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2 19: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日前,市推進城鄉社區治理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工作方案,決定在市直機關企事業單位黨員幹部下沉社區工作中,全面推行「群眾點單、社區派單、單位(黨員)接單」服務模式,著力解決社區居民各項「急難愁盼」問題,有效打通聯繫服務群眾「最後一百米」!
1. 群眾「點單」
一是收集居民需求
▪依託「社區黨組織—網格(小區)黨支部—樓棟(院落)黨小組」組織體系,暢通「社區黨組織聯繫網格(小區)黨支部、網格(小區)黨支部聯繫樓棟(院落)黨小組、樓棟(院落)黨小組聯繫居民」聯繫群眾渠道,採取入戶走訪(「天天敲門」「三必到、五必訪」)、問卷調查、發放便民服務卡、召開議事懇談會、開通熱線電話、查看微信群消息等多種方式,線上線下多渠道收集居民的「微夢想」、「微心願」、「微訴求」。
▪重點關注低保戶、孤寡老人、殘障人士等困難群體和失獨家庭、社區矯正對象等困境群體有關需求。同時,堅持開門納諫、集思廣益,邀請居民對社區工作「評頭論足」,提建議、談看法、出主意、想辦法,為更好滿足居民需求、解決實際問題提供有益參考。
二是開展需求分析
▪按照是否符合政策法規規定、是否具備實施條件等標準,社區對收集到的居民需求進行篩選和取捨,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
▪對不符合政策法規規定的需求,列入「回復解釋類」;對符合政策法規規定但超出社區、結對(駐在)單位、下沉黨員幹部能力範圍的需求,列入「轉交辦理類」;對符合政策法規規定且能依靠社區、結對(駐在)單位、下沉黨員幹部處理的需求,列入「受理自辦類」。
三是形成「需求清單」
▪對於「回復解釋類」需求,社區及時向有關居民做好解釋說明工作,贏得他們的理解。
▪對於「轉交辦理類」需求,社區逐級向上報告,最大限度爭取工作支持,並適時向有關居民反饋進展情況,贏得他們的認可。
▪對於「受理自辦類」需求,社區進行梳理和分類,結合實際歸為科普宣傳、法律諮詢、醫療保健、愛心陪伴、家電維修、環境整治等需求類別,並統計各類需求的數量,形成居民「需求清單」。
2.社區「派單」
一是形成「供給清單」
▪市直單位黨組織對單位職能職責和工作優勢進行梳理,形成單位職能「供給清單」,提供給結對(駐地)社區。
▪社區對下沉黨員幹部報到時提供的興趣特長和服務意願進行梳理和分類,結合實際歸為科普宣傳、法律諮詢、醫療保健、愛心陪伴、家電維修、環境整治等服務類別,並統計各類服務的意向人數,形成下沉黨員幹部意向「供給清單」。
二是形成「服務清單」
▪社區將居民「需求清單」同單位職能和下沉黨員幹部意向「供給清單」按類別進行對接,初步擬定具體的服務對象、服務事項、服務主體(單位或下沉黨員幹部)等信息,形成初步「服務清單」;
▪通過網格(小區)下沉黨員幹部微信群、電話等方式,同服務主體進行充分溝通和協商,確定正式「服務清單」,實現「供需匹配」。
三是派發「服務清單」
▪社區通過網格(小區)下沉黨員幹部微信群、電話等方式,將「服務清單」精準派發給服務主體。同時,通過居委會(小區)宣傳欄、網格(小區)居民微信群等平臺,將「服務清單」進行公示(注意保護居民個人隱私信息),讓居民知曉自己提出的需求得到了回應。
3.單位(黨員)「接單」
一是提供服務
▪服務主體對社區派發的「服務清單」進行確認,完成接單;主動同服務對象溝通聯繫,說明自身基本情況,了解對方具體需求,如約提供服務。
二是跟蹤督辦
▪社區統籌做好「服務清單」落實情況的溝通協調和跟蹤督辦,實行銷號管理,確保服務事項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著落。
三是評價賦分
▪服務事項完成後,服務主體及時向社區報告完成情況和申報服務積分。
▪社區通過接聽熱線電話、查看網格(小區)居民微信群消息、接待來訪等方式,及時受理居民對服務主體所提供服務的實時投訴;通過入戶回訪、撥打電話等方式,細緻了解居民對服務主體所提供服務的評價意見;在了解居民評價意見基礎上,按照區(街道、辦事處)制定的積分管理辦法,對服務主體所提供服務進行賦分。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民有所求,我有所為」
通過推行「三單」服務模式
組織市直單位黨組織和下沉黨員幹部
為社區居民提供「清單式」精準服務
原標題:《雙報到 雙報告|「群眾點單、社區派單、單位(黨員)接單」,這個服務模式不一般!》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