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六部《終結者》電影《黑暗命運》上映,與該系列的前兩部完全一致,而這時也正好是《終結者》開始35年後。毫無疑問,《終結者》已經成為歷史奇觀.它有非常長的壽命,卻一直受到質疑,因為"卡神"的退出。這是一個經典的角色形象已經30年沒有褪色。它的特點是冷血機器,施瓦辛格是一個標配。更具體地說,它一次又一次地繼續,然後一次又一次地重新啟動,但永遠不會達到前兩個的高度。所以,對於我來說,即想看到《終結者》的續集可又擔心它的缺席,真的是一個很艱難的抉擇。
造成這樣的原因很簡單,因為超級IP奠定了驚人的粉絲基礎,其衍生品和衍生品文化遍布世界各地。《終結者》是導演詹姆斯·卡梅隆童年時期的映射。古巴飛彈危機,美蘇冷戰,核戰爭的威脅,未來科技的恐怖應用,導致影片中黯淡、機器式的末日畫面。導演的夢想機器人,最終運行在世界大屏幕上,困擾著無數人。所以我們都知道,1997年將迎來試驗日,智能系統天網發射核武器反人類,引爆核戰爭,世界就註定了。倖存者被機器追逐,但最終團結在領袖約翰·康納周圍,與天網作戰,並逐漸佔據上風。出乎意料的是,天網也有辦法利用時空旅行的方式,把機器殺手--"終結者"送回過去,試圖在領導者成長之前結束他的勝利。
經典的鑄造也需要一抹黃金,人的末端覆蓋在皮膚上。人的皮膚並不能使機器成為人,而是使它更加可怕。一方面,終結者的威脅大大增加,因為它背後的人臉是肉還是金屬是不可預測的;另一方面,如果它暴露在金屬骨頭中,它的形狀將更加可怕。人體皮膚與金屬的強烈對比,形成了難以抹去的視覺衝擊,也是黑暗的人機對立,不同主題的電影。施瓦辛格硬朗的五官和酷酷的造型賦予了這個想法十足的可信度,戴著墨鏡遮住眼睛是《終結者》的完美造型。
在20世紀80年代,這部低成本的B級電影直到推出才受到歡迎。但誰能想到,這部電影最終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卡梅隆也邁出了成名之路的第一步,終極神。為繼續正統而戰卡梅隆既是《終結者》之父,又是影片質量的保證,他的續集《終結者:審判日》已成為資深影迷按框架分析欣賞的教科書級作品。
也許是因為卡梅隆執導的《終結者》和《終結者:審判日》太特別,他離開了,才導致續集的發展長期不好。第三部《機器的崛起》(2003年)意味著審判日不僅僅推遲,機器最終上升,扭轉了第二部的陰謀;第四部《救世軍》(2009年)繼續延伸,展示了人類與天網全面戰爭的未來故事;第五部《創世紀》(2015年)揭示了始作俑者重啟的決心,以及最新的《黑暗命運》(2019年)是《人類的正統》第三部《終結》。
怎麼讓觀眾覺得自己是一個合格而正統的終結者續集?卡梅隆來還是施瓦辛格來都行?這些失敗的先例早就說明了這一問題。新作品在連接《終結者2》的故事線方面確實走得更遠了。電影開始時,年輕的莎拉·康納看到她的兒子被另一個終結者殺死。這顯然扭轉了所有的續集,用大膽的情節扭曲宣布其他續集是錯誤的。《終結者》後,再也無法超越使其成為一世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