擇,非如此,不足以表現這些可愛的寶石人的「材質」。
因為3D化的原因,寶石人在戰鬥中的表演賞心悅目。他們的主要敵人,是不時從月球飛來的神秘敵人「月人」。月人收集地面上的寶石,也收集海中的安多米拉比族,這些有菩薩面孔、有天女護駕、呈現種種妙相的月人這麼做究竟有什麼目的,寶石人們能否取得最終的勝利,究竟是走向融合還是一方戰勝另一方,是本片最大的謎團。
《寶石之國》漫畫彩頁。右上角「寶石の國」的變形字體為該動漫LOGO。
嚴格說來,這些寶石人的「材質」,有半數都不能算作寶石。即便按照廣義的寶石定義,即色彩瑰麗、堅硬耐久、稀少,並可琢磨、雕刻成首飾和工藝品的礦物或巖石,片中仍然有不少角色要被「開除」出去,比如辰砂,天然辰砂晶體的硬度只有2到2.5,無法加工,不具備耐久性,比如主角磷葉石,硬度只有3.5,雖然是最為珍貴的原生礦物晶體之一,但並不屬於寶石,再比如透綠柱石,硬度夠,光澤也不錯,可是不稀有,常常被用來磨製眼鏡片。
顯然市川春子並不是按照「珍貴」程度來選擇角色的,她更傾向於選擇特性鮮明的晶體,並在人物設定時充分考慮寶石本身的特徵,她的做法非常成功。辰砂不是寶石,但辰砂必須入選,因為她的成分是硫化汞。汞有毒,而且可以溶解其她金屬,聲稱汞齊,或佔據固體表面。辰砂因此被賦予了可以大量釋放毒液的特性,這種毒液完美克制了寶石人的屬性,人人懼之如虎,所以她孤獨寂寞冷。
辰砂安神,但無人可安她的神,還好有磷葉石。磷葉石是熊孩子,她剛滿三百歲,正要被分配一份文職工作。她不夠堅硬,而且韌性差,可以完全碎成片狀,所以無法擔當與月人戰鬥的任務,她對此思想上有結,又缺少做好文職工作必需的知識,因此非常苦惱。同是天涯淪落人,如果市川春子沒有選擇辰砂,那麼磷葉石不就是所有寶石人最沒用,最不出戲的角色了嗎?辰砂必須在,因為辰砂是唯一一個接觸磷葉石自己會碎掉的寶石人,也是唯一一個身體有毒的寶石人,磷葉石不同情她、愛護她,還能與誰惺惺相惜呢?
辰砂(シンシャ/Cinnabar)被設定為硬度最低的寶石人,但她體內能流出銀色毒液。與主角磷葉石有著不一般的羈絆。
也正因為磷葉石必須要同情她、愛護她,戲就出現了。辰砂的汞對寶石人來說是「要命」的,被它沾染到的身體部分必須去除,再用新的同類晶體修補,而去除身體的某些部分意味著丟失記憶。磷葉石和辰砂的羈絆,就奠定了遺忘和更換身體的歷史基調,也象徵了既不能太親密也不能太疏遠,「烤火的豪豬」般的人物關係。
第一集中看似無釐頭的一段友誼,卻在設定中有無比堅實的邏輯基礎。市川春子的人設功力可見一斑。除了這兩位主要角色,其他寶石人的設定也充分考慮了其特性。柱星葉石擅長秘密行動,因為她無螢光。榍石總是拿一把大鋸子,隨時準備做木工活,因為她的名字Sphene在希臘語中的意思就是「楔子」。翡翠韌性極高,被分配做了上傳下達的議長。摩根石性格活潑,因為她的確很活潑,總是含有雜質,經過熱處理可改變顏色。紅綠柱石是時尚「毒瘤」,每天都會換髮型,負責將大家的制服肩寬縮減千分之一,因為她天然呈六方柱狀晶體,顏色可以從深粉紅色變到褐色,這大概賦予了她天生的時尚敏感度。
正是有這樣符合每種寶石天然屬性的人設,賦予了《寶石之國》一種研究的趣味。雖然就目前的動畫呈現來看,十二集的篇幅不可能講清楚一個規模宏大、體系完整的故事,但研究人設,體會不同寶石之間的互動和她們天生屬性的關係,也是極有樂趣的一件事,翻一翻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礦物學基礎》,預測故事走向、人物命運,不是比翻《白小姐》對中獎號碼來得風清氣正、有益身心嗎?
金剛先生是該動漫中的超強戰力。本身硬度不明,但他的周邊產品價格是標明的,162萬日元,約合人民幣9.5萬元。
市川春子對自己的人設功力非常自信,所以她敢讓寶石人們都穿著同款制服,背著一樣的武器,觀眾還是可以憑藉著他們的髮型、特性來認出他們。而且穿同款制服給了足控和絲襪控「窺視的正當性」。制服都一樣,怎麼區分角色?金紅石的白大褂配黑絲,鑽石的白手套配白絲嘍。你以為她們在刻意販賣福利嗎?不,這純粹是為了遮蓋寶石的螢光,避免被月人發現罷了,是戰鬥的需要啊。你看到的不是福利,是市川春子滿滿的心機。論擬人化人設的合理性,《寶石之國》真是標杆般的作品。
這給我了啟發,為什麼有些擬人化是成功的,有些擬人化註定要遭遇滑鐵盧。山東煙臺地區的特產「煙臺大櫻桃」的擬人化形象「碧海櫻櫻」賣完櫻桃就消失無蹤了;豐田汽車花大力氣請來花澤香菜、悠木碧、茅野愛衣、久野美咲等10名知名聲優發起的普銳斯零件娘計劃,在運營了兩個月後黯然收場;DMM的神社擬人化遊戲《社にほへと》,也因為日本神社本廳和部分被擬人化神社的不認可而折戟沉沙。至於某育發液擬人化營銷形象「霸霸」,就當沒看見吧,畢竟育發液不能流進眼睛裡。
成功的擬人化,並非創造一個好看的形象就結束了,漂亮的外表至關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意義和形象的連接。事物和概念本身給人的感覺,經過巧妙的轉化,在某個形象身上再現,二次元眾們在觀看這些擬人化時,成功地消除了事物本身的「現實感」,而將它拉入自己更為熟悉、心理上更為舒適的領域內,從而完成了從外向內的意義轉化。這種執著於內外之別,讓事物向自己靠近而不是相反,從而與現充們劃清界限的日本式心理,藉助擬人化的作品,成功撓到了觀眾的癢處。或許這就是為什麼會有人願意花三百多萬日元買磷葉石項鍊的原因吧,因為他的確是爽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