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6》:英格蘭史上的多事之秋,王冠背後的三王權力爭奪戰

2020-12-19 櫻汐筆談

1066年元旦剛過,英格蘭國王「懺悔者愛德華」就在病榻上死去。

這位以虔誠信仰為世人所知的君主,在22年的統治期間,留下了不少的政治遺產:他曾花費整個英格蘭約十分之一的收入,用於修建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愛德華在加冕儀式上使用過的王冠,被奉為「聖愛德華王冠」,成了英國王室權力的一大象徵。

愛德華還在英國第一次舉行「神聖觸摸」儀式,為那些身患瘰癧病的民眾進行觸摸治療,以展示國王獨有的「超自然力量」。當然,從現代醫學的觀點來看,瘰癧病本身就有一定的自愈率,即使不加以治療,過段時間症狀也很可能會自行消失。

但在1000年前,民眾普遍把它視為「國王神跡」,是王權神聖性的體現。在這之後的700年間,歷代國王都會藉由「神聖觸摸」,來向民眾傳遞「君權神授」的理念。

然而,頂著「聖人」名號的愛德華在繼承人問題上十分頭痛:他本人並沒有子嗣,而在他統治的中後期,實際權力為大貴族戈德溫家族所把控,而愛德華與戈德溫家族的關係素來不睦。

愛德華曾計劃讓表親、剛勇者埃蒙德之子「流亡者愛德華」做下一任國王,但這個年輕人歷盡艱辛從匈牙利返回英格蘭,僅僅一周後就離奇死去,不少人猜測是戈德溫家族的哈羅德在背後動了手腳。

繼任者人選未定,懺悔者愛德華就撒手人寰,據說在他彌留之際,對身邊的近侍說:一個罪惡的時代即將來臨,邪惡將橫掃這片土地。這兩句話無疑成為接下來這一年的最好註腳:圍繞著英格蘭王位,戈德溫家族的哈羅德、諾曼第公爵威廉、挪威國王哈拉爾三世或彼此結盟,或徵伐混戰,掀起了一場權力鬥爭的血雨腥風。

英國資深作家、記者埃德·韋斯特的《1066:諾曼徵服前後的英格蘭》,選取了「1066」這個特殊的年份,解讀在威廉一世實現諾曼徵服前後,英格蘭、法蘭克、丹麥、挪威土地上發生的大小事件,盎格魯-撒克遜人、維京人與諾曼人之間的恩怨糾葛,生動地展示出改變英格蘭歷史走向的「諾曼徵服」全景圖。

01 王冠背後的權力遊戲:從挪威到諾曼第

對於英格蘭人來說,1066年著實是個多事之秋。「懺悔者」愛德華死後不久,在盎格魯-撒克遜時代的重要政治機構——賢人會議的推舉下,權臣哈羅德登上了國王的寶座。但環視四周,他的國王之位坐得可一點都不安穩,覬覦他頭頂王冠者大有人在

挪威的「瘋王」哈拉爾三世在哈羅德弟弟、被流放的託斯蒂格鼓動下,決意進攻英格蘭。在向哈拉爾三世遊說之前,託斯蒂格已經在北歐各地輾轉許久,還試圖向丹麥國王斯韋恩二世兜售入侵英格蘭的「宏圖大計」。為了讓斯韋恩二世心動,託斯蒂格不惜搬出英格蘭歷史上的克努特大帝,讓他相信自己的身上同樣有著英格蘭王室的高貴血統,不過,謹慎的斯韋恩二世仔細思量之後,還是選擇了婉拒。

和斯韋恩二世不同,哈拉爾三世是個冷酷無情,又帶點瘋癲特質的人,他全然不顧自己對英格蘭內部形勢毫不了解的現實,就全盤接納了託斯蒂格的觀點。

在沒有充足準備,且缺乏周密安排的情況下,哈拉爾三世和託斯蒂格就帶著艦隊,浩浩蕩蕩地朝英格蘭駛去。結果毫無懸念地以挪威人慘敗告終,託斯蒂格被飛箭刺中眼睛而死,哈拉爾被英格蘭士兵擊倒,據說他還作了一首臨終詩歌:我們列隊前行,盔甲全無,迎頭對上的,是漆黑的刀刃。頭盔反射光芒,卻不是我方的,而我們的戰甲,還靜靜地躺在船裡。

挪威國王的悲催經歷,並未「勸退」那些對英格蘭王位虎視眈眈的人們,布列塔尼的科南聲稱自己有王位繼承權,只是沒過多久,還沒付諸行動的科南就中毒而死。在中世紀早期,因食物中毒、爭執等「奇葩」理由而死的王公貴族不在少數,至於背後的真實原因如何,只能靠推測,不過大概率是利益因素作祟。

挪威國王、託斯蒂格、科南這些「配角」陸續黯然退場後,英格蘭王位爭奪戰中的另一主角:諾曼第公爵威廉華麗登場。這個母親出身低微,一度被人們嘲諷為「私生子」的人,將成為1066年這場權力遊戲的最後贏家。

02 徵服者威廉:「師出有名」的冒險者軍團

由於父親羅貝爾早逝,諾曼第公爵威廉自幼在陰謀與鬥爭不斷的環境中長大,養成了冷血殘暴、詭計多端,還有幾分「神經錯亂」的性情,對權力更是有著無限的野心與貪婪。面對英格蘭國王這個令人垂涎欲滴的頭銜,威廉很是心動。不過,他可不像哈拉爾三世那樣莽撞,在率領大軍入侵英格蘭以競爭王位之前,他做了十分周全的準備工作。

中世紀的歐洲各國雖然混戰不斷,但也會講究「師出有名」,威廉先祭出了第一個「大招」:他宣稱自己才是英格蘭國王的最佳人選

一來,「懺悔者」愛德華曾經承諾要讓他繼承王位。二來,現任國王哈羅德也發過誓,表示支持威廉成為英格蘭國王。事情的起因據說是1064年,哈羅德外出巡視時,艦隊被海風吹到蓬蒂奧公爵的領地後,對方提出索要巨額贖金的請求,後來在威廉的調停下,蓬蒂奧公爵釋放了哈羅德一行。為了表達感激之情,哈羅德發誓未來願意臣服於威廉。

這兩種說法究竟可信度幾何,至今仍有不少爭論。先看「懺悔者」愛德華這邊,乍看之下,一個英格蘭國王打算把權柄交給「外人」有些不可思議,但結合愛德華本人的經歷來看, 並非完全沒有可能。

在錢乘旦教授主編的《英國通史》中提到,愛德華本人有很強的「親諾曼傾向」

他的母親艾瑪是諾曼人,少年時代為了躲避戰亂,愛德華曾在諾曼第的一家修道院生活多年。長期的諾曼生活經驗,不僅影響了愛德華的語言和生活習慣,在人事安排上,他也頻頻將諾曼出身者安插在重要職位上。

再來看哈羅德國王,拋開政治上的利益衝突不說,他與威廉一度相處甚歡,有時倆人一起外出打獵,還積極給對方出謀劃策。

不過,面對成為一國君主的巨大誘惑,好友反目也在情理之中。為了讓自己的言論更有說服力,威廉對外放話說,哈羅德當年在發誓時,桌子底下有聖埃德蒙德的遺骸,這一說法讓哈羅德的「誓言」更增添了宗教的神聖性。

在明確自己的王位繼承優先權之餘,威廉還爭取到了羅馬教廷的支持。11世紀中葉,羅馬教廷內部風波不斷,出現過三位教皇並立的局面,在尼古拉斯二世與本尼迪克特十世爭奪教皇之位時,威廉出兵幫助了前者,贏得了教皇的好感。他還對教廷許諾,一旦成為英格蘭國王,一定會服從教皇的統治。因為重重利益牽連,羅馬教廷的天平傾向了威廉一邊,威廉出徵英格蘭不光是要奪回「自己應得的」王位,還要「解救」問題重重的英格蘭教會。

有了這兩個響亮的名頭,威廉把一場入侵行動「包裝」成為了正義與信仰而開展的徵伐。在教皇的支持下,不少信徒加入了威廉的隊伍,來自佛蘭德、日耳曼、義大利、丹麥、法蘭克等地的商人,也嗅到了利益的味道,成為威廉隨行大軍中的一員。1066年9月末,這支龐大的「冒險者軍團」搭乘700-1000艘戰艦,從諾曼第出發,跨過英吉利海峽,踏上了英格蘭的土地。

03 諾曼徵服之後:末日審判書與百年戰爭

1066年10月,威廉大軍與哈羅德的英格蘭軍隊,在黑斯廷斯展開激烈的戰鬥。

根據史料記載,在開戰的前一晚,雙方士兵的表現截然不同:英格蘭士兵一個個喝得酩酊大醉,諾曼人則吃著聖餐,整晚都在誠心祈禱。到了戰場上,雖然英格蘭有手持雙手斧的貴族侍衛兵,但諾曼人騎兵與弓箭手的戰鬥力顯然更勝一籌。

黑斯廷斯戰役最後以威廉軍隊獲勝告終,哈羅德被追擊的騎士砍死,流傳很廣的故事版本中,他的眼睛還被諾曼人射中。

威廉實現諾曼徵服,並被推舉為英格蘭國王,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加冕為威廉一世,這一事件在英格蘭歷史上有著重要意義:一方面,盎格魯-撒克遜時代正式宣告結束,開始進入諾曼王朝。另一方面,國王威廉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從社會階層到政治制度都產生了巨大的變化。

在威廉入主之前英格蘭的黑暗年代,人們的社會角色主要有貴族(即「塞恩」)、自由民(又稱「科羅爾」)、奴隸三類。1066年之後,威廉一世重新進行利益分配,數千名盎格魯-撒克遜貴族的土地、財富被沒收,成為諾曼人的私產。

「塞恩」這個曾經風光無限的階層被消滅殆盡,外來的布列塔尼人、巴黎人等搖身一變,成了英格蘭新興的統治階層:領主。在富有領主的莊園中從事辛苦勞作的,是那些失去了土地的自由民,如今他們有了一個新身份:農奴,成了領主階層的附庸,封建制度在英格蘭逐漸得以確立。

為了摸清各階層們的資產情況,確保封臣們的效忠義務,1086年,威廉一世開展了一次十分詳盡的土地與賦稅情況調查,其類目之細緻、數據之完善令被調查者心驚膽戰,故又得名《末日審判書》

在政治制度方面,由貴族主導的「賢人會議」在盎格魯-撒克遜時代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包括王位繼承人選等重大問題上擁有發言權。到了威廉統治時期,取而代之的是御前大會議,雖然仍有一定的自主與獨立性,但相對於賢人會議,參會的貴族們更多是以附庸身份出席,御前大會議在某種程度上演變成了「國王作為領主出現的領主法庭」,王權得到進一步擴張。從賢人會議到御前大會議的變遷,為英國議會制的最終形成奠定了制度基礎。

作為外來的「入侵者」,威廉一世在統治英格蘭期間,諾曼人與盎格魯-撒克遜人一直衝突不斷,諸如將丹麥金固定化為直接稅、將農民從王室專屬的「林地」中驅逐等政策,更是引來民眾的怨聲載道。為了維護統治的穩固,諾曼人還頒布過一項專門的「英格蘭人法律」:只要是政府發現的屍體,除非有確鑿的證據,否則一律視為被英格蘭人殺死的諾曼人。如此簡單粗暴的罪責認定,足以看出當時兩族間的隔閡與矛盾之深。

英國作家狄更斯曾評價「徵服者」威廉:他通過暴力得到的東西,也只能依靠暴力來維持,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將英格蘭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墳墓。

諾曼徵服對於英格蘭的影響並不局限於此,大量的法語詞彙進入英語,直到今天依然能夠看到其痕跡。英格蘭與法蘭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微妙,在此後的數百年間,島國英格蘭在法蘭克佔有加萊等城鎮,英國國王聲稱擁有法蘭西王位繼承權等情況一再上演,百年戰爭的種子正是在這一時期悄然醞釀。

邱吉爾在《英語民族史》中說:

「諾曼第人最卓越的功績便是徵服了英格蘭,把英格蘭的歷史與歐洲歷史再度對接,阻止了英格蘭滑入類似斯堪地那維亞帝國體制的狹窄軌道。此後,英格蘭的歷史和英吉利海峽以南的民族共同前進。」

事實上,在諾曼徵服以後的千年時間裡,再沒有任何一個外來民族能夠佔領英格蘭,而主導這一切的「徵服者」威廉在歷史上的評價卻是褒貶不一。有人認為他開啟了英格蘭歷史的新篇章,其歷史功績值得被後人稱頌,但也有很多人指出,威廉的侵略行動,將數以萬計的民眾拽入戰爭的泥潭,無數老幼因此喪生,這無疑是一場巨大的災難。

至於威廉本人,據說他在人生的最後時刻,對長子魯弗斯說:「我不能將英格蘭王位親手交給你,因為它是通過不正當途逕取得的。」這一「臨終懺悔」的故事可能真假存疑,但威廉剛一咽氣,僕人們就開始爭先恐後地搶奪財產,只留威廉的屍體「幾乎赤裸地躺在地上,無人理睬」。

威廉死後的英格蘭,依然被權力鬥爭的陰雲所籠罩。他的三個兒子、以及孫輩,再次為了那頂閃閃發光的英格蘭王冠,彼此廝殺、手足相殘。1154年,隨著史蒂芬的去世,諾曼王朝不足百年的統治走向了尾聲。

《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中寫到威廉去世一節時說:「這個曾經強大的國王,坐擁廣袤的土地,如今也不過只有七尺黃土。」這其中既有身為「受害者」的盎格魯-撒克遜人,聽到「仇敵」死訊時難以掩飾的喜悅之情,也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紅樓夢》中那句: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

權力、戰爭、王位……終將成為過往,人的生命更是須臾即逝,那麼多的勾心鬥角、徵伐混戰,到頭來也不過是七尺黃土掩風流。

參考資料:

1、埃德·韋斯特,《1066》

2、邱吉爾,《英語民族史》

3、錢乘旦,《英國通史》

4、狄更斯,《狄更斯英國簡史》

註:配圖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真相 | 權力的家族:王位爭奪戰與金雀花王朝
    權力的家族:王位爭奪戰與金雀花王朝郗方園解密塵封已久的案件,揭開迷霧之後的真相,歡迎收聽《塵封的真相》,我是彼岸。最近秋招、考研、保研、選調等等人生選項接踵而來……無論是身為在校的大學生,還是已經步入職場的「打工人」,都在努力提升自身素養,以求在這個日益「內捲化」的社會中更好的立足。
  • 1066:諾曼人,英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大反派」
    而1066年,是英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一年。為什麼這麼說呢?在這一年,英國面臨兩次入侵、三次戰爭和成千上萬人的死亡。也是這一年的黑斯廷斯戰役,改變了整個英格蘭的歷史走向。《1066》年這本書是「一小時英格蘭史」系列的其中一部。大致講述作為外來者的諾曼人在實現王朝更迭後。在不列顛土地上的行為,以及對後世的影響。而這,也永久的改變了英格蘭的歷史和語言。
  • 《1066》,是人類文明的記錄,亦是歷史的見證
    《1066》這本書開始的時候,講述了一些英格蘭人的飲食習慣,還講述了一些流傳至今的古老諺語,這其中包括了——「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裡(If the sky reddens at nights,it foretells a clear day;if in the morning,it means bad weather)」,「夜空紅彤彤,牧人興衝衝(Red sky
  • 現實版《權力的遊戲》|殺戮與愛情滋養出的都鐸玫瑰
    消息傳到英格蘭,倫敦的議會花園裡,約克公爵與國王寵臣薩默塞特公爵開始了唇槍舌劍的對峙。互相譏嘲之後,約克公爵要求貴族們站隊表態,支持自己的摘白玫瑰,支持薩默塞特公爵的摘紅玫瑰。紅玫瑰是蘭開斯特家族的族徽,摘下它的成為「蘭開斯特黨」;白玫瑰是約克家族的族徽,摘下它的成為「約克黨」。後來約克與蘭開斯特兩大家族為爭奪王位,爆發了英格蘭史上最漫長的內戰。
  • 《雙王》:狂熱的收集癖,對權力的渴望背後,映射著真實的歷史
    爬到山之王王冠上的他又將其歸為自己的收藏,開始向下一個目標進攻,他又看到了蘑菇王的西式王冠,還將一隻鳥頭上的三根金翎當成了王冠。 遍尋無果之際,他將目光轉向了自己手上佩戴的從蒼蠅王那裡獲得的王冠,對於王冠的執著讓他忍不住一刀揮下,鮮血橫流,雙王就此死亡。
  • 英格蘭老國王許諾三個人繼承王位,結果在英格蘭引發了一場大戰
    老國王愛德華忽悠他們三個也是沒辦法,因為11世紀的英格蘭的貴族輕視王權,所以國王的權利不是很穩固 。那麼在老國王眼裡,用一個王位繼承權忽悠一些國內外的實權人物,作為自己的盟友,幫助自己鞏固統治就很好了。
  • 英格蘭的七國之戰:盎格魯—撒克遜、朱特人與凱爾特「亞瑟王」……
    恰巧的是,在地球另一邊的不列顛,也曾有過類似的時期,在英格蘭地區存在數個政權,互相徵戰,時強時弱。這個時期從五世紀至八世紀,歷時約三百年,稱為「七國時代」。七國時代的英文名稱來自希臘文,本來是指由七人組成的寡頭政權,在英語世界則是指七國時代。雖然被稱為「七國時代」,但實際上七國並存獨立的時間並不算長。在早期歷史裡,政權數目更遠遠超過七個,但這些政權大多只是部落級數的國家。
  • 全新英格蘭,從一顆彗星開始說起
    那一年是1066年,一位古怪的老頭看見了一顆劃破蒼穹的流星,他預言這片土地上將降臨不幸,事實也正如老者所說,1066年發生了很多大事,許多家庭妻離子散,很多人不得不過上顛沛流離的一生,這一年徹底改變了英格蘭的走向。
  • 《權力的遊戲》背後的玫瑰戰爭,歷史比小說更燒腦,看完別懵
    玫瑰戰爭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約克家的王位爭奪戰蘭開斯特家族的英王亨利六世有著間發性精神病(瘋王?)。當國王亨利六世在1453年第一次精神病發作的時候,約克家族的首領約克公爵擔任了所謂的「守護神」,其實也就是攝政王。
  • 英格蘭足球史上的十大巨星
    此外,在歐足聯年度最佳陣容&國際足聯年度最佳陣容,傑拉德各入選了三次。國家隊生涯方面,雖說傑拉德的表現較之俱樂部有一定程度上的落差,但畢竟傑拉德也未至於踢得太差。不然,他又怎麼會成為英格蘭國家隊的六朝元老呢? 很少人會想起,在金球獎評選的表現上,傑拉德表現很不錯。新世紀之後,能在該項權威性排名指標上壓過傑拉德的中場球員,屈指可數。
  • 《權利的遊戲》背後花絮
    後威塞克斯王國滅了6國,英格蘭誕生。1066年,法國諾曼第公爵威廉以親屬關係要求繼承王位被拒後,以武力奪取了英格蘭王位,稱為威廉一世,建立諾曼王朝。這也造成了之後英法王國繼承權的百年戰爭。 金雀花王朝在法國又叫安茹王朝,源於法國安茹的貴族,1154-1485年期間統治英格蘭,首任國王是亨利二世,金雀花是亨利二世的父親——安茹伯爵的綽號。
  • 《十字軍之王3》1066伊夫雷亞鐵人圖文戰報
    《十字軍之王3》玩家們能夠在1066劇本中使用伊夫雷亞家族進行遊戲
  • 兩個女人的「20年戰爭」:蘇格蘭瑪麗女王與伊莉莎白的王冠爭奪戰
    16世紀後半葉的歐洲,有兩個著名的女王:英格蘭女王伊莉莎白一世與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亞特,她們年紀相差9歲,是表姑侄的關係,時常有書信往來。瑪麗·斯圖亞特的後半生都被軟禁在英格蘭的城堡之中,不過非常神奇的是,她們兩人終其一生都沒有見過一次面。
  • 丹·瓊斯的「中世紀三部曲」,是真實版的《權力的遊戲》
    《金雀花王朝:締造英格蘭的武士國王與王后們》(以下簡稱《金雀花王朝》)曾長期盤踞《紐約時報》暢銷書榜,《空王冠:玫瑰戰爭與都鐸王朝的崛起》(以下簡稱《空王冠》)被視為真實版的《權力的遊戲》,這兩部比小說更精彩的歷史著作,同屬知名歷史學家丹·瓊斯所著「中世紀三部曲」。
  • 《王冠4》柴契爾夫人:最會穿權力套裝的女人
    作為英國的第一任女首相,她開創了權力著裝風格,鍾愛珍珠和胸針等珠寶,被評為政界時尚icon;性格堅韌強勢,與女王的「宮鬥」大戲也是一直被人津津樂道的話題;首相的背後,她在家庭中也是一位普通的妻子和母親......今天範主繼續給大家扒一扒《王冠4》,看看劇裡劇外的柴契爾夫人。
  • 英格蘭足球史上排名前五巨星,貝克漢姆不夠格
    英格蘭足球史上排名前五巨星,貝克漢姆不夠格 英格蘭是現代足球的發源地,英超聯賽也是世界上最成功的聯賽之一
  • 瑪蒂爾達:既是英格蘭公主,也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后,還曾成為英格蘭女王
    亨利一世 1126年亨利一世要求英格蘭貴族向瑪蒂爾達宣誓效忠,承認她的王位繼承權,但引起了部分貴族的強烈不滿,為以後的英格蘭王位爭奪戰埋下了隱患。英格蘭王位爭奪戰 瑪蒂爾達與史蒂芬爭奪英格蘭王位,雙方陷入持久的王位爭奪戰。
  • 諾曼徵服:法蘭西的公爵為何成了英格蘭國王
    1066年英格蘭國王懺悔者愛德華逝世,法蘭西王國的諾曼第公爵威廉宣稱繼承英格蘭王位,但英格蘭貴族推舉哈羅德·戈德溫森為國王。威廉於是遠徵英格蘭,打敗哈羅德·葛溫森,成為英格蘭國王。那麼威廉是如何徵服英格蘭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諾曼第公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