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月24日至25日的「2020中國鬥腕公開賽」上,張元泓分別榮獲男子青年組+78公斤右手第五名、左手第六名。
此次比賽由中國極限運動協會、中國極限運動協會鬥腕委員會、超級腕力聯盟(SAL)等單位、組織聯合承辦,在深圳南山文體中心聚橙劇院舉行。2020年受疫情影響,全球大型國際鬥腕比賽幾乎全部取消或停滯,為此,這次比賽的分量顯得尤為突出,150名來自全國的選手聚集一堂。
在2018年6月的「全國大學生健身健美邀請賽」中,張元泓榮獲男子健美75公斤級第五名。兩年過去了,少年成長為青年。回首自己的成長經歷,張元泓說:「小時候爸爸教我『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現在越來越懂得其中的含義。千裡馬不在跑了多遠,而在於它有這個品質,這種能力。我參加比賽,不只為了得到名次,我需要在同行中認識自己的進步,發現自己的不足,我關心的是認識自我以及自我的所得。」
張元泓出生在一個藝術之家,母親是畫家,父親是作家、導演、音樂家。他有一個強大的文藝背景,卻並無任何體育的資源和人脈。他闖入體育界,完全憑的是自己的實力和信心。常有人說,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很多家長在教育問題上憂心忡忡,唯恐有一點閃失,將孩子包得緊緊的,其結果是,家長的保護成了壕溝、羅網和高牆。張元泓的父親說:「哪個家長不希望墊一下孩子的高度呢?可是,我們家張元泓,非要拒絕我們的高度,自己起高樓。起初,我也想不通,但隨著他這幾年自律、自強又自信的精進,我逐漸由孩子的進步得到了啟發。孔子年輕時力氣很大,可以抬動城門的門閂,可是他卻不肯以力稱,要走他禮樂的路;張元泓打小就有文藝天才,他也不肯以文稱,要走健美體格的路。我忽然就懂了,人與生俱來的天賦是老天給的,是誰也奪不走的,人在此世間更重要的是補短板。所謂學習,那一定是學自己沒有的,否則來一趟此世就白來了。」
張元泓說:「有兩條路,選難走的一條。這話也是我小時候常聽爸爸說的,可是,他可能忘記了,我卻記下了。我這並不是爭強好勝,我是走自己的路,人本該如此。」
進入新世紀,中國在經濟快速發展後,迎來了一個興趣時代,人們曾經為溫飽為財富奮鬥的路徑正在深化、細化和廣化,青年一代中不乏張元泓這樣的「有趣者」,從「有志」到「有趣」,人民生活進入了一個審美的新境地。審美,並不是看看外表;審美,是關心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多樣化。健美,也不是僅僅停留在體魄和形象;健美,是身體和情趣的雙重富麗,是新時代的新面貌。美麗中國需要美麗的人,美麗的靈魂,美麗的品質。成功,並不是粗放經濟時代單一的模式;財富,也不僅僅是銀行存款這一表層的數額。成功需要在資財、身心、趣味、情懷、品質等各方面都優裕起來。在一條路上擁擠、傾軋,葬送掉自己原本就有的選擇,這樣的成功觀已然老舊了。未來是一個可能性越來越多的社會,後浪不是掙扎的一代,後浪是輕鬆快樂、自由解放的一代。
張元泓,2000年生於北京,漢族,健美運動員。
獲獎記錄:2018年全國大學生健身健美邀請賽男子健美75公斤級第五名,2020年中國鬥腕公開賽男子青年組+78公斤右手第五名,男子青年組+78公斤左手第六名。
責任編輯:任芯儀(EN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