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2月25日 09:17 來源:環球時報
參與互動儘管距離蔡英文正式就任還有3個月,但綠營挾勝選之勢要對島內社會再洗牌的「衝動」已盡顯無遺,「轉型正義」這個陳水扁執政時的熱詞,最近再度成為綠營口中的「金科玉律」。連日來,民進黨「立委」不僅拋出廢止「國父遺像」提案,更端出一連串極具敏感性的政治提案。至於這一切究竟是為了正義,還是服務於「臺獨」戰略的「綠色恐怖」,島內輿論的看法十分對立。
臺灣《聯合報》24日報導稱,首度擁有過半席次的綠營將「立法院」視作「落實轉型正義」的試驗田,民進黨「立法院」黨團本會期推出30多個優先法案,其中關於「轉型正義」的佔了不少。不僅有高志鵬提出的擬廢除「國父遺像」的「國徽國旗法」等三項修法,更有多個過去受藍營阻擋的「轉型正義」法案。民進黨「立委」王定宇已正式提出「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草案,主張將追求言論自由不惜自焚的鄭南榕的自焚日列為「言論自由日」,採取「只紀念、不放假」方式紀念。民進黨「立委」陳其邁則研議推出「二二八事件處理及賠償條例」相關修法,擬規定禁止扭曲、粉飾「二二八」歷史真相,禁止羞辱受難者及其家屬,違者可處罰則。綠營「轉型正義」風潮還將矛頭直指國民黨。針對國民黨備受詬病的黨產,民進黨加緊推出「政黨法」和「政黨不當取得財產處理條例」,要求對國民黨的黨產進行徹底清算。
所謂「轉型正義」,指的是民主政體下對過去威權政府不正義行為的調查、矯正與賠償。1990年臺灣「行政院」成立「研究二二八事件小組」,並於1992 年公布「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就此開啟臺灣所謂「轉型正義」之濫觴。此後,民進黨以「二二八事件」為切入點,不斷以「正義支持者」和「真相爭取者」姿態,在島內展開政治活動以擴大支持力量。2006年,民進黨執政時的臺「國史館」發表「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提出「蔣介石是最大元兇」的結論。陳水扁隨即直接援用該報告結論開展一系列「去蔣化運動」,一度引發島內強烈反彈。不過,隨著陳水扁將他的「國務機要費」爭議也扯上「轉型正義」,「轉型正義」漸漸成為島內政壇的「棄用詞」,並隨著陳水扁的下臺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對於綠營此番重提「轉型正義」,民進黨主席蔡英文23日稱,面對歷史真相與轉型正義是她在競選時提出的一個政策,目的在於釐清歷史真相,也讓大家有討論的機會,不要讓社會因過去的歷史事件而分裂。但隨著廢「國父遺像」等提案在臺灣引起討論和爭議,蔡英文24日的表態頗有約束黨籍「立委」的意味。她24日在中常會上表示,民進黨作為「立法院」最大黨,對於議題的設定應該要有戰略思維,對政治敏感度高、重大政策議題,應通過黨團會議等內部機制讓更多人一起討論,讓外界看到黨團整體問政的節奏感。
「轉型正義」議題遭到藍營的猛攻。國民黨文傳會主委林奕華23日痛批,蔡英文說要讓2016年變成「改革元年」,現在卻讓民進黨「立委」搞清算、鬥爭,看起來比較像是「文革元年」。民進黨不能以「法律」未明定為由而推翻歷史,假借「轉型正義」之名,做的卻是數典忘祖的獨裁與鬥爭。國民黨代理主席黃敏惠24日稱,蔡英文將轉型正義列為五大政策核心,但綠營提出一連串爭議法案,到底是轉型正義,還是轉型仇恨?請蔡英文說清楚。黃敏惠呼籲民進黨不要一意孤行,假借轉型正義之名,行清算鬥爭之實,這絕非臺灣之福。
民進黨內部也有不同聲音。民進黨「立委」黃偉哲23日稱,畢竟民進黨還沒有正式上臺,現在討論轉型正義等相關法案似乎「有些急了」。民進黨臺中市議會黨團書記長邱素貞則認為,民進黨在「大選」中獲勝,現階段應該是要拼經濟,而不是提出會產生衝突的政治議題,避免讓人有「整碗端走」觀感。
臺灣名嘴邱毅認為,綠營所有這些行為都指向一個目標,就是「文化臺獨」,他呼籲民進黨「別借著轉型正義搞文化大革命,搞綠色恐怖」。島內政治評論員唐湘龍也表示,這是綠營的一種長期性「臺獨」謀略,從李登輝執政後期到陳水扁執政8年,他們以「轉型正義」為藉口,將臺灣教科書「去中國化」,這也是為何現在臺灣的年輕一代鮮少承認自己是中國人的深層原因。
臺灣《聯合報》24日的社論稱,上次民進黨執政的8年,最令人詬病的作風之一,就是意識形態「治國」。這次,蔡英文尚未正式掌權,但看來民進黨又將步此後塵,打著轉型正義旗號,叫賣族群仇恨、認同分歧的膏藥。島內媒體人林政忠22日撰文稱,處理轉型正義必須細膩、包容、和緩,即使我不認同你的觀點,也應予以尊重,而不是正義魔人上身,以為用「立法」壓迫對方,就能達到轉型。若不能認同彼此的歧異,粗暴「立法」只會累積社會對立,遲來的正義可能變成凌遲的正義。(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蕭師言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周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