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鹽場是金橋鹽化公司下屬鹽場,因位於雲臺山東南而名,臺南市是臺灣城市,位於臺灣西南部的嘉南平原,新浦的臺南巷與其都無關聯。臺南巷位於解放中路南側,東起通灌路,西至海昌路,處匯金廣場南面,為什麼叫做「臺南巷」呢?
民國二十六年,1944年初汪偽政權設置偽淮海省,遂將新浦、連雲地區圈立為「海州市」,偽東海縣遷往海州。偽淮海省提出大海州市建設計劃,安裝自來水,擴大新浦市區範圍,鋪設道路。在前河南岸,也即今天市化路南側修築新的道路,新道路東自老火車站西側龍尾河,西至南極路口,寬約25米,是為土路,百姓稱其大馬路,這條大馬路即後來的「解放路」。(原創:馬鑑堯,轉載請署作者名。)
並在新馬路兩側建有幾座建築,東面通灌路口南北各建兩座小樓,南側為交通旅社,西面市化路口現中央商場對面,建有日偽儲備銀行。原計劃大馬路繼續向西,延伸至西鹽河,不久抗戰勝利,日本人投降。1946年通灌路口的交通旅社樓被國民政府接管,樓上是東海縣商會,樓下為國民黨東海縣黨部。
1950年3月,華東軍區司令部氣象處,為軍事需要,在海州地區設立氣象站,選中這解放路27號的交通旅社小樓及院子,取名海州氣象站。第二年1月海州氣象站經過短時間籌建,開始天氣預測。
院內設立百葉箱測試溫溼度,樹立風向標測定風向,樓內添置電報設備,因陋就簡開始觀察天象,發送天氣預報。1953年2月海州氣象站,由部隊劃歸地方,屬江蘇省氣象局領導,命名為「新浦氣象站」,並在西南空地上增添觀測設施。
1954年江蘇省氣象局批准擴建,新浦氣象站更名為「新海連市新浦氣象臺」,正式開始用氣象圖製作天氣預報。
進入20世徵50年代,國家發展經濟進行建設,百業由恢復期進入計劃發展期,新浦作為市區中心,也步入發展軌道。解放路兩側開發建設許多建築,各機關企業,學校商店布於解放路南北兩側。
新浦氣象臺南面許多建築興起,與新浦氣象臺之間形成一條巷子,這條新形成的巷子,初期沒有名字,人民群眾只說是氣象臺南面的巷子。隨著市區建設範圍擴大,新增加不少道路與街巷,市公安局與民政局,統一對新浦地區道路、街巷進行梳理,規範名稱,方便群眾生活,便於部門管理。這條氣象臺南面新生的巷子,依氣象臺而名,定為「臺南巷」。
1965年為適應地方發展需要,新浦氣象臺升級為連雲港市氣象局,並在龍尾河東岸,瀛洲路東建成新的氣象大樓,新的氣象局北面的小路遂命名為氣象路。原新浦氣象臺及西側的原市政府、郵電局及解放路小學舊址,在舊城改造中拆除,上面建成匯金廣場,臺南巷子仍在,只是更名為匯金路了。
(原創:馬鑑堯,轉載請署作者名。)
參閱資料:
《新浦區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
《海州區地名考略》韓世泳,海州區政協文史資料第十五輯。
《新浦大街經濟史略》張傳藻,連雲港市文史資料第士輯。
圖片一自拍,餘選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