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見時代波瀾壯闊的畫面,感受得到潤物無聲的美好。近日,記者走進上海鄉村,追尋大都市農民奔走在小康路上的身影,耳邊飛揚的除了鄉村振興磅礴的時代旋律,還有那詮釋著「美麗家園、綠色田園、幸福樂園」泉水叮咚般的旋律,從街角,從農房,從田間,從地頭,汩汩而出。
種田種樹都能富
浦東新區惠南鎮海沈村村民江耀民今年53歲,5年前,他放棄了泥瓦匠的工作,承包了村裡180多畝地做起了家庭農場主,單種水稻,夫妻倆的收入維持在15萬元左右。
2019年開始,江耀民的家庭農場嘗試種十來畝「南匯8424」西瓜,年收入一下子增加了20萬元左右。按照他自己的說法,就算今年因為疫情種瓜收入降了,全年種地收入也不會少於25萬元。
談起他為何要放棄手藝回到村裡種田,江耀民只是淡淡地說,村裡集中土地搞規模化經營,與其給外地人種,不如自己承包下來種。
「不像以前一家只有一畝三分地,現在種田有規模效益、各級政府的補貼,稻穀國家託底收購,不怕辛苦就能掙到錢。」在記者的追問下,江耀民說出了心裡話。
在江耀民看來,現在種地真的很幸福。因為家裡買了中型、小型拖拉機各一臺,其實重活、累活並不多。
江耀民通過經營家庭農場日子越過越紅火,一江之隔的崇明區港沿鎮園藝村的茅錦昌夫妻倆,則通過種植黃楊樹越過越有奔頭。
園藝村的黃楊產業遠近聞名。今年66歲的茅錦昌是土生土長的園藝村人,他卻幾乎沒有從事過農業生產,一直做駕駛員的工作。在他從駕駛員崗位上退下來之前,出於愛好,在2012年用自家的半畝地種了黃楊,沒想過要通過黃楊掙錢。
2015年,茅錦昌把自家的黃楊種植面積擴大到3畝,第一棵樹就賣出了8000元的高價。這讓他意識到,種黃楊不僅能滿足他的愛好,還能為家庭帶來更多的財富。
「過去3年,村裡黃楊產業越來越火,基本上都是客戶直接來到村裡或者基地採購,鄉村振興火了黃楊產業。」茅錦昌說。
記者了解到,2019年茅錦昌賣黃楊的收入是20萬元,而園藝村黃楊產業經營額達4000萬元。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反而使得黃楊生意更好了,茅錦昌家4月至5月的銷售額就有25萬元,村裡其他黃楊種植戶也是類似的情況。
園藝村黨總支書記沈忠葵為記者分析了最近3年黃楊產業越來越火的原因:一是園藝村是上海首批鄉村振興示範村,名聲越來越響,為黃楊產業做了很好的廣告;二是大多數村民加入黃楊產業後,形成了產業發展和村容村貌提升的良性互動,村子美了,客戶也就多了。
「不但是園藝村的黃楊產業火了,周邊幾個鎮加入到黃楊產業的種植戶也越來越多,良性競爭使得黃楊質量提高了,售價也跟著提了10%。」沈忠葵說。
從東到西,從北到南,不管是種田還是種樹,也不論以前是從事什麼職業,記者發現,只要融入大都市鄉村振興的時代旋律,上海農民的日子都越過越紅火。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一產三產興鄉村
眾所周知,上海鄉村振興的目標和抓手是「三園」建設,即美麗家園、綠色田園和幸福樂園,「三園」各自有著豐富的內涵,又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邏輯,產業振興是邏輯基礎。
站在地鐵16號線惠南東站站臺,一幅展示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的巨幅五彩水稻畫盡收眼底,遠處白牆黛瓦的村舍隱約展現在綠色的海洋裡,伸向稻田的步行木棧道和伸向村子深處的騎行木棧道勾勒出了海沈村的人工景觀。
記者通過村主任莊嚴了解到,該村去年被納入上海鄉村振興第二批示範村後,針對一產比較單薄、二產資源不夠豐富的短板,著力打造鄉村旅遊,效果明顯,周邊橋北、遠東兩個村也將加入進來。
海沈村是上海一個以農業為主的普通鄉村,居民1691戶,全村土地面積1658畝,平均每戶不到1畝。2013年,村委會通過集體流轉的方式實現了全面規模經營,8個農場也吸納了村裡一些勞動力,2015年還完成了村級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但是,沒有工業和固定資產租賃收入的海沈村,必須創造條件發展出新的產業。
鄉村旅遊顯然是海沈村率先想到的。只不過,一個農業村發展鄉村旅遊,要通過不斷豐富種植業和服務業內容才能有所建樹。
記者在海沈村看到了該村農業旅遊的前景。家庭農場以稻蛙共生、8424西瓜品種培育等形式參與鄉村旅遊,同時,海沈村還努力探索花卉產業。基於此,海沈村找到了與鄉村旅遊業高度契合的第一產業。
問題是,海沈村就那麼一點兒地,都已經規模化經營了,哪裡來的土地資源發展花卉產業?
記者通過莊嚴得知,已經探索成功的花卉種植模式雖然只有6畝地,卻引起了村民和花卉經營公司很大的興趣。
興趣自然源於利益共享。那6畝地是村委會從村民手裡統一流轉過來發包給花卉公司的,公司統一管理、統一培育、統一銷售,村集體通過服務獲利,農民通過為公司提供勞動在家門口獲得工資性收入。
「一年實踐下來,效果挺好,今年10月將形成60畝的規模,只是不再搞統一經營了,引導村民直接參與到新的產業培育中來。」莊嚴說。
也就是說,村委會只負責技術培訓等服務,公司提供花卉種苗、承包銷售,村民通過勞動在閒置的土地上種植花卉實現增收。
海沈村千方百計發展新產業,而擁有著黃楊產業優勢的園藝村也在通過各種努力做強優勢產業。
據了解,去年,村裡專門請來國際盆景大師、日本水石協會會長小林國雄的崇明籍徒弟陳怡打造了「藝園」,園藝村從此有了一個集黃楊栽培、造型、展示於一體的培訓中心和手工製作黃楊盆景的田間課堂。去年7月15日,小林國雄應邀來到園藝村,被水鄉油墨畫般的景色和樸實勤勞的村民所吸引,當即決定把「藝園」作為他在中國的一個教學交流基地,他本人還成了園藝村的名譽村民。
記者發現,在上海的鄉村,圍繞一二三產圖振興早已成為一種浪潮,在這個浪潮中,沒有看客,人人都是跳躍的浪花。
反哺「三農」邁大步
20世紀90年代末,上海率全國之先提出發展都市農業。從那時起,上海以工哺農的腳步越邁越大。以種養結合為特色的家庭農場經營模式探索,以鎮、村兩級全面實現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為特徵的上海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探索,不僅為上海鄉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基礎,也為家庭農場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上升為國家戰略貢獻了「上海經驗」和「上海智慧」。
最近幾年來,上海反哺「三農」的步子邁得更快更大,如火如荼的上海鄉村安居工程建設是最好的證明。
上海鄉村安居工程以平移集中居住和保留村居改造提升為特徵,目標是到2022年實現約5萬戶農民相對集中居住。2019年5月開始,上海市農業農村委員會把農民相對集中居住納入鄉村振興示範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從而開啟了上海農村平移集中居住的探索實踐。
記者走進呂巷水果公園,鬱鬱蔥蔥、果香四溢的水果公園北面,定名為「和平裡」的平移集中居住項目工地熱火朝天。再過幾個月,這個可以安置256戶村民的「和平裡」項目一期就將呈現在果園和湖景之間,並一起「迎接」AAA級風景區的到來。
村民告訴記者,選擇在這裡安居的農民可以擁有兩套房,一套自住、另一套可以自住也可以出租,20年租金一步到位。呂巷鎮其他村的村民也可以選擇在這裡安居。
與此同時,當地正在全面實施「三園裡濱河步行街」項目,通過改造提升保留村居,引入資本力量,引導村民參與成立股份合作社,在宅基地上創業、就業。
上海市農業農村委員會的數據顯示,從第一批9個上海鄉村振興示範村到如今的70個示範村,已經完成評估驗收和全面開工的平移集中居住項目數量至少超過了12個,共涉及780戶。2019年上海市相對集中居住農戶完成籤約近1.3萬戶。
關鍵是,這一切都是在全面徵得村民同意的基礎上開展的,是深得老百姓歡迎的安居樂業工程。
中國農網「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題↓↓↓
來源: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胡立剛 王田 王紫
監製:王澎;編輯:裴遜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