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靈樨
Netflix美劇《十三個原因》自2017年播出之時獲得了口碑與熱度的雙豐收,豆瓣評分8.4,討論網友超過3萬人。
劇集的故事是從自由高中發生的一起女高中生自殺案開始的,死者漢娜在死後給曾經暗戀的男生即男主人公寄了一盒錄像帶,共十三盤,每一盤都講述了推動自己走向死亡的一個原因,劇集通過漢娜的畫外音(即錄像帶內容)指引著男主角克雷找尋漢娜自殺的真相,劇集共13集,每一集都是一個原因的呈現。
《十三個原因》第一季
第一季從故事脈絡到人物塑造再到懸念的抽絲剝繭都非常成功,也是由於第一季的成功使Netflix決定續訂第二季,並且至今拍出了四季劇集。不過從第二季開始,這一系列劇集的口碑便遭遇了滑鐵盧般的下滑,第二季評分只有7.4,第四季的評分便跌到了7.0,評價人數也直線下滑。
《十三個原因》第四季
究其原因不難發現,從第二季開始,主創團隊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大換血,劇集的風格延續性和故事連貫性都存在考驗,自然也無法持續吸引觀眾,許多觀眾從第二季開始便宣布棄劇。
雖然該劇一直在嘗試創新,採取「自救」的方式企圖重新獲得觀眾的青睞,但很顯然,從目前的成績來看還是失敗了。
單一的「核心事件」無法撐起四季懸念
懸念是戲劇情境的內在推動力,只有環環相扣的戲劇懸念才能引發觀眾對於劇情發展脈絡和走向的好奇、驚喜、刺激等情緒,才能使觀眾產生持續追劇的欲望,並且理解隱藏在劇情背後的深刻內涵。
《十三個原因》就是一部建立在「懸念」之上的青春劇集,每一季都圍繞著「死亡」展開,講述自由高中令人痛徹心扉的青春記憶。
第一季中的故事是圍繞著「安娜·貝克的自殺案」展開的,漢娜死後留下的錄音帶記錄了推她走向自殺之路的13個原因,其中包括友誼的背叛、性侵、豔照、同學的嘲弄、誤解、同性、冷漠等多重原因,劇集以男主角克雷的視角揭秘漢娜自殺的真相,直到最後克雷發現「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竟然是自己。
劇集一再強調「蝴蝶效應」,無論是第一季中的十三個促成漢娜自殺的原因,還是四季以來的布局都拖離不了「蝴蝶效應」,第二季則講述漢娜的死亡遺言對這十三個人的後續影響。
在庭審的訴訟過程中,人性的醜陋、欺瞞自私的本性暴露無遺,對幾個人的高中生活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第二季的內容基本上是圍繞著漢娜自殺案的庭審過程展開的,再次佐證了幾個人與漢娜死亡的聯繫,但最終在克雷的調查下,布萊斯·沃克的罪行浮出水面——「漢娜不是唯一的受害者」。
新的懸念產生,卻與漢娜的死亡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不過在漢娜自殺案告破後,許多觀眾已然不關心這些人的後續進展,畢竟第一季的女主角在第二季中就徹底變成了一個存在於男主角克雷回憶裡的人。到了後來幾季,女主角幾乎不會再出現,事件圍繞著新的懸念展開,漢娜的死亡似乎徹底從人們的生活中消失了。
而第三季也是在第二季的基礎上展開的,最終被指控重罪的布萊斯神秘死亡,第三季則是圍繞著找出真兇的核心展開。第三季的十三個原因是導致布萊斯死亡的十三個原因,經過了兩季的鋪墊,這個十惡不赦的高中生樹敵無數,每個人都有希望他死亡的原因,然而真兇就存在於幾位主人公之間。最終,扎克、克雷、亞歷克斯、阿尼、傑西卡等人準備共同掩蓋真兇,於是將罪行推到已經死亡的蒙蒂頭上,第四季的內容則是圍繞著「蒙蒂被陷害的後續」展開的。
一樣的套路,一樣的懸念設置方法,難免會讓觀眾產生審美疲勞。將懸念點寄托在哪個主人公的身上也需要反覆斟酌,從劇集的評分來看,「漢娜自殺」原因的探究的確比較吸引觀眾,展現了自由高中裡隱藏的巨大危機,而且每一個原因都接地氣地貼合美國的高中生活。
到了後面的劇情,「布萊斯的死亡」明顯沒有準確抓住觀眾的關心對象,而且劇情的發展也有炒冷飯之嫌,懸念的設置自然有些跑偏了。
劇作風格的轉變導致觀眾流失
第二季主創班底大換血,也改變了第一季的劇作結構和風格,「內心獨白畫外音+磁帶」的模式不復存在,劇集的最大亮點似乎流失了。
但細品後來幾季的劇作結構,發現實則玩得更加「高級」,從按照磁帶播放順序組織劇情的表層結構,轉化為多線敘事的更加深層的結構。比如,第二季是按照庭審的提審順序揭秘事情的真相,多點聚焦、散點敘事,展現漢娜事件對每個主人公的後續影響。
不過,這種隱含的劇作結構是很難讓觀眾覺察到的,反而會讓觀眾感覺除了主人公一致外,劇集從裡到外似乎都換了一種敘事風格,這很容易讓一些觀眾難以買單。相比之下,磁帶和主人公畫外音的方式會使結構更加清晰,但玩法淺陋,但傳統的劇作結構則不易於吸引觀眾。
在劇作結構的「玩法」上,《十三個原因》做了多種嘗試,第三季採用了回憶和現在交織的平行蒙太奇結構,兩條情節線彼此勾連,這也是一種懸念設計的方式。
到了第四季,《十三個原因》更是開啟了心理敘事的套路,加入了許多意識流等現代主義的創作方式,展現布萊斯和蒙蒂的死亡事件對幾位主人公帶來的心理創傷。尤其是男主人公克雷更是備受打擊,先是暗戀的女孩漢娜自殺、再到強姦漢娜的布萊斯意外死亡、最後設計將布萊斯的死亡嫁禍給已死的蒙蒂,一系列的事件都讓克雷蒙受了巨大的心理負擔。
克雷時常會產生幻覺,幻想著布萊斯突然出現,似乎鼓吹他強姦喝醉的女孩將他引向犯罪的道路;有人用蒙蒂的手機給他打電話,似乎時刻都在監視著他的一舉一動;他開始具有狂躁症,害怕被幽閉在紅色的空間裡,也常常會產生紅色的幻覺。
劇集中加入了藝術元素讓這部劇集從藝術性上更值得反覆考究,但或許不太符合大部分觀眾的審美需要和娛樂性需求,導致一些鏡頭的寓意晦澀難懂,結構的混亂和節奏的變速讓許多觀眾難以順暢銜接劇情,自然會導致一部分觀眾的流失。
「黑暗系」主題不符合主流價值觀疏導
從主題上來看,《十三個原因》非常露骨地聚焦了青少年的各種問題,從而折射出整個美國社會存在的潛在危機,其中包括性侵、霸凌、種族歧視、性別歧視等。
據悉,該劇播出之後,美國青少年的自殺率提升了三分之一,因為在第一季中清楚地播出了少女自殺的畫面,漢娜用刀片豎著割開動脈,給許多青少年提供了自殺的參考。
除了自殺的畫面以外,劇中還有同性戀的畫面,女生與女生、男生與男生的接吻鏡頭都容易對青少年心理造成誤區。霸凌、性侵的畫面以及槍殺、死亡的血腥畫面都十分清晰,這不僅對劇中主人公的心理造成影響,也容易讓觀劇的青少年產生心理問題。
眾所周知,國產劇具有嚴格的審查機制,不符合主流價值觀傳播的劇集一律禁止拍攝和播出。但是美國自《海斯法典》廢除後,就採用了電影分級制度,電視劇也是如此,因此在《十三個原因》的片頭字幕明確提示青少年觀看時要在父母的陪同下才能進行。分級制度是限制觀眾年齡的,而並不限制劇集本身的內容,因此美劇中所表現的元素更加豐富、多元,但也容易造成錯誤的價值觀疏導。
作為一個自由化的國度,即便由於劇集的播出導致了全美青少年自殺率飆升,該劇也仍然堅持拍攝了四季,並且尺度並沒有降低,反而使危機更加升級。劇中所體現的「暗黑系」主題不適合中國的主流價值觀引導,而且也容易讓心理產生壓抑的情緒。
雖說該劇無法在官方視頻網站上放映,但卻也可以通過下載的方式或在美劇網上免費觀看。只不過,該劇在滿足觀眾們獵奇心理之後,許多觀眾仍然無法接受如此黑暗的高中生活,甚至無法理解美國青少年的生活處境,而覺得十分懸浮。
對比國內視頻網站引進版權的海外作品,諸如《良醫》、《我們這一天》、《反恐特警組》等都是美國的G級劇(大眾均可看),而且往往具有治癒和教育意義,即便像《破產姐妹》這樣滿嘴「開車」的「小黃劇」也是在低俗喜劇的外衣下包裹著勵志的精神內核。
另外,劇集的內容始終是觀眾們關注的核心,《十三個原因》遭遇了口碑下滑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其逐漸走向了形式大於內容的傾向,以鏡頭語言和人物心理吸引眼球,卻忽視了人物的塑造和人物關係的展現,玩得還是第一季剩下的內容,這自然難以維持觀眾的熱情。
作為一門大眾藝術,其既需要曲高和寡也需要貼近生活,只有掌握了藝術性與商業性、娛樂性與思想性的平衡,才能獲得口碑和熱度的雙豐收。《十三個原因》的失敗正是一個反面例證,但也與創作者與劇集的情感和熱情消減有很大的關係,畢竟Netflix對這部劇的布局是出於商業考量,而非個人情懷,頻繁更換主創是製片人制度下的產物,卻忽視了劇集本也是創作者的個人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