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視科技印奇:一家AI獨角獸的靈魂拷問,以及與巨頭的競爭

2020-12-11 騰訊網

與印奇聊開源、AI公司在新基建中的角色、如何面對巨頭的競爭、與傳統企業怎樣合作共生、個人與組織的成長。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王雷生編輯|李薇圖片攝影|史小兵

三個月前的1月20日,曠視科技的辦公會已經滿是春節假期的氣氛。

但就在當晚,鍾南山院士接受央視連線時,明確表示新型冠狀肺炎存在人傳人現象。新冠肺炎疫情的緊張氛圍陡然上升。

「我們當時發現篩查的標準是發熱,就在想人工智慧(AI)可以做些什麼?」4月19日,人工智慧獨角獸曠視科技聯合創始人、CEO印奇做客《中國企業家》雜誌35周年大型對話節目《何問西東》時,回憶起了曠視當時的反應。

1月24日大年初一,應急項目組緊急成立,100多人加入到人工智慧測溫方案的研發。10天後,曠視明驥AI智能測溫系統正式交付試運行。印奇透露,曠視的測溫方案目前已經應用在北京各大地鐵、超市等場景。

之所以能在10天之內搞定這樣一套方案,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曠視擁有自研的新一代AI生產力平臺「Brain++」,這使得快速生產部署算法成為可能。3月底,作為Brain++內核組件的深度學習框架曠視天元(MegEngine)正式對外開源,這讓不少人感到驚訝。

印奇將算法比喻成為一道菜,而Brain++就是中央廚房,它可以規模化地生產各類美味佳餚。

Brain++對曠視科技有著標誌性的意義。「它是曠視新階段的標註,標誌著我們從狹義的人臉識別公司變成一家更綜合的公司。」印奇說。

曠視科技由印奇、唐文斌和楊沐創辦於2011年10月,經過三年的技術探索、兩年的商業化嘗試,從2017年開始進入商業化快速擴張。

2019年8月,曠視科技向港交所提交招股書。招股書顯示,2017年和2018年,曠視的營業收入同比增長分別為361%、356%。2019年同比增長也超過200%。

2019年初,曠視科技對外宣布加速向AIoT方向布局,形成了以手機等個人物聯網、城市物聯網之外的第三個場景。

作為這樣一個極速長大的獨角獸的掌舵者,印奇也在隨著公司的壯大不斷進化。他嘗試著從聯想集團創始人柳傳志、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等企業家身上學習,自己也在不斷思考,如在疫情時他就在不斷的「靈魂拷問」:曠視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思考後,印奇覺得在突如其來的挑戰裡,AI公司應該更聚焦於擅長的東西,同時把握好戰略節奏,思考先做什麼後做什麼。

在與《中國企業家》雜誌社社長何振紅一個多小時的對話裡,印奇談到曠視為什麼選擇開源、AI公司在新基建中的角色、如何面對巨頭的競爭、與傳統企業怎樣合作共生、個人與組織的成長等等話題。

這樣一位1988年出生的創業者有著自己的價值觀。印奇從很小的時候就相信,「想獲得多少就要付出多少」,正因為如此,「目標很大」的印奇與曠視,將付出的挫折、困難當作理所應當付出的代價,這讓他面對挫折更加坦然,也讓他更信奉長期主義。

還是明顯可以察覺出印奇的成熟。2018年初接受《中國企業家》採訪時,印奇還將曠視的夢想對標為谷歌。而兩年後,他意識到「越來越覺得可能不用找一個標籤,因為所處的時代其實很不一樣」。

德魯克晚年時對於什麼是優秀企業的回答對印奇影響很大,這讓他想到判斷一個企業不能只從盈利和規模。

「我想曠視未來未必一定規模很大,以世界500強來判定好不好也不一定,但一定是我們覺得我們自己很自豪、能夠獲得行業尊敬的企業。」印奇說。

以下為對話實錄,有刪節。

曠視不再只是人臉識別公司

何振紅:你們最近做了一件大事,發布了AI深度學習生產力平臺「Brain++」,並且開源了其中的算法框架「天元」系統。Brain++和之前大家熟悉的Face++是什麼關係?

印奇:我們在創業的第一天,就把曠視的發展切成了三個步驟:第一步是實現眼睛裡很重要的功能叫人臉識別;第二步希望實現非常智慧化的機器的眼睛;最終目標是實現機器的大腦。

Face++代表我們第一階段的使命,我們現在處於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中間,Brain++是我們對第三階段的嚮往。它是對曠視新階段的標註,標誌著我們從狹義的人臉識別公司變成一個更綜合的公司。

疫情期間我也思考了很多。其實當大家面臨大的外部挑戰的時候,最好的方式就是做靈魂拷問。思考的結果是要更聚焦,想清楚什麼是你最核心的競爭力,怎麼去制定戰略的節奏。

何振紅:那我們沿著你這個靈魂拷問,拷問下去,曠視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印奇:曠視的核心能力首先是深度學習。我們最近發布的「Brain++」人工智慧深度學習生產力平臺,如果把算法看成一道菜的話,Brain++就是一個中央廚房,它可以很規模化地流水線化的生產美味佳餚。

算法也是一種軟體,原來只有極少數很聰明的人可以寫一個很好的算法。我們其實就是為了降低門檻,提供了一套開發工具,希望未來5年之後,每個人可以寫自己的算法,這是一個大眾化的過程。

何振紅:一個開源的例子就是安卓系統,結果谷歌成為巨無霸的存在,建立起護城河。曠視做開源的時候,是不是也有一個谷歌這樣的夢?

印奇:曠視有一個核心的文化叫技術信仰、價值務實,開源挺體現這兩方面。

首先客戶真正的需要和推動技術的進步,這是開源的一個出發點。同時作為一家企業,每一個戰略決策肯定是出於商業考量,我們還比較小,但也許5年10年之後有機會成長相對較大,這裡面需要開源生態的構建和社群的構建,這是非常重要的環節。

何振紅:我們知道去年8月曠視提交了IPO,現在是一個什麼狀態?上市這件事情,對於曠視意味著什麼?

印奇:我們在決定上市的時候,想把很多公司更本質的東西更透明化給大家,現在在過程中其實不太方便說。

在我來看,曠視還保持著創業的底色。我對上市其實沒有那麼在意,有很多永遠都沒有上市企業也非常優秀,曠視當時提出上市的想法,更多還是把企業管理和企業品牌上升到下一個階段的訴求。

曠視非常希望未來不光是中國優秀的有代表性的人工智慧公司,也能夠去國際化市場展現中國技術,希望能夠有更加國際化的企業治理,這是我們選擇上市的一個點。

其實從我們財務狀況,包括現金的狀況,短期沒有特別融資的訴求。最終資本的操作一定是符合公司大戰略,我們在每一次資本選擇上都回歸本質,同時也沒那麼著急。

新基建要有單點爆破來帶動

何振紅:我們經歷過一個網際網路+的時代,到AI+的時候會怎樣?

印奇:無論是網際網路+還是AI+,都要分為兩步走:第一步建基礎設施,第二步建應用。現在AI有一些應用迸發,但更多是建基礎設施階段。5G、雲計算,都是為AI+提供的基礎設施。因為我們需要有很強大的算力和很通暢的網絡,在這上面嫁接各種各樣的AI應用。

何振紅:我們剛剛寫了一本書《聚裂》,認為在新的智能時代,5G+雲+AI三個技術不是單一發揮作用的,而合在一起聚合發揮作用,你同意這個觀點嗎?曠視如何用你的AI技術和雲、5G技術結合。

印奇:我非常同意這個觀點。技術的演進其實沒有新的東西,它每一次的演進過程是比較類似的。

當我們在5G、AI、雲的發展裡,它一定要有一些單點突破的東西,一定是一些場景先被引爆,而不是百花齊放,然後反向催生基礎設施建設。

何振紅:你覺得現在哪些場景具有爆破的潛力?

印奇:曠視選了三個方向,第一個是以消費電子、手機為核心,第二個以城市為單位,以上兩個領域其實已經很明確爆發了。

第三個領域是大家非常期待但是還需要時間的,就是工業4.0或者智能製造,這可能是更大的一個場景,但它需要一些時間。這三個大場景未來5年以內有機會大爆破。

何振紅:第三個場景我們也叫供應鏈。曠視的整個收入結構,這一塊什麼時候可以成為比較重要的部分?印奇:曠視在三個場景上不是平均發力,現在城市的場景是一個主體,但供應鏈場景增速是最快的,因為它早期體量比較小。保守點講5年以內,也可能在未來兩三年,一定會在供應鏈方面談論更多。

與巨頭競爭,更重要的是向內看

何振紅:新基礎設施領域出現了華為阿里騰訊等非常多大公司,曠視的夢想有多大?印奇:第一,如果我們回頭看的話,每一代的基礎設施是由不同企業完成的。

AI+時代的基礎設施,第一是雲,提供強大的計算和存儲的能力;第二是5G,提供一個更好的傳輸的能力;第三是AI,但無論修建雲還是更好的通路,本質上最後還是要回答什麼樣的應用和數據跑在雲和5G裡,這需要AI來回答。

何振紅:那你怎麼看在這個領域與巨頭的競爭?印奇:競爭既是向外看,更重要的是向內看。當了解自己擅長什麼,就知道什麼樣的戰役能打贏,或者自己的邊界。

現在企業邊界越來越模糊,但如果往內看,它們知道哪些是一定要堅守的核心壁壘和城池,哪些是可以合作的。

曠視的核心的能力,還是深度學習、Brain++和更底層晶片的結合,跟AI的核心能力相關的,我們自己認為競爭是有信心的。

何振紅:除了IT巨頭,比如說像格力這樣的公司也在智能製造領域發力,你們怎麼跟他們競爭,有沒有可能共生?

印奇:對於傳統製造型巨頭自身的轉型,可能任何製造巨頭,它其實圍繞自己的產業鏈,需要的是整個大的連通以及怎麼來賦能業務,需要雲、5G、AI提供設施,我們長期來看是緊密合作關係。

但是短期會有競爭,可能他們比較著急,好像也不知道誰是最好的供應商,自己就往前走一走,這非常正常。大家往前走就會發現,有些專業領域還是有難度的,需要找專業的廠商合作。

何振紅:傳統製造業巨頭和AI公司的深度合作,需要一個過程。對你們會不會有壓力?印奇:一定會需要一個過程。特別是在0到1的時候,大家想自己去做一些嘗試,我認為這讓大家意識到門檻有多高是有幫助的,不然很難說服。

我們也一直在思考,我們跟行業巨頭客戶之間不應該是簡單的甲乙方關係,也許在資本和結構上可以有更強的連結。

這有個很關鍵的問題,數據未來會成為很重要的資產,這個資產擁有權可能需要一些新的公司和資本結構來去支撐它,我們也在開放地去探討這些問題。

何振紅:也意味著說未來大家能長到一起,隨著智能時代的到來,共生可能真的成為一個主流。印奇:您說得非常對。我認為企業可能是分代次的,大家現在講共享共生賦能,未來的企業上下遊之間的連接可能是更加扁平化互動化,可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狀態。

何振紅:那現在如果有企業想要擁抱人工智慧,你會告訴他怎麼辦?印奇:很重要一點,一定要真正能從自己的業務出發,技術只是手段。企業本身要有很明確的價值驅動,比如能夠提高商業模式或者利潤率,只有價值驅動才能讓他有足夠的決心。

其實坦白說,很多傳統企業的企業家,往往對新技術又喜歡又有點擔心,有時候會嘗一嘗,但因為沒有想清楚,嘗一嘗之後感覺好像味道不置可否又收回來,其實應該謀定而後動,真正找到自己的一個痛點,必須要去改並且必須要用新技術改的痛點。

第二方面真的去相信專業的公司,不光是財務投入的問題,我認為更多他其實是一個人才氛圍。如果能夠真正以場景為驅動,讓一群很優秀的企業幫他完成數位化轉型,這是最高效的。

何振紅:你怎麼看現在的一些特別惡性的競爭?

印奇:國內國際一些AI公司的應用場景對行業是有挺大損害的,這是新時代的AI創業者所面臨的考驗。

有時候我挺喜歡冬天的,冬天裡面大家優勝劣汰,真正能夠回歸初心,真正做正確的事情。堅守初心挺重要,只要能活下去,只要選擇一個正確的路,終究能夠到達想到的地方。

這個時代要多做靈魂拷問

何振紅:你怎麼看這個時代的特徵?

印奇:我認為這是信息數據爆發的時代,通過5G、雲和AI未來有更海量的數據。每個人都被浸泡在過載的信息和數據當中。

第二,這個時代一直在按快進鍵,還會越來越快,更多的data,更快的節奏,是這個時代特別典型的兩個驅動。這樣時代裡每個人要多做幾次靈魂拷問,如此快速、如此高節奏很容易導致人焦慮,找到人生的標準和方向非常重要。

何振紅:曠視是一個融資比較多的公司,對融資有什麼心得?印奇:選投資人就像選合伙人,他會跟你走很長時間,他們理念跟你要契合,這比投資人的品牌等各方面更重要。

第二,我們會更加穩健,其實每次融資更多是前置的,不能等到帳上剩3個月6個月資金再融資,而要結合自己資金和產品節點,更多自己來掌握節奏。

何振紅:曾經,外界的期待與資本的熱度超出了你的規劃和想像,希望在更平和的外部環境下做事情,你現在狀態怎麼樣?印奇:AI現在還持續火熱,但是有在回歸理性。第二,創業者也是自我修煉的過程,在過去兩三年時間裡面不斷學習和成長,現在內心還是挺平和的。

何振紅:我追問一個問題,你是技術派,肯定比較理性的,有很感性的時候嗎?印奇:比較少,但有兩個是很觸動我的,第一個關於技術信仰,技術領域也相信英雄,可能是個體或者是企業,他們確實能夠讓技術突破到下一個階段,這讓我很激動興奮。

第二從人的角度,包括我在內整個創業團隊很年輕,看到人的成長我往往也很欣慰。

何振紅:心潮澎湃的時候會怎麼辦?印奇:默默地心裡高興就好了。

何振紅:作為一位很年輕的企業家,你覺得年齡是優勢還是劣勢?印奇:肯定是個雙刃劍,很多管理和人相關的東西,是時間不可壓縮的,沒有人生閱歷很難能夠表現好。你看柳總(柳傳志)和馬總(馬雲),也是在人生已經有比較好的閱歷下才起航。

但終究來說是優勢。接下來這10年20年,創業者需要去應對的問題是節奏越來越快,需要創業者的應變、學習甚至體力越來越好,未來的創業者一定會年輕化。

第二,年輕是個相對概念,三十一二歲已經不年輕了。很多優秀的科學家的發明創造都是30歲之前。所以我已經不年輕了,還是挺有緊迫感。

何振紅:你剛才提到閱歷,我們知道閱歷是時間熬成的,你有什麼辦法把閱歷的時間跨度給濃縮一點,有可能嗎?印奇:我特別喜歡用人工智慧來思考人本身,而閱歷就是數據。

第一現在各種媒體和網際網路內容可以學習,這比原來要高效多,有更多的獲取知識的途徑。

第二,我認為自己成長特別快的一點,是跟很多優秀的企業家前輩交流,向人學習是最快的一種學習方式。

第三,現在企業變化確實很快,原來可能10年會碰到的事兒現在可能3年就差不多,只要自己的學習能力足夠強,數據量還是足夠大的。

AI還是藍海階段

何振紅:我們也知道人工智慧領域有「AI四小龍」,之前四小龍進入的領域都非常像,現在看到有一些差異化的存在。你怎麼看其他幾家?印奇:我自己其實不那麼喜歡「四小龍」說法,因為AI的格局還沒有形成,還是很早期百花齊放的階段。所以不要設限,包括我們在內3年之後在不在還不一定。現在更像「百團大戰」,很多優秀的AI企業還在湧現。

第二,這幾家公司都很優秀,大家在變得越來越有自己差異化和專注領域,AI確實在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應用場景。我自己非常喜歡所謂的實體經濟,很喜歡城市和製造的場景,幫助他們也能夠幫助最廣泛的中國基礎性的經濟。

我們選擇這條路可能也會帶來不好一點,就是整個經濟升級改造一定是更長周期的,更難的,我們也許要走更長的路。

每個公司選擇不一樣,只有每個公司真的能夠找到自己的興趣點和堅持點,才有可能未來湧現出一些優秀的公司。

AI一定是個藍海階段,現在可能處於第一階段,技術比較成熟開始規模商業,商業化還非常早期,非常藍海的階段。

何振紅:那對AI創業者進入哪些行業有什麼建議?印奇:供應鏈領域,從製造、物流、零售這些行業都有很大的機會,醫療和教育也有很大機會。

「我對成功沒有很care」

何振紅:曠視很快要到十年,你認為未來曠視是什麼樣的存在?印奇:年輕的時候會有很多豪言壯語,比如最早很喜歡谷歌,提過說想20年之後能成為中國的谷歌。我個人也很喜歡微軟。但在我們發展過程中,我越來越覺得不用找一個標籤,因為我們所處的時代很不一樣。

有一個很大啟發,德魯克最後到生命的盡頭,在回答什麼是一個優秀的企業的時候,他就說最後不是看這個企業的規模、盈利,而是它是不是能夠做出一個好的產品。

我想曠視未來未必一定規模很大,以世界500強來判定也不一定,但一定是我們很自豪、能夠獲得行業尊敬的企業。

何振紅:曠視有自己的使命感,但你怎麼讓產業公司跟你一起往前走。印奇:我們技術信仰、價值務實,坦白來說曠視最早成立的時候,最打動我們的是技術的創新,後面慢慢走著有了價值務實的這一部分。而價值務實就是我們和產業公司很好的連接。

我們要想從客戶那裡賺取合理的收益,就要關注你到底給客戶創造多少價值,永遠的邏輯是,客戶把自己賺到的100塊錢分5塊錢給你。如果以價值為綱,大家就是連接的,而不是簡單的上下遊的零和博弈。

何振紅:說到AI不得不說創新,很多時候創新是孤獨探索的過程,你如何看待創新過程中走過的彎路?印奇:做企業和做科研的創新其實一樣,大家都要坐冷板凳。因為也很簡單,人都差不多聰明,為什麼之前別人沒有搞定你能搞定,一定是更堅持。人有時候會有幻想,又想獲得很大的創新,又不願意去經受這些要付出的代價。

有一個很經典的創新曲線,它早期有發展期,又有一個鴻溝期。其實創新最難的點是鴻溝期,也叫死亡之谷,就是這個技術感覺要成熟還沒成熟,商業化要落地還沒有落地,可能就是AI現在這個階段,怎麼能通過這3到5年的時間穿越過去,真正走到規模化的階段,還是要回到初心,回到堅持。

何振紅:那麼你對成功的定義是什麼?你覺得自己成功了嗎?印奇:肯定沒有。我其實對成功沒有很care(在乎)。阿里巴巴有一點講的很好,客戶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一個企業或者創業者得到認可就這三個維度,你的客戶是不是認可,員工是不是很幸福,股東是不是賺到錢。

作為一個創業者,能夠做到前面這三點,同時自己又能過一個比較有趣的人生,這可能就是我嚮往的方向。

何振紅:今天我們的對話的主題叫商業向上,你對商業向上有一些什麼樣的理解?印奇:中國的企業,包括德國、以色列的很多企業,未必體量特別大,但它確實在整個產業鏈裡是攀高峰的。我不期待曠視未來一定是世界500強企業,但我希望它在AI領域裡面有最關鍵的技術,能夠獲得世界同行認可的,這是一個高峰。

還有一個高峰,我們一直在講科技向善,善其實也是一種上。曠視可能是第一個AI創業公司裡有AI治理委員會,對於AI應用合理性我們開始做了一些工作。這也是我們的一個相信。

曠視如果說核心文化叫技術信仰、價值物質,還有一條叫科技向善。我們希望我們的AI應用讓大家真的很喜歡。

何振紅:印奇非常年輕,但是他說他信奉長期主義,長期主義真的是一件特別難的堅持,當然跟時間做朋友其中有很多的艱難,有很多的樂趣,就像印奇說的去登高峰,要過很多的坎,這是成長的一部分,一個偉大的企業也依然是要用時間來熬成的。

相關焦點

  • 印奇、唐文斌同場,曠視回應一切!
    日,曠視科技舉辦「始於算法,成於價值」主題年中媒體發布會,CEO印奇、CTO唐文斌首次合體出席,並正面回應外界的關心和疑問。此外,對於公司業務發展,印奇表示,禁止科技企業間的業務往來,對於名單上的中國企業來說,多多少少都會有一定程度上的影響,但曠視擁有自主研發的算法和引擎,在技術產業鏈上相對獨立性,因此,這種影響可以忽略不計。值得分享的是,新冠疫過後,AI產業落地迎來了更多應用場景。
  • 李開復致歉背後的曠視科技:引發人臉識別爭議的為何總是它?
    「曠視科技是我們在8年前投資的一個企業,今天已經是一個希望要IPO的人工智慧領域的巨頭了。它的發展路徑是很獨特的,靠著自己獨特的技術跟能力來尋找我們創業。我們早期幫助他們尋找了合作夥伴,包括美圖、螞蟻金服,讓他們拿到了大量的人臉數據,然後再幫助他們分析各個行業怎麼切入。」
  • 跌跌撞撞的上市路,曠視科技們的"彭羅斯階梯"?
    文章經授權轉自公眾號:網際網路江湖(ID:VIPIT1).作者:劉志剛曠視科技的IPO之路,活脫是一個前列腺病人,哩哩啦啦、若斷若續一尿就是好久。其實,早在2017年,曠視科技創始人印奇就曾透露:「上市這是會發生的,我們希望我們會是第一個。」
  • 曠視科技:摘下獨角獸面具-虎嗅網
    有投資人評估,曠視科技的估值已經達到60億美元,但這家公司從去年8月開始的IPO之旅並不順利。「從我們自身的發展曲線來說,那可能是最好的時機。」今年7月,曠視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EO印奇對《財經》記者說。
  • 曠視CEO印奇:AI步入死亡之谷,要做最「硬」AI公司
    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 文| 李水青 智東西7月29日報導,今天,曠視科技CEO印奇和CTO唐文斌同臺分享了曠視科技的AI落地實踐、技術進展。
  • 曠視科技:摘下獨角獸面具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有投資人評估,曠視科技的估值已經達到60億美元,但這家公司從去年8月開始的IPO之旅並不順利。 「從我們自身的發展曲線來說,那可能是最好的時機。」今年7月,曠視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EO印奇對《財經》記者說。
  • 李開復「口誤」背後 曠視科技是家什麼公司?
    視頻資料顯示,李開復的原話是:「曠視科技是我們在8年前投資的一個企業,今天是一個很快就有希望IPO的巨頭了,它的發展路徑很獨特的,是一群技術人,沒有任何產品和行業經驗,靠著自己獨特的技術能力來創業。我們早期幫助他們尋找了合作夥伴,包括美圖、螞蟻金服,讓他們拿到了大量人臉數據,幫助他們分析各個行業怎麼切入。」
  • 27個世界冠軍、60%人臉識別市場,這家AI獨角獸開放了背後的獨門秘器
    要知道,這個框架作為曠視Brain++的一部分,與深度學習雲計算平臺、以及數據管理平臺一起,支撐了曠視科技全部業務,也幫助它獲得27項計算機視覺領域頂級競賽的世界冠軍,佔領國內60%的人臉識別市場。 新基建大潮下,AI成為風口。曠視開放自主研發的AI生產力平臺,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應?
  • WiMi微美雲息全息AR構築廣告新業態,曠視科技AI視覺深耕智能網際網路
    據曠視有關負責人介紹,曠視致力於全線拉通從算法驅動到感知前置再到雲邊協同的完整價值鏈閉環,本屆安博會,集中展示的創新算法、全系列 IoT 硬體矩陣、軟硬集成的城市物聯網作業系統以及軟硬結合的行業應用解決方案,便是曠視原創算法能力、物聯網產品化能力、軟硬體一體化能力到生態成長能力的集中體現。此外,曠視科技是全球為數不多的擁有自主研發的深度學習框架的公司之一。
  • 繼雲從、依圖之後 曠視科技確認衝擊科創板:人工智慧有望迎IPO大年
    當時披露的招股書顯示,2016年-2019年上半年,曠視科技的營收分別為0.7億元、3.13億元、14.27億元、9.49億元,同期淨虧損分別為3.42億元、7.58億元、33.51億元及52億元。曠視在招股書中解釋,虧損主要由於優先股的公允價值變動以及持續的研發投資。
  • ABB75DHLR連接器原裝進口【科美奇科技】Sullins華南地區渠道商
    ABB75DHLR連接器原裝進口【科美奇科技】Sullins華南地區渠道商曠視聯合創始人兼CTO唐文斌受邀出席並以「AI與產業變革相向而行」為題發表演講。曠視聯合創始人兼CTO唐文斌受邀出席MEET2020智能未來大會並發表演講2019年,是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裡人工智慧在自身技術演進和產業生態建立的同時,也經歷著與物聯網、5G等前沿新技術的聚變考驗。而今,整個行業都面臨著靈魂拷問:人工智慧到底能夠給誰帶來什麼價值?人工智慧商業化是否進入到了深水區?
  • 歐美為何指責科技巨頭對競爭構成威脅
    歐盟和美國不約而同地「集中火力」指責科技公司對競爭構成威脅,不僅是為了限制個別科技公司「一家獨大」,也因為歐美搶奪數字經濟蛋糕存在利益之爭,更反映出全球數字經濟治理面臨的難題。  歐盟上周公布旨在遏制科技巨頭的新法案,將矛頭對準包括亞馬遜、蘋果在內的美國科技公司。
  • 曠視上市夭折一年後:依圖、雲從爭相IPO,誰能成為AI第一股?
    「AI四小龍」中的曠視科技曾在去年8月打響了AI初創企業上市的第一槍,然而赴港上市計劃隨著國內外環境變化而終止,失去先發優勢。目前,曠視尚未有明確的上市時間表傳出。而自11月以來,依圖科技、雲從科技、雲知聲和雲天勵飛等AI企業先後提交科創板招股書,其中雲知聲和依圖已進入問詢階段。
  • 加碼「狗臉識別」背後,曠視的AI商業化焦慮
    但和百度AI人臉識別以及騰訊優圖相比,曠視科技的AI識別技術更加精確,因而更受市場好評。在業務布局方面,曠視科技在金融、營銷、教育、手機、汽車等多領域都有廣泛布局,並且其產品還實現了安防、物聯、零售等行業技術、方案的落地。相比之下,百度的AI人臉識別產品更偏向於多方面的應用場景和用戶體驗,騰訊則更為注重QQ、企鵝FM的生態整合。
  • 曠視開源深度學習框架「天元」!孫劍:COCO三連冠背後的秘密武器
    開頭就有說,曠視創業發展至今,成為全球估值最高的AI獨角獸之一,背後離不開這個框架的強力驅動。曠視核心中的核心過去的6年中,天元框架作為曠視「真核」Brain++的一部分,與深度學習雲計算平臺(MegCompute)、以及數據管理平臺(MegData)一起,支撐曠視全部業務。
  • 曠視科技新專利獲批
    集微網消息(文/holly),據天眼查消息,曠視科技於去年申請了一項名為「一種狗鼻紋特徵點的檢測方法、裝置、系統及存儲介質」,並於2020年7月17日獲得授權。根據本發明的方法、裝置、系統及存儲介質,可以有效地提高狗鼻紋特徵點檢測的準確性和實時性,以及運行速率。通俗來講,就是曠視科技試圖將其面部識別技術應用到其它領域,藉助已經訓練好的狗鼻紋模型最終實現寵物狗身份的識別。
  • RGM36DTBH-S189連接器原裝進口【科美奇科技】Sullins一級代理商
    RGM36DTBH-S189連接器原裝進口【科美奇科技】Sullins一級代理商ACC22DKDH-S1191、中國科協(中)參觀曠視展臺,體驗曠視超畫質技術本次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網際網路之光」博覽會上,曠視集中展示了人工智慧算法平臺Brain++,基於個人物聯網場景的計算攝影、設備解鎖、FaceID三大解決方案和Face++開放平臺,基於城市物聯網場景的智慧社區解決方案,以及基於供應鏈物聯網的智慧物流解決方案。
  • 新昌鄉賢、北京曠視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唐文斌來新調研
    5月7日至8日,北京曠視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唐文斌、總裁付英波等一行來新調研,並就創新平臺建設等工作開展友好協商,積極尋找戰略協作機遇,力求實現雙方互利共贏。縣委書記李寧、縣委常委裘武宏分別陪同調研或參加座談。
  • 影譜科技、曠視科技、地平線等AI企業入選「人工智慧新經濟獨角獸...
    (原標題:影譜科技、曠視科技、地平線等AI企業入選「人工智慧新經濟獨角獸榜單TOP10」)
  • 最懂物流的AI獨角獸曠視在供應鏈物聯網C計劃中實現新增長
    「從2017年以機器人入局,到2019年推出首個機器人網絡作業系統——曠視河圖(HETU),現在曠視已經成為一家最懂物流行業的AI公司。」在近日舉辦的曠視物流智慧戰略暨「AI+物流產業聯盟」發布會上,曠視分享了企業三年供應鏈物聯網耕耘的故事與未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