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霸道總裁愛上我」的愛情悲劇:
劍橋高材生薑喜寶和富家女勖聰慧在飛機上相識,隨後聰慧邀請她參加自己的訂婚宴,而喜寶因此被聰慧的父親勖存姿「一見鍾情」,與此同時,兒子勖聰恕也對喜寶發動追求,但喜寶選擇了勖存姿,從而過上貴婦一般的生活。
然而勖存姿的蒼老和冷酷令她心生疲憊,所以喜寶一邊享受他供給的金錢,一邊精神和肉體雙重出軌。而當勖存姿因嫉妒而射殺她的情人後,喜寶陷入絕望並荒廢了學業。
她對勖存姿又愛又恨,卻怎麼也離不開他,只好陪著他直到他終老,最後,喜寶還得到了他巨大的遺產。
以上故事梗概,就是作家亦舒的經典作品《喜寶》。
有人評價亦舒小說的最大魅力是「教你如何做一個堅強,擁有獨立人格的女性」。
若真的如此,那很可惜,在《喜寶》裡難以看到一絲探討女性獨立的深意,因為女主喜寶已經被這段不倫戀「養廢」,不存在女性意識覺醒。
或許有人說,勖聰慧就是女性意識覺醒的代表——那顯然就太單薄了,聰慧只是個「工具人式」的配角,存在感很弱,就連描寫她為了尋找自我、離家出走,隱姓埋名地不知生活在中國何處的情節中,小說也只用了不到三百字來輕描淡寫。
以至於我看完原著後的第一反應,就是對豆瓣8分這成績行「注目禮」——從男女主角的孽戀開始到充滿瑪麗蘇的劇情,再到最後不勞而獲的女主得到龐大的遺產,這些都反映出原著只是一個「小格局的意淫」的本質。
更別提白開水一般的文筆,狗血而不能自洽的情節,和那平面化又略帶神經質的人物,當然更少不了所有男配都愛女主角的設定。
而且為了突出富人的生活品質,珠寶、騎馬、打獵、晚宴、豪車、堡壘、珠寶和私人飛機等元素,毫無美感的暴露在小說各處。
其中被多次提及的劍橋大學,我想這大概是它被黑得最慘的一次,因為通過小說內容的呈現,我不認為女主喜寶有考上劍橋的學識和意志。
為了證明我所言不虛,接下來,我們就一起看看這「瑪麗蘇」愛情悲劇是如何形成的吧。
01、人設
喜寶的生存哲學:「如果沒有愛,那有很多錢也是好的」
喜寶生於一個單親家庭,故事始於她的母親準備改嫁到澳洲,房子要退租,而她面臨即將流離失所的窘境,就連回劍橋繼續學業的設想都無法保證,因為她和供自己讀書的男友鬧矛盾了。
母親:「沒有人勉強你與他在一起。」我:「怎麼沒有?我的經濟環境勉強著我跟他在一起,這還不夠?」母親:「你不能與他結婚嗎?」「我?」我指指鼻子,「劍橋讀BAR的學生嫁與唐人街餐館調酒師?」
從喜寶對待男友的態度,我們可以分辨她是個絕對的利己主義者——她看不上只是名調酒師的男友,但這不妨礙她接受男友的金援。
她把這份「愛情」等同交易,願意付出自己的青春和肉體做報酬,並理所當然地認為男友也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
所以在她缺錢的當下,又不願在香港做小文員謀生時,喜寶就以同樣的思路從實際出發,攀上勖聰慧遞來的高枝,為自己找了勖存姿這個金主。
但以第三者的身份插足勖家後,她富足的生活舒適卻不舒心。
與聰慧的友情斷絕了,與聰恕的交情理不清,就算她揮揮衣袖回劍橋上學了,但很快地又有了新的煩惱——時隔數月,金主還沒碰過她年輕的肉體,所以喜寶忍不住患得患失了。
在猜疑和不甘的雙重作用下,她一邊放縱肉體出軌,一邊擔心勖存姿知道後會收回一切——恨勖存姿買了她卻忽視她,卻更恨自己賤賣了自己。
於是,在這樣的情境之下,就誕生了大家都熟知的那一金句:
「我一直希望得到很多愛。如果沒有愛,很多錢也是好的。如果兩者都沒有,我還有健康。我其實並不貧乏。」
這金句總是被單獨拿出來示眾,以至於我在讀原著前,一直覺得說出這樣一番話的喜寶是傲嬌自戀、精明透徹的女人,隱約中還透著一股別樣的「勵志」和世故。
然而結合上下文讀過後,我發現這恰恰是她最脆弱無助時說的喪氣話,她只是想麻痺自己,把這番話當成人生「信條」,從而說服自己出賣青春和肉體,減少她內心因不道德而產生的痛苦和掙扎。
不過無論金句被如何解讀,最後喜寶還是沉淪在勖存姿的豢養下,關於這一點,我始終無法為她的悲傷產生共鳴。
喜寶曾經無比堅信「錢可以取代愛」,但後來又在情人和勖存姿之間猶豫了,很顯然,她的生存哲學與她的行為是不匹配的——貪婪是人的本性之一,喜寶也不例外。
當金錢足夠滿足她時,靈魂就空虛了,隨之滋生新的欲望,比如渴望「真愛」和「自由」,想脫離勖存姿的「控制」,然而她又清晰地知道,如果離開了他,自己就什麼也不是。
亦舒用了大量重複、類似的筆墨來描寫喜寶的自怨自艾和搖擺不定,同時又堅定金錢對她的重要性,這確實能強化喜寶的矛盾感,但在角色塑造上,「喜寶」這人物的維度就從來沒變化過——她只是反覆地、被動地處理每一件發生在當下的事,是個乏味的角色。
02、情節
喜寶一句話俘獲男主:「如果我也衣食無憂,那麼我也可以一輩子可愛。」
喜寶憑什麼被勖存姿看中呢?
首先,儘管她的人設是劍橋高材生,但若沒有年輕貌美的外在,誰也不會有興趣了解你的內在,更何況勖存姿是個閱女無數的富豪。
而小說中至少3次描寫到喜寶擁有一對美胸,所以我們有理由認為她除了美貌和狡黠張揚的個性,還有好身材都是吸引男人愛她的特徵之一——看,男女之間的好感就是來得如今簡單粗暴。
再者,在知道勖存姿是朋友的父親之前,喜寶對富足生活的羨慕渴望,都被亦舒美化成「傲嬌敢說」的姿態:「雖然我沒有,但我不在乎」。
「勖聰慧有條件做一個可愛的人,她出生時嘴裡含銀匙羹,她不用掙扎生活……她有一個富足的父親,現在她將與一個大好青年訂婚……但是我有什麼?我赤手空拳地來到社會,如果我不踩死人,人家就踩死我,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所以姜喜寶沒有勖聰慧可愛,當然!」
這段話的中心思想莫名匹配到《寄生蟲》裡的一段臺詞,「太太的善良,是因為有錢所以善良」,而喜寶也是這樣認為的,如果她像聰慧一樣應有盡有,她也可以「可愛」一輩子。
誠然,此時喜寶是半醉的,可能不是刻意要撩漢,但她說出這番話絕對有引入注意的意思,畢竟能出現在富人婚宴上的客人,定然非富則貴,所以她知道自己傾訴的對象是什麼人。
她掩飾了內心深處不可說的憤憤不平,在和勖存姿的交談過程中,以傲嬌狡黠的敢說和欲拒還迎的配合,成功讓勖存姿對她「一見鍾情」。
緊接著,花甲之年的勖存姿迅速被「戀愛腦」附身,迫切地想成為可以讓她「可愛一輩子」的男人,既滿足她拜金的需求又滿足他「被需要」的需求——不得不說,這個富豪真是太容易上鉤了。
此後,勖存姿不僅贈送金錢、珠寶、堡壘和分享人生理念等等,在稱呼上也多次暱稱喜寶為「公主」,並以實際行動致力把她養成一位嬌貴的公主。
他對勖太太和女兒聰慧都不曾如此「豪擲千金」,可見勖存姿對喜寶的「愛」有多麼洶湧澎湃,但同時又誇張得令人想不懂為何?
淺薄的交談和「一見鍾情」的情節設定是薄弱的,不足以成為愛情的基礎,又缺乏更細節的輔助情節,突兀且無說服力;以致於勖存姿對喜寶的「深愛」來得無緣無故,只是演繹了一則「霸道總裁用金錢堆出一份愛情來」的戲碼。
03、衝突
喜寶和勖存姿的愛恨:「你讓我無所適從」
喜寶和勖存姿的衝突主要來自他們的身份地位、年齡差距、表達愛的方式和思想,分明是兩個世界的人卻成為伴侶,這註定了相愛相殺的屬性。
《喜寶》有兩處令人印象深刻的衝突,都是圍繞喜寶和勖存姿展開的,然而明明是挺有看頭的悲劇衝突,可小說所呈現出來的效果卻讓人如鯁在喉,無法下咽。
第一個衝突:一名年輕的德國物理學家漢斯,一出場就以風度翩翩的騎馬英姿驚豔了喜寶,再以撩妹術輔攻,直呼她為「公主殿下」。
作者大概是想營造一種古典浪漫的氣氛,所以王子一般的漢斯當然需要喜寶這公主來搭配,然而「公主殿下」被他們引用在蒼白無味的對話中,不僅對情節沒有任何幫助,更沒有任何鋪墊、延伸或暗示之類的用途,只是純流水帳式的對話。
而且,他們的對話不僅乏味,而且很誇張、油膩和虛偽,那種程度大概連戲劇大師莎士比亞看了都會淚目:
「問題是公主是否願意脫離那條龍。」他凝視我。「我也不知道。」我雙手掩住臉。「你很害怕。」他說。「是的,我不否認我害怕。」我嘆口氣。「你擁有最美麗的馬,最美麗的車,最美麗的房子,最美麗的項鍊,但你不快樂。為什麼?」「他恐嚇我,他威逼我,他在心理上給我至大的恐懼。」「是否你太倚賴他?」「不。我不能夠愛一個老頭。他不過是一個老頭。他也不能愛我,我只不過是他用錢買回來的婊子。」「那麼離開他。」漢斯說,「你的生命還很長。」
毫不意外的,漢斯就這樣愛上喜寶了,而喜寶也有幾分意亂情迷,而且為了反抗勖存姿的控制,喜寶刻意在他眼皮底下與漢斯來往。
而最戲劇性的一幕,就發生在勖存姿因妒生恨,怒而槍殺了漢斯;當然,身為可以隻手遮天的頂級富豪,勖存姿的殺人證據是不存在的,驗屍報告證明漢斯是死於意外。
而喜寶又一次與勖存姿生出嫌隙,從此陷入絕望和自我放棄,過著行屍走肉的生活——然而這樣的悲劇所傳達出來的感受,卻是「喜寶害人不淺」。
第二個衝突:勖聰恕在情場上輸給了父親,於是這位「有錢有閒又戀愛腦」的富家公子抑鬱了,甚至痛不欲生地住到療養院去。
本來只是耍脾氣,想以此要挾勖存姿放棄喜寶,讓自己得到心愛姑娘的手段而已,卻不曾想最後真的瘋魔了;
甚至在他痴傻到認不得人的時候,口口聲聲很重視他的勖存姿壓根都沒看望過兒子,更不知道兒子已經病重很久了,畢竟在妻子為兒子的病情而心力交瘁時,勖存姿正忙著和情敵過招呢。
當他知道兒子病況後,他一邊難過痛苦一邊還防著喜寶對兒子由憐生愛;而最終就有了這段戲劇性的情節:當兒子病情康復時,勖存姿卻死了,父子倆錯過了今生相聚與和解的機會,遺憾終身。
我想亦舒是想通過這一段來描寫人生無常,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個先來。
然而在缺乏張力和合理性的衝突下,這樣涉及生死別離的悲傷無法觸動我,腦海裡也只浮現出「活該」兩個字——在親人最需要的時候缺席,就意味著以後的永遠缺席。
《編劇的藝術》裡提到衝突的4種類型,其中不合理的靜止型衝突和跳躍形衝突《喜寶》裡都有,看似都有鋪墊,但情節粗糙又跳脫,沒有起推動或升華作用,違背了現實和常理。
寫在最後:
小說裡誰都誇讚喜寶聰明,然而除了她是劍橋的學生以外,全文找不到一處能體現她聰明的細節描寫,反而她自說自話的部分長篇大論,暴露了她「吃著碗裡的又想著鍋裡」的一面。
所以她和勖存姿那轟烈波折的愛情悲劇,不過是披著上流階級的華麗外衣,以愛之名傷害著身邊所有人,談著不講邏輯不著調的「瑪麗蘇」愛情。
總而言之,原著《喜寶》的致命點就是「人設」嚴重不符,從而導致情節和衝突都雙雙脫軌。
而前不久上映的電影版《喜寶》,豆瓣評分只有3.5,我想其中也有原著的因素;雖說改編也能出傑作,但顯然原著《喜寶》本就不具備「能被改編好」的基礎條件。